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不同營養素對兒童生長發展之影響

嬰兒期每公斤體重所需要的熱量在不同生命期階段中是最多的,影 響熱量需求之因素包含體重、生長速度、睡眠狀況、溫度與氣候、身 體活動、對食物的代謝反應、健康狀況等。在巨量營養素的部分,出 生至 6 個月的嬰兒經由母乳哺餵或給予適當地嬰兒配方奶可滿足蛋白 質需求。影響蛋白質需求的因素包含年齡、生長狀況、疾病及飲食中 其他營養素是否充足等。脂質在嬰兒期與兒童期尤其重要,可提供必 需脂肪酸、二十二碳六烯酸(docosahexaenoic acid, DHA)協助調控神 經與腦部功能發展。脂肪之熱量約占母乳總熱量的一半,亦占配方奶 總熱量的40-50%,在嬰兒開始接觸副食品後會逐漸下降,因為大部分 副食品的脂肪含量是較低的。而碳水化合物可做為身體代謝的能量來 源,亦可協助脂肪轉化為熱量,進而節省體內蛋白質的消耗,其中乳 糖是母乳及嬰兒配方奶中重要的醣類來源,可協助中樞神經發育、促 進鈣與鎂的吸收、幫助乳酸桿菌的增生以維護寶寶腸道健康等(Brown, 2017)。

在微量營養素的部分,鐵質是製造血紅素組成紅血球進行氧氣輸送 的主要物質,又可協助嬰兒和兒童的認知及運動能力發展。胎兒可自 母體獲得鐵質並儲存於體內,加上嬰兒能夠從母乳中攝取到足夠的鐵 質,可供應4-6 個月的鐵質需求。寶寶 6 個月後,若僅以母乳餵養又不 添 加 鐵 質 較 多 的 副 食 品 , 則 容 易 發 生 缺 鐵 性 貧 血 (Iron-deficiency anemia, IDA),建議可給予鐵強化的嬰兒配方奶粉及富含鐵質的副食品。

美國兒科學會 (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 AAP) 也建議純母乳哺 餵的寶寶從 4 個月大開始嬰補充鐵質 (Brown, 2017)。鈣質對骨骼及牙 齒的生長至關重要,亦協助神經發展、肌肉收縮、心臟搏動、腸胃道

25

蠕動及內分泌功能等。嬰兒從母乳或配方奶中可獲得足夠的鈣質,在 接觸副食品後亦可攝取高鈣的食物;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出版之幼 兒期營養參考手冊亦指出當孩童不再以母乳或嬰兒配方食品為主要食 物後,建議每天還是要喝 2 杯乳品類 (如牛奶、原味或低糖優酪乳、乳 酪等) 以獲得足夠鈣質。

為了增進國人健康及預防營養素缺乏,各國針對不同年齡層皆制定 熱量及營養素的建議建議量 (Dietary Reference Intakes, DRIs) 或百分 比,表 2-3.1 特別整理國內外嬰兒與兒童之熱量與營養素建議,表格內 的數字為建議攝取量 (Recommended Dietary Allowance, RDA) 或足夠 攝取量 (Adequate Intake, AI)。熱量及部分營養素的建議會考慮性別、

活動量、哺餵方式等。

26

(free sugars <5%)

525 1.7

27

2 Dietary Reference Intakes Tables and Application, National Academies Press, 2019

3 Nutrition Requirements. British Nutrition Foundation, BNF, 2016

4日本人的食事攝取基準之概要,日本厚生勞動省,2015

5中國居民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取量,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2019。熱量由身體活動而得,分為低 (I)、正常 (II)、

高 (III) 三個程度,表上所示以正常 (II) 為主

6 Recommended Dietary Allowances for Normal Healthy Persons, Ministry of Health in Singapore, 2004。數值為 0–6 個月平均、7–12 個 月平均

28

二、熱量與營養素對兒童生長發展之相關研究

法國一篇研究探討兒童早期營養攝取與肥胖發展的關係。對112 名 10 個月至 8 歲的法國兒童進行了營養和生長發育的追蹤。使用飲食歷 史法進行飲食資料的收集,訪員會詢問受試者過去一個月每餐吃的種 類、份量、頻率、替代食物、調味料等,並使用 24 小時飲食回憶確認 是否符合常規飲食;在體位測量的部分,會檢測 BMI 與皮下脂肪的厚 度。結果顯示,8 歲的 BMI 與 2 歲時的營養攝取成正相關。在調整 2 歲時的熱量攝取與父母BMI 後,2 歲時蛋白質攝取百分比與 8 歲時 BMI 和肩胛皮下脂肪呈正相關;且 2 歲時的蛋白質百分比與肥胖反彈的年 齡呈負相關,意即 2 歲時蛋白質攝取量越高,肥胖反彈的時間越早,

之後的 BMI 數值也會越高。因此,生命早期的高蛋白質飲食可能會增 加生命後期肥胖和其他疾病的風險 (Rolland-Cachera, Deheeger, Akrout,

