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漢籍移民世居家族祖籍地分布態勢

第二章 清代安坑通谷的族群空間分布

第三節 漢籍移民世居家族祖籍地分布態勢

本研究總共蒐集了 67 筆安坑通谷漢籍移民世居家族祖籍地的資料(詳見附錄 一),為呈現其空間上的差異,將研究區分為橫溪庄、成福庄與番地(以下簡稱成 福庄)、安坑外五張庄、安坑內五張庄等四大區域。104根據統計(表 2-5、表 2-6),

世居家族樣本中除了安坑外五張庄的賴登燒派下來自廣東省以外,其餘家族均來 自福建省,九成祖籍地為漳州府和泉州府(60/66),漳籍移民集中在安坑通谷東 段的安坑內、外五張庄,其中以詔安縣為多(圖 2-5、圖 2-7);而泉籍移民則聚 居在西段的橫溪庄、成福庄,以安溪縣為主(圖 2-6、圖 2-8)。

圖 2-4、清代臺灣漢籍移民主要來源地之行政區圖

圖片來源:韋煙灶、張智欽,〈臺灣漢人之堂號─兼論閩南人與客家人堂號之差異〉,《宜蘭技術學 報人文社會專輯》,第九期(2000,宜蘭:宜蘭技術學院),頁 17-33。

104 安坑庄可分為內五張庄和外五張庄兩區域,以公館崙為界,公館崙以西稱為內五張庄,包括今 天德安里、玫瑰里、達觀里、明城里、小城里、吉祥里、雙城里、香坡里、日興里和華城里北部 等地,公館崙以東則為外五張庄,包含安坑其餘里。因內、外五張庄族群結構有所差異,故將兩 地分開論述。

38

漳州府 泉州府 汀州府 永春州 嘉應州

詔安縣 平和縣 南靖縣 龍溪縣 漳州 安溪縣 南安市 晉江縣 泉州 永定縣 永春縣 鎮平縣 合計

橫溪庄 0 0 0 0 0 9 1 0 11 0 0 0 11

% 0.0 0.0 0.0 0.0 0.0 81.8 9.1 0.0 100 0.0 0.0 0.0 100.0 成福庄

及番地 1 0 0 1 2 4 4 1 9 0 1 0 12

% 8.3 0.0 0.0 8.3 16.7 33.3 33.3 8.3 75.0 0.0 8.3 0.0 100.0 小計 1 0 0 1 2 13 5 1 20 0 1 0 23

% 4.3 0.0 0.0 4.3 8.7 56.5 21.7 4.3 87.0 0.0 4.3 0.0 100 安坑庄

外五張 4 7 4 1 18 0 0 0 0 1 0 2 21

% 19.0 33.3 19.0 4.8 85.7 0.0 0.0 0.0 0.0 4.8 0.0 9.5 100.0 安坑庄

內五張 15 2 1 1 19 1 0 0 1 2 0 0 22

% 68.2 9.1 4.5 4.5 86.4 4.5 0.0 0.0 4.5 9.1 0.0 0.0 100.0 小計 19 9 5 2 37 1 0 0 1 3 0 2 43

% 44.2 20.9 11.6 4.7 86.0 2.3 0.0 0.0 2.3 7.0 0.0 4.7 100 資料來源:附錄一,全文中的表格與圖片,若未交代來源者,均為附錄一。

註 1:成福庄(安坑里)楠仔橋游姓因無法確認為漳州詔安縣或汀州永定縣,故不列入計算。

註 2:橫溪庄蕭同先派下只知其為泉州人,安坑外五張庄頂城里游姓、賴姓只知其為漳州人,故只列入漳州/泉州統計欄。

39

漳州市 泉州市 龍岩市 梅州市

詔安縣 平和縣 南靖縣 龍海市 華安縣 漳州 安溪縣 南安市 晉江市 永春縣 泉州 永定縣 蕉嶺縣 合計

橫溪庄 0 0 0 0 0 0 9 1 0 0 11 0 0 11

% 0.0 0.0 0.0 0.0 0.0 0.0 81.8 9.1 0.0 0.0 100 0.0 0.0 100.0 成福庄

及番地 1 0 0 1 0 2 4 4 1 1 10 0 0 12

% 8.3 0.0 0.0 8.3 0.0 16.7 33.3 33.3 8.3 8.3 83.3 0.0 0.0 100.0 小計 1 0 0 1 0 2 13 5 1 1 21 0 0 23

% 4.3 0.0 0.0 4.3 0.0 8.7 56.5 21.7 4.3 4.3 91.3 0.0 0.0 100 安坑

外五張 4 7 4 0 1 18 0 0 0 0 0 1 2 21

% 19.0 33.3 19.0 0.0 4.8 85.7 0.0 0.0 0.0 0.0 0.0 4.8 9.5 100.0 安坑

內五張 15 2 1 1 0 19 1 0 0 0 1 2 0 22

% 68.2 9.1 4.5 4.5 0.0 86.4 4.5 0.0 0.0 0.0 4.5 9.1 0.0 100.0 小計 19 9 5 1 1 37 1 0 0 0 1 3 2 43

