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建設「中國化」特色的資訊社會道路

第三章 資訊全球化下中國大陸資訊社會發展現況

第四節 建設「中國化」特色的資訊社會道路

從 90 年代中期至今,中國大陸受到資訊全球化刺激而開始資訊化建 設工程,在短短不到二十年時間,資訊化社會發展成果顯著,而與其他國 家最大的不同即在於中國大陸啟動資訊化建設時,仍屬於推動改革開放的 發展中國家,在工業化尚未完成的情況下同步展開資訊化,此對於國家資 訊化發展是一大挑戰。但特殊的就是在國家強力主導下,依戰略分階段完 成目標,其採取「以資訊化帶動工業化」,兩化並進的做法加快資訊化社 會形成,儘管比其他國家起步較晚,但發展卻是十分迅速。經歷數年的摸

索,大陸當局從 2000 年起將資訊建設的重點由建設轉向經濟市場移動,

主要也是因為觀察到世界各國的資訊發展趨勢,大多以經濟發展為主軸,

因此大陸當局很快的調整戰略,加強推動資訊化經濟與社會發展,並且以 此視為中國邁向現代化國家的重要途徑88。此後無論是資訊化建設指導方 針、重點任務或政策措施等,基本上都採取建設與經濟發展並重,除了貫 徹以資訊化帶動工業化之外,更重要的是「以工業化促進資訊化」89,擴 大各領域資訊化建設與應用,加快資訊經濟產業與市場開發。

大陸以資訊化與工業化雙軌並行的發展模式很快的達成社會與經濟 轉型的目標,形成以知識經濟為主的資訊化社會。如同Castells(1997)所 形容的資訊社會特徵:運用新科技帶動社會核心轉向以知識為基礎,而生 產模式則以服務業為導向、以知識密集型產業為主流,中國大陸的資訊社 會發展軌跡也是如 Castells 所描述的,擴大資訊技術應用能力、發展資訊 技術並且積極研發、製造與供應國內需求,另方面也盡量開發資訊資源、

培 育 資 訊 人 才 , 並 且 同 步 完 成 相 關 資 訊 化 法 規 政 策 制 定 ( 小 凡 , 2002:256-260)。由此可知,大陸的資訊化建設是多目標同時啟動發展,由 於較晚加入全球資訊化行列,為了追上世界各國資訊化成果,大陸當局很 明白沒有太多時間可以慢慢發展,因此採取後發優勢策略,最主要的是吸 取其他國家發展經驗,但又避免全盤接受西方國家的發展模式,而是必須 符合中國大陸實際需要走出自己的特色道路。

2000 年 11 月 15 日中國大陸溫家寶副總理在全國計畫會議中提出「我 們必須走具有中國特色的信息化道路」,這是國家領導人首次明確的指

88 參考張新紅(2004),2000 年 10 月 11 日第十五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 與社會發展第十個五年計畫的建議》內容。

89 2003 年 7 月 22 日溫家寶總理主持國家信息化領導小組第三次會議中提出,強調信息化建設既 要加快步伐,又要從實際出發。總的要求是,堅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 化,走新型工業化道路。

示,資訊化發展要走出特色,避免過度受到先進國家制約與影響。而如何 在全球化的壓力下發展出「中國化」資訊社會是非常不容易的任務,因此,

大陸當局採取先檢視發展環境狀況,接著找出首要解決的問題,其後選擇 最有效的發展路徑,最後實現特定的發展目標,依此方向推進建設。也就 是說,依照天先發展的條件、擬出需要解決的問題、選擇最有效的方法與 實現特定的目標,可說是大陸當局發展具有中國特色的資訊社會的主要步 驟(張新紅,2004)。

所謂的先天發展條件,即是要先了解大陸發展資訊化建設的優劣條件 為何,例如論發展的優勢是中國大陸具備有充足的勞動力資源、勞動力成 本低廉、經濟市場潛力大、政府的強勢主導等,但是論發展的劣勢則包括 人口過多、城鄉差距過大、工業化基礎薄弱、缺乏資訊化概念等;而釐清 發展的優、劣勢後則可評估資訊化發展將面臨的特殊問題為何,進而擬出 首要解決的問題有哪些,如產業基礎薄弱、各地方資訊化概念不足等,都 是資訊化發展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再者如何選擇最有效的方式,多管齊 下同時解決問題也是大陸當局努力的目標。大陸幅員廣大、人口多,加上 資訊化建設啟動時間較晚,因此在現時環境壓力與時間壓力下如何用最短 的時間、最低的成本但卻要發揮最大效果與受益面廣,成為大陸資訊化建 設的另一特點,低成本、高效率是必要的建設途徑。最後則是實現特定的 目標,資訊化建設要達成的目標不只一個,但必須要與時俱進、配合實際 狀況設定不同目標,如一開始以完成基礎建設為主要目標,而當基礎設施 建制到一定程度時即調整目標策略往經濟發展前進,與此同時還有社會轉 型、資訊化政府等建設目標。

