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世界科幻小說發展史

從科幻小說的發展史來看,科幻小說起源至今,已有將近兩百年的歷史。依 據科幻小說的題材、社會發展概況,可以分成下列幾個時期:61

壹 萌芽時期

一八一八年至一九○○年,是科幻小說「萌芽草創時期」:瑪麗•雪萊(Mary W. Shelley ,1797-1851).於 1818 年發表的《弗蘭肯斯坦》(Frankenstein,or the Modem

Prometheus),被公認為科幻小說的濫殤;一八二六年她又出版以二○九○年為故

事年代的《最後一人》(The Last Man);法國的儒勒•凡爾納(Jules Verne ,1828-1905)1864 年發表的《地心歷險記》(A Journey to the Centre of the Earth)、1865 年的

《從地球到月球》(From the Earth to the Moon)、1870 年的《海底兩萬里格》(Twenty

Thousand Leagues under the Seas),從地理小說的角度切入,寫出人類對科技進步

的展望,當時世界上還沒有潛水艇,但他在書中已有「鸚鵡螺號」(Nautilus)潛水 艇;英國的H.G.威爾斯(Herbert George Wells),於一八九五年發表的《時間機器》

(The Time Machine) 、一八九六年出版《莫洛博士島》(The Island of Doctor

61 本節資料之編製,單篇文章分別參考葉李華〈西方科幻發展史〉、〈中文科幻奮鬥史〉,呂應鐘

〈台灣科幻文學簡史〉,姜雲生〈台灣科幻小說40 年年表〉,黃海〈台灣科幻小說初期發展概述〉, 呂應鐘、葉李華、黃海、姜雲生合力編製的〈台灣科幻小說40 年發展年表〉;專書則參考吳岩編:

《科幻小說教學研究資料》(北京:北京師大教育管理學院,1991 年 8 月出版),周孟璞主編《科 幻愛好者手冊》(成都:四川辭書出版社,2000 年 4 月出版),大衛•凱爾著,萇弘譯:《科幻歷 史圖說》(台北市:照明出版社,1980 年 4 月出版),傅吉毅碩士論文《台灣科幻小說的文化考察 (1968─2001)》。本節之分期則以《科幻愛好者手冊》之分期為主要依據,因為這本手冊的資料 到2000 年為止,是我手邊科幻史分期資料最新的一份。

Moreau),

62一八九七年的《隱形人》(The Invisible Man:A grotesque Romance),

一八九八年《星際戰爭》(The War of the Words),剖析人類在科技發展對社會進 步的影響,以及人類的矛盾心態;英國醫生作家阿瑟•柯南•道爾的《失去的世 界》、《有毒地帶》,推理與偵探小說的鼻祖──美國作家艾德加.愛.倫坡的《愛 倫坡小說選》,都是萌芽草創期的代表作家。

萌芽期的作者和讀者,對於科幻類型的作品,並沒有固定的名稱,被使用過 的有「科學浪漫文學」(Scientific Romance)、「摹擬科學小說」(Pseudo Scientific Story)、「科學空想」(Science Fantasy)、「脫軌小說」(Off-trail Story)、「變異小說」

(Different story)、「不可能小說」(Impossible Story)等等,不過,萌芽期的題材,

已經包括了太空探險(《月球之旅》)、時間旅行(《時間機器》)、人體科學(《弗 蘭肯斯坦》)、外星生物(《星際戰爭》)、海洋探險(《海底兩萬里格》)……,也 因為當時的取材與黃金時期大同小異,所以被歸類為科幻小說。在這一時期的作 家大部分是客串性質,人數並不多,也不敢明目張膽宣稱自己創作的不是傳統的 文學作品,擔心被戴上譁眾取寵的帽子,甚至被視為不入流而被排斥;不過,這 一時期的科幻作品,呈現的是作家們對科技進步對人類社會可能的影響所產生的 疑慮,是人類命運的關懷者,「主張科幻小說應該為人類設想更好的生活,提供 更多的福祉」63

貳 成長時期

一九○○年至一九三六年,是科幻小說的「成長期」:這一時期科幻小說,

由歐洲傳佈到美洲,出版商為了搶奪市場,採取低價行銷策略,出版「十美分叢 書」的科幻小說,充斥妖魔鬼怪、英雄救美的內容,使得科幻小說的格調由高雅 走向通俗、庸俗。不過,科幻小說也因此蓬勃發展。

從十九世紀末期到二十世紀初期,是中國陷入危急存亡的清末民初,外有船 堅砲利的八國聯軍佔領中國精華地區、甲午戰爭清政府將台灣剛讓給日本,內有 孫中山率領一群知識份子採取武力革命,使得整個中國民不聊生。於是,中國意 識到引進西方科學技術的重要性,科幻小說就成為最受歡迎的文學類型。這一時

