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柴科夫斯基第五號交響曲指揮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柴科夫斯基第五號交響曲指揮研究"

Copied!
176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音樂學系碩士班指揮組學位論文. 論文題目 柴科夫斯基第五號交響曲指揮研究. 指導教授:廖年賦 研究生:王尚彬 撰. 2009 年 1 月 12 日.

(2) 前. 言. 在本篇研究論文中,筆者欲從各角度去瞭解柴科夫斯基是如何創作出第五號交響 曲,在資料的研讀上,將從音樂史、俄國當代歷史背景、創作背景與動機、作曲家生 平、曲式、配器上作研究,最後再以實際指揮法呈現出來。有關於訓練樂團方面,以 及相關的速度問題,也在討論之中;筆者希望:在本篇論文中能夠盡量完整的呈現出, 柴科夫斯基第五號交響曲最真實的一面;也期望讀者能夠更加認識這首交響曲,並對 指揮有更多的瞭解與認識。.

(3) 誌. 謝. 本篇論文的完成,要特別感謝廖年賦教授辛苦的指導,並同時感謝給予我幫助與指 導的張大勝教授以及許瀞心教授,筆者的指導教授在百忙之中仍撥冗耐心的為筆者解 惑,令筆者感激不已;在諸位教授的指導與訓練下,筆者得以在指揮領域的專業部分 有所成長,並奠定了研究之基礎,紮下了往後更加穩固的學術根基。筆者還要特別感 謝父母親的支持與幫忙,令筆者無後顧之憂的認真學習與前進,同時也感謝支持筆者 的親朋好友與讀者,謝謝。.

(4) 目. 錄. 前言 誌謝 第一章 序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內容………………………………………………………4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5 第二章 柴科夫斯基的生平與創作…………………………………………………7 第一節 柴科夫斯基成長與學習歷程…………………………………………7 第二節 柴科夫斯基的職業生涯………………………………………………11 第三節 柴科夫斯基的感情與婚姻……………………………………………15 第四節 柴科夫斯基與梅克夫人之關係………………………………………20 第五節 晚年的柴科夫斯基……………………………………………………23 第三章 柴科夫斯基第五號交響曲之創作背景……………………………………27 第一節:創作時期之背景與想法 ……………………………………………27 第二節:演出之評價與反應 …………………………………………………30 第四章 柴科夫斯基第五號交響曲曲式分析與詮釋………………………………32 第一節 第一樂章………………………………………………………………34 第二節 第二樂章………………………………………………………………68 第三節 第三樂章………………………………………………………………89 第四節 第四樂章………………………………………………………………100 第五章 柴科夫斯基第五號交響曲指揮法研究……………………………………127 第一節 第一樂章………………………………………………………………128 第二節 第二樂章………………………………………………………………141 第三節 第三樂章………………………………………………………………147 第四節 第四樂章………………………………………………………………153.

(5) 第六章 結論…………………………………………………………………………165 引用文獻 ……………………………………………………………………………168.

(6)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如果要說,有哪一位作曲家的作品能夠以最直接且毫無保留的情感直接打入人 心,我想大家心裡的答案一定非柴科夫斯基(Peter Ilyich Tschaikovsky, 1840-1893)莫屬 了。11960 年代,就讀於北京中央音樂院,一位來自河北農村的學生,在聽了柴科夫 斯基第六號交響曲《悲愴》的唱片之後,受到了極其濃烈的情緒震撼,竟然情不自禁 地跪倒在地,痛哭失聲。由此可見,柴科夫斯基的音樂中,蘊藏著多麼撼動人心的情 感啊!然而;對於柴科夫斯基而言,交響曲對他的意義又是如何呢?柴可夫斯基曾經 於致梅克夫人(Nadezhda von Meck, 1831-1894)2的書信中提到了對於交響曲的看法: 這是純粹抒情的過程。這是心靈的音樂自白,它必須充溢於心,按照自己的特性、 藉由聲音宣洩而出,就如同抒情詩人藉助詩句傾訴衷曲一般。不同的只是,音樂在 3. 表現千變萬化的內心情感時,擁有無與倫比的有力手段和細緻入微的語言。. 由此可知,柴科夫斯基在創作交響曲並不是以創造音響效果或是著重於曲式結構 來創作的,一般來說德國的交響曲在曲式結構,以及樂理上的依據總是相當完整的, 反之;柴科夫斯基在創作交響曲時,在在都以情感表達為出發點,甚至已經到了幾乎. 1. 俄國人的姓名分為三個部分:名字、父名、姓氏;較為正式的稱呼會使用全名(通常用於書面),使用 名字與父名是較為親切的稱呼。 2. 梅克夫人(Nadezhda von Meck 1831-1894)是一個富翁的遺孀,她酷愛音樂,亦願意幫助有困難的藝術家。 梅克夫人可算是柴可夫斯基的知音,他們維繫了十四年的友誼,但未曾見過對方,只作書信的來往。但是,他 們的感情不會比不上朝夕相對的朋友,柴科夫斯基不時會向梅克夫人透露心事,他們是精神上的好友,相通過 的書信超過一千封。 3. 毛宇寬, 《俄羅斯音樂之魂 柴可夫斯基》 (香港:三聯書店有限公司,2000),163。 1.

(7) 是全部的比例了,對柴科夫斯基來說,音樂就如詩、如畫般地美妙與充滿意境,音樂 不過就是另一種情感的表達方式,以及藝術中另一種語言罷了。也因此,柴可夫斯基 強烈的個人觀念與風格,加上自身強烈的感受力與敏感的神經,除了少數作曲家之外, 別人的音樂總是讓他不是非常喜歡。 柴科夫斯基曾在 1879 年 2 月 19、20 日致梅克夫人信中批評了布拉姆斯的第一號 交響曲:昨晚我和柯杰克研究了布拉姆斯的新交響曲(第一號交響曲)……,我不理 解他的妙處。在我看來,它陰鬱、冷漠、很想追求深度,但卻缺乏真正的深度。4 在上文中可以看到,即便當時眾多音樂學者都認為布拉姆斯是復甦交響曲的偉大 音樂家,並且視他為貝多芬的傳人;但是,即使是一位作曲技巧再好的作曲家,只要 音樂風格不合乎他的想法,音樂中的樂思和情感與他不同調,對於柴可夫斯基而言都 是沒有吸引力的。 柴可夫斯基的第五號交響曲,創作於 1888 年,算是他晚期相當成功的交響樂作 品,同時也充滿著憂鬱且即將面臨生命終點的哀傷氣氛。會出現這樣的音樂風格當然 也是因為,當他在 1887 年時,遭受到與親人的生離死別,以及失敗的婚姻所帶來的打 擊所造成的影響;再加上俄國在 80 年代嚴酷的政治氣氛下所給人深厚的絕望感,必然 地使他的音樂中也顯現出了人生的無奈與徬徨。 而筆者之所以研究柴可夫斯基第五號交響曲,首先當然是因為,柴科夫斯基在俄 國藝術史上所佔的地位僅僅次於大文豪托爾斯泰;在他的第五號交響曲中,可以聽到 命運的衝擊,以及作曲家如何面對命運的挑戰,並且在最後戰勝命運;而這些語彙皆. 4. 柴可夫斯基(Peter Ilyich Tschaikovsky), 《柴可夫斯基 論音樂創作》 ,逸文 譯(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 1984) ,118。 2.

(8) 由美妙的音符呈現出來,筆者就是因為感受到這首交響曲中作曲家內心所承受到嚴苛 的打擊與苦難,最後仍以果敢的鬥志來對抗命運,並戰勝命運的意志力,因而大受感 動;也就在多首交響曲中,抉擇出了柴科夫斯基的第五號交響曲作為研究主題。 然而,在他深刻動人的音樂背後,潛藏著多少思緒與情感,以及當時他在構思這 個曲子的時候所面臨到的處境與心情,都是作為一個演奏者所必須瞭解的,尤其在指 揮樂團之際,在理解與感性的表達上,更需要相互結合,才能夠正確統合樂團,重新 演繹出這部偉大鉅作。 筆者欲透過柴科夫斯基的成長背景、人格特質來探索他作品的風格。雖然柴科夫 斯基本身並未撰寫自傳,不過他與梅克夫人有上千封的書信往來,這些書信自然就成 了音樂學者研究的重要依據;除了書信的史料,還有許多曾經與柴科夫斯基相處過的 音樂家們,也有口述他們對於柴科夫斯基的印象與相處的點滴,這些都是最真實的歷 史痕跡;經由這些資料的閱讀,可以清楚的瞭解到柴科夫斯基平常的為人與性格。 除此之外,多方面的蒐集影音資料,從中汲取各大名家的詮釋並加以參考比對。 結合知識上的提升與個人對於樂曲的深入了解後,應用於指揮上之需求,以達到音樂 演奏上盡善盡美的理想。 關於柴科夫斯基的生平以及音樂風格將會在第二章中有更加詳盡的闡述,第三章 將研究柴科夫斯基第五號交響曲的創作背景,第四章針對曲式結構與詮釋加以分析、 第五章將針對於指揮技巧闡述,第六章則為結論。. 3.

