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研究動機與目的

第一章 序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如果要說,有哪一位作曲家的作品能夠以最直接且毫無保留的情感直接打入人 心,我想大家心裡的答案一定非柴科夫斯基(Peter Ilyich Tschaikovsky, 1840-1893)莫屬 了。11960 年代,就讀於北京中央音樂院,一位來自河北農村的學生,在聽了柴科夫 斯基第六號交響曲《悲愴》的唱片之後,受到了極其濃烈的情緒震撼,竟然情不自禁 地跪倒在地,痛哭失聲。由此可見,柴科夫斯基的音樂中,蘊藏著多麼撼動人心的情 感啊!然而;對於柴科夫斯基而言,交響曲對他的意義又是如何呢?柴可夫斯基曾經 於致梅克夫人(Nadezhda von Meck, 1831-1894)2的書信中提到了對於交響曲的看法:

這是純粹抒情的過程。這是心靈的音樂自白,它必須充溢於心,按照自己的特性、

2 梅克夫人(Nadezhda von Meck 1831-1894)是一個富翁的遺孀,她酷愛音樂,亦願意幫助有困難的藝術家。

梅克夫人可算是柴可夫斯基的知音,他們維繫了十四年的友誼,但未曾見過對方,只作書信的來往。但是,他 們的感情不會比不上朝夕相對的朋友,柴科夫斯基不時會向梅克夫人透露心事,他們是精神上的好友,相通過 的書信超過一千封。

是全部的比例了,對柴科夫斯基來說,音樂就如詩、如畫般地美妙與充滿意境,音樂

由美妙的音符呈現出來,筆者就是因為感受到這首交響曲中作曲家內心所承受到嚴苛 的打擊與苦難,最後仍以果敢的鬥志來對抗命運,並戰勝命運的意志力,因而大受感 動;也就在多首交響曲中,抉擇出了柴科夫斯基的第五號交響曲作為研究主題。

然而,在他深刻動人的音樂背後,潛藏著多少思緒與情感,以及當時他在構思這 個曲子的時候所面臨到的處境與心情,都是作為一個演奏者所必須瞭解的,尤其在指 揮樂團之際,在理解與感性的表達上,更需要相互結合,才能夠正確統合樂團,重新 演繹出這部偉大鉅作。

筆者欲透過柴科夫斯基的成長背景、人格特質來探索他作品的風格。雖然柴科夫 斯基本身並未撰寫自傳,不過他與梅克夫人有上千封的書信往來,這些書信自然就成 了音樂學者研究的重要依據;除了書信的史料,還有許多曾經與柴科夫斯基相處過的 音樂家們,也有口述他們對於柴科夫斯基的印象與相處的點滴,這些都是最真實的歷 史痕跡;經由這些資料的閱讀,可以清楚的瞭解到柴科夫斯基平常的為人與性格。

除此之外,多方面的蒐集影音資料,從中汲取各大名家的詮釋並加以參考比對。

結合知識上的提升與個人對於樂曲的深入了解後,應用於指揮上之需求,以達到音樂 演奏上盡善盡美的理想。

關於柴科夫斯基的生平以及音樂風格將會在第二章中有更加詳盡的闡述,第三章 將研究柴科夫斯基第五號交響曲的創作背景,第四章針對曲式結構與詮釋加以分析、

第五章將針對於指揮技巧闡述,第六章則為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