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世紀前學校圖書館的發展

一、8 至 18 世紀的學校圖書館

一般而言,學校圖書館被視為近代的產物,但是 Jeffus (2002)指出其根源可以 溯及西元前 300 年,當時的希臘雅典(Athens)已有學校圖書館。Ray (1982: 1)和 Clyde (1999)則認為學校圖書館的起源至少可以推溯到中世紀,英格蘭的坎特伯雷

(Canterbury)、約克(York)、溫徹斯特(Winchester)以及赫克瑟姆(Hexham)

地區的學校於 8 世紀已設置學校圖書館,多數隸屬於宗教學校,典藏以拉丁文、

希臘文為主的修辭學、邏輯學和神學書籍,並建立圖書清單,圖書清單即是館藏 目錄的前身,館藏主題反應出當時的課程結構,圖書館以支援教學所需的資料為 主要目的。英國是學校圖書館萌芽之處,也是 8-18 世紀的學校圖書館事業的先行 者。

14 世紀英國的聖保羅主教座堂學校(St. Paul’s Cathedral School)獲得托爾順 特(William de Tolleshunt)的大量贈書,包括文學、邏輯學、醫學、數學、音樂和 法律等圖書,提供學生閱讀以銜接大學課程,這批贈書成為該校圖書館的主要館 藏。15 世紀的英國境內有兩所到今日仍存在的學校圖書館,一所是伊頓公學(Eton College)於1443 年設立學校圖書館,已開始提供部份圖書外借服務;另一所是溫 徹斯特公學(Winchester College)在 1446 年校內圖書館落成,是第一個專門設計 用來典藏圖書的校舍(Clyde , 1999)。

中世紀的學校圖書館館藏數量相當有限,在 1453 年印刷機未問世之前,書籍 多數是由人工謄寫的手抄本,耗時耗力得之不易,所以在管理上特別注重「保管」, 有些學校圖書館雖然開放閱覽,但會以錬條將書鎖在書架或書桌,稱為錬條圖書

館(chained library),錬條有一定的長度,可取至座位上閱讀,但同時也提供部份 圖書可以外借(Clyde , 1999)。由於圖書非常珍貴,所以對於借出圖書卻沒有歸還 的行為採取了嚴格的懲戒,例如在 12 世紀時,聖保羅公學(St. Paul's School)

以逐出教會處罰沒有還書的人(Cubbage, 2001: 58),以當時的社會氛圍而言,是 一件很嚴重的事情。

時至 16 世紀,受到文藝復興(Renaissance)的影響,在英國興起一波「新式 學習」(new learning)的教育改革運動,當時為因應教育趨勢而創立的文法學校

(grammar school),主要是從事古典文學的學習,傳授完整的拉丁文、希臘文等 課程,為士紳子弟提供進入大學的預備課程。許多文法學校皆設置圖書館,例如 皇家文法學校(Royal Grammar School)、舒茲伯利中學(Shrewsbury School)、布 里斯托爾文法學校(Bristol Grammar School)、聖奧爾本斯中學(St. Alban's School)、愛德華六世國王學校(King Edward VI School)以及文頓文法學校

(Rivington Grammar School)等學校皆設有圖書專室,其中位於基爾福(Gildford)

的皇家文法學校於 1575 年接收當地主教的大批拉丁文書籍之後,開始編製館藏目 錄,提供全校師生查閱館藏,以及書籍外借服務,並且開放當地社區民眾使用學 校圖書館。基此,16 世紀的英國已具備現代服務功能雛型的學校圖書館(Clyde , 1999)。

16 世紀末英國學校圖書館發展有了法令的依據,1578 年的學校條例(School Ordinances)支持各校應優先建置圖書館。在法令的支持下,各地學校圖書館陸續 出現,根據「瓦瑟文法學校調查報告」(Wase’s Grammar School Survey)指出 1670 年代英格蘭地區已有 700 所以上的學校圖書館,有些圖書館享有專屬的空間,而 且館藏類型不只有圖書,還有其他資料類型;在經費方面,除了依賴捐贈之外,