(9)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內容. 柴科夫斯基在創作上融合了俄羅斯特有的旋律風味,並且結合了西歐的創作技巧 而加以發揮,比起俄國五人組來說,5柴可夫斯基是受到了相當多的理論專業訓練,在 樂曲的創作上,常常使用到俄羅斯的民謠,並以他出色的作曲技巧加以擴大。 筆者在研究第五號交響曲時,閱讀與這首交響曲相關的專書,進而從中汲取他人 的知識;經過瞭解與思考後,尋找出對於自我最好的理解方式與答案。此外;對於其 他的管弦樂作品,也必須有基本的瞭解,並比較其他管弦樂作品中的差別與特性。 經由閱讀作曲家創作時期的事蹟之後,可以瞭解到柴可夫斯基當時的想法與心 情,以及對於生命的體驗。透過多方面的閱讀與學習,可以清楚地知道曲子是如何構 成,以及其中的樂思與情感,對於整首曲子會有更加全面的瞭解。因此,在這篇論文 中,筆者研究的方向將會針對曲子風格、時代背景、作品分析,並結合柴科夫斯基對 於音樂上的看法而加以討論;並將以上的研究融入與指揮上之應用與詮釋。. 5. 所謂「俄國五人組」指的是十九世紀時的五位俄國作曲家,包括:巴拉基雷夫(Mily Balakirev, 1837-1910)、 鮑羅定(Alexander Borodin, 1833-1887)、庫宜(Cesar Cui, 1853-1918)、穆梭斯基(Modest Petrovich Musorgsky, 1839-1881)及李姆斯基-柯薩可夫 (Nicolay Rimsky-Korsakov, 1884-1908)。這五位業餘音樂家以巴拉基雷夫為 首,主張以本國民謠及民間故事為主題當作音樂的素材來創作,因為其作品充滿著本土色彩而被稱為俄國的國 民樂派;國民樂派是以發揚民族精神和傳統文化為目標,但是卻相當反對西方音樂理論教育,因此與柴科夫斯 基的路線大相逕庭而形成對立。 4.

(10)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 柴科夫斯基不僅身為一個作曲家,並且能夠演奏鋼琴以及長笛,在指揮的領域上 也有相當的涉略。在研究柴科夫斯基時,筆者欲從不同角度及觀點切入探討這位音樂 巨匠;利用史料、歷史、文學來加以研究,再以理論和其他指揮家對於此交響曲的詮 釋與處理手法加以剖析;充分瞭解後,再比較各種不同版本的有聲資料,凝聚出這首 交響曲應有的音響效果與情感的表達。 史料的部分,筆者除了採用柴可夫斯基大量的書信,並且還閱讀了與柴科夫斯基 同 期 的 音 樂 家 與 學 生 們 的 回 憶 錄 。 這 些 史 料 中 包 含 了 他 的 好 友 拉 羅 什 (Laroche, 1845-1904)6與卡什金(Kashkin, 1835-1920)7與他相處的點滴與對話,與學生們對他的回 憶與印象;這些真實的史料,對於認識與瞭解柴科夫斯基而言,是非常重要的依據。 對於歷史背景的研究,主要範圍著重於十九世紀時俄國的政治與民生,以及藝術 文化發展的狀況。大部分音樂家的創作,基本上都與人性關懷和社會道德脫不了關係, 而這一切都是從生活中的遭遇所衍生出來的。於是乎歷史背景所造成的社會型態與生 活方式,對於藝術所造成的影響必然是不可磨滅的。因此,研讀俄國近代史也成為筆 者在研究柴科夫斯基時重要的一環。 然而,歷史所造成的影響也會出現於其他領域的藝術上,就拿文學為例,自古至 今有眾多的文學家在詩集中反映出了真實的社會狀態;特別在十九世紀中葉至二十世. 6. 拉羅什(Laroche, 1845-1904)為俄國音樂評論家,1867-70 年和 1883-86 年任莫斯科音樂學院教授,1872-79 年任聖彼得堡音樂學院教授,是柴科夫斯基在彼得堡音樂學院學習時的同窗好友。柴科夫斯基曾將鋼琴曲、浪 漫曲等三首作品提獻給拉羅什。 7. 卡什金(Kashkin, 1835-1920)為俄國音樂評論家、莫斯科音樂學院教授、柴科夫斯基的摯友。 5.

(11) 紀期間,寫實主義成了文壇的主流,8俄國當時的大文豪皆以現實題材刻畫出當時生活 的困苦與社會不公,像是托爾斯泰的《戰爭與和平》就以歷史小說的方式,刻畫出了 1812 年拿破崙入侵俄國的歷史事件,透過小說中敘述三個貴族家庭在戰爭與和平中的 酸甜苦辣,藉由人物的刻畫中傳達出了道德的追求。而文學影響音樂創作的例子更是 不勝枚舉: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 1770-1827) 9 曾用席勒 (Johann Christoph Friedrich von Schiller 1759-1805) 10的《快樂頌》譜寫出第九號交響曲《合唱》的第四樂 章,柴科夫斯基也曾經用了普希金的《尤金‧奧涅金》譜寫出了三幕歌劇…,11在文學 與音樂強大的關聯性下,筆者也試圖從文學的領域對柴科夫斯基做出更加廣泛的認識。 經由以上文獻與比較藝術的探討之後,所要進入的是作品本身的研究,筆者將藉 由音樂理論來分析柴科夫斯基的第五號交響曲,在理性的分析後,再從各指揮家的詮 釋中比較學習,並得到自己想要呈現出的音樂。. 8. 寫實主義文學的特色與 1840 年代自然主義文學相比,對於農民的描寫多過於城市平民的描寫,作家也 力求塑造人物的正義形象,刻意地加強了諷刺的程度與揭發社會弊端的內容,其常用的題材通常都來自貴族對 於農奴的欺壓。 9. 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 1770-1827),德國古典樂派作曲家,將作曲技巧發揮到頂點而促使了浪漫 樂派的出現,後人尊稱他為樂聖。 10. 席勒(Johann Christoph Friedrich von Schiller, 1759-1805),德國十八世紀著名詩人、哲學家、歷史家和劇 作家,德國啟蒙文學的代表人物之一,不僅身為狂飆運動的代表人物,也被認為是僅次於歌德的偉大作家。 11. 普希金(Alexander Pushkin, 1799-1837),十九世紀俄國文豪,主張以現代俄語創作文學,因他的才氣使得 俄國文學能夠擠進世界的水準,並且身為俄國文學上浪漫主義轉入寫實主義(realism)的里程碑。 6.

(12) 第二章 柴科夫斯基的生平與創作. 第一節. 柴科夫斯基成長與學習歷程. 彼得‧伊里奇‧柴科夫斯基於 1840 年 5 月 7 日出生在烏拉爾的沃特金斯克。父親 是位礦山工程師,在一所規模巨大的冶金工廠擔任廠長;母親擁有些許音樂基礎,能 夠彈奏一點鋼琴曲子,這樣的家庭背景在當時可以算是中等的貴族。12在 1844 年時, 家裡請了一位法國女家庭教師—芳妮‧度爾巴哈 (Fanny Durbach, ?),柴科夫斯基的家 庭是遵循著俄國上流社會古老的生活模式,對孩子們的教育是嚴格的。孩子們平日與 成年人的生活分開,他們由女教師照管,有自己的作息和活動天地,只有吃飯時才和 長輩們在一起。他們大部分時間都在學習,課業以外的自由活動時間不多;即使如此, 芳妮還是堅持讓他們進行健身活動。 柴科夫斯基生性靦腆而敏感,但是從小就表現出高度的神經質與想像力,對於週 遭的人、事、物都有異於常人的感受,因其多愁善感且容易受傷害,他的家庭教師芳 妮將他比喻成 「陶瓷娃娃」 。柴科夫斯基個性憂鬱,總是一副悲傷的樣子,又很害羞, 只要在大眾面前就容易神經緊張。儘管如此,柴科夫斯基對於音樂的敏感度與天分, 早在幼年時期就已經顯現出來,根據芳妮口述柴科夫斯基幼年的事件,由柴科夫斯基 的弟弟莫杰斯特紀錄: 他在課後總是立即去彈鋼琴,但他還是能聽從勸阻而和其他孩子一起活動的。如果他自己 選擇的話,他是會去彈琴或是閱讀的。他在課後或長時間彈琴後神情總是有些激動。一天 12. 當時農奴制度的社會階級,一般的農奴並沒有權力接受教育,只有貴族階級才有財產與受教育的資格。 7.

(13) 柴科夫斯基家來了客人,整晚有音樂活動。因為是假日,孩子們和大人在一起。柴科夫斯 基最初很活躍和高興,但後來因疲倦而提前離開了。我隔了一段時間去兒童室看他,見他 仍然睜著眼沒有睡,而且在哭。我問他為什麼哭,他回答說:「喔!這個音樂,音樂!」, 但此時周圍什麼音樂也聽不到。「把音樂給我去掉!它在我這裡!」他指著腦袋哭喊著說: 13. 「他不讓我安靜!」. 柴科夫斯基不僅在音樂中有高度的敏感力,聽覺上對於音樂的記憶力,更是遠遠 的超過於常人;但也因為他天賦異秉的音樂能力,造成了他強烈的神經質傾向;然而 他神經質的一面在幼年時期也已經明顯的表露出。經由他的家庭教師芬妮口述,莫杰 斯特紀錄: 柴科夫斯基是很容易動感情的,因此對待他要十分細心,一件小事也會引起他的懊惱……。 一天我因為他們兄弟倆功課做得不夠好,在責備的同時,提醒他們說,他們的父親真可憐, 他辛辛苦苦掙錢養育孩子,而他的孩子卻不認真學習。尼古拉聽了這話後和其他孩子們遊 戲去了,神色上依然高興;而柴科夫斯基卻整天默默無言,晚間睡覺時,我已經忘了白天 的事,而柴科夫斯基卻哭了起來,他開始對我說,他是愛父親的,我白天對他的指責是不 14. 公平的。. 由上可知,芬妮之所以稱柴科夫斯基為「陶瓷娃娃」是其來有自,即使一般人沒 有多大感覺的丁點兒小事,在感受力敏銳的柴科夫斯基內心卻是可以烙印很久,並且 反映出相當大的情緒反應。 以一般小孩的生活而言,柴科夫斯基的幼年生活可以說是相當優渥且幸福的,當 時他所接觸到的音樂不外乎是一些民謠與母親所彈奏的流行歌曲,而他最喜歡的曲子 就屬一首以俄羅斯民謠的寬廣氣息著稱的《夜鶯》 ;更加幸運的是,在當時還沒有留聲 13. 芳妮‧度爾巴哈 (Fanny Durbach), 《柴可夫斯基其人其事》 ,申元譯 (台北,世界文物出版社,1998),. 202。 14. 芳妮‧度爾巴哈 (Fanny Durbach), 《柴可夫斯基其人其事》 ,申元譯 (台北,世界文物出版社,1998),. 203。 8.

