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嬰兒副食品添加與體位之相關研究

嬰兒時期最理想的食物來源是母乳 (breast milk),若有需要可以嬰 兒配方奶粉 (infant formula) 做輔助。同時此時期也是建立日後飲食行 為的關鍵期,因此在添加副食品時,應特別注意種類與方式,以協助 寶寶養成良好習慣,亦應定時測量嬰兒身長與體重,注意其生長情形。

一、嬰兒副食品添加方法與現況

副食品階段是從純母乳或配方奶哺餵到可食用一般固體食物的過 渡時期,是嬰兒發展重要的里程碑,從早期開始階段性地延伸到建立 飲食習慣,而這些習慣將隨著嬰兒進入幼兒期、兒童期及往後的階段。

WHO 建議於 6 個月開始添加副食品,而台灣兒科醫學會以及歐洲國家 皆建議 4-6 個月可以開始給予,同時搭配母乳哺餵,若太早添加因腸胃 道尚未發育成熟,容易有腹瀉、脹氣、腸絞痛、排便不順等問題;若 太晚添加會造成營養素攝取不足。再者,副食品可建立寶寶的咀嚼能 力,並培養長期健康的飲食習慣、建立口味偏好及行為模式,亦可預 防肥胖等非傳染性疾病,以及增加對疾病的敏感性。由於營養不足和 營養過剩可能出現在同一國家的兒童中,因此副食品指南提供的建議 必需滿足所有孩童的需求,並幫助他們成長及發育至健康的成年人 (Netting & Makrides, 2017)。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於 2018 年出版嬰兒期營養參考手冊針對嬰 兒 1 歲以前副食品每日建議攝取種類與份量及開始添加的月份為:全 穀雜糧類於嬰兒 5 個月時開始給予嬰兒米精、嬰兒麥精或稀飯 4 湯匙,

於 8 個月給予 2-3 份,10 個月給予 3-4 份,例如麵條、薄土司、饅頭、

乾飯等;蔬菜類於 5 個月時開始給予菜泥 1-2 湯匙,於 10 個月時給予 剁碎蔬菜2-4 湯匙;水果類於 5 個月時開始給予果泥或鮮榨果汁 1-2 湯 匙,於 10 個月給予軟的水果 (剁碎) 或鮮榨果汁 2-4 湯匙;豆魚蛋肉

16

類可於 7-9 個月開始嘗試給予蛋黃 0.5-1 份,10-12 個月開始嘗試給予 高品質蛋白質食物,例如無糖豆漿、豆腐、魚泥、肉泥、肝泥等。此 外,副食品之添加原則,應以新鮮、天然食品為主,並注意製作時的 衛生與安全。每次只添加一種新的副食品,宜循序漸進從少量開始再 增加份量,應優先給予較不易致過敏的食物,建議由穀物開始添加 (如 較稀的粥、米精、麥精等)。且應給寶寶喝白開水取代含糖飲料及蜂蜜 水。而副食品質地應由泥狀、半固體食物進而轉換成固體食物,1 歲以 後以多樣且均衡的固體食物為主。

國 內 江 忻 蓉 ( 民 101) 參 考 他 人 整 理 之 資 料 , 針 對 日 本 厚 生 省 (Ministry of Health and Welfare, Japan)、英國國家衛生部 (Department of Health)、加拿大政府及新加坡對於嬰兒之副食品飲食指南與建議,

各國有些許差異,但皆鼓勵完全哺餵母乳至 6 個月;副食品皆建議於 4-6 個月開始添加以滿足嬰兒成長需求,並建議給予富含鐵的食物;

以及避免在6 個月前給予嬰兒果汁,也避免 1 歲前給予牛奶。

逐漸脫離副食品階段的判斷方式,可觀察嬰兒能順利使用牙齦咬斷 如同香蕉硬度般的食物,慢慢咀嚼後嚥下,且每餐主食都能吃下大約 兒童碗一碗的份量,同時蔬菜類和豆魚蛋肉類的食物也能順利進食,

如此可以準備進入下一個飲食階段,開始嘗試一般家庭的食物。每位 嬰兒結束副食品階段的時間點不盡相同,通常約落在 1 歲至 1 歲半之 間。為了避免造成不易消化與吞嚥困難,需留意烹煮的方式,不要馬 上給予太堅硬或含過多調味料的食物 (葉庭吉、李婉萍、鍾碧芳,民 107)。

