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不同性別、家庭狀況之大學生知覺父母衝突形式(建設性衝突、破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第二節 不同性別、家庭狀況之大學生知覺父母衝突形式(建設性衝突、破

本節從各變項的描述統計中反映不同性別、家庭狀況之大學生知覺父母衝突 形式(建設性衝突、破壞性衝突)、情緒(不)安全感,以及婚姻態度的分布,並 加以分析與探討,以檢視不同性別、家庭狀況之大學生知覺父母衝突形式(建設 性衝突、破壞性衝突)、情緒(不)安全感,以及婚姻態度等方面是否有所差異。

關於家庭狀況的部分,由於父母分居但仍有婚姻關係、父母離婚,以及父或母一 方已過世等樣本數偏少,本研究之大學生的家庭狀況多集中在父母同住且仍有婚 姻關係。因此本研究根據表 3-2-1 的之樣本分布,將父母分居但仍有婚姻關係、父 母離婚組,以及父或母一方已過世合併成「非雙親家庭」組,同時將父母同住且 仍有婚姻關係組重新命名為「雙親家庭」組,並進一步分析、比較兩組的差異情 形。本節透過獨立樣本 t 考驗進行平均數差異考驗,以考驗研究假設一是否成立,

分析結果分別詳述如下。

一、 不同性別之大學生知覺父母衝突形式(建設性衝突、破壞性衝突)、情緒(不)

安全感與婚姻態度的差異情形

以下使用獨立樣本 t 考驗探討不同性別之大學生知覺父母衝突形式(建設性衝 突、破壞性衝突)、情緒(不)安全感與婚姻態度的差異情形,以考驗研究假設 1-1、1-2、1-3 與 1-4 是否成立,其平均數、標準差,以及獨立樣本 t 考驗的分析結 果如表 4-2-1 所示。

表 4-1-1 男、女大學生知覺父母衝突形式(建設性衝突、破壞性衝突)、情緒(不)

重的負荷。另外,由於角色被賦予的期待也需要照顧、融入男方家庭,男性在這 方面則較無明顯的轉變。因此對女性來說步入婚姻可能需要承擔更多的壓力與責 任,失去單身的自由、面臨角色轉換的適應與挑戰,讓女性對婚姻有些猶疑。再 者,隨著女性教育程度的提升、開放自由的社會風氣,女性意識到除了婚姻還有 其他選擇與可能性,例如:單身、同居(江福貞,2006;葉純旭,2012;廖翊雯,

2010),可能也因此讓女性較男性抱持著負面的婚姻態度。

二、 不同家庭狀況之大學生知覺父母衝突形式(建設性衝突、破壞性衝突)、情 緒(不)安全感與婚姻態度的差異情形

以下使用獨立樣本 t 考驗探討不同家庭狀況之大學生知覺父母衝突形式(建設 性衝突、破壞性衝突)、情緒(不)安全感與婚姻態度的差異情形,以考驗研究 假設 1-5、1-6、1-7 與 1-8 是否成立,其平均數、標準差,以及獨立樣本 t 考驗的 分析結果如表 4-2-2 所示。

表 4-2-2 不同家庭狀況之大學生知覺父母衝突形式(建設性衝突、破壞性衝突)、

情緒(不)安全感與婚姻態度之獨立樣本 t 考驗分析摘要表

變項

雙親家庭(N = 523) 非雙親家庭(N = 90)

t 平均數 標準差 平均數 標準差

建設性衝突 14.41 3.04 13.27 3.37 3.230* 破壞性衝突 12.35 3.95 14.27 4.59 -4.136* 情緒(不)安全感 69.46 11.41 75.59 13.32 -4.593* 婚姻態度 52.67 7.98 50.18 7.48 2.763*

*p < .05

首先,如表 4-2-2 所示,不同家庭狀況之大學生知覺父母「建設性衝突」分數 [ t(611)= 3.230,p < .05 ]及「破壞性衝突」分數[ t(611)= -4.136,p < .05 ]有顯 著差異,本研究結果與謝喆瑋(2009)的研究結果相似。此一結果似乎顯示雙親 家庭之大學生相較於非雙親家庭之大學生傾向知覺父母衝突形式為「建設性衝 突」,其父母多以理性溝通,和緩且快速解決等方式處理彼此的分歧;而非雙親家 庭之大學生比起雙親家庭之大學生傾向知覺父母衝突形式為「破壞性衝突」,其父 母多以肢體攻擊、言語攻擊、摔東西、發怒等方式來處理彼此的衝突。由上述結 果可知,大學生知覺父母衝突形式(建設性衝突、破壞性衝突)似乎會因為家庭 狀況的不同而有所差異,本研究結果支持假設 1-5 與 1-6。

其次,不同家庭狀況之大學生的「情緒(不)安全感」分數[ t(611)= -4.593,

p < .05 ]有顯著差異,此結果似乎表示非雙親家庭之大學生相較於雙親家庭之大學

生,在面對父母衝突時的情緒不安全感較高。謝喆瑋(2009)的研究結果亦顯示 不同家庭狀況之大學生在面臨父母衝突時的情緒(不)安全感有顯著差異,且非 雙親家庭之大學生較雙親家庭之大學生有較高的情緒(不)安全感。因此,由本 研究結果可知,大學生在父母衝突情況下的情緒(不)安全感似乎會因為家庭狀 況不同而有差異,本研究結果支持假設 1-7。

最後,本研究結果顯示不同家庭狀況之大學生的「婚姻態度」分數[ t(611)=

2.763,p < .05 ]有顯著差異,此結果似乎表示雙親家庭之大學生相較於非雙親家庭 之大學生對婚姻抱持較正向的態度,本研究假設 1-8 獲得支持。李閏華(1993)、

林儒君(2005)、葉純旭(2012)廖翊雯(2010)等人以大學生為對象的研究亦有 雷同的結果:不同家庭狀況的子女在婚姻態度上有顯著差異,且雙親家庭之大學 生的婚姻態度較非雙親家庭者正向。多數研究亦認為雙親家庭的子女婚姻態度較 正向,而非雙親家庭的子女對婚姻則有悲觀、負面的態度,且經常延遲結婚,不 論是大學生或青少年似乎都有此一現象(王蘇茜,2003;李育忠,2000;李閏華,

1993;柳杰欣等人,2009;陳素琴,2000;黃麗莉,2008;葉純旭,2012;李秋

霞,1991;Kinnaird & Gerrard, 1986; Simons et al., 2013)。許多研究都指出原生家 庭的經驗會影響子女對婚姻的看法,因此父母之間的互動以及婚姻的經驗通常是 提供個體如何經營親密關係與如何看待婚姻的楷模。龔鈴智(2005)認為在完整 家庭中成長的子女對婚姻有正向的感受,也較願意結婚。非雙親家庭形成的過程 中,通常充斥著父母衝突、混亂與緊張的家庭氣氛,使得子女對於婚姻容易有負 面的知覺(莊瑞飛,2003;楊素芬,2013),不太有信心維持婚姻的長久性(楊素 芬,2013),亦害怕重蹈父母婚姻的覆轍(林儒君,2005;莊瑞飛,2003)。研究 者從實務經驗中也常聽到非雙親家庭之子女即使渴望婚姻,卻因為原生家庭的負 面經驗讓他們不相信自己有能力經營婚姻或維持關係,害怕重複父母不愉快的婚 姻。

第三節 大學生知覺父母衝突形式(建設性衝突、破壞性衝突)、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