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四、高中歷史第四冊

在文檔中 普通高級中學課程綱要(全) (頁 111-119)

單元 主題 重點 說明

1. 美 國 獨 立 革 命 與法國大革命

․ 北 美 殖 民 地 的 獨 立 戰 爭 及 民 主 政 治 的成長

․ 法 國 大 革 命 與 拿 破 崙 的 興亡

本章主題說明:18 世紀下半葉,西 方世界是個鉅變的時代。美國革命、法 國大革命及工業革命相繼把世界帶進所 謂的「近代」的時期。

1-1 本節討論美國革命並討論獨立後的 制憲運動與民主政治的成長。(時間 上可至1830 年代)

1-2 法國大革命是近代世界史的重要轉 捩點。首先討論革命的背景及早期 革命的發展,進而分析法國大革命 從 君 主 立 憲 主 義 到 共 和 政 治 的 轉 變,外國軍事干預導致革命的激進 化。

1-3 討論拿破崙的崛起與得失、及法國大 革命和拿破崙時代對歐洲的影響(時 間上可至1830 年代)。

一、鉅變的時代

2. 工 業 革 命 及 初 期的影響

․ 工 業 革 命 的 發生

․ 初 期 的 工 業 社會

2-1 工業革命不但使人類的經濟生活發 生根本轉變,整個社會與政治也受 到激烈衝擊。本節說明什麼是「工 業革命」?及其「革命性」為何?

2-2 工業革命發源於英國,本節討論英國 有哪些特殊的歷史條件,導致工業革 命的產生?早期工業革命中,主要產 業有棉紡織業、煉鐵業與煤礦業,此 處可以介紹其中一項的生產技術的 革新,來說明工業化的過程。

2-3 從總體面,討論早期工業化(至 19 世紀中期)的成就,並討論工業化 對西方社會、文化的影響。

單元 主題 重點 說明 期重要的歷史觀念(ideas of history)。它 一方面影響西方各國,在內政上與自由

․1860、70 年代 以來的台灣

單元 主題 重點 說明

․ 非 洲 與 亞 太 地 區 : 從 被

「發現」到被

「殖民」

3-2 南半球的非洲、亞太地區長期(近 500 年)以來處於歷史文化的「邊 緣」,一直被歧視和忽視。本節的敘 述 , 可 以 上 溯 自 他 們 如 何 被 「 發 現」,一直到 19 世紀下半葉中他們 如何被「殖民」,以及如何被動地納 入「世界體系」之中。而各地百姓 微弱的、無奈的自主性吶喊及其「在 地文化」(indigenous culture)也值得 注意。

三、歷史的轉折

1. 西 方 世 界 的 迷 失、改革、激 進和大戰

․「世紀末」的 心態

․ 第 一 次 世 界 大戰

․ 戰 間 期 西 方 的政治、社會 和文化思想

本章以 19 世紀末(大約 1880 年)

至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前夕(大約 1930 年代)為敘述時限。主旨是:上個時期

(1850 年至 1880 年)西方國家的優勢及 西方人士的樂觀和自信(以工業資本主 義和科學、實證主義為基調)面臨實際 的困難和挫折,同時,世界各地的反殖 民化運動應運而生。

1-1 本節建議首先以「世紀末」的心態為 段落。19 世紀末(大約 1880A.D 起)

西方國家面臨經濟衰退的週期,因此 各種左派的思潮和政團如同雨後春 筍,而且許多人不再迷戀科學主義和 實證主義。這種心態的影響時效甚至 延長到整個 20 世紀。

1-2 第一次世界大戰加強了「世紀末」的 心態。除了敘述戰前的國際背景,也 簡要說明戰爭的原因、經過和影響。

1-3 大戰的結果,歐美有戰勝國、戰敗國 之分;而依巴黎和約的新秩序有得利 國和失利國之分;戰後一、二十年,

各國的經濟也有順境和逆境之別。在 政治社會上,各國自由主義的發展困 難重重,反之,右派保守勢力(含法 西斯主義)或左派社會主義勢力則影 響政局。文化思想上,「反傳統運動」

挑戰各國的主流文化;文藝上的「現 代主義」充滿批評、迷惘或憂鬱的色 調。

單元 主題 重點 說明

單元 主題 重點 說明

2-3 說明越戰中台灣的角色,以及越戰對 台灣的影響。

五、我們生長的時代

1.日常生活和大 眾文化的變遷

․衣、食、住、

行 等 日 常 生 活的現代化

․教育的普及

․ 大 眾 文 化 的 變遷

「我們」指哪些人呢?使用這套教 科書的高中生都生長在1990 年代之後,

他(她)們的父母和師長,大多在 1970 年前後出生。本章對這數十年的世界秩 序,台灣、中國大陸以及東亞地區的種 種變遷,應該重點說明。尤其,國際間 共產政權的解體、波斯灣戰爭和「全球 化」現象,都是重要的議題。本章建議 以「多元文化史觀」解釋現代社會中族 群、階級、性別和環境的問題,藉此培 養學生前瞻性的歷史思維。

1-1 本節敘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 降,日常生活和大眾文化的變遷。

這種現象可以從50 年代興起的「現 代化理論」及「60 年代」的社會思 潮加以說明。不過,在時限上,本 節應具彈性,不妨一方面往上推溯 到工業革命初期,另方面往下敘述 到當今。大眾文化涉及的範圍十分 廣泛,可以分別從食、衣、住、行、

