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柴科夫斯基第五號交響曲曲式分析與詮釋

第三節 第三樂章

A Allegro moderato (mm.1-72) 11 (mm.1—11)=4+4+3 8 (mm.12-19)=4+4 8 (mm.20-27)=4+4 9 (mm.28-36)=4+5 8 (mm.37-44)=4+4 12 (mm.45-56)=4+4+4 8 (mm.57-65)=8

8 (mm.66-72)=8

B Allegro moderato (mm.73-144) 8 (mm.73-80)=4+4 8 (mm.81-88)=4+4

8 (mm.89-96)=4+4 8 (mm.97-104)=4+4 8 (mm.105-112)4+4 6 (mm.113-118)3+3 8 (mm.119-126)=4+4 8 (mm.127-134)=4+4 10 (mm.135-144)=4+3+3 A〞 Allegro moderato (mm.145-213) 8 (mm.145-152)=4+4

8 (mm.153-160)=4+4 8 (mm.161-168)=4+4 9 (mm.169-177)=4+5 8 (mm.178-185)=4+4 12 (mm.186-197)=4+4+4 8 (mm.198-205)=8

8 (mm.206-213)=8

尾 奏

Allegro moderato (mm.214-266) 14 (mm.214-227)=4+5+5 13 (mm.228-240)=4+5+4

16 (mm.241-255)=4+4+4+4 11 (mm.256-266)=4+4+3

二、第三樂章之樂曲分析與詮釋:

第三樂章的音樂為一首美妙的華爾滋,柴科夫斯基對於華爾滋高雅、優美的氣質 十分著迷,在他的眾多管弦樂曲中,不論是交響樂或是芭蕾舞音樂都可以常常看到華 爾滋的存在,而華爾滋中抒情且富有詩意的和諧感,往往成了柴科夫斯基內心中所嚮 往之溫馨與平和的感覺,或許是因為在華爾滋中,柴科夫斯基可以將一切煩惱、憂鬱 都拋到腦後,因而如此喜愛華爾滋吧。

這個樂章輕巧且短小,美妙的主題旋律與命運主題毫不相關,但是在樂章結束前 似乎又好像加重了起來,或許可以當作是柴科夫斯基終究無法完全擺脫命運的打擊,

筆者認為:在尾奏段較為大聲的樂句中,柴科夫斯基還是懷有著悲傷的感覺,但是對 於華爾滋的美妙所產生的喜悅卻是更多的;而樂章也在大調中快樂的結束。

整個樂章總共分為三段與一個小小的尾奏,A 段與 A〞段是以華爾滋的第一主題 以及第一副題不斷的運作,並搭配伴奏與配器的改變構成;而 B 段則是以快速音群的 第二主題跳奏,反覆在不同的樂器上並且透過配器的運用來創作;整體來說,第三樂 章的動機極為精簡扼要,但是其豐富的配器手法所呈現出的音色變化,卻總是令人目 不暇給,在聽覺上的趣味性可以說是相當的完美。

三、各樂句詳細的分析與詮釋:

(一) A 段 (mm.1-72):3/4 拍,中快板 Allegro moderato

(mm.1-11):樂章直接以優美的第一主題開始,由第一小提琴以溫柔的感覺演奏 dolce con grazia,直到第 8 小節完成第一主題樂句【譜例 4-28】,其他的弦樂以第二拍 撥弦作伴奏。

【譜例 4-28】

管樂部分只有低音管與法國號於第三拍以保持音作和聲的伴奏,由於伴奏聲部在 節奏上缺乏了第一拍,因而突顯出華爾滋在第二拍墊起腳尖跳舞的律動。到了第 9 小 節,第一小提琴、第二小提琴、中提琴都以輕微的重音當作圓滑線的開頭演奏並相互 結合,在彼此出現的時間點上恰好在節奏上製造出了 hemiola 的效果,藉由此節奏在 優美的第一主題旋律之後添加了更多的趣味。

(mm.12-19):再次出現第一主題,由第一以及第二小提琴演奏,而伴奏的部分有 所增加與變化,低音管與法國號在音型上,不再只是在第三拍作保持音演奏,而是組 合成有規律的節奏,低音管的第一、三拍與法國號的二、三拍相互搭配下,精緻的表 現出華爾滋所特有的律動感,而長笛與雙簧管也在第 13 小節加入,角色與低音管相

