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第二節 建議

五、收容人社會支持、復原力與心理健康之間的關係與預測

(一)社會支持、復原力與心理健康之間皆呈正相關。

(二)社會支持的舍友支持、親人支持、機構支持可預測復原力,共 56%。

(三)復原力的助人利他、正向積極態度、責任感可預測心理健康,共 58%。

六、社會支持與復原力之中介分析

社會支持間接影響心理健康,故社會支持為復原力與心理健康之中介變項。

第二節 建議

一、發揮社會支持功效,改善收容人復原力與心理健康

本研究發現社會支持為復原力與心理健康之中介變項,社會支持與復原力對 心理健康有影響力,若於監禁之中能建立社會支持系統,有助於收容人心理健 康,提升賦歸社會之可能,降低再犯率。

二、收容人依年齡分類管理,提升舍友支持,增加管理效能

因舍友支持有年齡上之差異,年齡較高的收容人所獲得的舍友支持較低,透 過分類管理使同年齡層之收容人互相扶持,減少違規發生之可能。

85

三、改善親人支持,錄製枕邊細語,化被動為主動

收容人入所服刑只能被動接受支持系統的援助,錄製有聲書有助於舒緩服刑 時家庭成員監禁時的焦躁,化親情缺席的無奈為聲音,將對子女與家人的叮嚀與 關懷錄成光碟,寄回家中排解親子分隔兩地之情。

四、運用社會資源及福利支持系統於高齡收容人家庭

高齡收容人入所服刑本已降低與原生家庭之間的連結,若原生家庭的社會支 持度低,對於已無能為力的收容人勢必更加火上加油,結合更生保護或社福機構 改善收容人家屬的生活照顧,有助於收容人服刑時心情的穩定。

五、加強親職教育,教導收容人正確溝通方式,增進親子良性互動

研究發現教育程度與家庭和諧有差異,透過教導收容人與其家屬親職教育,

改善雙方互動模式,增進家庭和諧,減少社會事件產生。

六、研究限制

(一)本研究對象以臺北看守所工場教區為例,並未將一般被告、重刑犯或極刑定 讞之收容人加入研究對象,因此研究結果侷限於本研究之受刑人類型,無法推論至 所有矯正機關之收容人。

(二)本研究地點位於新北市土城區,地理位置相較於全臺其他 50 間矯正機構交 通便利,可能影響家屬前來接見之意願,無法推論至所有收容人之社會支持。

(三)因復原力的概念仍未有一致性的定義,本研究僅能解釋復原力的部分意義,

尚無法一窺復原力之全貌,有待未來研究進一步探討。

(四)研究以問卷調查法為主,受試者是否認真作答,以及有無反應心向,可能影 響研究結果。亦有可能受到受試者主觀認知、作答當天情緒與態度等因素,故對問 卷內容有所保留,導致測量上可能之誤差。

86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王昭琪、蕭文(2007)。國中生之生活壓力、憂鬱經驗與復原力之相關研究。生 活科學學報,11,1-31。

包康寧(2011)。臺北市國中生依附關係、求助態度與復原力之相關研究。國立 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在職進修碩士論文。

伍淑玉(2015)。國中生自尊、希望感、社會支持、生活壓力與心理健康之關係 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論文。

杜筱慧(2010)。台北市非自願失業者的財務壓力、社會支持與心理健康之相關 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論文。

周愫嫻、高千雲(1999)。監獄環境對受刑人生理適應狀況之影響。中華民國犯 罪學學會主辦,1999 年當前犯罪防治問題與對策研討會宣讀之論文(台 北)。

周愫嫻、高千雲(2001)。監獄環境對受刑人生理與心理適應狀況之影響。中央 警察大學犯罪防治學系碩士論文。

林浥雰(2010)。青少年情緒智能、復原力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國立臺灣師 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在職進修碩士論文。

林泰伯(2014)。矯正機關收容人納入全民健保醫療照顧之研究。健行科技大學 國際企業經營系碩士論文。

侯斐菱(2011)。從保護因子觀點探討家庭韌力、社會支持與人格堅韌性之相關 研究-以中區受刑人為例。國立嘉義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碩士論文。

