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中國大陸自 1949 年實施經濟改革三十年以來,運用大量低廉人工、

幅員廣大的土地及各種優惠租稅政策,計劃性的吸引海外資金的投入,藉 由發展過程中不斷學習並強化國家財政收入及資產,2010 年 GDP 已達 39.8 萬億元人民幣,如今已躍升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更在國際間取得了具影 響力的話語權,創造了社會主義結構下的新經濟。然而跳躍式的經濟發展,

於法令規範、資本增長、人力素質、技術經驗等各種週邊要素,幾乎跟不 上市場發展的需要,再加上快速的社會結構變遷,中國在許多層面上都出 現了斷鏈或其缺口的現象。以產業發展中的資金鏈為例,中國的中小企業 除自身存在諸多缺陷外,在道德誠信觀念缺乏及無法立即改變的國家既有 體制下,營運資金方面的籌措,無論藉由直接融資抑或是間接融資皆存在 許多困難,嚴重制約了中小企業的發展及國家之經濟動能。

一般而言,經濟發展初期,開發中國家大多以間接金融為主,而基本 功能在於企業籌募經營發展的資本市場通常發展的較為緩慢。資本市場除 了可使投資人得以分享企業成長的果實外,運作的良窳亦攸關一國產業與 國家經濟整體發展。然而,中國的投資活動猶如野火燎原般的在中國各地 迅速的展開,加上創業投資、私募股權等各類投資模式的加入,中國的資 本市場踉蹌上陣,並未將國內企業與資本市場結構作較妥適的區分,亦即 分別按企業不同資本規模及其產業發展特性或其他相關現實樣態,建立一 個有效且務實的融資平台,除少數企業符合或可能虛報財務狀況後獲得極 高的本益比風光掛牌上市外,絶大多數的中小企業仍然無法藉由直接市場 獲得足夠的運作資金而迫使停止營運。

11

借鑑投資銀行於美國 1970 年代之發展背景,由於金融產業業務發展 之同質性過高而導致競爭性壓力,遂以推展金融自由化,由此擴大了金融 產業之業務範圍,並藉由金融產品及客製化的多元化服務,不僅促進了資 本流動的效率,更提升對於客戶全面性的金融服務範疇,金融業者亦各自 發展出屬於自身利基性之業務1,使得金融產業結構獲得均衡之發展。另外,

美國企業拓展全球性業務之經濟版圖亦為促成投資銀行之發展動力之一,

隨著企業遍及全球營業據點,伴隨著企業成長歷程的投資銀行,更串連了 全球經濟網絡並架構起廣而綿密的銷售通路,使得美國的投資銀行對於全 球資本市場之影響性至今仍難以撼動。

綜觀近幾年中國經濟之迅速更迭,因經濟成長帶動企業籌措營運資金 之需求若渴,私募股權及創業投資業者之加入、資本市場掛牌案件大幅上 升、民間游移資金劇增等經濟現象觀察,中國資本市場已然呈現發展投資 銀行之態勢。再者,中國政府對於國家發展不協調導致多方面失衡現象,

對於資本市場採行之積極計劃,在國家經濟政策十二五規劃中均已顯現其 明確計劃。其中,對於提高中小企業貸款規模及擴大直接融資管道,發揮 多層次資本市場融資功能,著實為投資銀行之可行性發展,已然加注背書 之保證。

隨著兩岸經濟往來的密切及兩岸簽署金融監理備忘錄(MOU)、兩岸經 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之簽訂,台灣無論在資本市場、高科技發展、農業 發展、人文創意等或國際化程度、人才素質、管理經驗、金融制度等方面,

較於甫為發展資本市場的中國大陸,對於金融服務能力之缺乏,均具有其 互補之效益,跟隨台商於中國大陸佈建的營業據點及其人脈網絡,我國金 融業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機會與挑戰。藉此機會,對於向來箝制我國金融產

1 以承銷、併購業務著稱的為高盛證券(Goldman Sachs)、摩根史丹利證券(Morgan Stanley),以經紀業 務最具規模的美林(Merrill Lynch),以財富管理業務最具代表的花旗銀行(Citibank)。

12 效率之運作與流動外,其仲介功能更是發揮的淋漓盡致。依據Robert Lawrence Kuhn的定義,我國綜合證券商大多處僅於最狹義的範疇,即初級 市場的承銷業務與次級市場的經紀及自營業務。由於投資銀行在我國的發

13

1.3 研究背景與動機 

兩岸長期以來受到政治及國家政策因素之影響,於經貿上的往來始終 混沌未明,直至雙方相繼成為 WTO 締約成員後,貿易往來的程度愈顯緊 密及重要,兩岸經貿關係已呈現逐年快速發展的態勢。中國大陸經濟的崛 起,無疑帶給我國許多商機,相對地對我國政府及各類產業亦形成不同層 面諸多的挑戰。根據行政院陸委會的統計,我國對於中國大陸經濟貿易的 依存程度正日漸攀升。

