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網路整合問題本位學習的實證研究 網路整合問題本位學習的實證研究 網路整合問題本位學習的實證研究 網路整合問題本位學習的實證研究

由以上論述可知,「問題本位學習」其整合學科知識與過程技能,並引發 高層次思考與創造力的優點,已獲諸多文獻支持,然理論本身必有其優勢及限

第三節 網路整合問題本位學習的實證研究 網路整合問題本位學習的實證研究 網路整合問題本位學習的實證研究 網路整合問題本位學習的實證研究

第三節 第三節

第三節 網路整合問題本位學習的實證研究 網路整合問題本位學習的實證研究 網路整合問題本位學習的實證研究 網路整合問題本位學習的實證研究

歐美國家近年來有關整合網路科技於問題本位學習的研究不在少數,以下就 所蒐集文獻內容介紹:

一. Mandal、Wong 和 Love(2000)曾針對澳大利亞 Deakin 大學設計科技研究

所學生,設計一套整合 PBL 理念的網路化教學平台,應用於系統動力學的課程。

參與學生藉由線上教學機制,接收網路平台發佈的多媒體情境問題,並依據教 學提示,配合線上合作互動,進行資料收集與數據分析的流程,逐步完成網站 所設定的問題解決步驟,達到運用課程知識,完成方案設計的目標。

二. Kozsalka、Grabowski 與 Kim 於 2002 年參與一項名為 KaAMS (Kids as Air-borne Mission Scientists)的研究計畫,其目的為協助中學教師設計整合 web 資源的 PBL 課程,以啟發學生有關科學、科技、數學、地理學知識的學習。

所有參與計畫的中學生化身為美國太空總署(NASA)空中遙測任務的科學 家,於主題任務的探索過程歷經四階段包括:定義問題架構、資料搜尋、任務 探索及嘗試操作等過程技能訓練,逐步進行涵括 12 項子單元的設計課程,並利 用 NASA 提供的觀測數據進行資料分析、整合並評估執行策略,完成有關夏威夷 火山熔岩流及珊瑚生態主題觀測任務的方案設計與改進。

三. Chin 與 Chia(2004)曾以 PBL 的理念,於新加坡 Paya Lebar Methodist 中學,配合一 39 人班級的生物課程,針對「營養」議題,進行一項名為(Q-PBL)

的問題本位課程。其五階段的教學內容如下:第一階段帶領學生依其分組,研 讀與「營養」議題(Theme)相關九個子題(project)的報章資料,並將個人 所發展的問題載於學習日誌;第二階段,研究者教導學生從事問題分析課題,

以釐清自身對問題的基本認識、了解問題解決所需的知識以及所需資訊的相關 途徑;第三階段利用圖書及網路資源收集相關資訊,了解所屬問題的回答;第 四階段,針對待答問題的相關知識做進一步的紀錄與整合,並做成報告;並於 第五階段發表。

研究者根據學生發表的問題內容分析來源屬性,歸納學生發問的問題來源 如下:民族及文化信念、媒體廣告的訊息、個人生活週遭的好奇、對家庭成員 的關懷、環境事物的觀察、先前學習課程的延伸。

四. PBL 源自傳統醫學院教育課程,時至網路科技發達的今日,亦使醫學院的 PBL 課程,呈現新的教學風貌。2003 年由 Jacobs.J 等人所組成的研究團隊,推 動一項名為 TOUCH (Telehealth Outreach for Unified Community Health)的

研究企劃,其預期目標包括:1.建立一套架設於國際電算機科學聯盟通路網(The National Computational Science Alliance’s Access Grid)平台上的同步 影音互動系統。2.發展一套病例模擬資料庫引擎。3.使兩校醫學院學生,透過 病例模擬資料庫提供的擬真情境,得以突破距離空間限制,進行遠距互動的線 上 PBL 課程。

透過結合網路影音科技與線上情境資料庫的 TOUCH 學習機制,使醫學院的 PBL 課程突破傳統限制,不但能更真實地模擬問題情境,並藉由網路即時互動技 術的聯繫,發展出突破地域與文化差距的合作學習模式。

近年國內有關網路整合問題本位學習研究,依據現有文獻扼要介紹如下:

一. 陳明溥與顏榮泉(2001)針對 107 位專科學生透過網路化學習平台所提供 之問題情境與解題範例,按照(1)了解問題、(2)擬定計劃、(3)撰寫程式、(4) 測試除錯之問題解決步驟,進行為期四週的資料庫專題製作,並探討網路化問 題本位學習平台的學習者,依其不同程度學習支援,實施網路化問題本位學習 成效的影響。

