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心理健康之相關理論與研究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心理健康之相關理論與研究

一、心理健康的定義

心理健康的定義可以區分為廣義與狹義。廣義的心理健康可從各種定義觀察,

張春興(2006)於張氏心理辭典定義心理健康為持續性的內在歷程,一個心理健康 的人,能充分發展其身心潛能,其具備的特點如下:認同自身能力、樂於工作;情 緒穩定,能與他人建立和諧的關係;了解自己,並有解決問題的能力,不只是沒有 心理疾病,更是一種能夠生活適應良好的狀態。

世界衛生組織(WHO)定義心理健康為:心理健康係一種舒適的心理狀態,

在此狀態下,個人得以展現出自己的能力,以處理生活中的壓力,有效能的工作,

以及對社會群體有所貢獻。

狹義的心理健康根據現行研究成果,又可分為積極與消極定義,李新民(2004)

定義消極的心理健康為沒有精神疾病,將研究重點聚焦在身心失調、生理心理疾病 等負向病徵,研究主要探討危害個人心理健康之危險因子,常見的因子包含焦慮與 憂慮、生理不適應,及傾向自傷自殘的行為。柯永河(1993)認為積極的心理健康,

除了沒有消極的負向心理症狀,還能呈現正向樂觀的情緒,擁有積極的心理狀態或 心理素質。

積極定義隨正向心理學的發展,學者 Seligman & Csikszetmihalyi (2000)引 進「正向心理學」帶動學界逐漸將焦點集中在生活適應良好、身體功能健全、心理 素質強韌之類的正面指標,認為心理健康不應只探討生理及心理疾病,並應賦予心 理學三大任務:預防心理疾病,讓健康者活得自在且更有生產力,及發展潛力並能 培養天才。正向心理學影響學界研究負向病徵的堅持,提倡「正面思考」對心理健 康之重要性。因此,提出心理治療除了導正個人的不適應行為外,更要幫助人們找 到自己內在的優點與善良,因此開始研究快樂、主觀幸福感的「正向經驗」,智慧、

21

創造力及自我決定等「正向特質」,人際網路、社會文化規範、家庭潛能的發展等

「正向組織」,三方面進行。綜合上述理論,心理健康之定義,已排除疾病就是健 康的消極二分法,融入積極觀點,期待人們擁有正向的組織、經驗或特質。

二、心理健康的理論

心理健康的理論是抽象又多元,心理學家對心理健康的概念各有不同的觀點 及看法,以下分述各心理學理論:

(一)行為理論

行為理論對心理健康的看法為,當事人要發生改變,不需要對內在心理動力有 所頓悟;反之,行為主義者認定行為的改變,可以發生在自我了解之前,或是同時 發生,甚至有可能是行為改變後,當事人自行提升自我了解的層次。

(二)精神分析理論

Freud 的精神分析理論認為生之本能與性驅力在不同的發展時期,將以不同形 式來滿足基本需求,其又將幼兒發展分為不同階段:口腔期、肛門期、性蕾期、潛 伏期、生殖期共五個時期。心理健康之困擾是由於個體的人格結構,本我、自我、

超我彼此拉扯所致,當三者可以穩定協調時,個體即是心理健康。

(三)人本理論

Maslow(1954)認為一個真正心理健康的人,是沒有足以妨礙其心理效能的 困擾,能夠依不同性質的需求循序漸進,從基本需求的滿足,進而提升到成長需求,

最終達到自我實現。

Rogers(1961)亦認同一個人格健全者,能夠邁向自我實現,通常有以下特 質:1. 對自己的經驗開放;2. 擁有內在的信任感;3. 發展內在的自我評價;4.

有持續成長的意願。

(四)正向心理學

正向心理學自 20 世紀末期即提出心理健康內含相關的理論概念:1980 年代

22

起,正向心理學家發現正向情緒,例如愛、心流、樂觀、快樂、幸福感等對心理健 康有正面影響之構念。1990 年代後,心理健康議題轉向自由意志、希望、心理資 源、自我強度。2000 年代以後,正向心理學學者如 Seligman、Csikszentmihalyi、

Vaillant 及 Peterson,更提出增進心理健康的方法。隨著正向心理學的興起,心理 學的焦點從矯正生命中的缺憾,轉向成建立正向特質,研究、分析和尋找人類的優 點與潛能,若能透過正向情緒、正向人格特質與正向組織環境三項互相配合,將能 達到人類所追求的正向經驗和意義。

三、心理健康與收容人

針對收容人心理健康之相關研究國內較少著墨,多半為心理健康與壓力或生 活適應相關之觀點,相似研究有邱美珠(2007)以詮釋現象學深入訪談 7 名毒癮愛 滋感染者,發現 HIV 感染者在心理上主要擔心不確定的病症變化及死亡的恐懼,

但卻無法解決面對失落,因此容易處在負面情緒狀態,並被自卑、孤獨及無望的挫 敗感糾纏,因而感受不到存在的意義與價值。何天梁(2010)毒品犯受刑人研究當 中,在人格特質方具有心理抑鬱、人際關係不佳、心理焦慮、情緒困擾、憂鬱程度 高等。張淑慧、周輝煌(2015)以桃園監獄為例,研究受刑人心理特質與犯罪類型 之區辨分析中發現,受刑人的罪名、犯次、教育程度是人格分數的重要背景變項。

我國獄政管理上,新收收容人皆建立個人基本資料,並接受心理測驗之施測,

作為分類處遇的基本依據,惟此資料是否等同於收容人實際心理狀況尚未可期,是 以本研究希冀可以透過本研究量表之實施,蒐集收容人心理健康的實際情形,作為 我國獄政管理的數據參考。本研究所使用的正向心理健康量表,其理論的編製架構 首先以傳統心理健康的定義,包括心理健康者需要擁有自我認知及自我接納的態 度,明確的角色地位與良好的人際網路,穩定的情緒以及情緒來臨時的正確反應,

與處理問題的能力。其次採正向心理學的觀點,重視個體的正向人格特質與生活適 應的能力,正向成功經驗及良好的環境,最後整合兩代的心理健康概念,確立心理

23

健康者所共同擁有的特性,正向心理健康量表的編製乃依據上述概念,發展出正向 積極的心理健康評量工具,作為瞭解收容人心理健康的指標。

24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