(14) 機與唱片的年代,父親的一架自動風琴給了他許多美好的音樂饗宴,像是莫扎特(W.A. 、羅西尼(Gioacchino Rossini, 1792-1868)16、貝里尼 Mozart, 1756-1791)15的歌劇《唐璜》 (Vincenzo Bellini, 1801-1835)17的歌劇片段都深深烙印在他腦海裡。 直到了十歲,也就是 1850 年柴科夫斯基在父親的期許下進入了聖彼得堡法律學校 就讀,雖然他對於法律並沒有多大的興趣,但是他還是以認真的態度完成了學業,並 且到了司法部任職,成為了一名九等文官。而在就讀法律係的時期,他就已經顯現出 了音樂上過人的天分,在選修的音樂課中,柴科夫斯機可以將聽到的音樂馬上用鋼琴 彈奏出來,但是音樂在當時並非是個好的行業,因此在音樂這條路上仍然備受家人的 反對。 1861 年柴科夫斯基對音樂的熱愛終究引領他進入了聖彼得堡音樂班18學習理論作 曲,隔年也順利成為聖彼得堡音樂院的學生,並跟隨著當時相當有名的鋼琴家安東‧ 魯賓斯坦(Anton Rubinstein, 1829-1894)19以及理論教授扎列巴(N. I. Zarenba, 1821-1879) 學習。20而魯賓斯坦是位非常嚴厲的教授,他交付給學生的作業是非常大量、相當難以 如期完成的;但是柴科夫斯基總是認真的按照要求完成這些交付的作業;曾經,魯賓 斯坦給了一條旋律,並要求學生寫出又多又好的對旋律,結果柴科夫斯基竟然可以寫 15. 莫扎特 (Wolfgan Amadeus Mozart, 1756-1791),奧地利作曲家,有音樂神童之稱。. 16. 羅西尼 (Gioacchino Rossini, 1792-1868),義大利作曲家,寫下了大量的歌劇作品,以《塞爾維亞的理髮 師》為代表作。 17. 貝里尼 (Vincenzo Bellini, 1801-1835),義大利作曲家,深受羅西尼影響,寫下大量歌劇。. 18. 聖彼得堡音樂院的前身,在 1862 年時正式改組為聖彼得堡音樂院,也是俄國第一所音樂院。. 19. 安東‧魯賓斯坦 (Anton Rubinstein, 1829-1894),與李斯特齊名的大鋼琴家,作曲家,指揮家和音樂教育 家,同時也是聖彼得堡音樂學院的創辦人。 20. 扎列巴 (N. I. Zarenba, 1821-1879),聖彼得堡音樂學院 1862 年建院起擔任音樂理論教授,繼安東‧魯賓 斯坦後出任該院院長,他格外注重嚴格對位法。 9.

(15) 出兩百多條,於是魯賓斯坦就對於他的才華與認真態度大為讚賞。 在這個階段他曾在信中告訴他的妹妹: 親愛的莎夏,……我進了新開辦的音樂學院,即將開課。如你所知道的,去年我開始加緊 學習音樂理論。現在我堅信,早晚我是會從事音樂工作的。妳不要以為我打算成為一位偉 大的藝術家,我只是試圖作一件適合我自己意向的事罷了。不管我將成為一位著名的作曲 家或是窮教師,我的心將是平靜的,絕不會去怨天尤人。當然,在我確信自己是一位藝術 21. 家,而不是官員之前。我還不會完全放棄現有的職務。. 雖然柴科夫斯基曾經想過保留住他的職位,但是,他終究很快的就認定了他的音 樂天分,而他所謂的“確信自己是一位藝術家"不過才只有短短幾個月罷了! ……你大概不會否認我在音樂方面的才能,也不會否認這是我的唯一所長;既然如此那就 可以理解,我應當犧牲一切以求培育上帝所賜我與生俱來的才能。……我不可能在學習音 樂的同時認真從事工作;不可能一輩子白拿工資不認真做事,人們也不容許這麼做,因此, 22. 只剩下一條路:辭職(但我隨時可以復職) 。. 在表明了志向之後,柴科夫斯基於 1863 年 5 月毅然決然的辭去了官職,投入音樂 事業,只靠著教授私人學生維持生計,成為了一位名符其實的「自食其力的藝術家」。 在聖彼得堡音樂院學習理論時,柴科夫斯基還加入了安東‧魯賓斯坦所成立的學 校樂隊,擔任長笛手,他不僅身為一個好的樂手,並且還能夠幫忙樂隊排練,也可以 幫合唱團伴奏進行演出,他的嗓音不錯,是一位不錯的男中音;具備多項優點的柴科 夫斯基不僅是一位好學生,又可以算得上是魯賓斯坦的得力助手。 而他的創作,早在學生時期就已經開始發揮;1864 年,柴科夫斯基根據奧斯特羅. 21. 柴可夫斯基(Peter Ilyich Tschaikovsky), 《柴可夫斯基 書信選》,高士彥 譯(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 1984) ,8。 22. 柴可夫斯基(Peter Ilyich Tschaikovsky), 《柴可夫斯基 書信選》,高士彥 譯(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 1984) ,10。 10.

(16) 夫斯基(Aleksandr Nikolayevich Ostrovsky, 1823-1886)23的戲劇《暴風雨》寫下了一首管 弦樂序曲。隔年,他的管弦樂《性格舞曲》在巴甫洛夫斯克演出,還是由名音樂家約 翰‧史特勞斯(Johann Strauss II, 1825~1899)24所指揮演出,這也是柴科夫斯基的作品第 一次正式的公開演出。而他優異的表現,也展現在畢業音樂會上,他創作了大合唱曲 《歡樂頌》 ,如同貝多芬,柴科夫斯基也是以德國詩人席勒的《快樂頌》為歌詞譜曲, 此曲由安東‧魯賓斯坦指揮聖彼得堡音樂院的學生共同演出;在畢業時還榮獲了銀質 大獎章做為獎勵,而在 1865 年,柴科夫斯基正式從聖彼得堡音樂院畢業。. 第二節 柴科夫斯基的職業生涯. 柴科夫斯基曾在畢業前幾個月,在信中向他的妹妹敘述他的近況:親愛的莎 夏!……我在開始設想未來,也就是說,12 月份從音樂學院畢業後該怎麼辦。我越來 越相信,現在除了音樂以外,我沒有別的路可以走。;25很幸運的,剛畢業的柴科夫斯 基因為其才華,被安東‧魯賓斯坦的弟弟—尼古拉‧魯賓斯坦(Nikolai Rubinstein 1835-1881)邀請至莫斯科音樂院任教,26身為一個年輕的教授,他展開了嶄新的生活, 而他一直到了 1878 年才離開了莫斯科音樂院,因而在 1865 年到 1877 年被稱作為他的 莫斯科時期。 23. 奧斯特羅夫斯基(Aleksandr Nikolayevich Ostrovsky, 1823-1886)是 19 世紀 50 年代以後俄羅斯文壇眾多戲 劇作家中最傑出的代表,以俄羅斯現實主義創作了 47 個劇本,也為了柴可夫斯基的歌劇《總督》編寫腳本,被 後人稱為「俄羅斯戲劇之父」。 24. 約翰‧史特勞斯(Johann Strauss II, 1825~1899),奧地利作曲家,有圓舞曲之王之稱。. 25. 柴可夫斯基(Peter Ilyich Tschaikovsky), 《柴可夫斯基 書信選》,高士彥 譯(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 1984) ,14。 26. 尼古拉‧魯賓斯坦(Nikolai Rubinstein, 1835-1881),俄羅斯著名鋼琴家、指揮家和音樂教育家,為俄羅斯 音樂學院的創辦人。 11.

(17) 初出茅廬的柴科夫斯基,開始有了穩定的工作與薪水,他在莫斯科音樂院中教過 所有的理論課程,從基礎課直到自由作曲課,有幾年每週鐘點長達三十小時;他有段 時期只能在晚間抽空作曲,在忙碌的工作下,他還編寫了《和聲實用教程》27作為教學 用書;根據列維茨卡雅(Levitskaya, 1858-1947)28所描述的柴科夫斯基: 當我進入莫斯科音樂學院學習時,柴科夫斯基是該院的和聲與作曲課教授。對做為教師的 他,學生們意見紛紜:一些人認為,柴科夫斯基不僅是一位天才作曲家,而且是一位出色 的教育家。根據這些人的說法,他是一慣關注學生的課業,並給予良好指點的。另一些人 則訴說,柴科夫斯基對他們不夠關心,不公平,說他在某些學生的課業上花了好多時間, 29. 而對另一些學生卻毫不關心。. 根據柴科夫斯基大多學生的看法,柴科夫斯基是不喜愛教學工作的,他只對那些 顯然有作曲才能的學生感興趣。這些學生中間最受他器重的是塔涅耶夫、克列諾夫斯 基和達尼爾欽科,他們被認為是有作曲天賦的優等學生。而塔涅耶夫的風格完全不同 於老師的流派風格,這也生動的證明了,柴科夫斯基擅於保護青年藝術家的個性與精 神自主。 雖然柴科夫斯基並不熱衷於教學,他還是任教於莫斯科音樂學院長達十二年之 久,根據他的好友拉羅什所言: 他之所以帶著勉強的心情從事教學,主要是因為他沒有其他生存手段,其次,他不願意離 開音樂學院而得罪他的朋友尼古拉‧魯賓斯坦,因為,柴可夫斯基的工作既得力,他的名 30. 聲加上魯賓斯坦本人和拉烏勃的名聲也給音樂學院增添光彩。. 另外,在柴科夫斯基的信件中提到了他的生活: 27. 《和聲實用教程》於 1871 年由柴科夫斯基編寫,1872 年出版。. 28. 列維茨卡雅(Levitskaya, 1858-1947),女中音歌唱家,1880 年畢業於莫斯科音樂學院後,在外省從事演唱 工作四年,隨後擔任聲樂教學工作。曾擔任《尤金‧奧涅金》中奧爾加一角的第一位扮演者(此處指由莫斯科 音樂學院學生承擔的《尤金‧奧涅金》首次演出)。 29. 列維茨卡雅(Levitskaya, 1858-1947), 《回憶種種》,申元譯 (台北,世界文物出版社,1998),59。. 30. 拉羅什(Laroche, 1845-1904),《回憶柴可夫斯基》,申元譯 (台北,世界文物出版社,1998),8。 12.