至此可以看出,大陸當局在啟動資訊建設不久後,即認知到全盤引進 西方國家的資訊基礎建設是不可行的,一方面要避免受到西方國家資訊技

術制約,另一方面更是要突破困境,發展出屬於「中國式」的資訊建設,

如此才能帶動經濟跳躍式的發展,擠身現代化國家行列。無可否認,大陸 當局確實達到兩化並進目標,成功的以資訊化帶動國內工業化,並且以工 業化再促進資訊化發展,經濟發展成果顯著,也實現全面現代化的目標,

儘管至今資訊發展仍有部份問題需要解決,發展風險依然存在,但是無可 否認的,大陸當局已完成「中國化」的資訊建設道路,而其重要特徵可歸 納以下幾點:

(一)政府主導

大陸威權治理模式成為快速發展資訊化建設的主要動力,由於政府掌 控資訊化發展的重要資源,因此由政府提出發展政策、重要任務與指導方 針等,帶動各領域的資訊化發展,此與其他國家由政府與企業或民間共同 發展資訊化歷程有很大的不同,大陸當局是完全由政府主導,企業與民間 社會配合的方式進行資訊社會發展。

(二)工業化、資訊化與現代化並進發展

80 年代面對資訊全球化的壓力,即便中國大陸尚未完成工業化發展,

但仍必須啟動資訊化建設,並且以建設現代化國家為目標。因此在資訊化 發展過程中,大陸當局以特殊的工業化、資訊化與現代化三方面並進推動 發展。而策略上則是遵循多、快、好、省為手段,「多」即是盡量讓更多 人感受到資訊化帶來的好處,藉此帶動資訊化概念成長;「快」即是盡量 縮短資訊化帶動工業化與現代化的發展時間;「好」即是指確實提高資訊 化建設品質與落實各領域資訊化工程;「省」即是指要提高資訊化建設效 益,用最短的時間但卻要發揮最大功效(張新紅,2004)。

(三)資訊經濟發展成果顯著

在短短幾十年的時間內,中國大陸的資訊經濟與產業發展上有長足進 步,不但是硬體資訊設備生產、製造成長速度受到國際重視,更重要的是 突破困境,在資訊科技的創新與研發方面有顯著成果。此外,網路發展後 更對實體經濟發揮拉抬效用,資訊市場經濟已經成為國家經濟發展的主 力,且隨著網路使用者人數增加,網路經濟商機龐大更使得中國大陸站在 全球經濟市場中重要地位。

(四)網路興起帶動社會快速轉型

網路普及與推陳出新的科技應用發揮了加乘效果,新技術、新應用與 新模式不斷藉由網路深化到社會各領域,網路在公共服務領域發揮越來越 重要的作用,且電子政務也改變傳統的行政組織型態與作業流程,更親近 大眾使用。另外,網路具備各式媒體特性而成為「超媒體」,不僅成為民 眾不可缺少的生活工具,更重要的是成就公民社會興起,並且隨著網路輿 論力量擴張,網際網路正成為民意匯集與反應的公共領域。

(五)網路管制與網路發展並進策略

中國大陸一方面以資訊網路經濟發展為主要目標,但一方面卻與其他 國家鬆綁法規、開放網路市場等作法不同,其實行嚴格且全面的網路管制 政策,不僅是利用技術監控網路輿論內容,更有甚者是要求外國資訊軟硬 體公司配合監管政策提供相關技術以易於執行網路內容、服務系統或網路 資源等全面掌控。但值得注意的,其網路管制的原則並未改變,但因網路 的社會影響力超乎預期,致使大陸官方不得不調整管制節奏,若全面限制 民意輿論也不利於國家治理,因此近幾年官方的網路管制漸出現彈性調 整,當網路事件涉及國家安全或有害社會穩定,則管制的手段是立即、嚴 厲且全面的,但若未踩到國家安全的界限,而僅是人民為了維護權益、抗

議特權或司法不公平等事件,官方則可能採取彈性、因事制宜的方式放鬆 網管的力道。

上述說明了大陸發展資訊化建設的幾個重要特徵,其中本研究最關心 的是資訊化建設不僅帶動經濟成長,更成為網路社會發展的基礎架構。而 隨著資訊化建設越完備,網路社會發展也越趨完整,由於網路具備多點連 結、即時、開放、互動與自主等科技特性,加上網路社會沒有階級限制更 沒有領導中心,因而使得網路影響力迅速擴張,不僅成為名符其實的「大 眾媒體」(喻國民,2011),更重要的是形成網路公共領域,實現公民自由 交換訊息的權力,此不但有助於公民社會發展,同時也帶動公民意識擴 張。近年來,各類型網路事件突顯網路公民社會的影響力正日漸顯著,同

上述說明了大陸發展資訊化建設的幾個重要特徵,其中本研究最關心 的是資訊化建設不僅帶動經濟成長,更成為網路社會發展的基礎架構。而 隨著資訊化建設越完備,網路社會發展也越趨完整,由於網路具備多點連 結、即時、開放、互動與自主等科技特性,加上網路社會沒有階級限制更 沒有領導中心,因而使得網路影響力迅速擴張,不僅成為名符其實的「大 眾媒體」(喻國民,2011),更重要的是形成網路公共領域,實現公民自由 交換訊息的權力,此不但有助於公民社會發展,同時也帶動公民意識擴 張。近年來,各類型網路事件突顯網路公民社會的影響力正日漸顯著,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