62 一百年後,《莫洛博士島》於一九九○年代被搬上銀幕,片名翻譯為《攔截人魔島》。

63 參閱大衛.凱爾著,萇弘譯:《科幻歷史圖說》(台北市:照明出版社,1980 年 4 月),頁 20。

期的中國科幻作品,都是以抨擊時弊、抒發富國強兵的渴望,與西方的科幻小說,

有明顯的區別。

1903 年 10 月,魯迅翻譯的凡爾納科幻小說《月界旅行》和《從地球到月球》

出版了,也揭開了中國科幻小說史的序頁。中國的第一代科幻小說家,也在同一 時期陸陸續續出版原創小說。

1904 年,荒江釣叟發表《月球殖民地小說》。

1905 年,徐念慈發表隨筆性質的的《新法螺先生譚》中篇科幻小說,有人 主張這篇小說才是中國的第一篇科幻小說64,小說背景涵蓋月球、金星、火星,

並將離心力、磁極、萬有引力、重力加速度、造人術,這些在當時算是相當先進 的科學觀念,穿插於小說之中。

1906 年出版的有吳趼人的《光緒萬年》、蕭然郁生的《烏托邦遊記》,以科 幻小說的形式,主張立憲,反對專制;周桂笙翻譯凡爾納的科幻長篇《地心歷險》。

1908 年,肝若的《飛行之怪物》,寫出對清政府媚外的鄙夷和憤怒。

1909 年,高陽不才生的《電世界》,以科技興國為題材,擊敗帝國主義,揚 威世界,為中國人爭了一口氣。

1912 年英國作家柯南道爾(Sir Arthur Conan Doyle ,1859-1930)發表《失落的 世界》(The Lost World)長篇小說。

1914 年威爾斯發表預測原子彈毀滅世界的科幻小說《解放世界》(The World

Set Free:A Story of Mankind)。

1920 年蘇俄作家薩姆亞丁(Yevgeny Zamiatin ,1884-1937)完成《我們》手稿。

該書英文版於1924 年在美國出版。

1924 年,美國作家布魯斯(Edgar Rice Burroughs ,1875-1950)發表《時光遺忘 之地》(The Land that Time Forgot)。布魯斯是「人猿泰山」的創造者。

1926 年是科幻的關鍵年,雨果•金貝克(Hugo Gernsback 1884-1967)創辦科 幻雜誌《驚異故事》(Amazing Stories)。

1930 英國作家史塔普列頓(Olaf Stapledon ,1886-1950)發表《最後與最初一批 人》(Last and First Men)。

1932 年,英國小說家赫胥黎(Aldous Huxley ,1894-1963),發表《美麗新世界》

64 一般研究者都把荒江釣叟的《月球殖民地小說》當做第一部科幻小說,但是,有人用比較嚴 苛的標準來衡量,提出異議,認為《月球殖民地小說》是科幻故事,不是科幻小說。

(Brave New World)。老舍的《貓城記》以火星上的「貓社會」為背景,影射當時 社會的黑暗面,他還因為《貓城記》表現傑出而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提名。其實,

老舍自己並不把《貓城記》當做科幻小說看待,直到一九四七年《貓城記》被列 入晨光文學叢書重新出版,他還在〈新序〉中還認為《貓城記》是「喻言」:

在我的十來本長篇小說中,「貓城記」是最『軟』的一本。原因是:(1) 諷刺的喻言需要最高的機智,與最潑辣的文筆;而我恰好無此才氣。(2) 喻言中要以物明意,聲東擊西,所以人物往往不能充分發展──顧及人 (或貓)的發展,便很容易丟失了故意中的暗示;顧及暗示,則人物的發 展受到限制,而成為傀儡。「貓城記」正中此病。……

由此可印證,「科幻小說」或「科學幻想小說」,在一九四七年還沒在中國定 名,被當「喻言」看待。直到一九五六年三月,才由鄭文光在《讀書日報》提出。

65

參 黃金時期

1936 年至 1965 年,是科幻小說的「黃金時期」:在這個時期裡,有兩位推 手──雨果•金貝克(Hugo Gernsback 1884-1967)和約翰•W•坎貝爾(John W.

