• 沒有找到結果。

二、高中歷史第二冊

在文檔中 普通高級中學課程綱要(全) (頁 96-106)

單元 主題 重點 說明

一、華夏世界的形成^三代秦漢﹀

2. 秦 漢 帝 國 的 成 立與崩解

․ 皇 帝 統 治 的 基礎

․ 國 家 與 社 會 的互動

․ 天 下 秩 序 的 轉變

絡的角色。

2-2 秦漢的國家政策和社會活動,有著密 不可分的關係,並對其後的歷史發展 構成深遠的影響。本節可就以下要點 說明,並留意其與中古時期相關發展 的關係:

(1)國家學術政策的社會政治影響,可 以秦始皇焚書阬儒、以吏為師和漢 武帝罷黜百家、置五經博士為背景 先後說明:

a.秦漢何以皆以刑、德之術治民;

b.漢武帝置五經博士如何促進了士族 的形成和儒家文化的傳播。

(2)民間工商活動與官方財經政策,可 以戰國至秦漢工商活動及國家政策 的發展為背景討論:

a.民間工商活動造成社會財富不均,秦 漢政府如何因應。

b.基於國家財政需求,政府採行了哪些 措施統制民間經濟。

c.兩漢社會財富逐漸集中在士族、豪強 手中的過程,及其對社會政治的影 響。

2-3 隨著帝國的成立與發展,商、周以來 的華夷觀念也有了新的變化。本節可 就以下要點說明,並留意其與中古時 期胡漢關係發展間的聯繫:

(1)帝國與周邊民族的關係

a.帝國如何認識周邊民族,並從而界說 自身。

b.帝國與周邊民族發展出了哪些互動 模式。

(2)在華夏觀念逐漸摶成的過程中,帝 國內部有哪些社會、政治、文化或 地域性的因素,誘發了不同區域分 途發展的趨勢。

惟在思考討論時,應避免漢文 化本位的論述。

單元 主題 重點 說明 1. 漢 唐 之 際 的 大

變動

․ 世 族 與 門 閥 的興衰

․ 從 分 到 合 的 胡漢關係

1-1 漢唐之間政權林立,世族、門閥的社 會政治影響舉足輕重。本節可擇一、

二事例,以任官、賦役、土地制度的 發展為主軸,就以下要點概述其形成 背景,及不同地域、時期的轉變與特 色:

(1)漢末、曹魏地方世族與部曲的形成;

(2)南遷士族門第與在地土著,以及胡 族政權與北方士族大姓間的互動。

1-2 漢唐之間胡漢或漢「蠻」關係的調整,

對日後隋唐帝國體制的形成深具影 響。本節可擇一、二具體事例,或重 要史實為例,依以下要點,先後說明 其發展:

(1)胡漢或漢「蠻」之間在政治體制與 社會文化上的整合;

(2)胡漢或漢「蠻」間社會、生活的相 互涵化。

惟討論本主題時,其間的戰爭 或朝代更迭,不宜成為學習的主要 內容。在思考分析時,也應避免漢 文化本位的論述。

二、中古的變革^魏晉南北朝、隋唐﹀

2. 東 亞 新 秩 序 的 形成

․ 隋 唐 帝 國 的 新體制

․ 歐 亞 交 通 網 與東亞文化 圈的形成

2-1 隋唐帝國的建立,具有承先啟後的歷 史意義。本節可從重要的社會政治結 構面向,討論以下要點,並留意其與 漢晉以來及宋元以下相關發展的銜 接:

(1)帝國政府如何進一步整合胡漢關 係,逐步裁抑漢晉以來的地方世族 與門第,並強化皇權的政治體制:

a.胡漢共治體制的形成;

b.中央與地方軍、政體制的重組;

c.取士任官途徑的轉變;

d.土地、賦役制度的調整;

e.水、陸交通系統的建設。

(2)以安史之亂為例,說明上述措施如 何轉而促成了地方勢力的崛起與胡 漢關係的緊張。

2-2 中外交通和文化的「國際化」是隋唐 時期的重大特色,也反映了帝國的社 會經濟變化。本節可擇一、二事例,

就以下要點作簡要概述,並留意銜接 其與中古時期及宋元以下的發展:

單元 主題 重點 說明

(1)唐代城市坊制的破壞,運河系統的 開鑿與南北工商經濟的發展;

(2)海上與陸路絲路的開通與歐亞地區 間的經貿與文化往來;

(3)隋唐文化如儒學、佛教、醫學、漢 字的發展與影響。

惟儒學、佛教、醫學的內容不 必縷述。

三、近世的發展^宋元、明、清﹀

1. 專 制 皇 權 與 夷 夏關係

․ 專 制 皇 權 的 發展

․士紳、宗族與 社會

․ 夷 夏 爭 勝 與 天朝觀念

1-1 專制皇權的發展是傳統政治體制的重 大課題。本節可從政治體制的結構面 向,擇要選取宋元明清的重大史事,

就以下要點概述其背景、演變與意義:

(1)丞相職權的分化與削奪;

(2)軍事體制的調整與武人地位的變遷;

(3)以族群為基礎形成的社會階層及入 仕條件的限制;

(4)皇帝集宗教、學術、道德與政治領 袖於一的形象的成立。

1-2 宋元以下的士紳經由科舉,結合作為 社會主體的宗族,逐步取得支配社會 的資源與權力,並受到國家重視。祕 密社會包括祕密教門與祕密會黨,它 們的發展反映了與既有體制的疏離或 對抗。本節側重國家與社會間的互動 關係,可擇一、二重大事例,就以下 要點說明:

(1)宋元士大夫階層的形成與發展:

a.宋元士大夫階層的形成背景;

b.宋元士大夫階層的社會政治影響。

(2)明清士紳與宗族的社會政治角色:

a.明清紳權在國家體制與地域社會中 的二元性格;

b.明清士紳與宗族對地方政治社會的 影響。

c.秘密會社的萌芽與成長及其所反映 國家與社會的互動關係。

1-3 傳統的天下秩序觀有所改變,華夷之 間開始以「國與國」的新形式展開互 動,因而朝貢貿易體制成為主軸。本 節可擇一、二重大史事,就以下要點 說明其轉變:

單元 主題 重點 說明

(1)宋與遼、金、西夏「國與國」關係 的形成背景及其歷史意義;

(2)朝貢貿易體制的形成及其所反映的 東亞國際關係。

2. 工 商 經 濟 與 庶 民文化

․ 工 商 活 動 與 貨幣經濟

․ 文 人 風 尚 與 庶民文化

2-1 工商活動、貨幣經濟,以及經濟重心 南移,是中唐以下具有長遠意義的新 現象。本節可就以下要點說明其背景 及發展:

(1)精耕細作、商品經濟、專業市鎮與 全國市場的發展;

(2)白銀、紙鈔的通行與商業資本的發 展。

2-2 中唐以下,隨工商發展、印刷術普及,

與讀書人口的大量增加,逐漸形成了 文人階層,他們出身庶民社會,具有 自覺和經世致用的理想,也反映了庶 民社會對國家體制的反思。本節側重 科舉制度與社會文化間的互動,可擇 一、二事例,就以下要點說明:

(1)科舉對士大夫身分的取得及其階層 文化形成的影響;

(2)文人的生活品味與城市交遊的社會 政治意義;

(3)庶民節慶、休閒和藝文活動的娛樂 功能與社會政治意義。

科舉制度對東亞國家的影響應 簡要說明。

單元 主題 重點 說明 1. 帝 國 體 制 的 傾

․ 民 變 與 地 方 勢力的崛起

․ 西 力 衝 擊 與 西風東漸

1-1 18 世紀後期以後,由於帝國人地關係 失衡、民變迭起、西方因素的介入、

地方勢力崛起等,使得帝國的統治秩 序逐漸面臨傾頹、瓦解。本節側重晚 清民變與地方勢力之間的互動,及其 崩壞帝國威信的過程,可以太平天國 事件為例,就以下要點分析探討:

(1)太平天國發動變事的義理基礎和傳 統 中 國 文 化 、 西 方 基 督 教 義 的 關 係,以及它們對帝國統治所構成的 挑戰;

(2)地方督撫、士紳對太平天國攻擊儒 家 及 民 間 信 仰 等 行 動 的 理 解 與 回 應;

(3)督撫、士紳在鎮壓太平天國等民變 時,如何促成地方勢力的崛起,影 響帝國統治的威信。

至於戰爭或民間宗教的細節,

不宜著墨太多。

1-2 18 世紀後期以後,瓦解帝國統治秩序 的另一大因素是西方國家軍事力量的 衝擊和西方文化的東漸。本節可擇 一、二重大事件,就以下要點探討:

(1)條約體制如何取代朝貢制度,及中 國 被 迫 進 入 西 方 主 導 的 國 際 社 會 時,所面臨的國際處境。

(2)西力衝擊與西風東漸未必都是負面 的,可擇要從不同層面予以探究和 評估。

四、近代西力的衝擊^晚清﹀

2. 鉅 變 下 的 救 亡 與圖存

․ 興 洋 務 以 自 強

․ 圖 變 法 以 保 國

2-1 在西力衝擊之下,中國的現代化從洋 務運動開始,由國防科技,漸及於交 通、經濟、文教等建設。本節可以「自 強運動」為例,就以下要點分別探討:

(1)晚清初期回應西力衝擊的幾種方式;

(2)回應西力衝擊的方式,逐漸轉變、

日趨激烈的關鍵。

2-2 自強運動重點多止於器物、技術層 面,晚清後期則逐漸擴及制度、思想 層面。本節可以康、梁的戊戌變法,

與立憲運動為例,就以下要點探討維 新運動的轉變與結局,並留意其與革 命行動間的聯繫:

單元 主題 重點 說明

(1)戊戌變法對傳統文化、政治格局進 行再批判的歷史背景和歷史意義;

(2)朝野立憲派人士從角力到分裂的歷 史背景,及其政治影響。

1. 民 國 的 成 立 與 民主的頓挫

․民國的建立

․民初的政局

1-1 民國的建立是中國近代史上的重大事 件。本節可依以下要點探討,並留意 其與民初政局發展間的關係:

(1)革命之所以成為回應西力衝擊主要 方式的歷史背景;

(2)立憲派人士在民國成立過程中的角 色;

(3)建立民國的得失成敗與歷史意義。

1-2 民國成立之後,面臨著新舊秩序轉換 的深重考驗。本節可以民初黨派分歧 與洪憲帝制運動為背景,依以下要點 探討:

(1)民初各方人士對於如何建構政府體 制的不同思維與行動;

(2)民初實行議會民主政治的折衝與困 境。

至於革命過程、黨派傾軋、洪 憲帝制、復辟運動與軍閥政治等細 節,則不宜縷述。

五、中華民國的建立與發展

2. 舊 社 會 與 新 文 化

․ 民 初 的 城 與 鄉

․ 五 四 新 文 化 運動

2-1 民初的城市中國與鄉土中國已然形成 鮮明對比。本節可就以下要點討論,

並提示其與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可能關 聯:

(1)以上海和北京的城市生活和大眾文 化為例,分析城市現代化的原因及 其重要變遷;

(2)選擇一、二事例,說明中國鄉村地 區人民生活和民間文化的概況,以 及民初知識分子的觀感與反應。

單元 主題 重點 說明 2. 舊 社 會 與 新 文

․ 民 初 的 城 與 鄉

․ 五 四 新 文 化

․ 五 四 新 文 化

在文檔中 普通高級中學課程綱要(全) (頁 96-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