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社會歷史取向

一、社會歷史取向的意涵

社會歷史取向(sociohistorical approach)或稱社會文化取向(sociocultural approach)由俄國著名的心理學家維高斯基(Lev Semenovich Vygotsky, 1896-1934)

創立,他與瑞士心理學家皮亞傑(Jean Piaget, 1896-1980)是同一時代的兩位認知 心理學巨擘,影響後世深遠。維高斯基 1917 年畢業於莫斯科大學(University of Moscow)法律系和沙尼亞夫斯大學(University of Shaniavsky)歷史哲學系,畢業 後即擔任文學教師,後來因為對心理學感到興趣,進而攻讀心理學,並於 1925 年 完成了藝術心理學為主題的博士論文,先後任職於莫斯科實驗心理學研究所以及 莫斯科心理研究所,1943 年因肺病逝世,享年只有 38 歲(Smidt, 2009)。維高斯 基短暫的一生,產出百份以上的書籍和文章,由於他的博學多聞與豐富教學實務 經驗,使得他跨足心理學帶來許多創新的研究,在當時引起許多的討論。

維高斯基最主要的代表作是《社會中的心智:高階心理的發展》(Mind in society: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psychological process)以及《思維和語言》(Thought and language),前者闡述高階心理功能的社會歷史起源、發展過程及主要觀點;後者 則集結了維高斯基對於思維和語言的辨證,強調語言和文化在認知發展上的重要 角色,這兩部代表作,奠定了社會歷史論的基石。由於維高斯基的思想有違史達 林的獨裁體制,在當時遭受壓迫禁止發行,直到 1960-1970 年間才開始廣泛地翻譯 流傳至西方世界,引起學術界許多的迴響與重視(Blanck, 1990: 52)。

維高斯基早期研究關注在兒童的認知發展,他認為社會文化是影響認知發展 的重要因素,人類的學習是以特定的社會情境為前提,兒童在周圍成人的心智環 境中成長(Vygotsky, 1978: 88),維高斯基對於兒童認知發展的觀點,與當時蔚為 主流的皮亞傑認知發展理論(Piaget’s cognitive development theory)不同,皮亞傑乃

立基於生物學觀點的有機體典範(organismic paradigm),偏向個人認知建構論;

而維高斯基則是關注社會文化情境是影響認知發展的關鍵因素,屬於情境典範

(contextualist paradigm),著重社會建構論(Tudge & Winterhoff, 1999: 311)。

維高斯基後來與他的同事盧力亞(Luria)、里昂涅夫(Leontiev)等人,從社 會歷史的取向建構許多認知發展的觀點和理論,例如:鷹架學習理論(scaffolding learning theory)、近側發展區(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 ZPD)、文化工具

(cultural tools)、概念發展(development of concepts)以及活動理論(activity theory)

等,並從個體的認知發展擴充到社群、組織的發展,廣泛引起各領域的討論,在 教育學、社會學、圖書資訊學都有相當豐富的應用。

社會歷史取向指出個體發展過程是具備社會、文化和歷史本質的動態變化,

維高斯基認為個體發展並不是由數量累積一個個階段直線向上成長,而是一系列 質性的、辨證的轉變,高等心理功能分階段形成,每個階段有特定的心理活動來 區分,是一連串複雜的分裂和融合過程(Blanck, 1990: 47)。

社會文化理論關注的對象從個體的認知發展擴展到群體的行動,一個社群或 領域的發展也是受到所處的社會、文化和歷史的影響。社會歷史取向在探討群體 行動的層面,會關注在「文化工具」(cultural tool)如何仲介一群享有共同目標的

「社群」(community),致力於分析文化工具外顯和內隱的「規則」(rule),這些 常規或法則又是如何引導社群成員的各項行動和互動,使得社群可以朝向目標前 進。目標是社群有興趣或想要探索的事物或理念,用以指引社群發展的方向,但 是目標可能在發展的過程中有所轉變,所以目標不是一成不變。社群發展具備階 段性的動態變化,每個階段可以有特定活動特徵來界定,社群發展即是一趟變革 的歷程(Smidt, 2009; Engestrom, 1999;唐昇志、陳龍川、潘子欣,2003)。

以維高斯基為主的社會歷史取向內涵非常豐富,是一種「通則的理論框架」

(general theoretical framework),可以整合不同學派的核心觀點(Blanck, 1990:

52)。本研究旨在探討美國學校圖書館營運標準的發展,社會歷史取向對於本研究 的指導作用是確立三項研究假定:

1. 視美國學校圖書館界為一組社群,社群的發展會受到社會、文化和歷史 的影響。

2. 營運標準是由社群成員制定、出版和使用的文化工具,具備外顯和內隱 的規則,文化工具的意涵會導引社群發展的目標,但目標並不是固定的 現象,會隨著社群發展而演變或遷移。

3. 社群發展的每個歷史階段特徵,可以由一組特定活動來區分,但不是由 數量累積一個個階段直線向上成長,而是一連串複雜的交織作用的過程。

綜上所述,本研究於第肆章探討分析不同時期的美國學校圖書館營運標準,

會從當時的社會、文化和歷史脈絡中建構時代背景,視營運標準為文化工具,在 歴史的洪流中,這些文化工具是有目標的傳遞學校圖書館的知識、信念和價值觀,

所以不僅要理解外顯的意義,更要探究內隱的規則。研究者歸納美國學校圖書館 營運標準各個階段的發展特徵,不宜以數量切割或是持有直線成長的思維,而是 關注在探究各種現象交織作用的過程。