奏性更加穩定;中提琴與大提琴改以上行音階的圓滑奏與跳音,搭配主題旋律作對伴

的強度。

弦樂的伴奏開始拉奏較長的音符,因此樂團在音色上的寬廣度是大幅的提升;小 提琴第一部與中提琴以一個新的半音階上行,與常常下行的第一主題作反向的對唱。

而法國號在第 51 小節時加入演奏 ,但不是以手塞音演奏,而是用平常溫暖圓潤的音 色將弦樂與木管包容在一起。樂句在第 52 小節很自然的到達了頂點後,回憶了一次主 題旋律的後半句,退回到 mf 的音量後,再次漸強至 f。

第一主題在 A 段的前半段連續使用了 6 次;以簡單的旋律來表現音樂的美感,正 是柴科夫斯基在旋律創作與配器技巧上的發揮。柴科夫斯基精妙的配器,使得樂團的 音色能夠具有更多元的風貌,柴科夫斯基可以說是超越了傳統的配器法則與規範,也 提供了後代作曲家更多配器與創作的靈感來源。

(mm.57-65):新出現的副題旋律由低音管在第 56 小節以弱起拍出現【譜例 4-29】, 音量從小聲的 p 開始漸強到 f,副題後半段連續使用切分節奏與掛留音,並且還要注 意圓滑線的位置,要達到流暢的演奏並且與弦樂配合在一起,需要一定的練習。

【譜例 4-29】

弦樂在節奏上從第 60 小節起也是使用到了 hemiola 的撥奏,第一小提琴與中提琴

為一組節奏;第二小提琴與低音大提琴為另一組節奏;大提琴則是兩組節奏的合併使 用;兩組節奏以相差一拍交錯開,因此構成了每一拍都有音的存在,如此便保有 hemiola 的節奏性與三拍子應有的基本律動感;低音管的切分節奏與弦樂的 hemiola 使得節奏 上有搖晃的感覺。

(mm.66-72):副題旋律第二次出現,加入了長笛與豎笛,構成的手法如前樂句;

但是音量又再上一層,副題樂句的音量漸強至 f,而弦樂的撥弦因考慮音量問題,因 而以 ff 的音量作頂點,法國號的 A 大調 1 級和弦於第 72 小節第二拍與弦樂同時演奏,

作為這段的終止;法國號在此要演奏的活潑輕快,猶如要給人驚喜般巧妙的出現。

(二) B 段 (m.73-144):3/4 拍,中快板 Allegro moderato

(mm.73-80):第二主題由第 72 小節的第三拍以非常跳躍的 spiccato assai 跳弓演奏

【譜例 4-30】,第二主題的個性並非以華爾滋的旋律來寫的,而是結合著華爾滋的律 動,來作出新的主題動機發展,嚴格說來也是有奏鳴曲式中發展部的觀念存在;而第 二主題的樂句長度為四小節,連續以第一小提琴演奏兩次第二主題樂句;在演奏技巧 與風格上須注意跳弓的平均度與音色的乾淨度,音樂除了給人非常輕鬆愉快的流暢 感,還要兼顧到樂句中微妙的音量起伏,可以說是相當困難。第二主題樂句以漸強到 f 作收尾,然後突然小聲,以 p 的音量再次演奏一遍第二主題。

【譜例 4-30】

在伴奏方面,木管與法國號只需注意好音量漸強的平均度,同時不要超過主題的 音量即可,特別要注意的是,定音鼓在第 75、80 小節的第三拍的五度跳進音,是應該 被聽見的配器音色。

(mm.81-88):由中提琴演奏第二主題,音域比小提琴演奏時低了八度,同樣是 4 小節兩次的樂句,創作手法大同小異;而定音鼓的第三拍節奏只在第 84 小節出現一次。

管樂的伴奏,從第 83 小節與第 75 小節作比較,可以發現第 83 小節的節奏只有半 拍的長度,而第 75 小節的雙簧管與豎笛卻是演奏一拍長度的音;因此在第 83 小節,

