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父母衝突之意涵與相關研究

本章旨在探討與本研究相關的理論基礎與實徵研究,內容共分四節:第一節 為父母衝突之意涵與相關研究,第二節為情緒安全感之理論與相關研究,第三節 為婚姻態度之意涵與相關研究,第四節為子女知覺父母衝突形式、情緒安全感、

婚姻態度的相關研究,茲分別論述如下。

第一節 父母衝突之意涵與相關研究

父母兩人原來自不同的家庭、各自帶著不同的背景與性格,雖透過婚姻而結 合,但兩人帶著差異進入婚姻關係,長期於柴米油鹽醬醋茶的生活中,很自然會 為了許多事情而有爭執、衝突、磨合等情形出現,因此衝突是難以避免的。已有 許多文獻及實徵研究認為父母衝突對子女有負面的影響,不論是橫向或縱向、國 外或國內研究皆顯示經歷較多父母衝突的子女,相較於生活在父母和諧之家庭的 子女而言,展現更多的心理困擾、面臨較多的發展適應與身心健康問題(李思賢、

李蘭、陳俐婷,2004;陳嬿夙,2011;徐儷瑜,2007;Buehler et al., 2007; El-Sheikh et al., 2006),包括內化與外化症狀。內化症狀如憂鬱、焦慮、退縮與低自尊等,

外化症狀如攻擊行為、不良交友與吸毒等(王明忠、范翠英、周宗奎、陳武,2014;

鄧世英、趙梅、鄭日昌,2006;Booth & Amato, 2001; Cummings & Davies, 2010;

Harold, Shelton, Goeke-Morey, & Cummings, 2004)。高頻率的父母衝突也越容易引 發子女的負面情緒感受(陳美秀,2003;陳嬿夙,2011)。Grynch 與 Fincham(1990)

的研究說明子女的外在行為問題約有 9%~25%的變異量可被父母衝突所解釋;劉 宗幸(1998)亦認為成長於父母衝突不斷的環境之子女很容易出現外在行為的偏

差;Kelly 與 El-Sheikh(2013)以兒童為對象,探討父母衝突與兒童睡眠的縱向關 係,研究結果顯示父母衝突可預測子女兩年後情緒不安全感的提高,進而預測子 女三年後睡眠問題的增加;Kinsfogel 與 Grych(2004)探究父母衝突與青少年子 女約會關係之相關發現,從小目睹越多父母衝突的青少年子女,越容易在戀愛關 係中表現攻擊行為,且傾向認為這樣的行為是正常的;謝喆瑋(2009)以大學生 為對象,探討其知覺父母衝突程度、情緒安全感,以及親職化情形的關係,研究 結果顯示父母衝突程度越高,會使子女親職化的程度顯著上升,子女越容易有親 職化的表現。

父母衝突對子女的負面影響除了在心理困擾及發展適應方面,亦呈現於子女 的人際關係當中。劉蓉果(1998)以國中生為對象的研究指出當子女知覺父母衝 突程度越高,其越有人際困擾;江瑞霞(1994)的研究亦支持知覺父母衝突程度 越高的子女,其與家人、同儕及老師的關係越差。Stocker與Youngblade(1999)以 7~10歲之兒童為對象,探討父母衝突及敵意與子女的手足及同儕關係之關聯,其 研究結果發現父母衝突與子女有問題的手足及同儕關係有關。然而有些學者覺得 大部分的夫妻都會有衝突的發生,卻不是所有子女皆因為經歷父母衝突而產生適 應問題。Fincham與Osborne(1993)認為子女的問題行為實際由父母衝突所造成的 只占10%,儘管身處於高衝突家庭的子女,也不一定有較多的發展適應問題(鄧世 英等人,2006),他們認為父母的衝突或許並非只會為子女帶來負面的影響而已。

過去關於父母衝突的研究大多將重點放在檢視衝突本身的頻率、強度、內容 與解決,但是有些學者認為父母如何處理彼此的衝突比起衝突本身更加重要。家 族治療大師 Satir 在治療過程中的基本信念之一是「問題本身不是問題,如何應對 問題才是問題」(林沈明瑩、陳登義、楊蓓譯,1998),研究者進一步延伸為「衝 突本身不是問題,如何因應衝突才是問題」。而且,近來也有研究顯示,當試圖 了解父母衝突如何影響家庭時,考量衝突的因應與處理也是重要的,父母衝突對 子女的影響並不是衝突本身,父母表達與因應衝突的方式才會帶給子女不同的結

果及影響(林惠雅,2011;Davies & Cummings, 1994, 1998; Goeke-Morey et al., 2003;

Goodman et al., 1999; Grych & Fincham, 1990; McCoy et al., 2013; Ridley, Wilhelm,

& Surra, 2001)。Cummings 與 Cummings(1988)亦認為父母衝突對家庭的影響 取決於衝突表達的方式,有些方式會造成負面影響,有些則是良性的,甚至是正 面的影響(Cummings & Davies, 2002)。

Cummings等人(2003)、Goeke-Morey等人(2003)與McCoy等人(2009)的 研究中,他們根據子女的情緒與行為反應將父母衝突分為兩類:建設性和破壞性 衝突。建設性衝突如:支持、言語和肢體感情、問題解決、引發子女的正向情緒 反應(如:快樂),提高子女的安全感;破壞性衝突則相反,如:言語敵意、肢體 攻擊、非語言的憤怒、退縮、懸而未決、引發子女負向情緒和行為反應(如:憤 怒、悲傷、行為失調)、增加子女的不安全感。他們的研究結果發現:其中肢體攻 擊的方式比起言語衝突更容易引發子女產生害怕及難過的情緒,而未解決的父母 衝突亦容易引起子女的負面情緒,如沮喪、生氣與嫌惡(方紫薇,2000)。