學校也會編列購書的預算。以舒茲伯利中學為例,圖書館空間已規劃了閱覽區和 圖書區,館藏達 704 冊圖書、205 件地圖,另有天文球體模型、天文儀器等其他資 料,圖書館的年度採購預算達到 100 英鎊,並編製館藏目錄可供師生查尋,開放 社區民眾使用學校圖書館,但是多數館藏書籍仍維持錬條管理方式(Clyde, 1999;

Cubbage, 2001: 58)。

到了 18 世紀,英國學校圖書館的館藏量持續增加,管理方式更加開放,例如

舒茲伯利中學圖書館的館藏量,在 1607 年只有 132 冊,到了 1670 年代已達 704 冊,時至 1730 年已具備 1,500 冊,而且不再使用錬條鎖書,同時也開放更多的館 藏,提供外借服務(Cubbage, 2001: 59)。

除了英國的發展之外,芬蘭於 18 世紀也開始出現學校圖書館的討論,1724 年 的皇家中學法令(Royal Secondary School Decrees)的第二部第五節「圖書和其他 補助」(Books and Other Subsidiis Eruditionis)指出:

提供教師和學生取用大量優質圖書是有必要的,特別是對於一些昂貴,

師生買不起的書籍應由學校提供…我們的期許和命令是在各主教的領 域,運用所有可能的方法,在每所中學建置一個圖書館(轉引自 Lindholm-Romantschuk, 1991 :14)。

根據 Lindholm-Romantschuk (1991)的觀點,皇家中學法令成為芬蘭學校圖書館 早期發展的依據,當時的社會已經察覺到大量閱讀的重要性,提倡由學校圖書館 準備優質的書籍提供師生取用,自此之後,即使有時並不使用「學校圖書館」此 一詞彙,但實質上學校圖書館於 18 世紀已經存在於芬蘭的校園。

綜上所述,學校圖書館的起源可溯及西元前 300 年的雅典,或是 8 世紀的英 格蘭,而 14 至 15 世紀的學校圖館以教會學校居多,館藏以修辭學、邏輯學和神 學等直接和課程相關的主題,並已有圖書清單,是後來館藏目錄的前身。由於印 刷術未能普及,圖書館特別注重圖書的保管,館內圖書以錬條加鎖,實施嚴格的 使用規定。到了 16 至 18 世紀,仍以英國地區的發展為主,受到文藝復興、教育 改革、法令規章的影響,可從館舍、館藏、經費和服務四面向來探討發展脈絡,

在館舍方面,逐漸有獨立的空間,提供典藏和閱讀;在館藏類型方面,從圖書擴 及地圖、模型、儀器等其他資料的典藏;在經費來源方面,不只是依賴捐贈,同 時也編列購書經費;在服務對象方面,主要是提供校內師生閱讀,但也開放社區 民眾使用圖書館。此外,18 世紀的芬蘭學校圖書館,則強調大量閱讀、閱讀素材 的重要性。

二、全球 19 世紀的學校圖書館發展概況

19 世紀是學校圖書館發展的重要時代,Lowrie (1994)指出全球許多國家的學 校圖書館大致上於 19 世紀開始設立,社會上廣泛認同以公共經費支應學校圖書館 的建設。在歐洲方面,挪威第一所學校圖書館是成立於 1836 年的特隆赫姆教堂學 校(Cathedral School of Trondheim),到了 1846 年才有第一所政府資助的公立學校 圖書館;冰島於 1866 年在雷克雅維克市(Reykjavik)設置中學圖書館;瑞典則於 1870 年代,社會上形成了一股學校圖書館運動,當時各界普遍關注在兒童應該閱 讀什麼,許多教師支持學校應設置圖書館,自 1890 到 1920 年期間,瑞典學校圖 書館的數量快速成長。

