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中國大陸中小企業融資現況

第二章   文獻探討

2.6   我國發展兩岸金融版圖之契機

2.6.1   中國大陸中小企業融資現況

由於中國大陸金融制度偏頗及多重複雜因素下,導致中小企業融資管 道極其缺乏而形成產業資金斷鏈之現象,就以中小企業本身及主要融資機 構而言即可歸結出幾項原因。

根據中國政府工商部門的統計,截至 2008 年年底中小企業註冊已達 450 多萬戶,個體經營戶 1000 多萬戶,佔全國企業總數達 99%以上,而中 小企業創造的最終產品和服務的價值佔國內生產總額己逾 50%,佔出口總 額的 70%。無論於生產體系中或就業增長,中小企業對於當前中國經濟的 持續發展顯得至關重要,但於中國銀行體系下融資的困難始終箝制著中小 企業的發展。由於長期政策上的偏向,四大國有商業銀行21將資金主要貸 放於國營相關企業或大型企業,基於商業銀行的經營機制,更減少對於中 小企業貸款,再者大多數中小企業大都存在不實財務報表、欠債脫逃等缺 乏信用觀念的行為下,且中國目前尚未成立及無法取得確實徵信資料的情

21 中國四大國有銀行:中國銀行、中國建設銀行、中國工商銀行及中國農業銀行。

50

況下,使得中小企業的融資之路更顯坎坷。根據中國大陸法律出版社於 2010 年《敢問錢在何方》一書中分析,中國銀行無法成為主要提供中小企 業融資管道的理由,可歸納以下幾點:

1. 商業銀行推行資產負債比例管理,其主要在於監控存貸比,比例愈低 商業銀行提撥之貸款額度隨之減少。近年來,銀行不良貸款率持續上 升貸款風險日益擴大,為保守因應放貸品質商業銀行採取謹慎態度,

即使具有競爭力的中小企業,仍有許多銀行不願提供貸款。目前國有 商業銀行施行集約化經營管理,為了投向於大型投資項目或效益較好 的企業貸款,亦擠壓對中小企業貸放額度,而原本應為中小企業服務 的縣級支行,由於缺乏貸放額度之權限,貸款業務形同虛設便無需遑 論中小企業能即時獲得貸款。

2. 銀行為了確保資產安全,放貸相關程序冗長且繁複,對於中小企業緊 迫的資金需求、貸款頻率高、借貸金額小,無形地增加了銀行經營成 本,甚至無法補償銀行對中小企業貸款所必需承擔的高風險及成本,

況且資金更無法即時到位,進而制約了中小企業貸款的機會。

3. 目前銀行審查人員專業程度不足,對於國家頒佈加大扶持中小企業的 貨幣政策無法解讀,產業政策的轉變、貸款市場變化、企業經營活動 趨勢亦未能洞察,除了僅局限於分析報表階段外,無法辨視虛假報表 卻仍存在灰色放貸行為,非但未能減少放貸風險反而影響企業爭取貸 款的權益。

4. 中國大陸商業銀行對於貸款責任上制度大多採行重罰輕賞,貸款相關 人員的權力及責任存在不對稱的情況,依循國家政策指引下對國營企 業或地方政府的放貸,若日後產生呆帳其責任風險較放貸予民間中小 企業甚低,更造成民間企業貸款的難度。

51

5. 由於中小企業無論其資本額、管理制度、生產規模等各方面的條件遠 不如大型企業,但對於財務融資、理財結算等方面的規劃皆需銀行較 多的協助。例如承兌、保證函、信用狀等業務,但往往這些業務銀行 主要的服務對象仍然以大型企業為主,中小企業難以獲得奧援。

影響中小企業融資限制因素 

自 1978 年中國大陸施行經濟改革以來,企業活動的增加使得中小企 業更為蓬勃發展,隨著業務及市場的開拓資金的需求則成為最大的經營考 驗,檢視目前中小企業融資限制歸咎的因素大致可分為以下幾個理由:

1. 法律規管機構不健全

長期以來中國大陸對於中小企業於國民經濟發展中的定位及作用,甚 至對其金融方面的協助皆認知不足,以致於至今對於制定中小企業相關法 律、管理機構仍未有完整的建立,更缺乏對於中小企業的政策指標。

2. 深受國家信貸融資政策影響

在社會主義施行計劃經濟的影響下,目前中國大陸對於全力發展大型 國有企業、重點企業的信貸政策依然不變,對於改革經濟後的融資需求架 構的改變,僵化的制度無法與國際慣例的利益機制接軌。

3. 資金供給結構傾斜導致中小金融機構難以發展

由於中國金融體系存貸比重的 70%仍被四大國有商業銀行所壟斷,中 小型或非銀行金融機構始終處於受排擠之現象,且中小銀行的資本金較少,

能提撥之準備金及經營等抗風險能力均較差,資金供給與需求的結構偏差 造成資金分配運用效率極低。

52

4. 中小企業融資擔保品不足且尚未有信用擔保機制

目前大多數中小企業提供之擔保品大都過於陳舊無法評定價值、先前 已辦理抵押無法再獲得資金,或者抵押品難以變現等問題。此外,擔保市 場也缺乏有效的制度約束,更遑論採用信用擔保解決融資問題。

