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討論

第三節 嬰兒副食品攝取與體位相關探討

於嬰兒副食品攝取狀況部分,主要討論三點,分別為母乳攝取與副 食品添加時機、副食品熱量占整日熱量百分比,及副食品食物類別攝 取狀況。

(一) 母乳攝取與副食品添加時機

衛福部國健署於民國105 年縣市母乳哺育率調查計畫表示,台 灣地區 6 個月以下純母乳哺餵率為 44.8%,而本研究母乳持續哺餵至 6 個月為 48.7%,略高於國內調查的結果。且母乳持續哺餵至 2 歲或以上 為 6.7%,曾以母乳哺餵者為 81.2%。

本研究有副食品開始添加月份資料者,67.7%於 4-6 個月開始添加 副食品,32.3%於 6 個月之後開始添加副食品。WHO 建議於 6 個月開 始添加副食品,而台灣兒科醫學會及歐洲國家皆建議 4-6 個月可以開始 給予,以避免過早添加腸胃道發育不成熟或是過晚添加造成營養素攝 取不足的問題 (Netting & Makrides, 2017)。而本研究嬰兒平均副食品添 加月份為 5.98 個月,落在建議範圍的時間之內,表示大多數主要照顧 者明瞭副食品添加之適當時機,且相較於過早添加,延緩添加副食品 之情況較高。而 2005-2008 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結果有提到嬰 兒主要照顧者在餵養知識雖有提升,但須加強與改善部分觀念,且近 十年來台灣地區嬰兒副食品有延遲添加的情況,要注意是否會影響 1 歲以上兒童正常攝取量。

181

(二) 副食品熱量占整日熱量百分比

嬰兒期營養參考手冊提及到了 1 歲,寶寶會以多樣化及均衡的固體 食物為主食,以提供各種營養素所需。且至 2 歲前,是寶寶由母乳或 配方奶為主逐漸發展至均衡及多樣化飲食的過渡階段。在副食品熱量 百分比的部分,本研究嬰兒副食品熱量占整日攝取百分比於最低的 4 個月 (4.7%),逐漸上升至百分比最高的 12 個月 (47.0%),可知於 1 歲 時嬰兒由副食品攝取之熱量尚未超過總熱量的一半,其餘熱量 (53%) 由母乳、配方奶或極少量的乳品類供應,可見 1 歲時仍是以奶類為熱 量攝取之主要來源。

(三) 嬰兒副食品食物類別攝取狀況

本研究嬰兒在滿4-6 個月時,有 67.7%之嬰兒開始添加含鐵豐富之 食物,例如嬰兒專用強化鐵的米麥精、深綠色蔬菜或富含維生素 C (促 進鐵吸收) 之水果 (汁) 等。加拿大 Friel 等人的研究提到在第 6 個月 時,最常被添加的食物為嬰兒專用米麥精粉 (Friel, Hanning, Isaak, Prowse, & Miller, 2009);而 2005-2008 年台灣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 查發現於 4-6 個月開始吃米(麥)糊或果(菜)汁者占超過 50%,上述兩項 國內外文獻均與本研究結果相符。且 Obbagy 等人的研究提到,含鐵豐 富的副食品 (如強化穀物、肉類等) 有助於維持嬰兒 1 歲以前體內充足 的鐵含量,並防止鐵儲存量不足或攝入量低的風險 (Obbagy et al., 2019)。

本研究室江忻蓉 (民 101) 先前曾分別分析過 1 歲以前的蛋白質食 物,在第 7 個月時僅有 17.2%嬰兒有攝取蛋白質食物,且最常添加的為 吻仔魚和蛋黃泥。本研究 42.9%的嬰兒於 7 個月起開始嘗試給予添加蛋 白質食物及蛋黃;68.6%的寶寶於 10 個月起開始嘗試給予高品質蛋白

182

質食物,如豆腐、魚泥、肉泥等。此攝取比例偏高的原因可能有兩項,

第一項為不同月份原始問卷上有一道開放性的題目為:「過去一個月除 了嬰兒配方奶粉或母乳以外新添加的食物有哪些?」,並給予參考選項 供主要照顧者自行圈選或填寫,此處填寫的內容為過去一個月有添加 過的情況,不一定與一日 24 小時飲食回憶的內容相吻合;第二項任三 個月人數合計之結果,本研究在計算攝取人數時,並非每位嬰兒皆有 每個月的飲食資料,因此在計算嬰兒 7 個月起開時嘗試添加蛋白質食 物,所挑選的月份為 7、8、9 個月,只要有任一月吃到蛋白質食物即 納入此項,同樣地,10 個月起開始嘗試給予高品質蛋白質食物,所挑 選的月份為 10、11、12 個月,只要有任一月份吃到高品質蛋白質食物 即納入此項。

新加坡一項研究提到,在 9-12 個月大的嬰兒,稀飯、嬰兒餅乾和 新鮮水果是主要熱量和碳水化合物的來源,而魚、紅肉和雞蛋是其他 蛋白質和脂質來源 (Lim et al., 2018)。而本研究嬰兒於 9-12 個月熱量、

蛋白質供應最主要來源為全榖雜糧類,其次為豆魚蛋肉類;而 9-12 個 月脂質供應來源最主要為豆魚蛋肉類,其次為全榖雜糧類與油脂類;

9-12 個月碳水化合物供應來源最主要為全榖雜糧類,其次為水果類。

183

二、副食品攝取與體位探討

Grote 等人提到在 4-6 個月之間獲 6 個月之後添加副食品 (無論任 何特定類型的副食品) 似乎不會影響生長和往後的肥胖風險 (Grote et al., 2018; Grote & Theurich, 2014)。而 2013 年一篇系統性回顧的整合研 究則指出副食品較高熱量攝入與兒童期 BMI (4-12 歲) 較高有關,且 2-12 個月大的蛋白質攝入量與較高的 BMI 或兒童期體脂肪之間有關聯 性,但並非所有的研究結果都一致 (Pearce & Langley-Evans, 2013)。

而本研究副食品添加時機與 1、2、6、8 歲之身高及體重無顯著差 異。在體重部分,本研究副食品之全榖雜糧類中的精製米類、未精製 麥類、根莖雜糧類,蔬菜類中的深色蔬菜類皆與 1 歲及 2 歲的體重達 顯著正相關;而豆魚蛋肉類中與豆製品,及油脂類中的堅果種子類,

與 8 歲體重呈顯著正相關;而肉類與 8 歲體重呈顯著負相關。而身高 方面,副食品之未精製麥類、根莖雜糧類、水果製品類、肉類、豆漿 與 1 歲身高呈顯著正相關,乾豆類、堅果種子類、動物油類與 1 歲身 高呈顯著負相關;乾豆類、蕈菇類、果汁類與 2 歲身高呈顯著正相關,

椒類、海鮮類與 2 歲身高呈顯著負相關;精製米類、根莖雜糧類、果 汁類與 8 歲身高呈顯著正相關。若探討 0-8 歲生長速度,副食品中蔬菜 類中的筍類與體重增加量呈顯著負相關,而藻類及豆魚蛋肉類中的豆 漿與體重增加量呈顯著正相關;而全榖雜糧類及其中的精製米類與身 高增加量呈顯著正相關。

隨著年齡上升,副食品添加時機、營養素及食物類別與體位相關性 逐漸降低的可能原因為干擾因子逐漸增加,兒童接觸到的食物會更加 多元化,且兒童的活動量、生活作息等亦有可能影響到體位發展。雖 然不同研究針對副食品攝取與體位無明顯定論,但適當的嬰兒營養可 促進健康的成長發展,並降低往後生活中疾病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