(18) 我們音樂學院(意旨莫斯科音樂學院)的局面飄忽不定,前途不明。我只知道以下一點: 如果音樂學院垮了,從事業著眼,我將感到可惜與不滿;但從個人著眼,我將為之高興。 31. 我的課業令我厭煩,我疲憊和難受,樂意看到出現任何一種變化。. 總之,他並不樂意教學,但即便是在教學上也顯示出他在個人生活、社會活動、 藝術事業中所具有的那種誠信精神。其教學精確的說明和出色的曲例都令學生們十分 喜愛。 這段期間柴科夫斯基結識了許多藝術家,像是俄國著名劇作家奧斯特羅夫斯基, 文學家托爾斯泰,並與俄國五人組建立起友誼,而這些藝術家們給柴科夫斯基的影響 絕對是深刻的;柴科夫斯基就曾經為奧斯特羅夫斯基的戲劇神話劇《雪姑娘》寫下配 樂;而這位令柴科夫斯基仰慕的劇作家,甚至還精通俄羅斯民謠,他不僅與柴科夫斯 基維持了多年的友誼,並且還提供了相當多的民謠,供柴科夫斯基作為創作素材!柴 科夫斯基也經常觀賞莫斯科小劇院上演的現實主義戲劇表演,這對於他的歌劇創作有 莫大的啟發,並在整個創作的藝術觀的確立都產生了影響。 這個時期柴科夫斯基的創作具備著年輕的生命力,而且大多是反映出俄羅斯的生 活情景,他在俄羅斯時期的作品常常使用俄羅斯或是烏克蘭民謠曲調作為主題,例如: 《總督》 、第二號交響曲、第一號鋼琴協奏曲、第一號弦樂四重奏等。而他的第一號弦 樂四重奏也令托爾斯泰大為感動,在聽到了慢樂章—如歌的行板之後,他感動的熱淚 盈眶,並寫信給柴科夫斯基說:我還從不曾由於自己的文學著作,而得到像您這個奇 妙的晚會所得到如此珍貴的獎賞。我非常鍾愛您的才華。32;同時,托爾斯泰還為此送. 31. 柴可夫斯基(Peter Ilyich Tschaikovsky), 《柴可夫斯基 書信選》,高士彥 譯(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 1984) ,68-69。 32. 毛宇寬, 《俄羅斯音樂之魂 柴可夫斯基》 (香港:三聯書店有限公司,2000),10。 13.

(19) 上了幾首民謠供柴科夫斯基創作: 送上一些歌曲給您,親愛的彼得‧伊里奇。我剛把他們讀了一遍。這些在您手中便是珍寶。 但千萬請您按莫扎特和海頓的風格加以改編處理,而不是按貝多芬、舒曼、白遼士等人故 33. 意追求突兀的風格。這些曲子的內容不詳。. 而柴科夫斯基也在回信中表達出了他對民謠的看法: 衷心感謝您送來的歌曲。我應該坦率的向您說明,這些歌曲不是出於高手,只帶有它們原 始之美的些微痕跡。主要缺點在於,它們被牽強地納入規整的節奏。只有俄羅斯舞曲才有 強弱拍規整的節奏,而敘事歌與舞曲毫無共同之處。此外,這些歌曲大部分顯然也是牽強 地用莊嚴的 D 大調寫成的,這又和真正的俄羅斯歌曲結構不合,俄羅斯歌曲結構幾乎始終 具有不明確的調性,與古教會調式十分相近。……但您的歌曲可以用作交響樂處理的素材, 34. 甚至是很好的素材,我將立即用某種方式來利用它。. 總體來說,這時候的柴科夫斯基對於民謠的興趣是相當濃厚的;他曾經為了改編 巴拉基列夫所蒐集的民謠,而致信給巴拉基列夫,欲徵求他的同意: ……現在我打算從您的民謠曲集裡採用 25 首,又唯恐您為此不快。請問: (1)您是否願我 恪守您的和聲而只是將他改編成四手聯彈曲(在這種情況下,當然要在封面上著名是您配 的和聲而我襲用) ; (2)或者相反,您不希望我襲用您配的和聲; (3)或者您對以上兩種辦 法都不滿意,並且不願意我採用您得歌曲。總之,在您賜與我回覆之前,我不會著手做任 35. 何事的。. 柴科夫斯基不僅在創作上充分的使用到民謠,對於情緒刻畫的作品以及戲劇音樂 的創作也有大量的作為,像是管弦樂曲《羅蜜歐與茱麗葉》就是巴拉基列夫建議柴科. 33. 柴可夫斯基(Peter Ilyich Tschaikovsky), 《柴可夫斯基 論音樂創作》 ,逸文 譯(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 1984) ,136。 34. 柴可夫斯基(Peter Ilyich Tschaikovsky), 《柴可夫斯基 論音樂創作》 ,逸文 譯(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 1984) ,135。 35. 柴可夫斯基(Peter Ilyich Tschaikovsky), 《柴可夫斯基 書信選》,高士彥 譯(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 1984) ,37。 14.

(20) 夫斯基根據莎士比亞的悲劇而作;36在這個序曲中表現出對封建制度的抗議,與理想境 界的渴望,滲透著悲歌式的情感,且充滿悲劇的強烈戲劇效果。這個時期,柴科夫斯 基在戲劇方面著名的作品有《總督》、《水妖》、《鐵匠瓦庫拉》、芭蕾舞劇《天鵝湖》。 而柴科夫斯基在婚姻失敗後離開了莫斯科,音樂風格開始出現了更強烈的悲劇性格, 他後期的作品幾乎都相當出色,知名度也非常高,例如第四、五、六號交響曲, 《尤金‧ 奧涅金》、 《黑桃皇后》、 《睡美人》、 《胡桃鉗》 。. 第三節 柴科夫斯基的感情與婚姻. 柴科夫斯基一生中只談過一次戀愛,並有一次相當短暫的婚姻,雖然他對於異性 的感情生活在他的生命中只佔了極短的時間,但是他失敗的婚姻對他音樂創作卻是一 個極大的轉捩點。1887 年,柴科夫斯基由於離婚帶給了他莫大的打擊,而選擇了離開 莫斯科以重整心情。此後,他的音樂風格充滿著悲傷與命運的衝擊。因此,在研究第 五號交響曲的同時,不得不在他私人的感情領域上,探究這件事情對於一個作曲家所 造成的影響。 而在他婚姻上最為關鍵的見證人就是他的好友拉羅什,因拉羅什是柴科夫斯基在 音樂圈的摯友,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下,柴科夫斯基吐露了相當多他在婚姻中不曾說出 的心情,而他對於柴科夫斯基婚姻的瞭解甚至於多過他的家人。 36. 這個序曲裡面有序奏以及另外兩大主要要素,就是象徵爭吵與打鬥快板、象徵愛情的慢板主題。調性是 巴拉基列夫推薦給柴科夫斯基的,而柴科夫斯基也依照了他的建議創作。此作品受到了巴拉基列夫和斯塔索夫、 李姆斯基-柯薩可夫的高度推崇。 15.

(21) 柴科夫斯基的唯一婚姻對象是他在莫斯科音樂院的一位女學生—安東尼娜‧伊萬 諾夫娜‧米留科娃(Antonina Ivanovna Milyukova, 1849-1917),這位女學生在音樂院的 表現不盡理想,對於音樂也沒有特別的天分與熱愛,但是她對於柴科夫斯基的才華卻 是崇拜無比,因為這樣她深深愛上了柴科夫斯基,多次寫信給柴科夫斯基表達出她的 愛意;然而,這位小姐在柴科夫斯基腦海裡卻是幾乎沒有印象,這對於柴科夫斯基以 及拉羅什來說是相當例外的例子,因為當時莫斯科音樂院的學生人數也不過不足兩百 人,在教師的圈子裡來說,幾乎可以認識所有的人,即使是印象不深仍舊可以從音樂 才能和相貌認出其人。 而柴科夫斯基在 1877 年 5 月收到了米留科娃給他的求愛信,雖然柴科夫斯基每當 接到類似信件往往是不回信的,但是米留科娃在信中說,他已經暗戀柴科夫斯基 4 年, 感到很受折磨,希望柴科夫斯基能在百忙中見她一面。柴科夫斯基終究在悲天憫人的 天性中不得不做出答覆,雖然他回了信,但是在信中也明白的拒絕了她。柴科夫斯基 最終卻因為通了信而勉為其難的去拜訪了她。見面時柴科夫斯基明白的表示,對於她 只有感謝與同情,並沒有其他感情;但後來米留科娃對於他的追求卻陷入更加瘋狂的 狀態,甚至揚言沒有柴科夫斯基就要結束自己的生命。柴科夫斯基再次對她解釋,也 提到了他怪異的脾氣與性格:孤僻、不善交際、情緒易變、經濟狀況也不太好;最後, 柴科夫斯基還是不忍心讓這位少女因為他而自殺,同時加上他同性戀的傳聞,似乎讓 這個婚姻好像必須這麼進行下去。 柴科夫斯基在結婚前寄信給他的家人們,在 6 月 23 日給父親的信件說道: 親愛的爸爸!您的兒子打算結婚了。他因為不願意未得到您的祝福而結婚,故而請求您祝 福他走向新的生活。我將和一位名叫安東尼娜‧伊萬諾夫娜‧米留科娃的姑娘結婚。他是 16.

