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黃海的科幻文學觀

找陽光的旅程》,還獲得中山文藝獎。

六、重回文壇寶刀未老期(1997 年─2004 年)

從一九九四年起,黃海再遭逢家變,又因為報業競爭工作加重,在聯合報擔 任編輯面臨退休的不確定性,使他為晚年的生活憂心不已,因而創作銳減,幾近 停筆。直到他從聯合報順利退休之後,有了充分的時間及清靜的心情,他才又提 筆創作。

或許是年過六十,晚景寂寞,諸事歸於平淡,回顧一生坎坷,孤單奮鬥,身 心俱疲;或許是政局變化無常,社會動蕩不安……;數不盡的或許,使他覺得不 應該再像過去那樣嚴肅的面對生活,必須放鬆自己,遊戲人間。因此,他在二十 一世紀初重回文壇所完成的《霹靂神風》(後來改名為《千年烽火奇幻遊》)與《永 康街共和國》,風格就與過去有別,除了緊抓時代的脈動之外,前者關切九二一、

九一一事件,目光著眼兩岸和世界局勢、基督教與回教文明的千年爭戰,探索台 灣的媽祖信仰,科幻故事時空背景波瀾壯闊,變成「立足台灣關懷世界」的郷土 化科幻作品,足見其技巧已更趨圓熟,為個人的科幻藝創造另一高峰。

第三節 黃海的科幻文學觀

壹 科學的啟蒙期

黃海的青少年期在病痛中渡過,幾度在生死線上與死神拔河,幸好他有強韌 的生命力,戰勝了死神。他能掙脫死神的魔手存活下來,在當時的醫療環境,可 以說是奇蹟,因此,他非常疼惜自己,當然也渴望別人的關懷。由於他所罹患的 是肺結核,週遭的人都怕被傳染,在他成長的過程中,與他互動的只有家人、病 友及醫護人員。外面的花花世界,離他似乎很遙遠。在親戚方面,父系這邊都在 江西老家,兩岸礙於政治因素,直到黃海的父親於一九七四年去世,兩岸依舊不 相往來,母系方面,因為家貧,也少有互動。

黃海初中二年級輟學後,只能靠自修來彌補學識之不足,至於社會生活的體 驗,就從大量閱讀中去攝取、充實。他失學那一段期間,正是國民黨政府以白色

恐怖施行思想教育雷厲風行的時期,學生必須花費許多無謂的時間在制式思想塑 造上,黃海則避開了這段台灣青少年的洗腦課程,利用養病時間閱讀與科學有關 的書籍,培養興趣及性向。黃海從一九五六年唸台中一中初中部時,就開始閱讀 圖書館中有關天文宇宙方面的書籍。一九五七年啟明書局出版的《科學的故事》, 內容分為宇宙、地球、物質、生物四部故事,更是他的「隨身書」。這本書編譯 嚴謹,圖片精美,每一個人名或專有名詞第一次出現時都附有原文,80便於日後 查考、深入研究。在《新書月刊》第八期二十四頁,時報出版公司的「九一五計 畫」廣告,專訪九一五編譯者張伯權,對於非兒童文學類的兒童書看法,張伯權 說:「我常常覺得一本寫得很美的、探討星空的書,比一般的詩更像『詩』。」張 伯權這句話,黃海深受感動,激發了他創作科幻小說的動力,也,影響了他一生。

科幻小說是「科學幻想小說」的簡稱,「科學」成分在科幻小說中所佔的份 量到底要多少,一直沒有定論。不過,如果抽去了「科學」的因素,就不是科幻 小說了。因此,具備豐富的科學常識是科幻小說家的基本素養。黃海雖然沒有受 過正規的科學教育,但他對科學書籍的涉獵廣而博,尤其科學新知的吸納,更是 日日精進。他甚至在民一九六八年到一九七一年之間──二十五歲到二十八歲,

在林適存主編的《中華日報》副刊「筆陣」專欄撰寫短評,後來他把這些專欄短 評結集為《人在宇宙中》81,其中有一部分科學性的短文,正好可以看出他早期 的科學觀以及對科學與未來的興趣。有一點要特別提起,他撰寫這些短評時,儼 然是科學家的態勢,看不出他只是個初中肄業的文藝青年,這其中有他自我的磨 練和進修,當時不少軍中文藝作家也是少小失學,而在文壇上有所成就,黃海迫 於環境,只是夾在他們之間一爭長短。

貳 成熟的科學觀

「宇宙的外邊是什麼?」這是《人在宇宙中》第一篇短文的第一句話,也是 一個「大」問題,比宇宙還要「大」的問題。黃海在文中的答案卻頗令人意外:

80 黃海在《新書月刊》第九期(1984 年 6 月出版)「我的隨身書」專欄中,認為《科學的 故事》是他的「隨身書」。

81 《人在宇宙中》遲至 1980 年 10 月,才由水芙蓉出版社出版。

「人既被限制於宇宙之內,要對宇宙的外面做猜測,只能說,宇宙的外面是『非 宇宙』。」在短文的結尾,他說:「沒有人知道宇宙的外面是什麼,而人卻知道,

自己是自己的主人,人的內心是另一個宇宙,自己便是內心的主宰者。」(頁 3

─4)從「宇宙的外邊」回到「人的內心」的思維線索,可以了解黃海在科幻的議 題上,沒有忘記以人為本位。黃海又說:

除人以外的智慧生命必然存在於廣大的宇宙空間,而宇宙生物間必然遵 守著亙古不變的鐵則:凡是生物都是同胞,宇宙就是一家。高於人類的 星球人應該不會侵略地球,倒是地球人自己太野蠻了些,長年爭戰不 已,若有飛碟來訪,必不是來侵略。(頁 6)

黃海對於外太空生物來訪,秉持友善的態度。他認為若是外星人來訪是以「侵 略」為目的,人類必定不是他們的對手。「地球上的人不必擔心地球何時毀滅,

最要擔心的是人類的好戰會不會毀滅了自己。」(頁 10)對於宇宙中生命存在的看 法,黃海認為「我們必須面對科學所展示的真理,接受一項事實:宇宙中還有其 他的人類或高等生物存在。」(頁 18)為了探索生命的起源,人類除了從生物化學、

微生物學、生命科學去鑽研之外,也以太空探測的方式去太空中捕捉生命的訊 息。在四十年前,黃海已經在探討臟器移植的相關問題,他說:「對於臟器移植 的非難,無非是法律與道德問題。」(頁 24)後來,由於有了法律依據,以及觀念 的改變,臟器移植技術的成熟,已經成為現任醫學技術的指標。他也提及複製技 術,「將臟器細胞培植為完整的臟器,以供給病者,作無限度的修補人體。」黃 海四十年前的預測,最近幾年紛紛實現,器官移植已成醫學上普遍的技術,複製 羊、複製牛的技術,都已實現。

電腦誕生於在一九四六年,二十年後,黃海就預言「人腦與電腦結合,改變 人類心智,創造人工生命,這種勢將使得人類的宗教觀、人生觀有了大變動,人 文與科學之爭將達到激烈化。」(頁 28)再過十多年,個人電腦才問世,「人工智 慧」這個名詞才出現,人腦與電腦結合的「賽伯龐克」(Cyberpunk)人機一體的技 術才進入實驗階段。黃海的遠見,是從當時科學發展的基礎與方向來推測,足見 他具備了科學幻想的能力。

早期的地球生態,是以生死循環的方式在演化;所有動植物死後都回歸自

然,沒有所謂的環保問題。科學不斷的進步,人類生活不斷的改進,人造物品越 來越多,人類不斷的擴充人造環境,破壞了自然生態生態的平衡,當這些人造物 品變成垃圾之後,卻不容易腐化回歸自然。另一方面,人類為了滿足口慾,大量 獵捕野生動物,使得許多野生動物面臨絕種的危機。關懷生態保育,黃海在四十 年前就提出呼籲了。

關雲在〈「新世紀之旅」評介──兼談文人對「科學」的誤解〉一文中,提 到:「黃海先生並沒有拿什麼生物學博士之類的學位,但他對生物學,尤其遺傳 工程學的了解,並不亞於一般專攻生物學的人。」(《新世紀之旅》頁 170)關雲

(關紹箕)這一席美言,黃海自己實在不敢當。筆者猜想:當時關雲也許看到文 壇上出現了一本異於一般文學創作的小說,一時的熱情,振筆直書,對黃海在小 說中夾雜了諸多先進的科學觀念及科學常識,大為驚嘆讚賞,使黃海對科幻小說 創作有了更大的信心。此後,他的科幻小說中的科學知識,盡量有所本;科幻的 場景,也有所據。在科普書籍中浸淫十多年,累積的科普知識與題材,使他往後 的科幻創作源源不絕。

參 著作中序言、後記、附錄的科幻寫作觀

黃海的科幻小說寫作觀,散見於他的各本著作的序言、後記、附錄,座談會 記錄,以及報章雜誌,並沒有出版專書。不過,可以從他發表的先後順序,看出 他創作的心路歷程與科幻小說創作觀的演變。

黃海最早發表的科幻小說創作觀,是《通往天外的梯》的〈代自序──簡論 短篇小說創作與出版〉中的一段:

在可見的未來的世紀裡,也許科學的發達,使得藝術部門全然改觀。冷 凍時代即將來到,人「死」以後,屍體即以超低溫冷凍,等待將來醫治,

復活;外太空的生物來訪,帶來一種超人類的高度文明;人類大量往別 的星球移民;以電子機器作出的藝術創作供應欣賞。這種種事件,絕非 奇幻之想,到那時候,文學是否仍將存在,以何種方式存在,則是不可 知。(頁 3─4)

《通往天外的梯》出版於民國五十七年六月,〈代自序〉是在出書之前寫的。

可是,這本書中並沒有收錄科幻小說,他會有這樣的預測,足見當時他已不同於 一般的文藝青年,他對未來科學發展已顯示了好奇和關注。黃海大概是這年夏天 到《科學兒童周刊》兼任編輯,可以說他對科學與文學的喜愛,保持同樣的距離。

他在序文中更預測「以電子機器作出的藝術創作供應欣賞,這種種事件,絕非奇 幻之想」,這不就是現在非常普遍的電腦繪圖嗎?當時並沒有個人電腦,直到十 五年後,八位元的個人電腦(以錄音帶存取資料)才被引進台灣,更遑論個人懂得 使用電腦繪圖的軟體與技術。

在《一○一○一年》的書後,不但有〈後記〉,還附了一篇論述〈人與未來 世紀──寫在「一○一○一年」出版之前 〉,在這兩篇文章裡,黃海透露了他早

在《一○一○一年》的書後,不但有〈後記〉,還附了一篇論述〈人與未來 世紀──寫在「一○一○一年」出版之前 〉,在這兩篇文章裡,黃海透露了他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