% 44.2 20.9 11.6 2.3 2.3 86.0 2.3 0.0 0.0 0.0 2.3 7.0 4.7 100.0 註 1:成福庄(安坑里)楠仔橋游姓因無法確認為漳州詔安縣或汀州永定縣,故不列入計算。

註 2:橫溪庄蕭同先派下只知其為泉州人,安坑外五張庄頂城里游姓、賴姓只知其為漳州人,故只列入漳州/泉州統計欄。

40

41

圖 2-5、安坑庄世居家族來源比例圖(現行行政區─地級市)

圖 2-6、橫溪、成福庄世居家族來源比例圖(現行行政區─地級市)

42

圖 2-7、安坑庄世居家族來源比例圖(現行行政區─縣級)

圖 2-8、橫溪、成福庄世居家族來源比例圖(現行行政區─縣級)

43

安縣為主,佔 68.2%(15/22),安坑外五張庄也大多都來自漳州府,不過祖籍地來 源較為多樣,以平和縣為多,佔 33.3%(7/21),但來自詔安縣和南靖縣比例亦不 低,均佔 19%(4/21)。而橫溪庄世居家族祖籍地均為泉州府,81.8%(9/11)來自 安溪縣,同質性很高。

相對於橫溪庄多為林、陳、劉、蘇四大家族之後,子孫綿瓞無數,樣本較具代 表性。成福庄因開墾時間較晚,入墾人數少,前人研究相對缺乏,文獻及族譜中找 到的樣本不足。當地除了翁姓(翁儕寬派下)為大姓外,其餘部分樣本為研究者田 野調查所得,為避免抽樣上的誤差,另抽樣統計成福庄三大公墓(表 2-7)作為佐 證。表 2-5 中成福庄來自泉州府的家族約佔 75%,其中以安溪和南安縣為多,均佔 33.3%(4/12);而表 2-7 中墓碑上的祖籍地為泉州府者佔了 63%,也是以安溪 27%

(49/178)和南安 22%(39/178)為主。考量到相對於清代,現今人口遷移較為頻 繁,此地的外來人口必然比清末時更為複雜多樣,降低原有世居家族地緣性聚居的 比例,然而兩份統計結果差距不大,用以還原清代成福庄世居家族祖籍地仍有其參 考性。

成福庄夾在安坑庄漳州人優勢區和橫溪庄泉州人優勢區中間,自然成為兩族群 的過渡區,當地雖然也是以泉州人為主,但有部分漳州人入墾,約佔 16.7%(2/12), 從表 2-7 三大公墓的祖籍地統計也可以看出此態勢,最西邊的三峽第六公墓中祖籍 為漳州府的比例為 17%(11/63),第十公墓為 31%(17/54),最東邊的第十一公墓 則為 36%(22/61),呈現越往東靠近安坑庄,漳州人比例越高的趨勢,證明成福庄 為族群過渡帶,考量到通谷地形南北側均為山地,交通較為不便,成福庄的漳州人 應為部分安坑庄居民翻越二十六分分水崙入墾此地。因此確實如王世慶所言,清代 咸、同年間成福庄為漳泉混居105,但因地近泉州人優勢區的三角湧,此地的族群態 勢仍為泉州人多於漳州人。

若將研究區世居家族的祖籍地詳細到鄉鎮以下的樣本,逐一繪製在地圖上(圖 2-9),可以發現橫溪庄、成福庄的世居家族大多來自晉江流域,且有集中於西溪的 趨勢,前三多的安溪縣龍門鎮、蓬萊鎮、湖頭鎮均屬於西溪水系;而安坑庄的樣本 前三多為詔安縣官陂鎮106、詔安縣秀篆鎮、平和縣九峰鎮。詔安縣為安坑庄世居家 族主要來源地,佔 44.2%(19/43),且全集中在霞葛鎮、官陂鎮、秀篆鎮,均屬詔 安縣境的東溪流域。此溪發源於平和縣南部大溪山,主流流經詔安縣的官陂鎮、霞

105 王世慶,〈海山史話(上)〉,頁 74。

106 受到張廖家族族譜資料最為齊全影響,詔安縣官陂鎮樣本較多,但廖家為內五張庄主要開墾家 族,日治時期的調查廖姓為安坑庄第一大姓,實地考察安坑地區仍有許多廖姓後人定居於此,可見 廖家為當地重要的世居家族。

44

於唐代漳州設治時水運便很發達,直到民國 26 年從上游官陂鎮到下游宮口港出海 處仍可通航。108研究者於 103 年 1 月至詔安縣考察,仍可見到東溪的豐沛流量,因 此以祖籍地的集中性推斷,東溪應為詔安縣人移居臺灣重要的遷徙路線。由此可見 研究區的移民結構具有濃厚的原鄉地緣性色彩。

圖 2-9、世居家族分布地點及相關河流圖

註 1:圖中數字和英文均為附錄一研究區世居家族中,祖籍地詳細到鎮以下樣本之來源地。

註 2:英文字母為橫溪、成福庄世居家族祖籍地,數字則為安坑庄世居家族祖籍地。圖中最密集區 為安縣官陂鎮(10 筆)、詔安縣秀篆鎮(5 筆)、平和縣九峰鎮(4 筆)。

107 林春敏,《新編福建省地圖冊》(福州:福建省地圖出版社,2013),頁 56-57。

108 漳州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漳州市志》(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頁 362。

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