在美洲方面,美國自 1820 年代開始具體的推動學校圖書館,1835 年紐約州是 第一個立法通過各學區以稅收支應學校圖書館的設置(Rubin, 2016);加拿大於 1850 年通過「公共學校法」(Common School Act),乃是第一部有關於建置學校圖 書館的法案,促使學校圖書館自公共圖書館體系中獨立出來,由地方稅收和中央 經費來支持學校圖書館的運作。在非洲方面,南非於 1894 年的教育報告中提到在 開普省(Cape Province)已有學校圖書館,館藏是以荷蘭語、英語為主的書籍。在 亞洲方面,日本在 1868-1912 年間的明治新教育運動之下推動了學校圖書館的設 置;中國則於 1884 年(清朝光緒年間)在北京的滙文中學成立了最早的學校圖書 館(Limberg, 1991; Lowrie, 1994)。

綜合上述,挪威、冰島、瑞典、美國、加拿大、日本、中國、南非等國於 19 世紀皆開始成立學校圖書館,其中又以英國、美國學校圖書館的發展較為完備,

也最受到全球的矚目(Lowrie, 1994; Peterson, 2001)。基此,以下選取全球學校圖 書館事業發展較為成熟的英國、美國 19 世紀的發展概況,以作為本研究的先備知 識,在行文上,主要是以年代為敍事的縱軸線,但有時為考量事件的完整描述,

會酌予調整順序。

三、英國 19 世紀的學校圖書館發展概況

19 世紀初英國學校圖書館延續 18 世紀末的管理方式,持續開放社區使用,有 些學校已成為當地民眾的主要閱讀場所,但是校內學生的使用率卻不高,為探討 造成此現象的原因,公校委員會(Public Schools Commission)於 1864 年調查英國 境內九所歷史悠久的公學,分別是伊頓(Eton)、溫徹斯特(Winchester)、威斯 敏斯特(Westminster)、查特豪斯(Charterhouse)、聖保羅(St. Paul's)、曼徹 特泰勒(Merchant Taylors)、哈洛(Harrow)、拉格比(Rugby)以及舒茲伯利

(Shrewsbury)公學的圖書館,希望透過調查來改善使用不佳的情形,此份調查報 告史上稱為「克拉倫登報告」(Clarendon Report)。該報告指出這些公學的圖書 館通常有兩種,分別是總圖(general school library)、社區圖書館(house library),

前者典藏較為珍貴和多元的書籍,在使用上有嚴格的規定,只開放特定年級以上 的學生使用;後者則對全校學生和鄰近居民開放,通常會有一些休閒性的讀物和 一般性的參考資料(Clyde, 1999; Cubbage, 2001: 59)。

克拉倫登報告指出學校對於總圖的管理模式,可能是造成使用率不高的原 因,例如:哈洛公學設立 15 位圖書館監督員,如果低年級學生想要進入圖書館,

必須先向監督員借鑰匙,若要借書,也要由監督員借出來再轉交。威斯敏斯特、

聖保羅公學的圖書館則置於高年級教室,其他的學生若想要使用圖書館,只能等 到教室有空的時間,而且桌子、椅子皆不是為了圖書館而設計,並不適合閱讀之 用。曼徹特泰勒公學的學生要經過校長同意才能使用圖書館,也沒有館藏目錄可 以提供查詢書籍。拉格比公學圖書館雖然是對全校學生開放圖書館,但是一週才 2 次,每次 1 小時,由一位教寫作的老師協助學生找書(Clyde, 1981: 130-131)。

Cubbage (2001)認為這些種種嚴格的規定,對於英國學校圖書館的發展非常不利。

克拉倫登報告,不僅呈現了 19 世紀英國中學圖書館的樣貌,也讓我們瞭解早 在 19 世紀的英國學校圖書館已同時兼俱學校服務和社區服務功能,四年後由湯頓

克拉倫登報告,不僅呈現了 19 世紀英國中學圖書館的樣貌,也讓我們瞭解早 在 19 世紀的英國學校圖書館已同時兼俱學校服務和社區服務功能,四年後由湯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