(22) 一位貧窮卻誠實的好姑娘,很愛我。我親愛的爸爸,您知道我這樣年齡的人不經過冷靜思 考是不會決定結婚的,所以請不必為我擔心。我相信我未來的妻子將會盡力使我平安幸福 的。請您暫時除莉莎維塔‧米哈依洛夫娜外,不要將這件事告訴任何人。莎夏和兄弟們由 我自己寫信告知。 37. 祝您健康,請即覆信。. 由上面的信件中得知,柴科夫斯基的婚姻有一部份是為了給父親安心,在信件中 看到柴科夫斯基提到他的未婚妻很愛他,卻沒說到他對於未婚妻的愛與相處狀況,甚 至還把結婚這個倉促的決定說成是冷靜思考下的結果,最後,還不希望其他人知道, 並且希望馬上得到回信。由上得知,此時的柴科夫斯基內心是充滿焦急與不安的,並 且不想公開他的婚姻。 柴科夫斯基同一天也寫信給了托里亞(Anatoly Ilyich Tchaikovsky, 1850–1915):38 親愛的托里亞,你猜得很對,說我瞞著你什麼,但你卻沒有猜中所瞞的事。情況是這 樣的,5 月末發生了一件事,我曾經打算暫時不告訴你和一切親友,以免你們為我的所作所 為以及起因後果白白擔心。我原想完事以後再公諸於眾。我快要結婚了。見面時我將對你 細述經過。……請別為我擔心,我的行動是經過深思熟慮的,現在十分安然地跨出了人生 重要的一步,我在婚期逼近時還能完成一部歌劇的三分之二,你從這一點也可以看出我是 十分安然的。 我要娶的那位姑娘不很年輕了,但很正派,而且有一個主要的優點:他十分傾心於 我。……。你和柯杰克將是僅有的兩位婚禮見證人,婚禮在你來到後立即舉行。然後你們 39. 去卡明卡,而我則和妻子(這稱呼聽來多麼奇怪阿!)一起待三個星期。. 37. 柴可夫斯基(Peter Ilyich Tschaikovsky), 《柴可夫斯基 書信選》,高士彥 譯(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 1984) ,104-105。 38. 托里亞(Anatoly Ilyich Tchaikovsky, 1850–1915),與莫杰斯特(Modest Ilyich Tchaikovsky, 1850–1916 )為柴 可夫斯基的雙胞胎弟弟,托里亞是他的暱稱。 39. 柴可夫斯基(Peter Ilyich Tschaikovsky), 《柴可夫斯基 書信選》,高士彥 譯(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 1984) ,106。 17.

(23) 柴科夫斯基在這封信裡面,對於他所決定的婚姻,顯然出現了更多的矛盾;首先, 他同樣在信中表示出不願意公諸大眾,在結婚當天竟然只有兩位證婚人就打算完成婚 禮,並且急迫的結束它,更離譜的是他竟然覺得「妻子」這個稱呼非常奇怪,由以上 的信件中在在都顯示出他內心的惶恐與不安。相反地,在七月三日給梅克夫人的信件 中卻表達出他心中真正的話: 首先要告訴您的是,5 月末,我以一種自己也深感突然的方式訂了婚。……如果我走到這步田地 之後突然拋棄這姑娘,將會使她十分痛苦,導致她走向悲慘結局。因此我就面臨艱難的抉擇:或 是以這位姑娘的毀滅作為代價來保持我的自由(這裡說的毀滅並非空話,她確實十分愛我),或 是結婚。我不能不選擇後者。支持我做出這一決定的是:我 82 歲高齡的父親和所有的親人都在 盼望我結婚。……年已 37 歲,素來對結婚抱持反感,現在因環境的驅使將要當上新郎,但又不 40. 愛自己的新娘,這可很不好受。. 在上面的信裡面,由於不用害怕家人的擔心,柴科夫斯基才坦然地將真正的原因 以及他的煩惱鉅細靡遺的告訴了梅克夫人,因此,包括他最親的弟弟及家人對於他婚 姻的瞭解也大部分是從旁得知;而這個可怕的婚姻衝擊是幾乎危及到了柴科夫斯基的 生命,而造成這樣的結局有幾個主要原因:(1)柴科夫斯基根本不愛米留科娃。(2) 米留科娃根本無法體會柴科夫斯基的心靈世界,這對於柴科夫斯基而言是極大的挫折 與折磨。(3)柴科夫斯基與米留科娃都有精神上的問題。(4)柴科夫斯基本身的同性 戀傾向。(5)當時在創作《尤金‧奧涅金》的音樂時,劇中的角色性格讓柴科夫斯基 不斷與自己做比較,因此產生了重大的罪惡感;在綜合上述多樣原因下,柴科夫斯基 終於無法承受內心的痛苦,而在黑夜中於莫斯科的河中企圖自殺。雖然這次自殺沒有 奪走柴科夫斯基的性命,卻使得柴科夫斯基陷入更嚴重的精神疾病,他在自殺未遂之 40. 柴可夫斯基(Peter Ilyich Tschaikovsky), 《柴可夫斯基 書信選》,高士彥 譯(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 1984) ,107-108。 18.

(24) 後,在病床上幾乎沒有任何記憶,而醫生根據他在病床上的呢喃,判斷他必須永遠不 要看到他的妻子,否則沒有機會好轉;在這個事件之後,柴可夫斯基的弟弟安那托里 曾經試著幫柴科夫斯基與妻子協議離婚,但是米留科娃堅持不離婚,柴可夫斯基只好 選擇永久分居,並定期給予她生活費,米留科娃在 1880 另結新歡懷了孩子,後來被棄 養於孤兒院,而米留科娃則於 1896 被診斷出有精神病,最後於 1917 年病死在精神病 院中。 事實上,在柴科夫斯基更早之前曾經愛上過一位法國女演唱家,名叫德茜萊‧阿 爾托(Désirée Artôt),柴科夫斯基因為這位女演唱家的美麗與才華對他極其迷戀,甚至 在給父親的信件中表示想要和她結婚的想法: 我是在今年春天認識阿爾托的,……。我們兩情相悅,彼此以心互許。當然這也就產生了婚姻問 題,我們倆滿心歡喜願意這麼做,如果沒有任何障礙,夏天就該舉辦婚禮了。……就好像她不能 下定決心拋棄舞台生涯一樣,我自己拿不定主意為她而犧牲我整個前途,因此情況擺明著,如果 41. 我盲目地追逐著她,我將不可能沿著我自己的道路前進。. 雖然柴科夫斯基動過唯一一次想要結婚的念頭,但是基於不願意放棄他的音樂生 涯,又害怕到時候他與阿爾托的感情轉淡之後,會無法面對那時候的局面,因此這段 戀情最後並沒有結果。更可笑的是,在短短三個月後這位女高音嫁給了一位她曾經在 柴科夫斯基的面前嘲笑過的一個男中音巴狄拉,這件事情連柴科夫斯基都覺得是如此 的可笑與荒謬;不過,這個短暫的戀情,不僅沒有在柴科夫斯基的事業與音樂上造成 傷害,反倒是成功的創作出了《羅蜜歐與茱麗葉》序曲,以及《總督》的大部分內容, 並且完成了 D 大調弦樂四重奏;而這段戀情也是柴科夫斯基生命中唯一一次愛上女. 41. 柴可夫斯基(Peter Ilyich Tschaikovsky), 《柴可夫斯基 書信選》,高士彥 譯(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 1984) ,37。 19.

(25) 性,在 1874 年之後,他的同性戀傾向早已不是秘密了。42 柴科夫斯基對於感情的理想是相當高的,他把女人當作是平等的伴侶,甚至是男 人的保護天使,這種觀念是接近柏拉圖式的想法,與任何情慾是無關的。柴科夫斯基 本人曾經對卡什金說過他對婚姻的看法,他認為這位女子並不應該只有女樸的功用, 而是必須是一位有教養的女子—能夠理解他精神上的追求,能夠成為他可靠的生活伴 侶,而且能夠解除他一切的家務操勞。他腦子裡有過娶一個老姑娘或寡婦的念頭,跟 她們可以互相理解,而不是追求熾烈的愛情;對於柴科夫斯基的感情觀,也有某些學 者的看法是柴科夫斯基有某種程度的戀母情結,由於柴科夫斯基的母親早逝,因而, 他把對於母親的情感轉移到了異性身上;在此,姑且不論是否如此,柴科夫斯基終究 在梅克夫人身上找到了他最重要的心靈寄託。. 第四節 柴科夫斯基與梅克夫人之關係. 梅克夫人是一位富商的遺孀,1876 年梅克先生死後留下了大量的遺產給梅克夫 人,充滿教養且熱愛藝術與音樂的梅克夫人,長期與安東‧魯賓斯坦有往來,並且從 中資助一些藝術家,梅克夫人藉由魯賓斯坦的關係而認識了柴科夫斯基的《暴風雨》, 因而對柴科夫斯基的音樂以及才華深深著迷。基於這個因素,梅克夫人願意提供經濟 上的支援給柴科夫斯基,讓他免於受到現實生活中的難題來干擾他的創作;但是,由. 42. 也因此有此一說,柴科夫斯基為雙性戀者。 20.

