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不同背景變項之收容人於社會支持、復原力與心理健康

第五章 討論

第一節 不同背景變項之收容人於社會支持、復原力與心理健康

之差異分析

一、不同背景變項收容人社會支持的差異分析

(一)年齡與社會支持

不同年齡收容人的社會支持中的「舍友支持」有差異,其他分量表及總分均無 差異。在「舍友支持」上,未滿 40 歲相對於 40 歲以上的收容人比較容易獲得舍友 支持。筆者推論可能因為該年齡層的收容人,時值壯年較能分擔舍房內勞務,或是 家中支持系統較佳,較能獲得其他收容人較高的舍友支持。本研究的結果發現未滿 40 歲的收容人,其社會支持以親人支持最佳。

類似研究如洪怡菁(2007)的研究感染 HIV 收容人發現,HIV 感染者的年齡 以 30-39 歲為主,不同年齡層在社會支持之中僅「獲得協助」達顯著差異,而社 會支持來源多為機構人員,在「獲得協助」層面則是 30-39 歲高於 40-59 歲的 HIV 感染者。侯斐菱(2011)發現受刑人年齡 50 歲以上及 30 歲以下,其社會支持中的 配偶支持及父母支持程度最好。不同研究結果如高千雲、任全鈞(2001)的研究發 現社會支持與年齡呈現正相關。

(二)服刑時間與社會支持

不同服刑時間收容人於社會支持上並無差異。以平均數來看,服刑時間未滿兩

72

年者,其親人支持是明顯高於服刑超過兩年者,推測是刑期太久導致親情喪失,亦 有可能是因為本所為刑期三年以下的矯正機關,對於親人而言,刑期兩年以上者代 表即將出所,生活早已適應,是以支持度不需要如剛入所時那麼高;值得一提的是,

不論服刑時間長久,機構支持是各分量表中得分最高的,代表機構對收容人的生活 照顧不會因為時間長短而受到影響,特別是入所前一年與服刑超過兩年者有高於 服刑時間一年至兩年者,推測是剛入所時較需要機構的照顧,不論生活適應、教化 輔導或是衛生健康,而出所前的轉銜與社會適應機構亦有提供相關服務,因此此兩 類得分較高。

類似研究如林建泓(2011)研究服刑期間與社會支持對負面監禁效應的影響發 現,三年以下受刑人家屬匯錢的行為隨時間而增加,前來接見的變化則呈現倒 U 字型。相同研究結果如高千雲、任全鈞(2001)的研究結果為社會支持與服刑時間 無顯著差異,但服刑時間愈長,對管教人員支持度愈低。侯斐菱(2011)發現不同 監禁時間於社會支持上並無顯著差異,但假設獲得部分支持,包含父母支持、配偶 支持、他們支持、管教人員支持。

(三)教育程度與社會支持

收容人教育程度不同其社會支持中的「親人支持」有差異。在「親人支持」上,

高中職畢(肄)業以上相對於國中畢(肄)業以下的收容人比較有親人支持。以平 均數來看,教育程度較高者,其各項社會支持均高於教育程度較低者。筆者經由實 際矯正場域的觀察推測其原因為,學歷較高的收容人文書能力相對較高,較能協助 同房收容人從事文字代寫,或是提供生活上建議,且較有可能被遴選為服務員協助 場舍主管生活事物雜項,進而可以為其他收容人服務,是以獲得較高的舍友支持以 及機構支持,而有較高學歷者,一般發現其家庭經濟狀況亦較佳,相對於學歷較低 的收容人有較高的親人支持。

相同研究結果有洪怡菁(2007)研究感染 HIV 受刑人的研究時發現,HIV 感

73

染者的社會支持並不因教育程度不同而有所差異,支持本研究之發現。不同研究結 果有侯斐菱(2011),以中區受刑人為研究對象發現,不同教育程度的受刑人其社 會支持中的父母支持有差異。另黃維賢(2002)針對收容少年拘禁反應的研究也發 現,教育程度愈高,其社會支持愈高。

(四)入監案由與社會支持

不同入監案由收容人於社會支持上並無差異。以平均數來看,毒品罪者,其舍 友支持高於非毒品罪者,推測是現今毒品犯罪收容人為監所主要組成,同場舍或同 房收容人均為毒品罪者,彼此較有共同話題與同病相憐,造成統計上平均得分較高。

洪長猷(2012)的研究發現,「財產犯罪」收容人的社會支持大於「多重犯罪」。 黃維賢(2013)研究高齡受刑人發現,不同犯罪類型的高齡受刑人其社會支持感受 的知覺無顯著差異。

(五)睡前藥與社會支持

收容人是否服用睡前藥於社會支持並無差異。惟目前針對收容人服用睡前藥 與否與社會支持相關之研究較少,從平均數來看,未服用睡前藥的收容人其社會支 持各量表的平均得分均高於有服用睡前藥的收容人。筆者經由實際矯正場域的觀 察推測其原因為,收容人於所內願意服用精神用藥有兩大原因,其一為在社會上本 身即有穩定服用精神用藥,此類收容人多半罹患精神疾患,或有心理健康之困擾,

