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1)網路課程吸引學習者的注意。

教學者一開始利用多媒體網頁教材提示待解問題與介紹相關概念,並提供 相關資源連結,以協助學習者建立基礎認知。相較過去內容有限的課本頁面,

學習者在教學網站中可以接觸到內容更為豐富的超文件(Hypertext)資訊,教 學者觀察學習者最初於課堂瀏覽教學網站的表現,亦透露出可觀的學習興趣。

……內容……敘述科學知識的部分更加深入淺出,配合豐富的圖片,加上花費心思收集 與本單元內容有關的網站連結,證明收到不錯的迴響…….學生自由瀏覽網站提供的網路 資源時……被聲光效果奇佳的內容吸引……就單面向知識性介紹的功能來看,網路資源 是比課本或錄影帶更能吸引學生的注意了。

(教學觀察紀錄2005/3/24)

研究者嘗試統計學習者於本單元網頁教材與討論區連結次數,藉由量化數

據的呈現,或可稍觀學習者於本階段網站課堂的投入程度。

圖 4-1-3 網頁教材連結次數統計圖

圖 4-1-4 討論區發表次數統計圖

以上數據不僅勾勒學習者在本階段參與的進步情形,也可想見學習者目前 也正逐漸熟悉運用網路探究求知的模式。

(2)討論區互動總量雖可觀,個別參與程度卻呈兩極化。

在正式參與討論區的網路互動之前,學習者普遍對待解問題與單元知識僅 有淺顯且片面認知,因此初期是由教學者主動提供相關議題,藉以提示重點概 念,並引導學習者搜尋相關資料以展開網路探究。教學者期望藉由待解問題所 引發的互動討論,讓學習者在搜尋資訊的過程,逐漸認清問題全貌,並使問題

試教階段 試教階段試教階段 試教階段 行動階段一 行動階段一行動階段一 行動階段一

試教階段 試教階段試教階段 試教階段 行動階段一 行動階段一行動階段一 行動階段一

相關概念的認知更加清晰。待學習者瞭解問題全貌後,最終將取代教學者成為 實際主導討論區的問題探究。

觀察學習者在討論區的表現,從最初依據教學者設定議題展開的訊息互 動,而後逐漸主導討論議題,教學者角色此時也逐漸轉變為提示概念闕漏、引 發學習者反思、產生後設認知的諮商者。然觀察討論區互動的訊息總量雖可觀,

逐一比對發表內容與人數後,赫然發現個別參與程度卻呈兩極化。研究者依據 學習者在討論區的參與表現,提出其對應評價列於下表 4-1-3:

表 4-1-3 討論區參與評價表 討論區發表次數 人數 參與評價

超過 20 次 1 優良 16-20 次 1 積極 11-15 次 0 中度

6-10 次 4 消極

5-1 次 18 消極

0 次 9 未參與

總計 33 名學習者中,發表次數超過 15 次、評鑑為積極參與者僅有 2 人;

多數學習者(22 人)的發表次數在 10 次以內,評鑑為消極參與者;而未參與者 多達 9 人,佔學習者的四分之一。

由於網路學習沒有進度限制,學習者憑藉自身意願決定學習內容,個人努 力程度也決定學習成敗,學習者藉由自我導向,投入社群資訊互動以建構內容 知識。為使網路探究活動產生效益,就營造積極性的自我參與氛圍方面,教學 者負有重要引導責任。

(3)場地與設備的限制。

原先教學者利用校內的 e 化多媒體教室充作網路學習課堂,由於該場地配 置是一小組共用一台電腦,因多人共用一台電腦易生紛擾,不利於以個人為主

的自我本位參與,遂感該場地不敷使用,於是後期便將學習地點移至電腦教室。

有幾組的同學反應電腦都是固定由某幾位組員「霸佔」,沒有辦法看到自己想看的內 容。教學者也觀察到沒有操作到電腦的人,逐漸失去學習興趣,有的人開始在一旁發呆,

甚至接頭私語,場面逐漸變得吵雜。

(教學觀察紀錄 2005/3/24)

自此雖然每位學生都享有公平、自由使用電腦的方便,但在教學者在掌控 學習者的專注表現時,卻又發現新的問題:部分學生會藉個別使用之便,從事 無關學習的活動,例如使用聊天軟體、搜尋無關的資料、收發電子信件,甚至 偷玩遊戲...。

……有時候電腦反倒變成影響教學的不利因素,當利用電腦從事探索學習時,常常發現學生 上網在做無關學習的活動……像 John、Bill、Jim 就被我抓到上網用 msn 聊天、打電動...

