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地理環境對安坑通谷土地拓墾的限制

第一章 緒 論

第五節 地理環境對安坑通谷土地拓墾的限制

過去科技不發達,人類活動廣泛地受到環境的影響,生活模式和發展基礎,

常與自然環境產生關連和互動。因此聚落的選址、發展與興衰,受地理環境影響 很大,早期定居型的聚落常有「環境選擇」的取向,44耕地大小、水源有無、安 全與否(災害或是敵人)是最基本的要求。本節擬探討漢籍移民拓墾安坑通谷時 地理環境的限制。

本研究以新北市安坑通谷為研究區,此區夾在安坑山塊與塗潭山系之間,流 貫其間的新店溪支流安坑溪,在新店與三峽區交界的二十六分(120 公尺)小丘 處與大漢溪支流橫溪相背而流,形成一個東北東─西南西方向之縱谷,呈現谷中 分水的情況,構成安坑通谷。安坑溪因沿著較軟的南莊層發育,河流上源與分水 嶺之高度差大約 30~40 公尺,而橫溪舊河床與分水嶺之高度差只有 4~10 公尺,

可見安坑溪之河蝕作用較橫溪顯著。45

安坑通谷的形成過程為東側侵蝕作用力較強的安坑溪逐漸侵入西側的橫溪河 谷中,進行由相背河谷谷頭部之河流襲奪,此種形式之河流襲奪結果,發生分水 嶺移動(shifting of divide),致使分水嶺之高度逐漸降低,並向西側移動。因安坑 溪之下切作用較烈,河床深且狹;而橫溪河谷較寬,其舊河床形成河床平原,呈 現通谷兩側地形樣貌迥異的景況。46通谷兩側氣候環境相似,但因地形景況不同,

以及泰雅族的威脅,導致漢人入墾過程中所面臨的開墾難度有所差異。西段橫溪 河谷較寬,形成平原地形,入墾難度較低。而東段安坑溪河谷較深且狹,河谷平 原狹小,面對泰雅族出草缺乏寬裕的緩衝時間,使得漢人入墾困難度較高,必須 透過武裝團體的力量方能進墾,因此安坑通谷東段以「城」、「木柵」為地名的聚 落多於西段。這也造成橫溪開墾的時間早於安坑,橫溪最早入墾紀錄為乾隆初年 林姓泉州人移居溪南所闢47,安坑則遲至乾隆中期才有漢民族進入安坑與中和交 界處開墾48

44 張政亮、鄧國雄、吳健蘭,〈臺北地區漢人聚落拓墾與地形之相關研究〉,《地理研究報告》,第 40 期,2004,頁 67-90。

45 林朝棨,《臺灣地形》(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57),頁 39;鷄籠文史協進會,《增修新店 市志》,頁 48。

46 楊貴三、沈淑敏,《臺灣全志(卷二)土地志‧地形篇》(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2010),

頁 51。

47 王世慶,〈海山史話(上)〉,《臺北文獻》,直字第 37 期(臺北:臺北市文獻委員,1976),頁 55。

48 林江臺,〈清領時期漳州人在臺北盆地拓殖與發展之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社會科教育研究 所碩士論文,2003,頁 108-109。

19

圖 1-4、研究區地形圖

註:為方便還原清末─日治初期的人文概況,圖上研究區範圍刻意以日治初期的行政區劃名標示。

安坑山塊西起橫溪長壽山溪北尖(112 公尺),東至安坑溪畔的南勢山及新店 溪畔的尖山之間,平均高度 167.1 公尺。安坑山塊因有堅硬的南港砂岩露出,因 此地形較為陡峭,形成單面山、豬背嶺的地形景觀,其中最高點為天上山(即皇 帝山,高 430 公尺)。安坑溪以南的塗潭山系屬於插天山斜坡丘陵區,地勢較高,

其中以 858 公尺的獅頭山為首,該山因視野遼闊,為日治時期隘勇線的前哨,並 設有「獅仔頭山防番碑」,可見其重要性。因塗潭山系的分水嶺偏南,故南半部至 磺窟溪的坡地較為陡峭,而北側至安坑溪的坡面較為低緩,加上地勢高免於水患,