(26) 於失去了丈夫,梅克夫人斷絕了大部分的社交,因此附帶條件是:兩人永不相見,並 以書信的方式往來。然而,這樣精神上的交往長達了 13 年,也印證了柴科夫斯基的柏 拉圖式的感情觀。 這位心靈之交在柴科夫斯基的生命中扮演著相當關鍵的角色;婚姻的失敗讓柴科 夫斯基離開了莫斯科音樂院,在失去了經濟基礎,又飽受精神崩潰的危機情況下,出 現了一位能夠理解與喜歡他音樂的人,並且能夠給予他經濟上的支援,梅克夫人的出 現幾乎就像是上帝派來拯救柴科夫斯基的天使一般! 梅克夫人於 1876 年委託柴科夫斯基為她改編鋼琴伴奏曲,並付給柴科夫斯基優渥 的報酬,柴科夫斯基以其專業的技巧很快的就完成了這樣的工作,而梅克夫人的回信 中也感謝他如此快速的執行她的委託,在信中提到: 您如此迅速的完成了我委託的事,請容許我表示誠摯的謝意。我難以用語言表達您的作品 給我帶來何等的喜悅……,我只說一句話,並請您確信這句話:有了您的音樂生活會變的 43. 更輕鬆一些、愉快一些。. 而柴科夫斯基收到了信後,也很有禮貌的馬上回信給梅克夫人,他對於世間竟然 有這樣真誠地熱愛著他的藝術的人感到十分欣慰,同時也對於梅克夫人在他受到挫折 與種種阻力時所給予幫助深感謝意。然而這種「偽裝得不太高明的施捨」很輕易地就 被柴科夫斯基發現了,柴科夫斯基在 1877 年 5 月寫信給了梅克夫人: 我從您以往的幾次音樂寫作委託已經看出您這樣做是出於兩種動機:一方面,您是確實希 望用某種方式得到我的某種作品,另一方面,您是在知道我一直經濟上困難之後,希望幫 44. 助我。您對我微不足道勞動以過份慷慨的報酬,促使我產生了上述想法。 43. 柴可夫斯基(Peter Ilyich Tschaikovsky), 《柴可夫斯基 書信選》,高士彥 譯(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 1984) ,102。 44. 柴可夫斯基(Peter Ilyich Tschaikovsky), 《柴可夫斯基 書信選》,高士彥 譯(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 21.

(27) 柴科夫斯基發現了這個事實之後告訴梅克夫人:他不願意只為了得到金錢,在沒 有靈感的時候匆匆濫寫一些曲子,更不想對藝術不忠誠,以他專業的技巧來做出魚目 混珠的事情。他當然也不願意每封信都是談到錢,不希望和梅克夫人總是進行音樂的 交易,他認為這樣的相處,不可能達到真誠的交流,因此他願意為了梅克夫人真誠的 作曲。梅克夫人被他的信賴與友誼深深感動,隨即給他寄去 3000 盧布,自此之後柴科 夫斯基與梅克夫人真正成為知心好友。 柴科夫斯基與梅克夫人的書信往來無所不談,從哲學、歷史、宗教、音樂、文學, 甚至是柴科夫斯基鮮少對外人訴說的私事,以及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都可以常常在 他與梅克夫人的書信中看到;而柴科夫斯基的第四號交響曲創作於 1877 年,也提獻給 了梅克夫人,他與梅克夫人的書信中還聲稱這部交響曲為「我們的交響曲」 ,可見得他 們兩人的友情是如此的完美,柴科夫斯基也曾在信中表示: 如今從我筆下流出的每一個音符都是提獻給您的!多虧了您,對工作的愛才以加倍的力量 回到了我身上,當我工作的時候,我一分一秒永不會忘,是您給了我繼續執行藝術家天職 45. 的可能。. 柴科夫斯基與梅克夫人的友誼就這樣一直持續到了 1890 年,1890 年梅克夫人因 宣告破產而結束了對柴科夫斯基的經濟援助,並且也告知柴科夫斯基欲終止往來;雖 然柴科夫斯基當時經濟能力已經無庸匱乏,即使失去了梅克夫人的資助也無妨,可是 對於失去了這位摯友卻讓他相當不能接受;而梅克夫人卻在給柴科夫斯基的信中說 道:“希望您有時候還能想起我"46,這個突如其來的消息使柴科夫斯基感到震驚且立. 1984) ,104。 45 毛宇寬, 《俄羅斯音樂之魂 柴可夫斯基》 (香港:三聯書店有限公司,2000),13。 46. 李懷東, 《柴可夫斯基》(香港:三聯書店有限公司,2000) ,98 22.

(28) 刻回了信: 來信剛剛收到,信中所言,令我十分擔憂,不是為了我自己,而是為了您。我說的是實話。 要說我的收入減少一大塊之後不影響我的物質需求,這不是真話。但造成的影響要比您所 想像的要小的多。……請您確信,我面臨的物質損失是不會令我感到絲毫苦惱的。……您 信中的最後一句話(梅克夫人的這封信未流傳,據說其中有“別忘記我,時而想起我"字 樣—譯者按)令我稍感不快,但我不相信這是出於您的本意。您當真認為我只有在得到您 的錢財時才會想起您嗎?是您救了我,沒有友誼和關心,我肯定會發瘋和走上絕路。…… 您自己也許察覺不到我受惠之深。否則您就不會設想:現在您窮了,我只能是“時 而"!!!想起您。我可以毫不誇張的說,我從來沒有忘記過您。將來也不會片刻忘記您, 因為,每當我想到自身時,我的思想始終是向您傾注的。. 在梅克夫人宣告與柴科夫斯基終止通信之後,心情沈重的柴科夫斯基曾幾次寫信 給梅克夫人,並通過梅克夫人的女婿打聽她的健康狀況,但是柴科夫斯基最後的一封 信被退回了。梅克夫人之所以完全終止這段關係,除了受到了破產的影響,也跟她的 健康狀況惡化有極大關係;此時的梅克夫人患有嚴重的肺結核與神經系統的毛病,她 的右手開始僵化,無法自己寫信;又加上他的大兒子久病不癒後過世,更是另她的精 神備受刺激。就在此悲哀的情境下將自己封閉,斷絕了與這位偉大的音樂家的交往了。. 第五節 晚年的柴科夫斯基. 自 80 年代時期,柴科夫斯基開始厭倦於四處奔波、漫遊的生活;自 1885 年起他 定居於離莫斯科不遠的鄉間。但是在往後的歲月裡柴科夫斯基卻以指揮家的身份開始. 23.

(29) 登上舞台,並且在國內外頻繁的演出。 柴科夫斯基在晚年已經被認定為是俄國首屈一指的大作曲家,也受到了廣泛的尊 敬,甚至在當時都還有許多柴科夫斯基的作品音樂會。而他的作品不僅僅在俄國受到 廣大的歡迎,從 1890 年起也開始在歐美大量的上演。柴科夫斯基曾於 1890 年以榮譽 貴賓的身份受邀於美國卡內基音樂廳的開幕典禮;隔年還由馬勒親自指揮柴科夫斯基 的歌劇《尤金‧奧涅金》在漢堡首演。隨後在 1893 年,於倫敦演奏第四號交響曲,也 獲得了劍橋大學的榮譽博士。就連當時僑居西歐的著名作家屠格涅夫都寫信給托爾斯 泰說:柴科夫斯基的名氣在此地已經大為提高。在德國,他早已引人注目,在劍橋, 一位英國音樂教授對我說,柴科夫斯基是當代樂壇最傑出的人物。47在這幾年中,柴科 夫斯基的聲望與日遽增,經濟上也匱乏無虞。照理說,在精神與物質上應該都已經得 到滿足的他,卻還是對於自己的生活感到心情抑鬱與絕望。綜觀柴科夫斯基的一生, 過度神經質與悲天憫人的個性,使得他對於當代嚴酷的政治氣氛,與農民在土地改革 後悲慘的境遇有著深深的哀傷與同情。在這樣黑暗的年代中,甚至連托爾斯泰的作品 都可以被當成革命宣傳品來搜查,青年們的暴動使得俄國的氣氛變得相當陰沈。柴科 夫斯基在這種環境下,只有可能越陷越深,無法從矛盾與痛苦中得到解脫。又加上在 摯愛著祖國的心情下,同時深刻的體會到俄國與西方民主國家有多麼大的差異時,便 不由得更加的痛苦與悲觀。 柴科夫斯基在 1893 年 10 月 28 日(俄曆 10 月 16 日)於聖彼得堡指揮第六號交響曲 《悲愴》首演之後數日,便據說他感染到了霍亂,於 1893 年 11 月 6 日(俄曆 10 月 25. 47. 毛宇寬, 《俄羅斯音樂之魂 柴可夫斯基》 (香港:三聯書店有限公司,2000),15。 24.

