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世居家族的原鄉血緣性色彩

第二章 清代安坑通谷的族群空間分布

第二節 世居家族的原鄉血緣性色彩

傳統農業社會宗族的凝聚力強大,移民渡臺往往攜家帶眷,或者兄弟、父子 連袂渡臺,或在臺立穩根基後,回原鄉招攬同姓宗親共同開墾,擴大家族的勢力,

清代漢籍移民入墾安坑通谷的過程中,也可以見到明顯的血緣性色彩。研究區世 居家族兄弟共同渡臺入墾的情況很普遍,例如三峽溪南里劉仕祿、劉仕玖兄弟;

陳淑夜、陳有餘兄弟;新店柴埕里吳厝底吳廷祿等四兄弟;日興里三城呂臺山、

呂郡山兄弟皆屬此類。開基祖攜子孫入墾的家族像是新店新和里高車張太夫人簡 淑珍攜兩子渡臺;下城里赤塗崁林潛希率六子一孫共同來臺開墾。而中國原鄉同 姓宗親結伴來臺開墾的情形也很常見,其中就屬新店安坑的張廖家族勢力最強、

人數最多。

95

祖籍為福建省漳州府詔安縣二都官陂(今漳州市詔安縣官陂鎮)(照片 2-2)

的張廖家族為新店安坑著名的大家族,據富田芳郎 1926 年的調查安坑庄廖姓佔總 人口的 16%(表 2-3),有明顯聚居的情形。96張廖始祖張愿仔,字再輝,又名元 子公,原籍福建省雲霄縣西林和尚塘(照片 2-1),元末時避居詔安官陂以教書為 業,後入贅當地員外廖三九郎之獨女廖大娘,生一子廖友來,繼承雙祧代稱張廖,

「生時姓廖,死後歸張」。該家族自康熙、雍正年間陸續渡臺,散居雲林、臺中、

南投、宜蘭、桃園和新北市。97新店安坑亦為張廖家族聚居地,張廖家族在安坑

95 照片為詔安官陂的張廖家族的祖廟,據當地耆老表示,家族於民國初年恢復張姓,故為張氏家 廟。

96 富田芳郎,〈臺灣鄉鎮之研究〉,臺灣研究網路化,中央研究院,1926。

http://twstudy.iis.sinica.edu.tw/han/Paper/Village/TwVillagesStudy.htm#top/(檢索日期:2014/04/20)。

97 廖丑,《臺灣省廖氏大族譜》(雲林:作者自印,1999),頁 52-66;廖寄彰,《臺灣省詔安張廖 氏大族譜》(雲林:雲林縣元子公張廖姓宗親會,2010),頁 27。

照片 2-1、雲霄西林張氏宗祠 照片 2-2、詔安官陂張氏大宗

34

外五張庄立穩腳跟後,不斷招攬親族至此合作開墾,各房宗親或自中國原鄉、或 從雲林西螺等地陸續入墾此地,計有頂城里的 11 世廖結(純朴)派下、下城里的 6 世廖天嶼後代、雙城里二城的 14 世廖言達派下、15 世廖阿智派下、14 世廖日 就派下、日興里三城的 13 世廖廷興派下、17 世廖崇卿派下、19 世廖源平派下、

12 世廖有朋派下、與四城世代不詳的廖貴牛派下,子孫繁衍興盛,家族勢力龐大,

尤其在安坑內五張庄最為集中。

研究區同姓宗親聚居及結夥合作開墾的情況非常普遍,從各庄的優勢姓氏可 以看出此現象。表 2-3 整理昭和元年(1926)富田芳郎對安坑庄優勢姓氏的調查,

和三峽鎮戶政事務所提供民國 81 年(1992)溪南里、溪北里、溪東里(橫溪庄範 圍)和成福里、安坑里、竹崙里(成福庄範圍)的十大姓氏。而表 2-4 為民國 45 年臺北縣、新店鎮、三峽鎮民的十大姓氏統計,除民國 81 年資料易受到人口遷移 影響,優勢姓氏數據容易被外來人口稀釋而低估外,民國 45 年(1956)的普查資 料和昭和元年富田芳郎的調查時間均在臺灣社會都市化之前,因此統計結果均可 概略推估清末安坑通谷的族群分布。