Cambell 1910-1971 )。雨果.金貝克即是《驚奇故事》雜誌的創辦人,他在雜誌 的徵稿啟事裡,強調「本刊歡迎有科學根據的小說,不歡迎沒有科學根據的小 說」,他還在辦公室貼了一張「科幻小說就是要把科學變成神話」的標語,可以 看出他對科幻小說的愛好與執著,1953 年,世界科幻學會(WSFS)設置「科幻成 就獎」,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雨果獎。另一位是集作者、編輯、研究者於一 身的約翰•W•坎貝爾,他在 1937 年至 1971 年期間,主編《驚人故事》(又譯 為《驚人科幻小說》,培養了大批科幻作家,例如阿薩克•艾西莫夫、羅勃特•

海萊因,都是他的雜誌的基本作者。他認為科幻應該具有文學性,並利用職務之 便,邀集在他的雜誌上發表的作家們共同討論科幻題材,開透新的思路,發展新 的領域,儼然科幻界的龍頭。

65 參閱吳岩編選《鄭文光 70 壽辰暨從事文學創作 59 周年紀念文集》(無出版社名稱,1999 年出 版)。

1937 年中國安子介衍譯並出版科幻長篇《陸沈》。

1939 年,美國科幻小說家艾西莫夫(Isaac Asimov ,1920-1992)創作〈小機〉

(Robbie),是第一篇機器人故事。中國顧均正發表科幻長篇《和平的夢》。

1940 年艾西莫夫正式發表〈小機〉。

1941 年艾西莫夫發表短篇科幻〈夜幕低垂〉(Nightfall)。

1942 年艾西莫夫發表第一篇「基地小說」。

1947 年英國作家羅勃•海因萊因(Robert Anson Heinlein ,1907-1988)開始撰寫 青年系列科幻小說,每年一本,共寫了十二本,於1958 年截止。

1949 年英國作家喬治•歐威爾(George Orwell ,1903-1950)發表《一九八四》。

1950 年艾西莫夫出版經典科幻短篇《我,機器人》(I ,Robot)。

1951 年英國科幻作家亞瑟•克拉克(Arthur Charles Clarke ,1917-)出版第一部 科幻長篇《太空前奏》(Prelude to Space);艾西莫夫的「基地三部曲」第一部出 版。

1952 年艾西莫夫「基地三部曲」第二部出版。

1953 年艾西莫夫「基地三部曲」第三部出版;布萊德柏瑞發表《華氏四百 五十一度》(Fahrenheit 451);克拉克發表《揮別童年》(Childhood`s End);美國 科幻作家保爾(Fredenk Pohl ,1919-)與 C .M Kombluth 合著《太空商人》(The Space

Merchants)。

在科幻黃金期的1954 年,華文世界的作家鄭文光發表了一篇《從地球到火 星》,被公認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篇科幻小說;與鄭文光同時期的華文科幻作 家,有擅寫新發明小說的遲叔昌,他的代表作是」《割掉鼻子的大象》(1956)。

1956 年克拉克發表科幻長篇《城市與星星》(The City and the Stars)。在華文 世界方面,鄭文光首創「科學幻想小說」名詞,

1956 年香港亞洲出版社為配合並詮釋 1957 年的地球物理學年,邀約趙滋蕃 把有關太陽系的一些系統知識,撰寫成一套少年科學故事叢書,包括《飛碟征 空》、《太空歷險記》、《月亮上看地球》。

1957 年,克拉克發表科幻長篇《深海牧場》(Deep Range)。

1958 年,赫胥黎發表《再訪美麗新世界》(Brave New World Revisited)。1958 年的華文世界,科幻小說開始蓬勃發展,趙世洲偏愛兒童題材,最早把科幻小說 帶入兒童文學,他的代表作有《活孫悟空》(1958)、《飛椅》(1958);徐青山的《史

前世界旅行記》(1958),將科幻題材帶到二十多億年前的原始海洋,展示了地球 生物進化史。

1959 年海因萊因發表《星艦戰士》(Starship Troopers),備受爭議。

在1950 至 1960 年期間的知名華文科幻作家,還有崔行健、丁江、魯克、于 止、郭以實、王國忠等人。

1960 年至 1965 年間,主要的華文作家、除了鄭文光、王國忠、魯克之外繼 續寫作之外,還有童恩正、蕭建亨、劉興詩浮上檯面,成為這一時期的大將。

肆 新浪潮時期

1965 年至 1975 年期間,是屬於科幻小說的「新浪潮時期」。當 1957 年 10 月4 日蘇聯發射第一顆人造衛星進入太空之後,為西方帶來震撼,引起美蘇的太 空競賽,66 而科幻小說也開始求變求新。

1965 年美國《新世界》雜誌新任主編米契爾•莫考克,推出重視心理學、

社會學、政治學的科幻作品,使科幻小說能與人類的日常生活接軌,成為人文科

社會學、政治學的科幻作品,使科幻小說能與人類的日常生活接軌,成為人文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