(教學觀察紀錄 2005/3/25)

自從將網路學習課堂移至電腦教室後,因電腦教室早有排定課堂供其他班 級使用,因此當部分課堂與自然課有所衝突時,教學者仍須自行調課,所幸教 學者為該班級任導師,因此在課務調整方面尚無太大困難。

(4)學生在自我導向場合的學習表現不易掌控

教學者在實驗課堂藉由分組自由操作,給與學生更多從實驗內容中探究發 現的可能性,確有不少學生很快進入狀況,從事相關實驗活動,但也有不少學 生是在無所事事、甚至嬉鬧搗蛋中度過。

各組在第一個實驗的操作情形大致 ok……第二個實驗……仍有不少組獲得成功。……

部分學生混水摸魚,不僅不操作實驗,反而在教室聊天奔跑,更有些人置器材於一旁,自 故玩耍,因此在秩序掌控上花了一些時間 (教學觀察紀錄 2005/3/25)

為免學習者產生學習失焦,教學者必須不時巡視,掌控自主學習場合可能 發生的無關學習行為,以使課程進入正軌。

實驗課……大致上學習動機還不錯,但「玩心」引發無關學習的行為還是得特別注 意……第二節當學生開始嘗試實驗設計,我得以四處巡視指導並掌控秩序,學生才不致 有脫序行為。 (教學觀察紀錄 2005/4/1)

網路學習課堂由於是一人一機操作,學生行為的複雜更甚分組操作實驗,

因此老師更難掌握學習者的專注表現。尤其當學習者對學習內容排斥或不感興 趣時,無關學習行為的出現頻率也就更高了。

Sandy:在電腦教室討論時,Vicki 和 Cathy 有跑過來偷看我們的,還說好無聊,David 那一 組還在玩螢幕保護程式。 (學生訪談 2005/3/21)

針對網路課堂未投入自主學習的學生,教學者認為與學生不熟習電腦與網 站操作有關,故計畫規劃額外時段加強學生相關素養。

關於電腦使用的部分,恐怕得先經歷一段強制介入階段後,才能放手讓學生自由操 作。……原本規劃利用週三早修的操作時段,其實仍嫌不足,如果真要培養學生正確的電 腦學習習慣,還得配合其他科目的使用才行,因此打算運用部份國語及社會單元來配合。

(教學觀察紀錄 2005/3/25)

由於網路探究與 PBL 課堂,皆強調學習者透過自我導向(self-directed)

來決定學習的範圍與深度,但教學者卻不能不設想當將自主權交給學習者後,

一旦學習者選擇不參與學習因而產生學習空檔、甚至學習重點失焦的後果。

(5)學習者對網路資料缺乏分析

火怒三人火怒三人

火怒三人火怒三人 手電筒照射裝水的玻璃瓶 手電筒照射裝水的玻璃瓶 火影

火影 火影

火影 手電筒照射裝水的塑膠袋 手電筒照射裝水的圓形玻璃杯 瘋狂二人瘋狂二人

瘋狂二人瘋狂二人 手電筒照射裝水的寶特瓶 手電筒照射裝水的寶特瓶

研究者分析十二組在最初設計的「人造彩虹」方案,發現其中九組在設計 光色散現象所需的介質部分(均使用盛水容器)相似度極高,僅有三組在設計 介質時,使用了不同的材料。至於在設計光色散所需光源時,十二組中有十一 組都採用手電筒當作光源的構想。

第一天的試作發表...十一組當中有九組都是使用水瓶與手電筒的組合來製造光色 散...多數小組的設計,似乎是依據課本的實驗模型或課堂經驗修改而成的(這也解釋了為 何多數小組都是使用呈水的瓶子來當介質)(教學觀察紀錄 2005/4/15)

經訪談比對後得知,多數小組的方案構想均取自課本範例,再經或多或少 改良而成,因此呈現極高的相似度。

T:Paggy 的小組是用透明罐子裝水加上手電筒,你們怎麼想到的?

Paggy:參考課本的實驗。 (學生訪談 2005/4/17)

而此可知,當學習者在產出問題解決的方案時,多以先前學習經驗為主要 依據,如教學設計者未能洞悉課本範例與方案內容的直接關聯,學習者將可能 僅就課本範例做程度上的複製與改良,無法促成方案內容的多元性。

(2)方案內容與生活經驗的關聯性高

有別於前述八組參考課本內容的構思,其他三組方案則各有不同構思來 源,例如「最愛永恆」小組的 keny 在學習單寫作時領悟透光介質必備的「透明 性」,因此選擇保鮮膜當介質,並不斷調整手電筒光照角度來呈現光色散現象。

T:keny 你怎麼想出用保鮮膜的?

Keny:因為寫學習單時老師提示:只要使用一種能透光的介質,光就會折射。

(學生訪談 2005/4/17)

「蘋果」小組的 Amy 則是參考家中科學讀物的記載:肥皂泡表面會呈現彩 虹般光澤,因此將肥皂泡當作介質暴露在陽光下,形成另類的人工彩虹。

T:Amy 的小組是用肥皂泡來做出彩虹的,你們是怎麼想到的?

Amy:看書的,我家有一本有關自然的書,裡面有提到用肥皂泡可以作彩虹。

(學生訪談 2005/4/16)

而「夢幻」小組在最初的方案設計,採用與大多數小組類似的構想,但在 改良階段,Sandy 想起把玩光碟片時所見反光的生活經驗,並經實驗嘗試發覺可 行,便應用在新的方案。

Sandy:有一次在玩 CD 片時,突然想到可以用光照射 CD 片來做出彩虹。

(學生訪談 2005/4/16)

圖 4-1-5 「夢幻」小組的室內彩虹

即便 PBL 強調學習者藉由「應用」與「轉化」先前知識以產出解決方案,

即便 PBL 強調學習者藉由「應用」與「轉化」先前知識以產出解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