木管樂器勢必要演奏得更加輕快且跳躍;然而,第 75 小節與第 83 小節的差異,並不 是柴科夫斯基的筆誤,在對照到第 129 小節時,雙簧管與豎笛的長度還是以一拍作演 奏,而第 137 小節的木管節奏,卻是改成半拍;與這裡對照起來,在結構上是一致的。

第二主題的樂句,因為要繼續延伸下去,而在第二次的樂句結束時作了些許改變;

在第 88 小節的第二拍,低音弦樂以與中提琴一樣的節奏動機,快速的呼應了中提琴一 次,緊接著再由小提琴帶出第二主題的動機。

(mm.89-96):由第 88 小節的第三拍,以第一小提琴演奏出第二主題動機來帶出下 個樂句;這次樂句的構成有了重大改變;樂句變成以不同的樂器作銜接來完成;而主 題動機是以每單位兩拍的長度轉接給下個樂器,出現順序依序為第一小提琴、第二小 提琴、第一小提琴、中提琴、第一小提琴與大提琴、長笛與短笛,而連續的兩拍動機,

當然也構成了 hemiola 的節奏性;伴奏的管樂聲部也是依照此節奏,在不同樂器上輪 流出現,並且在每次出現都有加入重音,以強調節奏上的個性;而這個樂句也是兩次 的 4 小節構成。

(mm.97-104):這 8 小節的創作觀念與前樂句一樣,只是在主題樂句的運用上,改 成以木管樂器作銜接,樂句開始是由第 96 小節的第三拍,以長笛與短笛演奏,而演奏 方式由跳奏改成流暢的圓滑奏;主題部分的構想則無新的要素。

伴奏部分的弦樂,則出現兩種新的樂思;在第 97 小節,第一小提琴出現了八度音 程的分解和弦,大提琴則是以撥奏伴奏,此處指揮要注意到,弦樂是拆成兩聲部演奏 八度音程,撥弦與拉奏之間的對比與兩者之間的銜接也是練習重點。

(mm.105-112):再次以第二主題動機交替銜接來完成整個樂句;但是這次在主題 樂器的運用上,同時結合了長笛、短笛與弦樂;樂句的節奏性由 hemiola 回到了三拍 子的律動,而主題動機的進入,自第 104 小節第三拍起,都從第三拍的弱起拍進入。

弦樂伴奏部分,大提琴與低音大提琴跟隨著每次主題動機出現時,於第三拍後半 拍以撥奏進入,節奏音型的單位為兩小節作反覆;第二小提琴的撥奏,雖然與低音弦 樂的節奏不同,但是單位一樣是兩小節。

管樂的伴奏,以新的節奏型態與圓滑線的短小動機相呼應,在第 104 小節第三拍 的後半拍,首先由小號演奏弱起拍的節奏動機,然後在第 105 小節的第一拍後半拍,

加入第一、二部法國號,在第三拍以第三部法國號與雙簧管短小的圓滑奏作呼應,而 這個時間剛好是中提琴主題動機的出現時機;第 106 小節的第二拍後半拍,以豎笛演 奏小號的節奏動機,並且在第三拍加上重音,對應上第一小提琴的主題動機出現。管 樂的節奏動機長度也是以兩小節為單位,同時與主題結合在一起。

(mm.113-118):這 6 小節為過渡性質的橋段樂句,再次使用到 hemiola 的節奏,從 第 112 小節的第三拍起,豎笛每兩拍為一組節奏單位,而伴奏的節奏由法國號與低音

管演奏,兩拍的節奏組合從第 113-115 小節剛好形成一個循環;而第 116-118 小節則是 同樣手法再使用一次。

(mm.119-126):此樂句的架構方式如同第 105 小節的樂句,是以弦樂演奏主題銜 接。在伴奏的部分,銅管與木管的角色剛好互換;雙簧管演奏了小號之前的節奏動機、

豎笛演奏了法國號第一、二部的節奏動機、法國號則演奏了低音管與豎笛圓滑奏的動

豎笛演奏了法國號第一、二部的節奏動機、法國號則演奏了低音管與豎笛圓滑奏的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