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中介語理論

一、中介語概念

60 年代末,在應用語言學領域中,人們開始用研究母語習得的方法來 研究外語學習,其中比較突出的便是對外語學習者使用目標語所產生的不 完全正確的語言系統的描述,人們試圖通過對這一語言系統的分析和解釋 來尋找語言自然習得過程的規律,使外語課堂教學更具對性。研究者曾使 用過許多不同的術語來描述外語學習者的這一語言系統。 Corder (1967)

《The significance of learners’ errors》一文中把學習者尚未達到目標語語言能 力的外語能力稱為「過渡能力」 (Transitional competence) ,Nemser 和 Corder (1971) 又提出「漸進系統」( approximative system) 及「個體方言的 概念」 (idiosyncratic dialect)。 Selinker (1969) 在其論文《Language Transfer》

中 首 先 使 用 了 中 介 語 (interlanguage) 。 1972 年 Selinker 又 發 表 了 題 為

《Interlanguage》的論文的論文中使用並對「中介語」這一概念進行了說明,

從而使中介語作為外語學習者的語言被普遍認可。

Selinker (1972) 認為「中介語」是二語學習者在第二語言學習中形成的 相對獨立的語言系統,介於母語和目標語之間,又稱「中間語」。中介語隨 著學習者的努力程度始終處於不斷發展和變化之中,逐漸向目標語的正確 形式靠攏。學習者並不是簡單的模仿和反覆練習來習得語言,他們會利用 現有的知識如學習策略,和周圍環境的交互等來內化二語言知識從而創造 出新的句子。

之後的四十年中,中介語就成為了語言習得領域和語言學及應用語言 學領域重要的研究課題之一,在相關領域現出了大批的優秀學者,比如 Corder 、Nemser、Ellis 等等。其中 Ellis (1982) 比較詳細地介紹了中介語 理論。 他引用了 Chomsky 的句法理論,並用這種先天論的觀點來論述中

介語理論中存在的一些問題,比如中介語理論的起源、第一語言和第二語 言的習得順序等等。同時,Ellis (1982) 認為中介語包含有緊密聯繫的靜態 和動態兩個概念:其一為學習者在第二語言或外語習得過程中的某一階段 所建立起來的中介語知識內部系統,該定義側重於這一概念的靜態特徵,

指的是第二語言習得中的中介語現象;其二為中介語知識系統的連續體,

該定義側重於這一概念的動態特性,指的是中介語的多變本質。

二、中介語特點

Selinker (1972) 在論文《Interlanguage》中對中介語進行了全面的闡述,

他認為中介語具有自身的特點:

(一) 系統性 (systematicity) :

中介語在任何一個發展階段都具有比較強的系統性與內部一致性。它 具有一套獨特的語音、語法和詞彙的規則體系。

(二) 可滲透性 (permeability) :

中介語的可滲透性源於它的開放性。外語學習者的中介語不是一個固 定不變的封閉體系,而是在不斷被新知識滲透並不斷修正原有的知識的過 程中逐漸接近目標語的語言體系。

(三) 動態性 (dynamic) :

中介語的動態性是指它始終處於不斷發展變化,不斷重組中,它會由 低到高、由簡到繁,逐漸向目標語靠近。

(四) 石化性 (fossilization) :

中介語的石化性就是指在某個階段它的結構系統不再進一步發展,學 習者的語言知識水平停滯不前,無法達到和目標語完全一樣的水平。

三、中介語發展階段

中介語語言系統是不斷變化和發展的連續體,它隨著新的語言規則的 攝入,逐漸向目標語的正確形式靠攏。因此,中介語的發展呈階段性。從 第二語言習得者語言錯誤類別的角度,Brown (1986) 將中介語的發展分為 以下四個階段:

(一) 無規律性的錯誤階段(random error stage):

在這一階段,習得者只是模糊地意識到目標語有一種特殊的系統知識 需要學會,但自己又缺乏這種知識。這時習得者的目標語輸出大部分時間 出錯,只是偶然碰巧才弄對。

(二) 突出發階段(emergent stage):

在這一階段習得者的語言輸出逐漸地變得前後一致,習得者已開始辨 識系統並內化某些規則。雖然這些內化的規則從標準的目標語的角度來看 不一定很正確,但習得者卻感到它們是合理的規則。習得者這一階段的語 言系統很不穩定,容易倒退到第一階段。一般說來,在這一階段習得者的 偏誤被指出時,他是無法解釋為什麼自己會這樣說,也無能力去改正。

(三)系統形成階段(systematic stage):

這一階段學習者的語言運用表現出更多的一致性。雖然這時他所內化 的目標語的一些規則不是十分完全,但卻是連貫的,是比較接近目標語的 系統的。這一階段的明顯特徵是習得者的偏誤只要稍稍指出一下,他便能 自行更正。

(四)穩定階段(stabilization stage):

在這一階段學習者的偏誤相對地比較少,學習者已掌握了目標語系 統,語言運用比較流利,表達意義也沒有什麼問題。這一階段的特徵是學 習者無需他人指出便能自己更正語言運用中的偏誤。學習者的語言系統趨 於穩定,所犯的偏誤只不過是由於疏忽大意或由於忘記了運用某條已知的

規則而造成的。

四、中介語的根源

Selinker (1972) 指出中介語的形成和發展受到五個方面的影響:

(一) 語言遷移(interlingual transfer):

語言遷移指的是在第二語言或外語學習中,學習者由於不熟悉目標語 的語法規則而自覺或不自覺地運用母語的規則來處理目標語信息這樣一種 現象。研究表明,語言遷移是通過選擇的方式進行的,也就是說,並不是 所有相似的語言現像都會發生遷移。此外,某些母語結構和過程比其他結 構和過程遷移的可能性更大。語言遷移是中介語產生的一個重要根源。

(二) 目標語規則的泛化(overgeneralization):

中介語形成的另一個重要根源是對目標語規則的泛化。在第二語言或 外語學習的過程中,學習者常常會把一些語言規則當成普遍性的規則來使 用,將目標語的語言結構系統簡單化,從而創造出一些目標語中沒有的結 構變體。這種結構變體不帶有母語的特徵,但反映了學習者的目標語特 徵。Richards (1974)把這種現象稱為「泛化」。

(三) 訓練遷移(transfer due to the effects of teaching):

根據 Selinker (1972) 的觀點,教學不當或採用錯誤的學習材料也是中 介語產生的根源之一。這種由於訓練而造成的遷移不同於母語遷移,也不 同於目標語規則泛化。

(四) 學習策略(learning strategies):

學習策略是語言學習者摸索單詞、語法規則和其他語言項目的含義和 用法的方法,它是學習者對輸入語言及其語言知識發展過程的一個重要標 誌。上面提到的「泛化」便是一種學習策略。「省略簡化」(simplification by omission)也是外語學習者普遍採用的一種學習策略。學習者面對大量的目

標語輸入,一時不能完全消化吸收,便將其簡化為一種簡單的系統。

(一) 交際策略(communication strategies):

交際策略指的是第二語言或外語學習者表達意思時所運用的方法。學 習者由於對目標語沒能完全掌握,在需要表達某些超過他現有的語言知識 或技能所能表達的內容時,就不得不有意識地使用一些語言或非語言手段 進行交際。這些手段便是學習者的交際策略。交際策略的採用也是學習者 中介語系統形成的原因之一。像迴避(avoidance)和換說法(paraphrase)

這兩種外語初學者經常採用的交際策略,它們對學習者中介語系統的形成 是有較大的影響的。

五、中介語分析方法

在中介語的研究中,對比分析與偏誤分析是最常借用的方法。

(一) 對比分析法

對比分析法認為學習者在外語學習中所遇到的困難主要取決於他們的 母語和目標語的差異。Lado (1957) 曾明確指出,與學習者母語相同或相似 的地方學習者容易掌握,不同的地方則是他們的困難所在。對母語與目標 語進行過一番比較分析的教師能更好地了解學習者的真正困難所在,並能 更好地克服這些困難。因此,對比分析法認為,大多數學習者的偏誤來自 母語干擾,都可以從母語與目標語的差異中找到根源。比如 Lee (1968) 就 認為,最主要的甚至是惟一的偏誤來源是母語干擾。對比分析法強形式甚 至認為通過比較分析兩者的異同便可成功地預測到這些偏誤。

仲晶瑤 (2010) 關於如何對比學習者的母語和第二語言,提出四個步 驟:

1. 描述 ─ 即對學習者的母語和第二語言做形式上的描繪。

2. 篩選 ─ 即從學習者的母語和第二語言中選擇對比對象。

3. 對比 ─ 即比較從學習者的母語和第二語言中篩選出的對比對象,

找出其相同點和不同點。

4. 預測 ─ 即通過學習者的母語和第二語言的相同點和不同點,來預 測學習者可能面臨的難點及可能出現的偏誤。

首先,對比分析有助於教學。通過對比學習者的母語和第二語言,教 師可以了解兩種語言的不同,從而預測學習者學習中的難點及可能出現的 偏誤,並將兩種語言的不同點作為教學的重點,從而避免學習者犯偏誤。

其次,對比分析有助於測試。通過對比學習者的母語和第二語言,找出其 不同,測試者能確定測試的內容及如何測試。再次,對比分析有助於科 研。在對比學習者的母語和第二語言的基礎上,研究者能夠確定其研究對 象。

但隨著研究的深入,人們發現許多偏誤無法用母語干擾來解釋,某些 對比分析法預測到的偏誤亦並不存在。鑑於此,對比分析的弱形式得以提 出,只有一些偏誤源於母語干擾,對比分析法只能作為事後解釋的工具而 非預測的工具,它只能和偏誤分析法一起來分析偏誤現象 ( Ellis,1994)。

(二) 偏誤分析法

偏誤分析法認為母語干擾只是偏誤來源之一,其他來源尚包括培訓遷 移、學習策略、交際策略和目標語規則的過度概括 (Selinker,1972)。它不 像對比分析法那樣去預測可能出現的偏誤,而是去努力揭示和描述各種類 型的偏誤,了解學習者如何習得第二語言或外語的。偏誤分析表明第二語

偏誤分析法認為母語干擾只是偏誤來源之一,其他來源尚包括培訓遷 移、學習策略、交際策略和目標語規則的過度概括 (Selinker,1972)。它不 像對比分析法那樣去預測可能出現的偏誤,而是去努力揭示和描述各種類 型的偏誤,了解學習者如何習得第二語言或外語的。偏誤分析表明第二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