林惠雅(2011)以國小高年級學童為對象,探討其情緒安全類型、父母衝突 的因應(包括:正向回應、爭執、自我責備、自我興趣、逃避),以及抵制教養 聯盟的關係。她將其情緒安全類型分為「安全型」、「焦慮型」與「疏離型」三 類,其研究結果發現縱使在父母衝突的情況下,「安全型」子女的父母較常使用 正向回應的方式來因應衝突。因此「安全型」子女的情緒安全感較不容易受到威 脅,也保有較高的情緒安全感,可能有益於他們的適應。反之,「焦慮型」及「疏 離型」子女的父母較少使用正向回應的方式來因應衝突。因此「焦慮型」及「疏 離型」子女的情緒安全感較容易受到威脅。此一結果亦支持 Davies 與 Cummings

(1994, 1998)、Ridley 等人(2001)、Cummings 與 Cummings(1988),及 Cummings 與 Davies(2002)的觀點:父母衝突對子女的影響取決於衝突的表達及因應,不 同的表達與因應方式可能帶給子女不同的影響。

一些學者認為建設性衝突可以減少子女對父母關係的不安全感,並向子女示

範與人出現意見不合時的有效溝通與問題解決技巧。當父母展現合作、溫暖與解 決的衝突方式,常常能幫助子女了解人與人之間本來就會有不一致,處理差異的 方式是可以選擇的,進而提升其人際相處的能力(Davies et al., 2012; Goodman et al., 1999; McCoy et al., 2009)。另外,有些學者的研究則顯示破壞性衝突對子女的行 為、情感,或肢體活化等方面有負向的影響,包括在行為上干擾父母衝突、哭鬧 或攻擊;在情感上有內疚、悲傷、或羞愧等感覺;在肢體活化方面有心跳或血壓 的變化,這些對子女可能會有立即或長期的影響(Davies, Myers, Cummings, &

Heindel, 1999)。許惠雯(2007)以國小高年級學童為對象,探討父母衝突、親子 三角關係、情緒安全感與兒童適應之間的關係,其研究結果顯示當父母越傾向使 用建設性衝突,兒童越有情緒安全感,其內、外化行為問題也越少;然而當父母 越傾向使用破壞性衝突,兒童越容易有情緒不安全感,其內、外化行為問題也越 明顯。此一結果似乎顯示當父母能使用建設性衝突的方式來面對彼此的歧異,將 能協助兒童維持或提升其情緒安全感,進而對兒童的適應有助益;反之,當父母 使用破壞性衝突的方式來解決彼此的不一致,會破壞兒童的情緒安全感,進而對 其適應有不利的影響。謝喆瑋(2009)以大學生為對象,探討子女知覺父母衝突、

面對父母衝突時的情緒安全感與其親職化三者之關係,其研究結果發現父母越是 採用破壞性衝突,子女越有情緒不安全感,因為父母專注於處理彼此的衝突而無 暇顧及子女的需求,使子女在照顧家庭的過程中較容易有不公平的感覺;若父母 傾向採用建設性衝突的方式處理彼此的爭執,則會使子女較有情緒安全感,對父 母關係與家庭的未來有信心,進而對子女有正向的影響。McCoy 等人(2013)以 兒童為對象,針對建設性、破壞性父母衝突的形式與父母教養的關係來了解子女 的社會與學校適應之間的關聯,其研究結果發現建設性父母衝突的形式與父母的 正向教養行為(parenting practice)有關,而破壞性父母衝突的形式與父母的負向 教養行為有關,進一步與兒童的適應功能相關。張鳳如(2011)以 4~6 歲的幼兒 及其母親為對象,探討父母衝突因應策略對子女情緒調節及人際關係之影響,其

研究結果指出母親使用的衝突因應策略會影響親子關係及子女的情緒調節。當母 親使用「理性溝通」、「委婉懷柔」的方式因應衝突,相較於使用爭吵、傷害人或 物品的方式,對親子關係及子女的情緒調節有正向的影響,而情緒調節較佳的子 女其人際關係亦較良好;反之,如果母親經常使用「嘮叨爭吵」、「傷己傷物」的 方式處理衝突,子女的情緒調節和親子互動關係較差。Katz 與 Woodin(2002)的 研究結果發現相較於父母以較建設性的方式來處理衝突,當父母以敵意、撤離的 方式處理衝突時,其子女呈現較為負向的同儕關係。由上述的文獻可以看出建設 性、破壞性父母衝突形式對子女的情緒安全感、適應功能、情緒調節、親子關係,

以及人際關係等許多方面有不同的影響。

過去探討父母衝突對子女的影響之研究多使用父母的自陳報告,而較少關注 子女的主觀知覺,然而父母可能會低估子女對衝突的知覺,即使父母不在子女面 前爭吵,子女往往仍感受得到父母的衝突,例如:Lee、Ng、Cheung 與 Yung(2010)

根據家族治療的經驗,引發他們進行一個家族治療的研究,目的是透過分析子女 面對父母衝突時的生理變化,以此作為基礎與父母進行討論,成為解決父母衝突

根據家族治療的經驗,引發他們進行一個家族治療的研究,目的是透過分析子女 面對父母衝突時的生理變化,以此作為基礎與父母進行討論,成為解決父母衝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