17

二、評估嬰兒體位之方式

嬰兒在出生第一年的成長是生命期不同階段中最快速的,此時期建 立了認知、身體活動與社交情感上的發展,同時奠定餵食技巧與往後 的飲食模式。嬰兒在 4-6 個月時,體重會是出生時的 2 倍;滿 1 歲時,

體重會是出生時的 3 倍,此時身長相較於出生時增加 55%。而頭圍反 應出腦部的發展,1 歲時的腦部重量會是剛出生時的兩倍。在評估出生 體重的部分,足月嬰兒之母親妊娠期為 37-42 週,出生體重通常介於 2500-3800 g 之間。若妊娠期小於 37 週則定義為早產,出生體重低於 2500 g 為低出生體重 (low-birthweight, LBW),出生體重小於 1500 g 屬 於極低出生體重 (very low-birthweight, VLBW)。國際間常用生長曲線 百分位、身體質量指數 (BMI) 及 z 分數等方式做為評估生長發展與飲 食營養狀況之體位標準。嬰兒健康體位評估方法包含母親妊娠期、出 生體重、身長與頭圍,若後三者的數值皆小於同樣妊娠週數嬰兒之生 長曲線的第 10 百分位,定義為胎兒小於妊娠週數 (small for gestational age, SGA);相反地,若大於生長曲線的第 90 百分位,則定義為大於妊 娠週數 (large for gestational age, LGA);而相當於妊娠週數 (average for gestational age, AGA) 之體位則介於第 10 與第 89 百分位之間(Brown, 2017)。

寶寶的成長不是靠父母間言語比較而來,善用「生長曲線」掌握其 生長狀況才是最重要的。生長曲線經由觀察大量孩童隨時間 (月齡、年 齡) 的生長狀況建構而成,將身高 (身長)、體重和頭圍與同年齡同性 別的嬰孩進行比較,並依照百分位數大小由低至高排列繪製而成,可 當作嬰兒生長狀況的參考指標,亦可作為臨床個體成長的評斷標準,

以及適用於公衛領域中做為群體兒童成長的篩檢指標。生長曲線是連 續性的,需要觀察一段時間,無法經由單一落點得知寶寶整體的生長 狀況,且男女寶寶使用的版本有所不同 (陳姿媛、盧立卿,民 101)。

18

WHO 於 2006 年發布適用於全球 0-5 歲的兒童生長標準曲線圖。其 係以跨國合作的調查方式,收集來自不同國家、人種及文化,計 8440 位 0-5 歲健康嬰兒的生長及相關資料。而上述接受調查的 0-5 歲嬰兒,

其餵食方式是以母乳哺育並適時的添加副食品、有良好的衛生照護、

母親不吸菸及處於良好健康相關因素的環境之下成長的。因此,可避 免將餵食母乳的嬰兒誤判為體重不夠的情形。

台灣之 0-7 歲生長曲線圖,是採用上述 WHO 於 2006 年公布適用 全球 0-5 歲兒童生長曲線標準圖。而 5-7 歲的生長曲線圖,主要是以中 國醫藥大學兒科學教授陳偉德醫師與台大醫院小兒部教授張美惠醫師 於 2010 年發表之研究成果,依據 WHO 之 0-5 歲生長曲線,銜接台灣 7-18 歲依體適能訂定而成之體位標準曲線,並參考 WHO BMI rebound 之趨勢,繪製出 5–7 歲適用的生長曲線。前面提到的 7-18 歲之體位標 準曲線,係依據1997 年台閩地區中小學學生體適能檢測資料 (800/1600 公尺跑走、屈膝仰臥起坐、立定跳遠、坐姿體前彎四項測驗成績皆優 於第 25 百分位之個案) ( Chen & Chang, 2010)。最新版的 0-7 歲兒童生 長曲線百分位圖,可於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於 2014 年後出版之兒童 健康手冊中獲得。

「z 分數 (z-score)」是另一種評估嬰兒與兒童生長速度是否適當的 參考標準。其計算方式為個體測量值與參考群體的平均值相減,除以 參考群體之標準差,所得的值即為該個體落在群體平均數之上或之下 幾 個 標 準 差 。WHO 的 全 球 兒 童 成 長 與 營 養 不 良 資 料 庫 (Global Database on Child Growth and Malnutrition) 中採用 z 分數,針對年齡對 應適當身高或體重 (height-for-age, HAZ; weight-for age, WAZ),以及身 高對應適當體重 (weight-for-height, WHZ) 進行數據的轉換與解釋,優 點為 z 分數為線性分布,故同年齡層的兒童有固定身高或體重變化的