家庭與親友互動狀況較差;其二為,舍房內環境潮濕悶熱,且空間擁擠導致夜間入 眠不易,為求迅速入眠而選擇服用睡前藥助眠,副作用為恍神、注意力不集中、嗜 睡等,未能分擔房內勞務,易與同房收容人交惡,皆係造成親人支持、朋友支持、

舍友支持平均得分較低的結果;惟機關本於照顧收容人生活起居之職責,機構支持 得分上並無太大差距。

74

(六)入監次數與社會支持

不同入監次數收容人其社會支持中的「親人支持」有差異。在「親人支持」上,

入監一次的收容人相對於入監三次以上的收容人比較容易獲得親人支持。本研究 整體而言,初犯仍有較高的支持度,不論以何種形式,各分量表得分仍以入監一次 者較高於其他分類,從親人支持得分觀之,可以發現收容人家屬不貳過的態度,對 於初次犯錯家屬尚能接受,若不知悔改則最終可能喚不回親情,是以隨著入監次數 的增加,社會支持的程度則隨之減少。

相同研究成果的如洪長猷(2012)的研究發現,入監次數「一次」者的社會支 持,大於入監「三次(含)以上」者。

綜合以上分析,發現不同背景變項的社會支持有部分支持研究假設(一)。 二、不同背景變項收容人復原力的差異分析

(一)年齡與復原力

不同年齡收容人於復原力中的「責任感」、「助人利他」及總分有差異。在「責 任感」上,未滿 40 歲相對於 40 歲以上的收容人比較有責任感;在「助人利他」

上,未滿 40 歲相對於 40 歲以上的收容人比較會助人利他。從得分平均數來,責任 感、正向積極態度、助人利他與復原力總分,是愈年輕愈高。根據筆者實務上觀察 解釋,收容人早年較有責任感的知覺,但隨著年齡的增長,與隨之而來愈多次的服 刑經驗,可能消磨其「責任感」;而相對年輕的收容人較能提供勞務,社會支持較 高,有足夠的資源可以協助同房收容人,是以「助人利他」的得分上較高;「正向 積極態度」則是於不同年齡之間無任何差異,收容人不會因年齡不同而於正向積極 態度上有差異,是因為監禁所導致的消極態度,抑或是收容人本身特性所致,需待 進一步研究討論。

不同研究結果如 Grotberg(2001)的研究發現個體的年紀越大,越能夠自行發 展出克服挑戰的復原力,復原力與年齡呈現正相關,年紀愈長,復原力愈佳;

75

Gillespie、Chaboyer 與 Wallis(2009)探討手術房護理師的復原力程度亦發現,隨 著年紀增長,閱歷和因應職場壓力的能力增加,復原力也相對提高,因此相同解釋 為年齡愈長,復原力愈高。(黃春惠,2014)

(二)服刑時間與復原力

不同服刑時間收容人於復原力並無差異。而本研究樣本數以服刑未滿一年者 為主,可能因服刑一年以上的樣本數過少而無法達到統計上意義,進一步探究各分 量表的平均得分發現,「責任感」與「助人利他」隨著服刑時間的增加而下降。筆 者認為此兩樣特質需在社會上較能發展,監禁環境不利於培養勇於承擔的責任感 與利社會行為的助人利他,隨著服刑時間的增加,此兩特質會逐漸消磨,即表現在

「責任感」與「助人利他」的得分上。

類似研究但不同研究結果有陳卓生與韓布新(2006)研究服刑時間與罪犯個性 特徴的影響,發現隨著服刑時間增加,罪犯的情緒穏定性增強,衝動性、信任感均 發生先壞後好的變化。

(三)教育程度與復原力

不同教育程度收容人的復原力中「責任感」、「助人利他」及總分有差異,。在

「責任感」上,高中職畢(肄)業以上相對於國中畢(肄)業以下的收容人比較有 責任感;在「助人利他」上,高中職畢(肄)業以上相對於國中畢(肄)業以下的 收容人比較會助人利他。從得分平均數觀之,發現高中畢(肄)業以上收容人其復 原力各分量表得分均高於國中畢(肄)業以下者,因此可推論教育程度較高者,擁 有較高的復原力。本研究結果與侯斐菱(2011)研究中區受刑人的人格堅韌性的發 現相同,大學程度受刑人的整體人格堅韌性顯著高於國小程度。

(四)入監案由與復原力

不同入監案由收容人於復原力並無差異。以平均數來看,毒品罪者,其舍友支 持高於非毒品罪者,推測是現今毒品犯罪收容人為監所主要組成,同場舍或同房收

76

容人均為毒品罪者,彼此較有共同話題與同病相憐,造成統計上平均得分較高。相 同研究如侯斐菱(2011)研究中區受刑人其不同犯罪類型的人格堅韌性與家庭韌性 均無差異。

(五)睡前藥與復原力

收容人是否服用睡前藥於復原力並無差異。惟目前針對收容人服用睡前藥與 否與復原力相關之研究較少,從平均數來看,未服用睡前藥的收容人其復原力各量

收容人是否服用睡前藥於復原力並無差異。惟目前針對收容人服用睡前藥與 否與復原力相關之研究較少,從平均數來看,未服用睡前藥的收容人其復原力各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