二、PEST 分析法

本研究運用社會文化取向作為看待事物發展的濾鏡,是一種指導原則,引導 研究實施的思維,但是社會文化觀並沒有針對學校圖書館營運標準的時代背景提 供具體的分析方法,研究者面臨的挑戰是如何建構一套分析當時社會文化與營運 標準之間有相關的現象和事件,而且各種現象和事件都不是偶然、片斷的巧合,

而是相互交錯的連續體,這些現象和事件是否能有上位概念來統籌,以呈現結構 化的脈絡呢?

一開始本研究曾以常見的環境掃瞄的工作 SWOT、PEST 作為社會文化分析工 具,試圖用來呈現當時的時代背景,但卻一直未能順利。因為 SWOT 主要用以分 析企業或組織內外部的優勢(strength)、劣勢(weakness)、機會(opportunity)、

威脅(threat)各方面條件,以協助企業規劃出最佳的行銷策略,雖則學校圖書館 也可視為一種組織,也會具備發展上的優勢、劣勢、機會和威脅,但是本研究關 心的是制定營運標準時當時的社會文化脈絡,而非學校圖書館內部的優勢和劣 勢,或是圖書館與其他單位的競合關係,所以 SWOT 並不適用於本研究。

放棄 SWOT 分析後,研究者改以另一種常見的環境分析模型 PEST,分別就各 時代學校圖書館面臨的政治(politics)、經濟(economy)、社會(society)與科

技(technology)四種因素逐一分析,果然比 SWOT 適宜。然而,學校圖書館位於 教育現場,深深受到教育思想、教育政策、教學方法、教育科技的影響,但是「教 育」如此重要的因素,卻只能置於「政治」或「社會」之下嗎?另一方面,營運 標準是指引學校圖書館發展的「專業依據」,同時也反應出當時學校圖書館學的 理念和實務的概況,所以「專業」也是營運標準的關鍵因素,又該置於 PEST 何處 呢?

面對研究受阻,研究者回到研究資料本身,來來回回再度沈浸於每一部營運 標準的內容,逐漸發現各部標準共同特徵之一,就是通常於標準的前言或首章,

先說明出版的緣由、面臨的挑戰或是大環境的掃瞄;另一方面,各部標準的附錄,

往往是該時代相關的宣言、計畫、方案等,分析統整這些一手資料的內容,應有 助於提煉當時的社會文化具體面向,例如:

學校圖書館不是一個單獨的實體,而是整體教育方案的一個部分。任何 的標準的制定若不是依循這種理念,必然不可避免的要失敗(ALA, 1945:

4)。

隨著時代的變遷,視聽媒體大量興起,改變了教學的方法和學習的型 態,學校學圖書館面對教育的變革,需要有一套符合社會脈動的新標 準,於是出版了《學校圖書館標準》,以協助圖書館因應新時代教育趨 勢,發展有效的圖書館計畫(AASL, 1960: vii)

為持續促進學校的媒體服務,並考量教育、科技和社會的快速變遷,國 家型的標準須持續更新(AASL, & AECT, 1975: vii)

面對資訊科技的快速進步,全面應用在生活,學習使用科技產品成為必 要的技能,圖書館媒體中心受到資訊科技的影響,衝擊到專業能力的展 現(AASL, & AECT, 1988: 10)。

根據營運標準的發展史,學校圖書館事業通常會與社會結構、社會情境 以及教育變革密切相關,這些變化也持續評價、修正和重塑 AASL 的學 習者、館員和學校圖書館的營運標準(AASL, 2018: 7)。

根據各部標準的內容,大致上可擷取社會人口結構、媒體技術、資訊科技、

網路資源、教育思想、教育政策、教學法、學習觀等概念。

除了從一手資料淬取概念之外,也可以參考學者專家的觀點,作為次級資料 來豐富原有概念,或是增加新觀點。舉例而言,Clyde (1981)認為影響學校圖書館 發展的因素包括了教育變革、科技資訊、政府立法、專業學會的作為;Peterson (2001) 則分析 19 世紀的政治、經濟、社會和教育四方面,皆形成了有利於學校圖書館發 展的環境。Knuth (1995)比較英美兩國 19-20 世紀的發展,具體的指出圖書館標準、

人員的資格、政府的支持、立場取向、圖書館專業化是五項影響發展的因素。

Roscello (2004)則聚焦在教育思想對學校圖書館的影響,20 世初的進步主義教育 觀,提倡學校應拓展學生多元的學習經驗,更需要圖書館提供各種閱讀材料來支 持學生的學習;21 世紀的建構主義,鼓勵學生在探究過程中成為主動學習者,學 習如何發現和使用不同的資訊資源,增進特定議題的理解以建構知識,而學校圖 書館正是一處充滿資訊資源、多元觀點的環境,能刺激學生發展高層次的思考,

在進步主義、建構主義的教育觀點之下,引發各界重新思考和重視學校圖書館的

在進步主義、建構主義的教育觀點之下,引發各界重新思考和重視學校圖書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