19

間格差距;若為不同的群體,經過標準化後亦可進行比較。WHO 假設 全球兒童生長為常態分佈,將 z 分數<-2 及>+2 視為截止點 (cut-off point), z 分數<-2 表示中度至嚴重營養不良,z 分數<-3 表示嚴重營養 不良;而weight-for-height 之 z 分數>+2 表示過重 (WHO, 1997)。

國內外嬰兒與兒童體位之年齡層與百分位分佈整理於表2-2.1。

20

表2-2.1 國內外嬰兒與兒童體位之年齡層與百分位分佈

國家 年齡層 生長曲線百分位 z 分數 身體質量指數(BMI)

WHO1 0-19 歲 3、15、50、85、97 有 無

美國 2 0-3 歲 一般民眾:3、5、10、25、50、75、90、95、97 臨床標準:3、10、25、50、75、90、97

公共衛生:5、10、25、50、75、90、95

有 無

2-20 歲 有 有 (以百分位數表示)

英國3 0-4 歲

0.4、2、9、25、50、75、91、98、99.6 無 無

2-18 歲 有 (以百分位數表示)

日本4 0-6 歲 3、10、25、50、75、90、97 無 無

中國5 0-18 歲 5、10、25、50、75、95 有 有

台灣6 0-7 歲 3、15、50、85、97 無 有

1 WHO:兒童生長標準 (The WHO Child Growth Standards),於 2006 年制定

2美國疾病管制局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CDC):美國生長曲線-方法與發展 (CDC Growth Charts for the United States: Methods and Development),於 2000 年修定

3英國營養科學諮詢委員會 (Science Advisory Committee on Nutrition, SACN),UK-WHO 生長曲線 (UK-WHO Growth Charts: Early Years),於 2013 年修訂

4日本厚生勞動省 (Ministry of Health, Labour and Welfare):乳幼兒身體發育調查報告書,於 2010 年修訂

5中國衛生部 (Ministry of Health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7 歲以下兒童體格發育調查研究與中國學生筆直與健康調查研 究,於2009 年制定

6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新版兒童生長曲線圖,於2014 年公布於兒童健康手冊

21

三、副食品添加現況與體位相關研究

在嬰兒副食品添加現況的部分,2005-2008 年臺灣國民營養健康狀 況變遷調查結果發現 7-12 個月的嬰兒能按照建議於 4-6 個月開始攝取 米 (麥) 糊或果 (菜) 汁者各佔五成左右。超過八成的嬰兒其副食品添 加是由母親決定的,且超過七成五的嬰兒是以奶瓶給予米 (麥) 糊。照 顧者遇到問題的比例隨著嬰兒月齡上升而增加,最常遭遇的問題為「嬰 兒不吃」。雖然主要照顧者餵養嬰兒的知識有提升,但部分觀念仍需加 強。而近十年來台灣地區有副食品延遲添加的狀況,應注意是否會影 響一歲以上兒童食物的正常攝取 (林佳蓉、曾明淑、高美丁、潘文涵,

民 107)。

加拿大一項研究,於 2003 年追蹤 2633 位 3 個月大的嬰兒直至 12 個月,利用四天的飲食紀錄記載副食品之添加情況,並計算其由副食 品所攝取之熱量與營養素,並與飲食參考攝取量做比較。結果顯示,3 個月時有 83%的嬰兒已開始添加副食品,且最常被添加的食物為嬰兒 穀物類;此外,25%的寶寶已添加蔬菜與水果,12%已接觸母乳與配方 奶之外的乳品類。魚類、肉類、奶類、甜點、飲料與麵包等於 8-9 個月 添加的比例上升,肉類在 12 個月最常見。整體而言,蔬菜與水果是嬰

加拿大一項研究,於 2003 年追蹤 2633 位 3 個月大的嬰兒直至 12 個月,利用四天的飲食紀錄記載副食品之添加情況,並計算其由副食 品所攝取之熱量與營養素,並與飲食參考攝取量做比較。結果顯示,3 個月時有 83%的嬰兒已開始添加副食品,且最常被添加的食物為嬰兒 穀物類;此外,25%的寶寶已添加蔬菜與水果,12%已接觸母乳與配方 奶之外的乳品類。魚類、肉類、奶類、甜點、飲料與麵包等於 8-9 個月 添加的比例上升,肉類在 12 個月最常見。整體而言,蔬菜與水果是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