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資訊全球化下中國大陸資訊社會發展現況

第三節 中國大陸網路管制政策

資訊通訊科技(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ICT)與媒 體政策變化造成80 年代後全球傳媒產業出現新的面貌:商業化、集團化、

產業集中與跨國文化貿易盛行。與此同時,各國政府積極著手調整傳播政 策,因應科技與資訊產業的迅速變化,其中對於媒體私有化、跨國投資經 營與網路管制紛紛解禁也促使全球網路經濟發展達到高峰,並且推進全球 資訊社會形成。然而資訊社會發展歷程中,網路究竟該不該管制?如何管 制?一直爭議不斷,而兩種完全迥異的立場辯論也持續至今。一種觀點是 出自於反權威主義者,他們認為網路空間具備全球性,加上科技本身的即 時、快速、匿名等特質,誰發布的訊息或接收訊息根本是難以掌握的,因 此此派論者主張任何網路管制政策都是無效而是註定失敗的(王樂成等,

2007:289)。不過與此論點對立的,就是主張網路科技越進步,網路環境就

74 參考謝小亮(2006 年 9 月 18 日),〈六成多網友認同主觀惡意是網路暴民首要特徵〉,《中國青 年報》。

75 媒介素養即指人們面對各種媒介訊息時的選擇能力、理解能力、質疑能力、評價能力、創造 製作的能力、思辯與反應能力。而網路媒介素養教育則是指網路使用者在面對複雜多樣的網 路訊息,所具備正確選擇、準確理解、合理評價等能力(冷治夫,2011:110-111)。

越危險,尤其網路如果沒有內容的過濾機制,誰也無法保證網路色情資訊 會否傷害兒童與青少年,同時,利用網路從事恐怖活動、非法犯罪交易甚 至可能威脅國家安全,此派論者因此主張網路管理是必須也是必要的。

而在經濟利益、言論自由與保護網路安全等多方考量,即使外界嚴厲 地批判網路管制作法,但多數國家仍基於維護民眾權益而採取必要的管制 措施。普遍來說,90 年代後,各國大多遵循多元化原則進行網路管理76除 了保護兒童免受色情圖片影響而訂定的網路內容審查制外,幾乎很少見到 由政府強制介入的網路管制政策。假若以政府介入的程度來區分,各國網 路管制政策可分成「訂定專法管制」、「適用現行法律」以及「自律」三種 管制型態。其中介入最深的是直接對網路使用者、傳播內容或網路業者等 制定專門的法規,如德國訂定的《訊息與傳播服務法》,這是最早對網路 危害言論專法進行管制的西方國家;南韓則是在 1995 年通過《電子通信 商務法》,將危險訊息作為管制對象,並且也是最早設立網路審查專門機 構的國家;另外如澳洲、新加坡、中國大陸等也是屬於政府強力介入的網 路管理型態。而第二種適用現行法規來進行網路管理的國家,包括有英 國、加拿大、日本等都是利用原來即有的規定進行網路規範,這種作法也 是較多國家採行的管制方式。而最為消極的網路管制則是屬於如美國採取 的「業者自律」行動,政府介入程度降到最低,除非必要時刻77,否則政 府都是以鼓勵業者與使用者「自己管自己」來取代專法規範管理。

76 湯普森(Thompson,1995:241)認為網路的管制應採用「多元主義的管制原則」,其重點是政

府在制定網路管控相關政策時,僅需針對網路中具備不確定性與高風險的區塊進行限制而非 是全面控制,管控制度的設計必須以捍衛更廣大的言論自由空間為前提,同時保持多樣性與 多元主義觀點進行制度規劃。此派的主張者甚至認為因為網路具備全球特性,網路規範政策 的制定必須在國內、區域甚至全球的層級都需要多元化的做法,遵守多元主義原則。

77 2001 年美國遭遇「911 事件」後,為了達成國家安全為最高目標,美國國會僅用 45 天時間便 通過了兩部與網路傳播管理相關的規定,其中通過《國土安全法》第 212 款修正,允許電子 通信與電腦系統服務商在保護生命安全的前提下,可以向政府提供用戶的電子通信紀錄。而 第217 款規定,在特殊情況下竊聽電話和電子通信是被允許合法的(李長剛,2009:108)。

中國大陸長期以來即屬於較封閉的政治體制,即使走向改革開放道 路,政治體系仍為保守集中的統治模式,因此網路發展後對於政治社會產 生的衝擊就比其他國家來的更為劇烈。尤其隨著網路影響力越見明顯,對 大陸當局來說,網路管理不再是單純的網路「訊息」管理,而是擴大到對 人民行為(如透過網路的社會動員)或甚至是思想轉變(如網路傳播公民 意識、權力觀念等)的治理回應,因此談論中國大陸網路管制問題,已無 法僅用社會或法律面進行解讀,而是應從政治層面觀察討論,而這也得到 本研究受訪者認同,其認為中國大陸的網路管制本來就是基於政治考量,