5. 尚未建立信用徴信系統亦無法連結直接融資管道

放貸的風險來自於貸款戶的信用風險,由於過去採行計劃經濟的中國,

對於缺乏建構信用資料的概念,再加上幅員廣大的羈絆,無法在短期內建 立起正確且具公信力的徵信資料,面對中小企業的資金需求,除了難以判 斷風險高低之外,更無法替創業投資者提供融資訊息。

6. 中小企業財務不具規範性

由於人才的缺乏、制度不健全進而影響了對於成本分析或費用上的核 算等管理機制,甚至蓄意逃稅、不願透露財富或隱匿債務或商業機密以致 於帳務始終不具透明性,無法真實反應企業的經營狀況,提高銀行審核的 難度。

7. 技術能力、產品品質、創新能力及管理能力的缺乏

中國中小企業大致可分為四類:a.改革開放後該階段形成的集體企業 和個體工商戶、私營企業約有 2000 多萬家;b.國有企業以重組等方式改制 的中小企業;c.「公司法」實施以來各類自然人或法人設立的有限公司、

股份有限公司和外資企業約有 50 萬家;d.國有控股中小企業約有 150 萬家。

面對經濟環境的變遷,一部份中小企業無法適應變化更少了管理的能力,

於是存貨增加、利潤率大幅下降。大多數中小企業屬於鄉鎮企業、街道企 業,就地取材、生產、銷售其所使用的設備或技術絶大多數來自大型企業 汰換品。民營中小企業的老板大多數來自於工人、農民、小販,完全沒有

53

經營管理的概念,而此類許多的中小企業原本即為大型企業附屬的小企業,

主要為大型企業配套生產單一產品,各地區生產同類型低階的產品同質性 極高,它們與研發技術的產學業界亦少有接觸,中小企業之間也沒有相互 切磋的精神,它們對於市場的變化是被動的接受者,甚至無法成為產業鏈 裡的一份子,銀行無法藉由完整的產業鏈中對其發揮融資作用。

8. 信譽度參差不齊

中小企業通常具有自由資金不足、企業制度差、管理不彰、規模較小 等不完美條件,再加上誠信素養不足,惡意倒債的事件屢見不鮮,使得融 資更顯困難。

2.6.2 我國中小企業融資發展及現況 

根據經濟部中小企業處 2010 年中小企業白皮書的統計,2009 年我國 中小企業約有 123 萬 2 千家,佔全體企業家數為 97.91%,中小企業中有 80.35%為服務業,2004 年至 2009 年台灣中小企業發展結構如下:

圖 20 2004~2009 年中小企業產業部門及主要行業家數比率

資料來源:2004~2009 財政部財稅資料中心

54

隨著我國資本市場體制愈漸完備,自 1994 年以來運用直接金融籌措 資金的企業已漸增加,與間接金融變化呈背離之現象。直至 2000 年後兩 者均無太大變化,相互維持一定的比重,但總體仍以間接金融之銀行放貸 為主,足見台灣銀行對於中小企業放貸基準之成熟度及信任度迥然不同於 中國大陸。

圖 21 1994~2009 年直接與間接金融比率

圖 22 1994~2009 年企業籌資管道之比較

資料來源:中央銀行《直接金融與間接金融存量分析》2010.04

資料來源:中央銀行《直接金融與間接金融存量分析》2010.04

55

一直以來,中小企業為我國經濟發展的基石,但中小企業共同的問題 卻是相同的,例如資訊不對稱、財會制度不健全等。金管會於 2005 年實 施《本國銀行加強辦理中小企業放款方案》,信保基金亦於 2008 年推出

《信保基金千金挺專案》,協助中小企業於景氣低迷時亦能取得資金繼續 營運,在直接與間接金融相互支援下,促使我國金融市場發展日臻完善。

近年來,隨著產業鏈的變遷,我國中小企業於中國大陸發展之趨勢早已成 形,根據 2009 年洪永淼、鄭鳴「兩岸資本市場整合與監管」研究中顯示,

於中國大陸發展之台資企業,銀行信貸仍為其主要融資方法,由於台資企 業與我國銀行存在文化、習慣及資訊了解等相關融資參考依據,因此大陸 台商源自於我國銀行之融資比重高達六成以上,又據我國金管會 2005 年 對我國銀行業海外分行獲利之統計,其稅前利潤佔整體獲利達 42.7%,尤 其以香港及越南兩地之獲利貢獻最為顯著,足見其海外融資市場需求及其 迫切已經突顯。

圖 23 1994~2009 年台灣一般銀行對中小企業放款情況

資料來源:行政院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銀行局,《金融統計輯要》

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