以長期觀點而言,中國大陸經濟仍呈現可持續發展性,但亦將面臨因 經濟結構快速變化下而形成的社會經濟問題。例如,調節停滯性通膨的發 生、不公平競爭現象到處充斥、收入分配差距過大造成的貧富不均、投資 和消費關係失衡、城鄉區域發展不協調、科技創新能力不足、產業結構不 合理、農業基礎發展薄弱、法令制度尚未建全、人才培育供需背離、普遍 人民道德及知識文化素質不佳等各種顯性及隱性負面條件所集結的結構 性失衡現象,尤其產業資金鏈缺口,造成許多中小企業融資困難,相較大

0.%

5.%

10.%

15.%

20.%

25.%

84' 86' 88' 90' 92' 94' 96' 98' 00' 02' 04' 06' 08' Nov. 

10'

圖 2 台灣對中國大陸貿易佔我外貿之比重

資料來源:台灣海關統計 行政院陸委會

14

型國營企業融資額度卻極其過剩的乖離現象。礙於兩岸政治關係至今尚處 於萌生階段,我國金融業目前仍舊無法直接於當地提供並支援台商於大陸 的發展,在投資保障機制無以存在及難以獲得資金援助的台商,多年來於 中國大陸辛苦耕耘之印記,恐怕難一語道盡。經過多年的摸索及中國政府 積極發展國家經濟,台商不僅必需面對中國國有企業陸續重組更迭及當地 民營企業不斷被挖掘的巨大發展潛力外,更需要與其他歐美等國企業一起 競爭中國大陸這片廣大又充滿陷阱的新興市場。

以本研究探討我國金融業發展兩岸投資銀行為例,礙於中國大陸發展 資本市場尚處於初級階段,對於經濟發展有著重要影響之中小企業卻因政 策偏頗、金融產業結構問題、相關人員認知及專業程度不足等多重因素下 而嚴重產生融資來源之缺口。相較長期以來端賴發展中小企業支持經濟的 我國,金融業熟稔於中小企業之專業經營,已成為眾多亞洲國家之中鮮有 之獨特利基。因此,若能藉此經驗帶進專業人才,整合我國各項金融產業 之專業能力,並形成產業資金鏈之融資訊息及資金運用管理等交流平台,

並於中國大陸經濟發展中佔有一定程度上的影響力或市場佔有率,積極開 創兩岸間的資本市場商機,我國將有機會邁向發展投資銀行之徑。依前述 中國大陸資本市場發展軌跡中,由於兩岸間制度上之不同發展而顯現出我 國金融業者於兩岸資本市場發展之機會,本研究採以承立平教授提出以市 場(Market)、制度(Institutions)、技術(Technology)三者間形成之交叉關係中 之 M-I-T 論點,討論並且歸納出我國金融產業發展兩岸投資銀行之可行性 策略分析,除拓展我國金融產業之版圖外,希冀能成為未來中國經濟發展 下的重要戰略投資者。

2010 年兩岸 ECFA 完成初步簽定,給予許多台灣企業編織擴大中國大 陸市場發展之願景,我國政府可參考台商於大陸發展多年之經驗、人脈及

15

對當地產業經營熟稔程度,分析挑揀出台灣各個產業中,相對中國大陸較 為強項的軟實力並著以發揮開創產業新格局。此外,更需鬆綁箝制多年經 濟發展的兩岸監理制度,內在運用政策、外在發揮談判協調的功能,予以 相互合作、共謀其利發展出經濟市場,務必盡快編整出完整的經濟建構藍 圖,方足以協助大陸台商落實發展並協助我國各項產業,並鋪陳未來發展 之途徑。

1.4 研究目的與範圍 

中國經濟處於快速發展的態勢下,為保有持續穩健發展並維護經濟市 場之穩定,目前依然採行外匯管理的機制,尤其對於大型資金的往來皆有 其嚴格的審批制度,無論是外資企業、台商企業及當地民營企業,隨著市 場不斷變化及規模擴大等相關營運計劃,調度營運資金的靈活性成了所有 企業最棘手的問題。80 年代,受歐美大型企業投資中國市場的影響下,促 使中國政府開始嘗試發展資本市場,除了深滬兩個證券交易所之外,近幾 年在深圳又開放了中小板及創業板的交易市場。雖然已建構資本市場提供 融資平台,但仍有許多尚不具掛牌能力或無意願上市的中小企業,在沒有 銀行及其他融資管道支援且缺乏效率專業化管理等各種因素下,使中小企 業無法順利繼續發展。

反觀我國經濟發展根源大多來自於中小企業,大多商業銀行更伴隨著 許多中小企業成長茁壯。我國可運用多年來扶植中小企業發展的經驗下,

予以複製及調整適用於中國大陸經濟環境下前期資本市場的融資模式,不 僅能支持台商於商機無限的中國繼續發展之外,更能發掘並協助中國大陸 中小企業融資道路上,開啟日後進入資本市場運作之路,使我國金融產業 呈現出對於中國經濟發展的價值,更使得相關合作協定運作之效果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