因此早期先民入墾安坑通谷時,便沿著坡地發展出大坪頂等聚落。49

49 鷄籠文史協進會,《增修新店市志》,頁 48。

20

安坑溪全長 9.75 公里,上游源自獅子頭山粽串尖(720 公尺)、五峰尖北麓(559 公尺)和五城山(418 公尺)南麓安坑通谷。其上游亦稱為五城溪或五重溪,沿 途接納大粗坑、二叭子、小粗坑、薏仁坑和西溪等小溪流,順著安坑通谷的地勢 由西南往東北流,至柴埕里處永豐圳之水匯入後流向北轉,直至外挖子匯入新店 溪。50

橫溪上游為竹坑溪,發源自與烏來區為界之南腳山,經大寮地後與發源自安 坑里獅頭山腰之竹崙溪,於成福里九鬮相會,沿途流經成福、溪東、溪南和溪北 後流向北轉,於溪北里挖仔處匯入三峽溪,河長約十公里,屬三峽溪支流。橫溪 因河道由東橫向西流而得名。51

表 1-4、中央氣象局臺北和屈尺52氣象站氣候資料統計表

資料來源:中央氣象局,http://www.cwb.gov.tw/V7/climate/monthlyMean/Taiwan_tx.htm 臺灣颱風洪水研究中心 大氣研究資料庫 https://dbar.ttfri.narl.org.tw/

註 1:氣溫單位:攝氏度,降水量單位:毫米,

註 2:臺北測站海拔 10 公尺,氣候統計時間為 1981 年到 2010 年。屈尺為簡易觀測站,海拔 30 公尺,只有測量氣溫、雨量、風向、風速,1976 年設站,因此統計時間為 1987-2010。而 濕度資料直到 2010 開始觀測,因此濕度統計延後為 2010-2014 年。

氣候上安坑通谷位處副熱帶季風氣候區,年均溫 22.2 度,月均溫 18 度以上 者達八個月(表 1-4),年降雨量 2,937 毫米,2 到 10 月降雨均在 100 毫米以上,

11 到 1 月雨量雖較少,但仍有 70 毫米以上,因此降雨特色為全年有雨。若與臺 北局屬測站的資料相比,可以發現相對於地形開闊的臺北平原,安坑通谷年均溫

50 尹章義,《新店市誌》,頁 62。

51 王明義,《三峽鎮志》,頁 27。

52 由於安坑通谷內並無中央氣象局的觀測站,因此以地理位置最接近、自然環境較類似的屈尺觀 測站資料代替。

項目 地點 1 月 2 月 3 月 4 月 5 月 6 月 7 月 8 月 9 月 10 月 11 月 12 月 平均

合計 統計時間

氣溫

屈尺 15.3 16.1 17.9 21.1 24.1 26.8 28.7 28.4 26.3 23.3 20.7 17.6 22.2 1987-2010 臺北 16.1 16.5 18.5 21.9 25.2 27.7 29.6 29.2 27.4 24.5 21.5 17.9 23 1981-2010

濕度

屈尺 84.8 86.5 80.0 80.8 84.5 85.4 77.0 78.1 76.4 82.2 81.9 82.7 81.7 2010-2014 臺北 78.5 80.6 79.5 77.8 76.6 77.3 73 74.1 75.8 75.3 75.4 75.4 76.6 1981-2010

雨量

屈尺 129 178 167 194 234 370 270 360 481 281 161 149 2973 1987-2010 臺北 83 170 180 178 235 356 245 322 361 149 83 73 2405 1981-2010

21

22

篆鎮游家、南靖縣梅林鎮簡家,均屬漳州人中相對少數的漳州客。56

從交通上來看,此區南北兩山夾峙,東西兩側連結新店和三峽區,而通谷分 水嶺不高,不至於構成往來的阻礙,因此通谷自然成為天然的交通廊道。道光 20 年(1840)最晚開發的成福庄,在墾首方青帶領佃戶修築成福至小暗坑的道路後,

三角湧經成福、小暗坑至新店街的道路乃貫通57,此後通谷東段漳籍移民為主的 安坑,和西段泉籍移民為主的三峽往來更為便利,族群遷移和互動更為頻繁。到 了咸豐 12 年(1862)「三角湧、柑園一帶除成福為泉漳雜居地區外,其他地方幾 乎全部為泉人所居住。」58可見連結漳、泉兩族群的安坑通谷,自然而然的成為 族群的過渡區,中間的成福庄成為泉、漳混居之地。

56 安坑通谷世居家族祖籍地資料詳見附錄一,族群屬性分析於第二章進一步探討。

57 王世慶,〈海山史話(上)〉,頁 70。

58 王世慶,〈海山史話(上)〉,頁 74。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