(30) 日)與世長辭。他的逝世引起了巨大的震撼,成千上萬的民眾在聖彼得堡為他送葬;而 柴科夫斯基也與葛令卡、穆梭斯基、鮑羅定等俄羅斯傑出的音樂家一起安葬在亞歷山 大‧涅夫斯基公墓。 然而,對於柴科夫斯基的死因,至今已經證實為被迫自殺身亡。48在官方認定的說 法一直以霍亂作為正統的死因,但是對於這個歷史冤案,奧爾洛娃則提出了一些論證 與資料來說明他的論點。 首先出現的矛盾:在 1893 年 10 月 24 日(俄曆)聖彼得堡《新聞和股票交易報》 (第 293 號)宣告:整個音樂界都為柴科夫斯基重病的消息感到震驚。幸而最新公報稱, 柴科夫斯基的病(據說是傷寒)可望好轉。在隔日,也就是 10 月 25 日(俄曆)時, 《新 聞和股票交易報》 (第 294 號)又報導:我們著名的作曲家柴科夫斯基並未能僥倖逃過 這惡性傳染病。他星期四發病,病情立刻轉危。接連的兩份醫療公報說醫生在凌晨兩 點半離去,他們斷定已無藥可救。凌晨三點去世。 同樣的報紙在一夜之間有如此大的轉變,是相當不合乎常理的。而傳染病的發病 率在秋季後會降低,而柴科夫斯基死在 10 月,但是整整一年中因霍亂而死的病例,在 報導中也只有零星幾件而已。 死後第二天,10 月 26 號(俄曆), 《聖彼得堡報》 (第 294 號)卻提出了疑問:柴科 夫斯基生活在最優越的衛生條件中,而且幾天前才剛到聖彼得堡來,怎麼就會染上霍 亂呢?在幾位證人與報導中都說柴科夫斯基是在餐廳喝了生水導致感染傳染病,但是. 48. 關於柴科夫斯基的死因,蘇聯著名音樂學家亞歷山德拉‧奧爾洛娃(Aleksandra Orlova 1911-?)在 1990 年代,蘇共統治結束以後,公開的出版物才開始對於她對於柴科夫斯基的死因的異議有所披露,但是也僅僅認 定為「新的流言和揣測」或者是「自殺之說並未完全證實」 。然而當中有力的證據與史料已經被多數學者們接受 了。 25.

(31) 柴科夫斯基的弟弟莫杰斯特卻說那是在發病後家中喝的。這兩造說詞之間就已經明顯 出現了矛盾,又何況以柴科夫斯基出身有教養的家庭,要直接飲用生水是幾乎無法想 像的! 而霍亂的病程與當時醫生的醫學報告,從醫學的角度上來看是完全不成立的,但 是在最後,終究所有人都以矛盾的說詞將這件事情不了了之地蒙混過去。最誇張的還 是柴科夫斯基逝世時的安魂彌撒,竟然沒有將棺材密封,甚至李姆斯基-柯薩可夫還 回憶說:奇怪的是,雖然死於霍亂,但人們卻可以隨便去參加安魂彌撒。我還記得, 親眼看見維爾日比諾維奇親吻了屍體的頭和臉。49;而柴科夫斯基過世時的面容顯得消 瘦,但是安詳;但是死於霍亂的臉會因為痙攣而變得扭曲,因此死於霍亂的說法明顯 是刻意包裝的。 而整件事情直到 1920 年後,才由知道內情的人所逐漸公開,事實上柴科夫斯基對 斯吞博克‧費爾莫爾伯爵的姪子產生興趣,這位伯爵因而憤慨的寫了一封信,要求當 時在元老院上訴庭的檢察長雅科比將這封正式信函交給沙皇—亞歷山大三世,若此事 爆出,對於柴科夫斯基以及法律學校的所有同班同學的名譽都是重大損害;而對於法 律系畢業生而言,榮譽這件事情是神聖不可侵犯的。為了阻止事件曝光,檢察長雅科 比邀請了柴科夫斯基與當時法律系同班同學,共八人舉行了一個名譽審判。最後得到 的決議是:唯有柴科夫斯基死亡,他們才有可能將信給隱瞞。一、二天後柴科夫斯基 得了絕症的消息就傳遍了聖彼得堡。. 49. 毛宇寬, 《俄羅斯音樂之魂 柴可夫斯基》 (香港:三聯書店有限公司,2000),專論,231。 26.

(32) 第三章 柴科夫斯基 第五號交響曲創作背景. 第一節 創作時期之背景與想法. 柴科夫斯基於 1887 年 12 月,在萌生創作第五號交響曲的意念之前,展開了為期 三個月的歐洲訪問演出,他先後在柏林、萊比錫、漢堡、布拉格、巴黎、倫敦進行演 出,每場演出都受到了觀眾的熱烈歡迎。在這個歐洲巡迴演出期間,柴科夫斯基結識 了當代許多有名的作曲家,如:布拉姆斯、葛利格、德弗札克……。巡迴結束後,柴 科夫斯基回到了俄羅斯,開始燃起了創作第五號交響曲的意念,隨即在三月時寫信給 了提比里司: 很遺憾,你為克萊諾夫斯基在腳本上花了這麼多時間。莫迪亞,請你原諒,不寫《黑桃皇 后》對我來說絲毫不足惜。在歌劇《妖女》遭到失敗後,我一度急於翻本,對任何題材都 感興趣,願意一試身手。現在一切都過去了。首先,夏天我將寫一部交響曲。至於歌劇, 50. 要等到有好的腳本才動手。. 對於第五號交響曲的中心思想,早在 1887 年時,柴科夫斯基就在他的日記本中透 露出了一些蛛絲馬跡,在 8 月 18 日的日記裡寫著:今天,一線光明向我閃耀,因為再 過一個星期我就會離開此地得到解脫了。51;不久後,1888 年的春天,在柴科夫斯基 的筆記本裡,記載了第五號交響曲的思想與一個樂思片段【譜例 3-1】: 導奏:完全屈服於命運,或者是說,完全屈服於從不可預料的天意。快版: (1)幽怨、疑慮、訴 苦、譴責 XXX。(2)是否投入宗教的懷抱???奇妙的內容,問題在於表達。在這段旋律上, 50. 柴可夫斯基(Peter Ilyich Tschaikovsky), 《柴可夫斯基 書信選》,高士彥 譯(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 1984) ,283。 51. 毛宇寬, 《俄羅斯音樂之魂 柴可夫斯基》 (香港:三聯書店有限公司,2000),183。 27.

(33) 52. 柴科夫斯基以法文寫著安慰與一線希望,並以「不!沒有希望」作為回答。. 【譜例 3-1】. 而柴科夫斯基在第五號交響曲中的命運思想,顯然來自於 1887 年,與眾多親友之 間生離死別的打擊。當年,離開將近十年的妻子,突然又再次出現,並且寫了很多的 信給他,因此又再次刺痛了柴科夫斯基心靈上的瘡疤。而柴科夫斯基的外甥女—達維 多娃,在聖彼得堡貴族會議大廳的舞會上突然暴斃身亡。在夏季,一位老朋友—康德 拉季耶夫在阿恆(Aachen)病危,柴科夫斯基在病榻旁陪伴了許多時日,時時刻刻處於 死神伴隨在身邊的氣氛中,可想而知,柴科夫斯基無時無刻都感受到了死亡與命運的 恐懼感與壓迫感。 雖然經歷了一連串生離死別的痛苦,柴科夫斯基還是秉持著認真與努力的態度在 工作。這段期間,歌劇《迷人精》完成了;而柴科夫斯基也認為是一部成功的作品; 但是因為首演的演員能力十分低劣,因此歌劇遭受到了不好的下場與對待,在這樣的 打擊之下,即使柴科夫斯基聲稱它為「光榮的失敗」,卻還是無法避免精神上更加嚴重 的危機。在這個事件之後,柴科夫斯基還立下了遺囑,不停的想到了死亡。 在有了一些基本構思後,柴科夫斯基於 5 月開始了整個交響曲的創作工作,在 5 月時他曾碰到了他以往心儀的歌手—阿爾托,而他也願意為她寫歌曲:您委託創作的 52. 柴可夫斯基(Peter Ilyich Tschaikovsky), 《柴可夫斯基 論音樂創作》 ,逸文 譯(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 1984) ,26。 28.

(34) 歌曲我當然會照辦的。但是請稍待一些時候,目前我正在寫一首大作品。完成眼前這 項困難任務後,我會寫出另您滿意的作品的。時間不會超過 8 月份。53 由此可以看出,柴科夫斯基對於他的創作靈感十分有把握,並且預計在三個月左 右完成這部交響曲。同樣的,柴科夫斯基在給梅克夫人的信中也提到: 我從現在起要努力工作一番。我不僅要向別人證明,而且也要向自己證明,我還沒有到了 不行的地步。我常常產生這樣的疑慮,我問自己,是不是到了該停筆的時候了?我的想像 力是否已經耗盡?創作泉源是否已經枯竭?如果我再活十年二十年,這一天終會到來的, 我怎樣才能知道,這樣的時刻何時會降臨到我頭上呢?……。現在我決定寫一部新的交響 54. 曲。開始寫的時後似乎很不容易,但現在靈感已經來了……。. 一直到了八月,柴科夫斯基完成了管弦樂的配器,並且在 10 月時由尤根松出版, 此時,柴科夫斯基也將阿爾托委託創作的歌曲完成,並且開始計畫第五號交響曲的巡 迴演出,在寫給阿爾托的信中寫著: 我剛剛把我為您而寫的六首浪漫曲交給了出版家尤根松,請允許我署上題獻給您的字 樣。我盡力滿足您的要求,希望這六首您全部能唱,也就是說,六首都適合您現在的嗓音 音域。我十分盼望這些曲子能和您的意,但遺憾的是,我現在毫無把握,應該向您承認, 我近來工作太忙了,我的這幾首新作品很可能是良好願望的成果,而不是出於真正的靈感。 再加上是為自己心目中的一位最傑出女歌唱家而寫曲,內心感到有點著急。 您是否願意等到六首浪漫曲單行本出版時才見到它們,或者讓我現在就請人抄個副 本?請賜告。 55. 再見!我說“再見",是因為我今冬很可能要去柏林。. 由上可知,在 10 月時,第五號交響曲經出版後,柴科夫斯基除了俄國境內的巡迴 53. 柴可夫斯基(Peter Ilyich Tschaikovsky), 《柴可夫斯基 書信選》,高士彥 譯(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 1984) ,283。 54. 55. 李懷東, 《柴可夫斯基》, (香港:三聯書店有限公司,2000) ,90。. 柴可夫斯基(Peter Ilyich Tschaikovsky), 《柴可夫斯基 書信選》,高士彥 譯(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 1984) ,289。 29.