樂(娛樂與音樂)說明。本節不應 以科技發展史自囿。除了科技或所 謂的「生產工具」外,本節應掌握

「物質—社會—文化」之間的互動 關係,既不偏機械式的唯物論,也 不偏「文化至上」(culturalism)的 唯心論。

1-2 高中生多半準備升學,因此他們應 先認識大學教育制度的興起和意 義。本節可以言簡意賅地描述大學 制度興起的歷史背景。國民教育的 建立和普及其對近代社會文化的影 響也應在本節敘述。成人教育和終 身學習的概念是近 20 年來人們追 求新知的方式,可以適當的篇幅描 述。

單元 主題 重點 說明

五、我們生長的時代

2.世界新秩序 ․(1980 年代)

新 保 守 主 義 的抬頭

․(1990 年以 來)後冷戰時 期的世界

․全球化現象

․ 台 灣 與 多 元 文化的世界

2-1 本節說明,經過越戰、以阿衝突、石 油危機等等重大事件,世界經濟到了 1980 年呈現衰退的狀況。此時美國 總統雷根和英國首相柴契爾夫人大 幅刪減社會福利;同時,左派的思潮 和社會運動也走向低潮。換言之,這 是個「新保守主義」抬頭的時代。

2-2 討論 1990 年代以來,「後冷戰時代」

的世界新秩序。本節應把握時勢的主 軸,舉例說明之。

2-3 全球化的現象,雖然不至於全盤「去 國家化」,但是超越國際邊界的思維 和行為的確已經發生。除外,「全球 化」與「在地化」之問題可能有合作、

互相利用的關係,也可能有對抗、互 相排斥的關係。以上的歷史觀察,本 節應舉實例說明。

2-4 60 年代以來,族群、階級、性別和 環境意識興起,影響社會和文化的 變遷,例如:SARS、愛滋病,及日 漸嚴重的全球暖化與生物多樣性的 滅絕。「多元文化史觀」與「世界公 民意識」成為當代的重要價值觀。

2-5 簡述 1970 年以來台灣整體結構的轉 變,並配合改革開放以來的中國,討 論海峽兩岸的關係。

※課綱各欄之指引功能

1.本課綱中之「單元」、「主題」及「重點」,都必須涵括在教科書之中。「單元」、

「主題」及「重點」之標題,編者可以參考自行設計,不必援用。

2.課綱右欄中之「說明」,是針對該「單元」、「主題」及「重點」的解釋,提供 相關使用者參考。在「一綱多本」的理念下,宜以「說明」欄中的知識點為基 礎,依照各單元的順序,自行安排撰寫的歷史脈絡。「說明」欄中如有條列式 之細目,不必逐條照列。

※建議的單元:

1.所謂「建議的單元」或者稱之為「歷史的留白」,旨在讓教師發揮教學自主權,

並彌補課綱中未受充分注意的弱勢族群、地方史等課題。教科書的編輯者及教 師應珍惜此項設計之理念,多加彈性運用。

2.高中歷史第三、四冊講授世界史,每冊授課內容安排 12 個主題,即 12 週的課 量;預留四週供任課教師彈性運用。教師可以利用該時段,安排分組討論、報 告寫作、資料研讀……等活動,或者補充課程。該時段應進行與本冊歷史課程 相關之活動,不可移作其他用途。

3.建議的單元也可針對課綱之「核心能力」而設計,換言之,可針對「歷史思維」

的能力而安排教學內容。

4.世界史的編著及教學方針,有關西元 1500 年之前部份應以「世界文化遺產」

為主,直指古代歷史傳統對21 世紀人類文化之意義,而西元 1500 年之後部份 應以「近代世界的形成」為主,彰顯世界各地之間的關係益加緊密,以致於造 成今日之「全球化現象」。

伍、實施要點

一、教材編選

(一)高中一年級以台灣歷史與中國歷史為內容,二年級以世界史為內容。基本 考慮是學生進入高中,學習歷史的態度與方法應與國中時期有所不同。高 中學生應該比國中學生更提升歷史科的「核心能力」為主。台灣歷史由於 地緣的關係,正是高一學生最為熟悉的歷史知識內容,最容易引導學生藉 由史料証據、歷史理解與歷史解釋的討論,達到教學目標。學生經由高一 上學期的練習,可以將學習方法運用於中國史及世界史。教科書的編者應 對歷史演變的基本架構有所了解。

(二)高一、高二之台灣歷史、中國歷史及世界史都採「略古詳今」、「影響深遠」、

「文化遺產」、「結構取向」及「教學需求」之原則。各冊以政治史為主軸 呈現歷史時序,但應儘量融合文化史及社會史的研究取向。第一冊之主題 在於讓學生從自己成長的地方培養自主的歷史思維。第二冊的主題在於讓 學生瞭解中國政治、社會、經濟的結構性轉變,以及近代史上所面臨的種 種問題。然而,高一台灣歷史的內容,國中已經講授的部分,宜儘量避免 重複,應在其基礎上作較為深入的探討。編寫高一中國歷史時,應參考國 中教科書有關中國歷史的部份,如果內容重複時,高中課本應簡略說明即 可,如此一方面可免重複,減少教學負擔,二方面,可維持中國史歷史解 釋的完整性。高二世界史的主題在呈現一套世界史架構。西元 15 世紀以 前,偏重從「世界文化遺產」的角度入手,西元 15 世紀以後,有關東西 世界之間的交流、影響與對比都不可忽略,尤其不宜將東西世界的歷史寫 成完全孤立的章節。

(三)教材應能反映當今歷史學界的研究成果,亦即選取在學界取得共識的觀 點,或大致贊同的說法。屬學者個人之見而尚未獲得學界共識者不宜採

(三)教材應能反映當今歷史學界的研究成果,亦即選取在學界取得共識的觀 點,或大致贊同的說法。屬學者個人之見而尚未獲得學界共識者不宜採

在文檔中 普通高級中學課程綱要(全) (頁 11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