表 2-3、研究區各庄優勢姓氏統計

十大姓氏 1 2 3 4 5 6 7 8 9 10 合計

橫 溪

姓氏 陳 劉 林 黃 蘇 李 王 周 張 楊

% 15.8 14.1 12.9 4.1 4.0 3.9 3.6 3.4 2.8 2.3 92.5 成

姓氏 陳 張 林 李 黃 周 劉 王 翁 鄭

% 12.0 8.7 6.4 6.2 6.2 5.4 4.9 4.5 3.8 3.8 89.5 安

姓氏 廖 林 張 游 吳 陳 簡 周 李

% 16.0 12.7 8.4 7.8 4.7 3.9 3.0 3.0 3.0 62.5

資料來源:王明義,《三峽鎮志》,頁 296-320。

富 田 芳 郎 ,〈 臺 灣 鄉 鎮 之 研 究 〉, 臺 灣 研 究 網 路 化 , 中 央 研 究 院 , 1926 , http://twstudy.iis.sinica.edu.tw/han/Paper/Village/TwVillagesStudy.htm#top/ (檢索日期:

2014/04/20)。

註 1:安坑庄資料為富田芳郎 1926 年所調查。

註 2:橫溪庄和成福庄的資料為民國 81 年三峽鎮戶政事務所統計數據計算所得,橫溪庄包括今溪 南、溪北、溪東三里,成福庄則為成福、安坑、竹崙三里。

35 及其族姓分布研究》(臺北市:南天書局,2000),頁 129-168。

註 1:資料為陳紹馨、傅瑞德依據民國 45 年 9 月人口普查統計所得。

36

據富田芳郎的調查,當時頂城 49 戶中 13 戶姓廖,14 戶姓曾;下城 96 戶中 18 戶 姓林;十四分 37 住戶中 22 戶姓吳;外挖子 34 戶中 18 戶姓張;公館崙 106 戶中 18 戶姓賴,16 戶姓張;頭城 46 戶中 13 姓林,14 戶姓廖,14 戶姓游;三城 59 戶中 36 戶姓廖;四城 26 戶中 13 戶姓廖,101顯示同姓聚居情形顯著。安坑庄的廖 姓來自詔安官陂、游姓大多為漳州府詔安縣秀篆鎮或汀州府永定縣、簡姓主要來 自漳州府南靖縣梅林鎮,均屬客家大姓。

而橫溪庄和安坑庄不同,安坑庄和新店溪對岸的大坪林庄移民祖籍地分屬漳、

泉兩府102,雙方往來互動較少,但橫溪庄和三角湧均屬泉州府安溪人為主,關係 較為密切,因此橫溪庄和三峽鎮的十大姓有許多重複,只多了第十名的楊姓,但 橫溪庄為林、劉、蘇、陳所開闢,因此四姓均為當地優勢姓氏,惟蘇姓因乙未割 臺後家族曾參與抗日活動,此後常受日本政府刁難,家族發展最為受限,但仍為 橫溪庄第五大姓。

成福庄的狀況和橫溪庄類似,其十大優勢姓氏亦與三峽鎮差距不大,唯一例 外的為第九名的翁姓。翁姓不管在臺北縣或是三峽鎮均非十大優勢姓氏,但卻是 安坑里第一大姓(表 3-1)。三峽安坑里清代屬成福庄,該庄為安溪人翁添與南安 人翁儕寬所開墾。翁儕寬家族是北臺灣的巨富,清末時小暗坑(今安坑里)山林 多屬其家族所有,而後透過捐輸朝事,清廷授予朝議大夫之官職,官拜四品,更 使翁家勢力達到鼎盛。今日安坑里仍有許多翁姓後人居住。103

101 富田芳郎,〈臺灣鄉鎮之研究〉,臺灣研究網路化,中央研究院,1926

http://twstudy.iis.sinica.edu.tw/han/Paper/Village/TwVillagesStudy.htm#top/(檢索日期:2014/04/20)。

102 溫振華,〈清代臺灣淡北地區的拓墾〉,《臺灣風物》,卷 55 第 3 期,2005,頁 15-41。

103 焦妮娜,《三角湧講古》(臺北:三峽鎮公所,2006),頁 64-72。

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