研究結果發現:低學習支援組專題製作之成效顯著優於中、高學習支援組,

而且高先備知識組在專題製作之成效也顯著優於低先備知識組;在問題解決歷 程各階段(瞭解問題、擬定計劃、撰寫程式、測試除錯)及討論區之使用方面,

高學習支援組在瞭解問題、擬定計劃、撰寫程式、及測試除錯等步驟之發表次 數顯著高於中、低學習支援組。

二. 王順福(2003)選取高雄縣某國小六年級兩班學生為實驗對象,探討網路 教學平台應用自然與生活科技課程,於提升學生問題解決能力之成效。其中實 驗組採用「問題解決教學之網路教學方案」,控制組則採「一般問題解決教學 方案」,進行為期五週十節的實驗教學。

結果顯示實施網路問題解決教學的實驗組學生於「問題解決能力測驗」得 分達顯著水準,顯示能力有顯著提升:而「問題察覺」、「問題再定義」、「原因 推測」、「提出想法」分測驗結果顯示以上能力亦有顯著提升;然「尋求最佳方 案」分測驗得分的差異未達顯著水準,顯示該項能力沒有顯著提升。

而實施傳統問題解決教學的控制組在「問題解決能力測驗」與「問題再定義」

分測驗得分差異亦達顯著水準,顯示其問題解決能力有顯著提升。然「問題察 覺」、「原因推測」、「提出想法」、「尋求最佳方案」分測驗得分差異因未 達顯著水準,顯示該能力沒有顯著提升。

第三章 第三章 第三章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步驟 研究方法與步驟 研究方法與步驟 研究方法與步驟

本研究以行動研究法探討網路整合問題本位學習的教學模式,及其應用於 國小四年級自然生活科技課程的可行性。研究者歷經前後四階段四個單元教學

(含初探研究),並於每階段的教學過程中,配合研究者、教學觀察者與協同 教師團隊,經由資料檢視與討論互動,提供教學改進的建議。

本章共分六節,第一節說明研究架構與設計、第二節闡述研究情境、第三 節介紹研究工具、第四節說明採用行動研究理由、第五節說明教學課程的設計、

第六節敘述資料蒐集與分析。

第一節 第一節 第一節

第一節 研究架構與設計流程 研究架構與設計流程 研究架構與設計流程 研究架構與設計流程

壹 壹

壹 壹. .. .研究架構 研究架構 研究架構 研究架構

本研究旨在探究教學者依據教學需求,實施「網路輔助問題本位學習」策 略的教學行動過程中,教學者所面臨的各項問題與解決策略以及學習者的學習 歷程表現。本研究架構概分為教學需求、課程設計、情境資源、執行教學、教 師教學歷程、學習成效或改變六個面向。

一.教學需求:為本研究起點,包括解決教學困境、提升專業素養兩項。

二.情境與資源:包括研究情境及研究資源。

三.課程設計:包括學習驅動的問題、合作學習策略及網路學習平台。

四.執行教學:包括教學目標與教學計畫的擬定、教材發展、活動設計與教學過 程的評鑑修正。

五.教學歷程:包括資訊科技素養、資訊融入知能、課程統合知能。

六.學習成效與改變:包括學習者的合作技能、學科知識、學習態度。

有關研究架構說明,特整理如下圖 3-1-1 所示

圖 3-1-1 研究架構圖

圖 3-1-2 研究設計理念 (修改自吳明隆,2001)

二.採用行動研究的理由

1. 解決教學問題

研究者目前服務本校已歷六年,期間除擔任一年自然科任外,大多擔任級 任導師。由於職務加上與所屬班級學生長期相處的關係,對其學習情況亦有深 切了解。據研究者長期課堂觀察發現,班級學生向來缺乏學習動機,學習習慣 上傾向於被動吸收,平日亦少主動發問。

確認最初理念

擬定教學計畫

收集教材資源

偵 查(發現事實與分析)

整合教學活動

發展教學網站 付諸行動

實施與效果監控

偵查(解釋任何實施及效 果上的失敗)

修正理念

修正計畫

重回行動、監控、偵察再修正

以研究者於九十三學年度上學期的自然課教學經驗為例:發現學生對課程 內容普遍缺乏主動探究態度,即便是課堂上的教學提問,回答者亦寥寥可數。

觀察學生實驗課學習表現,發現大部分學生無心從事實驗操作,而專注於學習 無關的行為(如聊天、嬉鬧),無論是使用獎勵或秩序管理,皆無法使學生出 現較正面或積極的學習表現。因此如何提升學生學習動機,誘導其主動探究科 學知識,以達課程期望的積極創造與解決問題的教學目標,便成為研究者在教 學現場亟欲解決的教學困境。

2. 提升教師專業成長

因應資訊時代來臨,資訊科技融入已然成為未來教學趨勢,研究者希望透 過本行動研究,除作為教學改進之餘,亦能提升自身資訊融入教學的專業素養,

作為日後教學應用的經驗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