洪莉惠(2011)。國小學童師生關係、幸福感與身心健康之相關研究。國立臺灣 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論文。

87

柯永河(1997)。修訂後之柯氏性格量表(KMHQ 1996)內容、信效度常模及其 使用說明。測驗年刊,44(1),3-28。

張瑞君 ( 2012 )。臺北市高中學生社會支持、生活適應與其心理健康之關係研 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生命教育與健康促進研究所碩士論文。

侯明玉(2011)。大學生身心困擾與心理健康之關係研究—以師大學生為例。國 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論文。

高千雲(1999)。生活壓力與社會支持對受刑人生活適應之影響。中央警察大學 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高千雲、任全鈞(2000)。生活壓力, 社會支持, 社會距離與監獄暴行關聯性之研 究。中央警察大學學報,36,317-339。

高千雲、任全鈞(2001)。監禁壓力,社會距離,社會支持與女性受刑人在監適 應關聯性之研究。警學叢刊,32,71-84。

張淑慧、周輝煌(2015)。受刑人心理特質與犯罪類型之區辨分析: 以桃園監獄為 例。犯罪與刑事司法研究,23,1-28。

陳李綢(2008)。中學生情緒智慧測量與適應性指標研究。台北:心理。

陳李綢、蔡順良(2009)。中學生情緒智能量表。台北:心理。

陳李綢、吳淑禎(2011)。新訂青年生活適應量表指導手冊。台北:行政院青年 輔導委員會。

陳李綢 ( 2012 )。大學生心理健康與多元生理回饋。教育心理學報,44 (1),

159-183。

陳慧玲(2011)。台北市街頭藝人生活型態與心理健康關係之研究。國立臺灣師 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馨怡(2009)。國中生感恩、復原力及創造傾向之相關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 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在職進修碩士論文。

黃財尉、李美遠、曾柔鳴(2011)。成人心理健康量表。台北:心理。

88

楊宜璋(2013)。高中學生倦怠感、復原力與心理健康之相關研究。國立臺灣師 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蔡孟如(2010)。國中生個人特質、安全感感受與心理健康之相關研究。國立臺 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在職進修碩士論文。

魏頡(2015)。國中生學習態度、心理健康與人際關係之相關研究-以台東地區為 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論文。

嚴健彰(2003)。出獄人復歸社會更生歷程之研究─從復原力的觀點探討之─。國 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系碩士論文。

89

外文部分

Cohen, S., & Wills, T. A. (1985). Stress, social support, and the buffering hypothesis.

Psychological bulletin, 98(2), 310.

Luthar, S. S., Cicchetti, D., & Becker, B. (2000a). The construct of resilience: A critical evaluation and guidelines for future work. Child development, 71(3), 543-562.

Luthar, S. S., Cicchetti, D., & Becker, B. (2000b). Research on resilience: Response to commentaries. Child development, 71(3), 573-575.

Mitchell, J., & Latchford, G. (2010). Prisoner perspectives on mental health problems and help-seeking. The Journal of Forensic Psychiatry & Psychology, 21(5), 773-788.

Rutter, M. (1987). Psychosocial resilience and protective mechanisms. American journal of orthopsychiatry, 57(3), 316.

Seligman, M. E. P., & Csikszetmihalyi, M. (2000). Positive psychology: An introduction. American Psychologist, 55, 5-14.

Seligman, M. E. P. (2008). Positive education and the new prosperity. Education Today, 8(3), 20-21.

Seligman, M. E., & Csikszentmihalyi, M. (2014). Positive psychology.USA:Springer.

Simpson, N. T. (2013). Mental health in the criminal justice system: A literature review.

(Master's thesis). Southern Connecticut State University, USA.

Thoits, P. A. (1986). Social support as coping assistance. Journal of consult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 54(4), 416.

Werner, E. E. (2000). Protective factors and individual resilience. Handbook of early childhood intervention, 2, 115-132.

90

91

附錄

附錄一、量表使用同意書

92

附錄二、正向心理健康量表出版社同意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