(35) 演出之外,還計畫著歐洲的巡迴演出。. 第二節 演出之評價與反應. 柴科夫斯基的第五號交響曲終於在 11 月 5 日,於聖彼得堡愛樂協會的音樂會上舉 行,並由柴科夫斯基親自指揮,隨後的 11 月 12 日再次於聖彼得堡演出;雖然此交響 曲受到了聽眾的喜愛,但是仍有一些樂評非常不滿此交響曲,甚至對曲子裡面出現的 華爾滋,充滿了惡意的批評:交響曲中有三段華爾滋,而且採用最鄙俗的配器效果! 這是否證明,柴科夫斯基先生已經過氣,如今已是一位才盡技窮的作曲家?。 而一向為反對柴科夫斯基而反對的庫宜更是無理的批評:柴科夫斯基在他的新交 響曲裡不是把音響當作手段,而是當成目的。音樂只不過是託詞罷了,他對音響的興 趣大大超過音樂,即便是音響的課題,他也只成功了一半。因此我們雖然經常聽到新 的音響效果,新的樂器組合,但聽見的卻是震耳欲聾的銅管壓倒其他樂器的沈重配器。 在一連串輿論的攻擊之下,柴科夫斯基漸漸對他的作品失去信心,在 11 月 13 號 於布拉格的演出後。柴科夫斯基在 12 月 2 日寫信給了梅克夫人: 我兩次在聖彼得堡,一次在布拉格指揮演出我的新交響曲以後,深信這首交響曲是不成功 的。其中有某種令人不悅之處,過份華而不實,做作。公眾本能地意識到這一點……交響 曲本身不可能吸引人,或者至少是令人喜愛……莫非我已經是所謂的才華以盡,現在只能 重複和模仿自己過去的手法?昨晚我翻閱了我們的第四交響曲!何等的差別,他比第五號 56. 要高出、超出多少!. 56. 柴可夫斯基(Peter Ilyich Tschaikovsky), 《柴可夫斯基 論音樂創作》 ,逸文 譯(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 1984) ,27。 30.

(36) 12 月 10 日與 11 日,第五號交響曲又再次由作者在莫斯科指揮演出。演出完後, 柴科夫斯基於 12 月 26 日致信給梅克夫人: 莫斯科的兩場音樂會進行得順利,但卻給我留下了傷心的回憶。我越來越相信,我最近寫 的這部交響曲是一部失敗的作品,……它顯得過份複雜、沈重、虛假、冗長,總之很不得 人心。除了塔涅耶夫堅持說第五交響曲是我的優秀作之外,所有誠心關懷我的人都對他評 57. 價不高。. 雖然第五號交響曲剛開始發表時,令柴科夫斯基受到了相當大的打擊,但是拉羅 什卻始終認為這首交響曲是個好的作品: 音樂報刊上幾乎只有我一人對此作品加以好評,而俄國和德國音樂評論界則態度冷漠,甚 至是全盤否定。柴科夫斯基本人也對此作品無好感,甚至一度對我說,如果不是因為已經 58. 出版,他會將它銷毀的。. 一直到了 1889 年 3 月 15 日,柴科夫斯基指揮第五號交響曲在德國漢堡演出,獲 得了巨大的成功,才證明了他這首交響曲的成功,也讓他在失意中清醒過來,他也因 此寫信給了梅克夫人表達出心中的想法:“第五號交響曲演得出色,我又開始喜歡他 了,要不我還對它抱有過份不滿的意見呢?"59 另外,還有令柴科夫斯基高興的事情;在漢堡彩排時,團員熱情的態度以及布拉 姆斯出席首次的排練,並邀請柴科夫斯基一起用餐,這些事情都使柴科夫斯基獲得深 刻的印象與鼓舞,雖然布拉姆斯很誠實的說他並不喜歡他的音樂,但是柴科夫斯基也 因他的誠懇而尊敬他。. 57. 柴可夫斯基(Peter Ilyich Tschaikovsky), 《柴可夫斯基 論音樂創作》 ,逸文 譯(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 1984) ,28。 58. 59. 拉羅什(Laroche 1845-1904), 《柴可夫斯基其人其事》 ,申元 譯 (台北,世界文物出版社,1998) ,178。. 柴可夫斯基(Peter Ilyich Tschaikovsky), 《柴可夫斯基 論音樂創作》 ,逸文 譯(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 1984) ,29。 31.

(37) 漢堡的演出結束後,這個作品的評價終於開始好轉,卡什金還說:第五號交響曲 就其藝術之嚴謹,型式之明晰和無可挑剔而言,在柴科夫斯基的作品中,若不是名列 首位,也是名列前茅。;不過,這部傑作真正享有盛名與實至名歸的世界性榮譽,還 是在 1895 年以後的事,經由匈牙利指揮家尼基什(A. Nikisch, 1855-1922)在歐洲、美國 廣泛的演出,取得轟動性的成功,從而奠定了它卓越的地位。但是那時候柴科夫斯基 早已不在人間了。. 第四章 柴科夫斯基第五號交響曲曲式分析與詮釋. 本章節主要針對於此交響曲的結構、樂句、配器、和聲的構成做解析;透過理性 的分析,以理解樂曲中所構成的要素與音樂進行的脈絡;筆者期盼透過基本的理解, 並結合作曲家之時代背景與性格,來尋找出屬於自己所能夠瞭解與體認的柴科夫斯基 的音樂。 而本章節呈現的方式,將以表格將段落與樂句做清楚的整理,並且列出各樂章的 樂器使用狀況,以方便比較與閱讀,而參考版本以 BOOSEY & HAWKES 為主。 在配器與曲式分析的表格之後,再以較為詳細的文字來說明各樂句的特色、聲部 的結構、各種樂器的使用與音色變化,以及音樂中變化多端的風貌與色彩。因文字上 的敘述,無法與音樂結構的長度完全結合,為了在文字上的解釋上能夠更加詳細,樂 句的說明,會以較短的長度作為單位;但樂章結構與樂句的連結,以表格中的分句來 判斷才是更有邏輯性的。透過對曲式與樂句的瞭解之後,同時描述出筆者對此交響曲 32.

(38) 音樂內涵的感受與各段落樂句的處理方式,進而達到詮釋這個交響曲之目標。以下為 各樂章配器表格:. 【表格 4-1】. 樂章. 木管. 銅管. 打擊. 弦樂. I. 3Fl. , 2Ob.. 4Hn. , 2Tp.. Timpani. 5 strs.. 2Cl. , 2Fag.. 3Trb. , 1Tb.. 3Fl. , 2Ob.. 4Hn. , 2Tp.. Timpani. 5 strs.. 2Cl. , 2Fag.. 3Trb. , 1Tb.. 3Fl. , 2Ob.. 4Hn. , 2Tp.. Timpani. 5 strs.. 3Fl. , 2Ob.. 4Hn. , 2Tp.. Timpani. 5 strs.. 2Cl. , 2Fag.. 3Trb. , 1Tb.. II. III. 2Cl. , 2Fag. IV. 33.

(39) 第一節. 第一樂章. 行板 (Andante)- 激動的快板 (Allegro con anima),e 小調 4/4-6/8 拍,奏鳴曲式. 一、 段落分句表格. 段 速度記號 落 導 Andante 奏. 呈 示 部. 發 展 部. 再 現. 小節數. 段落分句. (mm.1-37). 10 (mm.1-10)=4+4+2 10 (mm.11-20)=4+4+2 10 (mm.21-30)=6+4 7 (mm.31-37)=2+2+3 Allegro con anima 第一段:(mm.38-115) 12 (mm.38-49)=4+4+4 8 (mm.50-57)=4+4 8 (mm.58-65)=4+4 18 (mm.66-83)=2+4+4+4+4 16 (mm.84-99)=6+6+4 8 (mm.100-107)=4+4 8 (mm.108-115)=4+4 第二段:(mm.116-169) 16 (mm.116-131)=4+4+4+4 20 (mm.132-151)=4+4+4+4+4 18 (mm.152-169)=2+4+4+4+4 第三段:(mm.170-225) 12 (mm.170-181)=4+4+4 16 (mm.182-197)=4+2+6+4 16 (mm.198-213)=4+4+4+4 12 (mm.214-225)=4+4+4 Allegro con anima (mm.226-320) 29 (mm.226-254)= 4+5+4+5+(2×3)+1+4 14 (mm.255-268)=(2+4)+(2+4)+2 16 (mm.269-284)=4+4+4+4 16 (mm.285-300)=4+4+4+4 20 (mm.301-320)=4+4+4+4+4 Allegro con anima (mm.321-486) 8 (mm.321-328)=4+4 8 (mm.329-336)=4+4 34.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CF12323 張基晟 一個開放性,隨機,第二階段的研究,以 erlotinib(得舒 緩 Tarceva®)或 docetaxel (剋癌易 Taxotere®) 加 cisplatin(鉑 帝爾 Platinol®),作為具有

 配合本校走讀社區課程,在二年級音樂課程 中,融入阿里山以及森林鐵路的教學。藉由

• 陳佳萍: 自製影片的英語配音真是照妖鏡,聽到 自己的發音還真是需要加油。第一個班級先作曲

第三節 研究方法 第四節 研究範圍 第五節 電影院簡介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電影片映演業 第二節 服務品質 第三節 服務行銷組合 第四節 顧客滿意度 第五節 顧客忠誠度

第一節 中國和朝鮮的數學交流 第二節

真實案例 1:哈樂斯娛樂事業與其 真實案例 1:哈樂斯娛樂事業與其 他公司:保護珍貴資料 (續).

原因: 技術進步,加上對可攜帶音樂設備的需求增加(黑膠唱片 > 錄音帶 > CD- ROM > 迷你光碟 > SD咭 >

加強教師在 奧福音樂教 學上的掌握 及運用樂器 的技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