& Bellisle, 1995)。

而國內本研究室成員陳姿媛追蹤282 位台北地區兒童至 4 歲,發現 在營養素與生長速度的分析上,蛋白質攝取對於 2-3 歲及 3-4 歲之體重 增加量具正相關,對於 1-2 歲的身高增加量亦有顯著正相關。後續由陳 慧儀持續追蹤兒童至6 歲,觀察到 6 歲兒童在控制性別及出生體型後,

BMI 與動物性蛋白質具有正相關。再由薛宇慧追蹤兒童至 8 歲,觀察 到動物性蛋白質與植物性蛋白質對於 7 歲及 8 歲體型呈現正相關。在 營養素攝取狀況的部分,1-6 歲兒童之熱量攝取逐年上升,醣類攝取百 分比逐年下降 (64%降至 56%),脂質攝取百分比逐年上升 (23%至 29%),蛋白質攝取百分比變化不大 (介於 13-14 之間)。若與 DRIs 相比 較,6 歲男女童的蛋白質攝取為 DRIs 的 1.7-1.9 倍,而鈣、鐵均低於 DRIs (陳姿媛,民 100;陳慧儀,民 102;薛宇慧,民 104)。

29

一篇多國家的研究探討鈣質攝取與肥胖的相關性,研究對象來自於 8 個歐洲國家 (比利時、塞浦路斯、愛沙尼亞、德國、匈牙利、義大利、

西班牙和瑞典) 的 IDEFICS 調查,共計 6696 名男女各半的兒童參與,

平均年齡為 6 歲;6 年後對 2744 人重新進行調查。研究工具為 24 小時 飲食回憶,評估總鈣質攝取量、乳製品及非乳製品的鈣質攝取量,並 經由人體測量 (BMI、腰圍、皮下脂肪與體脂肪) 之 z 分數分析飲食中 的鈣質與過重或肥胖的相關性。結果顯示,在追蹤前男童總鈣質攝取 量與所有肥胖指數呈負相關,女童總鈣質攝取只與皮下脂肪及體脂肪 呈負相關;在經過追蹤後,先前總鈣質攝取較高的男童,其 BMI、腰 圍和體脂肪的 z 分數增幅顯著較低,而女童在腰圍的 z 分數增幅亦顯 著較低。經由僅分析乳製品中的鈣質可觀察到相似結果,而非乳製品 的鈣質攝取量與肥胖指數之間沒有關聯 (Nappo et al., 2019)。

美 國 國 家 健 康 與 營 養 調 查 研 究 (National Health and Nutrition Examination Survey III, NHANES III) 提供了 2 至 16 歲共 9698 名兒童 的數據,評估鐵質的指標為運鐵蛋白飽和度 (transferrin saturation) 及 血清鐵 (serum ferritin) 含量;在體位的部分,BMI 介於第 85-95 百分 位之間為過重,BMI ≥第 95 百分位為肥胖。結果顯示,13.7%兒童過重,

10.2%肥胖;鐵缺乏在 12-16 歲的受試者最普遍 (4.7%),其次是 2-5 歲 的兒童 (2.3%)。2-5 歲與 12-16 歲過重的兒童鐵缺乏的比例最高 (6.2%

和 9.1%)。總而言之,鐵缺乏的發生率與體重偏高相關 (Nead, Halterman, Kaczorowski, Auinger, & Weitzman, 2004)。另一篇以色列的研究,對象 為 321 名 3-19 歲的兒童和青少年,根據 BMI 分為正常體重、過重、肥 胖三組 (BMI<第 85 百分位,BMI 介於第 85-97 百分位之間,BMI ≥第 97 百分位),缺鐵性貧血定義為血鐵含量< 8μmol/ l。結果顯示,缺鐵性 貧血在肥胖、過重及正常體重的兒童分別佔 38.8%、12.1%、4.4%,可 能與飲食中鐵攝取不足或是鐵需求增加相關 (Pinhas-Hamiel et al., 2003)。熱量與營養素對兒童生長發展之相關研究整理於表 2-3.2。

30

& Bellisle, 1995)

追蹤112 名 10

31

表2-3.2 熱量與營養素對兒童生長發展之相關研究 (續)

國家 研究對象 研究結果

美國 (Nead, Halterman, Kaczorowski, Auinger, &

Weitzman, 2004)

國家健康與營 養調查研究III, 提供了2 至 16 歲共9698 名兒 童數據

 評估鐵質的指標為運鐵蛋白飽和度 (transferrin saturation) 及血清鐵 (serum ferritin) 含量

 13.7%兒童過重,10.2%肥胖;鐵缺乏在 12-16 歲的受試者最普遍(4.7%),其次是 2-5 歲的 兒童 (2.3%)。2-5 歲與 12-16 歲過重的兒童鐵缺乏的比例最高 (6.2%和 9.1%)

 鐵缺乏的發生率與體重上升相關

以色列

(Pinhas-Hamiel et al., 2003)

321 名 3-19 歲 的兒童和青少 年

 缺鐵性貧血 (血鐵含量< 8μmol/ l) 在肥胖、過重及正常體重的兒童分別佔 38.8%、12.1%、

4.4%,可能與飲食中鐵攝取不足或是鐵需求增加相關

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