如果官方覺得網路對人民沒什麼影響,那就不會管制了。而大陸當局主要 擔心的是什麼?為何管制與如何管制將是本小節討論的焦點。此外,根據 近年來相關文獻與學者專家訪談,本小節也將分析整理近年來大陸網路管 制政策有何變化及其原因。

一、為什麼管?網路管制的理由

90 年代,中國大陸搭上資訊全球化浪潮,積極加快全國資訊化基礎建 設,而同步進行的還包括各式網路管制的法令。若以新制度主義論者主張 的「制度的生成是雙向且動態的」(薛曉源,陳家剛,2007:2)的觀點來 探討大陸的網路管制則必須同時將環境、歷史或時空因素都納入考量,環 境影響制度生成,同樣的,制度也影響環境改變,因此本研究循著新制度 主義觀點將從 80 年代資訊全球化環境因素的影響下討論中國大陸網路管 制政策的發展與變化。

80 年代當各國相繼加入全球化資訊建設行列,尤其美國在 1994 年主 導推動建立「全球資訊高速公路」(Global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 GII)

更得到各國熱烈迴響,而隨著各國提出的資訊科技發展策略也加速實現資

訊全球化。然而,世界各國的資訊競爭無疑對轉型中的中國大陸形成壓力 與挑戰,因此大陸當局很快的決定展開資訊戰略,並且以「後發優勢」加 快資訊化建設,但與此同時還必須解決資訊化發展(尤其是網際網路)所 帶來的衝擊與影響。簡言之,考量國際情勢壓力與國內政權穩定,使得大 陸網路管制行動似乎更具備政治合理性與正當性。以下就國際與國內兩方 面分析中國大陸進行網路管理的主要原因。

(一)國際環境威脅

1.資訊技術威脅:自 1994 年大陸接通國際網路後,陸續出現由西方技術支 援興起的海外網站,專門提供遭到大陸官方封鎖或限制討論的政治訊息。

到了 2000 年,這些海外網站除了提供新聞資訊外,更成為反權威人士集 合場域,透過各種網站表達對大陸政權批評與不滿,即使官方積極加強封 鎖,並且利用技術屏蔽進行反制,但仍無法做到全面阻擋,海外華語網站 在西方國家支持下不斷突破限制,流傳被列為高度敏感的人權、民運、宗 教或民主運動等訊息。另方面,隨著技術能力提升,海外網站的類型也來 越多元化,除了 24 小時提供新聞動態的網路媒體,如《大紀元》、《明慧 網》、《博訊新聞網》等,另外還包括網路雜誌、網路電子報、網路電視台、

華語廣播等陸續興起,透過技術而提供不同的政治觀點,散佈自由民主思 想、公民權力等概念,此都具體影響大陸當局堅持的威權統治(魏澤民,

2007:88-89)。

2.資訊思想威脅:前述的技術威脅主要係指自由網路管道的提供,不過更 重要的是網路傳播的內容也已劇烈的影響基層民眾思維,並且可能因此造 成由下而上的反動力量。如早在 1989 年,海外異議人士透過網路串連政 治反抗行動,以及其後 1999 年法輪功抗議事件發生,在官方立場即認為 這些是有心人藉由網路發動的擾亂民心事件,而為了消除政府治理壓力,

加強網路監管絕對是有必要的(李長剛,2009:151)。而另外的壓力來源則 是過去曾流傳「網路將促使中國『和平演變』的說法威脅」78,網路發展 是順應資訊全球化潮流,但如何避免網路成為西方思想滲入且逐步迫使大 陸威權政體瓦解的情況發生,此對於大陸當局而言這是比發展網路經濟更 重要的課題,而同時也使得網路管制具足了政治正當性。

3.資訊殖民主義威脅:隨著資訊全球化快速推進,發展中國家紛紛追隨美 國等西方先進國家的資訊化腳步,無論在資訊硬體或軟體方面均引進西方 技術,然而隱藏在技術背後的卻可能是西方國家意識型態,藉由資訊化設 備、通信網路來影響發展中國家的社會結構與文化,這即是美國學界提出 的「資訊殖民主義」意義(Cyberimperialism)(Ebo &Tong ,2001:110-117)。

由於在資訊技術上的壟斷,美國幾乎掌控全球電信市場,同時也在全球資 訊產業市場中佔有重要位置。面對西方資訊殖民主義的可能威脅,大陸除 了積極提升技術研發與創新能力,更重要的是有效控制網路上的資訊流 動,一方面要積極以資訊民族主義對抗西方的資訊殖民主義威脅79,另方 面則要繼續加強網路上訊息控制,避免任何資訊漏洞威脅國家安全。

(二)國內治理壓力

1.傳統思維的壓力:民主國家的治理模式是由國家政府、企業經濟與公民 社會三者經常性的互動產生。但是中國大陸長期以來便是屬於強國家、弱 市場的社會結構狀態,公民社會、民間組織、行業協會等規模弱小,根本

1.傳統思維的壓力:民主國家的治理模式是由國家政府、企業經濟與公民 社會三者經常性的互動產生。但是中國大陸長期以來便是屬於強國家、弱 市場的社會結構狀態,公民社會、民間組織、行業協會等規模弱小,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