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302 請參見第二章第二節。

303 Samuel (1986), 246.

大略出現在第三景的前、中、後三部份,且並不具任何改變。

譜例 3-49:音磚 A 音磚 B

音磚 A 的配器非常罕見,它是由一台馬特諾電子琴、倍低音單簧管,和鑼

(Tam-Tam)一起組成的音響色塊;在極低音域所造成的轟然效果中,得以一窺梅湘 所欲塑造「痲瘋病院的恐怖氛圍」。在聽覺上,其準確的音高會因為音域極低、以

及電子琴的震動而模糊化,所以,真正較為突顯的反而是其對稱音型。因此,本

音磚可被視為以聲響為主的音磚。為第三景揭開序幕的音磚 A,除了營造一開始

的氣氛,更揭示此景不尋常、充滿大量聲響型音磚的特色。

而音磚 A 在之後的編碼 43、編碼 115,都以與聲樂音磚互相嵌合的型態出現。

譜例 3-50:音磚 A 與痲瘋病人聲樂音磚互相鑲嵌

值得注意的是,編碼 43 與痲瘋病人聲樂音磚共同出現時,音磚 A 的意義已不

再是先前被賦予的「痲瘋病院恐怖氛圍」;直至編碼 114,音磚 A 改與聖方濟聲樂

音磚互相嵌合,更突顯此音磚意義早已改變之事實。由此可推論,導奏中的音磚 A

於之後的重複,多是架構上的考量,而非氛圍的塑造。

二、音磚 B

音磚 B,在第三景中出現兩次,分別於編碼 2、編碼 46。﹙可參見譜例 3-49﹚

此音磚由兩台馬特諾電子琴、與銅管紛亂的音響群所組成。在聽覺上,會聽到特

出的高音域電子琴音響,連續奏出兩個下行大三度,以及與之交纏的大片銅管音

響群。檢視這些銅管音群,會發現每一個聲部皆位在調式七,然而,在梅湘的設

計之下,三連音、五連音與八分音符彼此錯落的狀態下,獨立的音高元素已經不

重要,在聽覺上呈現的就是一片雜然紛陳的銅管音效,使音磚 B 自然歸入聲響型

動機的範疇。

音磚 B 再次於編碼 46 出現時,一如音磚 A,是與痲瘋病人聲樂音磚交迭出現。

譜例 3-51:編碼 46,音磚 B 與痲瘋病人聲樂音磚交替出現

譜例 3-51 是解釋聲響式音磚的絕佳範例。檢視此譜例,可發現兩次出現的音

磚 B 係位於不同的音高位置上。第二次音磚的高音部馬特諾電子琴,不僅在音域

上更為提高,在旋律上亦產生變化。同時,銅管音群的音高組織也有所變化。然

而,在聽覺上,此二者卻無疑屬於同一個音磚。這亦說明了《聖方濟》中音磚的

特色係架構在織度、速度與音色的核心要素上,而並非音高、旋律等參數。雖然

音磚 B 在前後的旋律與組成音上,具有細微的變化,然其整體「馬特諾電子琴與

銅管聲響」的聲效,卻使他們被標示為同一音磚,音高上的變化因而容易被忽略。

這亦是梅湘設計音磚的變與不變的巧妙手法。

三、音磚 C

音磚 C,即為日本鴞的鳥鳴。此音磚是導奏動機中,在第三景出現次數最多者,

也是第三景中最常出現的鳥鳴。一開始位於編碼 3 的音磚,由木管群與法國號組

成,嘗試揣摩痲瘋病院陰沉的氣氛。

譜例 3-52:音磚 C,編碼 3 首次出現的 Fukuro 動機

爾後,日本鴞動機出現在編碼 47、48、49、52﹙共出現兩組四次,與聖方濟

聲樂音磚互嵌﹚與編碼 124、126﹙與聖方濟主題片段 a2、和音磚 D 共同組成類似

小尾奏的器樂片段﹚。

音磚 C 具有兩種類型,第一種類型由罕見的四度音程和弦所組成,304整體音

域較窄、和聲單純。第二類型則在音域、和聲上皆具擴張之勢,使用調式三與調

式六之和聲。

304 參見第二章,梅湘音樂語言。

譜例 3-53:兩種類型的日本鴞動機

本音磚出現的位置,常與黑暗或負面的意義相關。除了一開始梅湘自述的恐

怖氣氛之傳達,第二次在編碼 46 與 49,它出現在痲瘋病人充滿恨意的歌詞之後;

到了編碼 52,它與痲瘋病人聲樂音磚互相鑲嵌,其歌詞恰好為痲瘋病人回憶過去

的美好,反觀自己目前悲涼景況時,急轉直下的悲嘆:現在,我…;最後,音磚 C

於小尾奏﹙編碼 126﹚出現時,梅湘在其上註記「漸漸地,夜色籠罩兩人」305,仍

不脫負面、晦澀之意涵。因此,音磚 C 以其出現的位置來看,是規律地出現在整

景的前、中、後三部份,深具架構性;以其隱含的意義來說,則與「痲瘋病人」、

「陰暗」有著一定的聯結性。

305 Messiaen (1988), 173.

四、音磚 D

導奏中的音磚 D,為整部《聖方濟》中少數使用排列互換(permutation

symétriques)手法的段落。音磚 D 在第三景共出現兩次,第一次在編碼 4、5,第二 次短暫出現於編碼 125,即出現在導奏與小尾奏部分。此音磚厚重的織度、龐大的

音響、滯重的節奏與冗長的長度,皆迥異於導奏中任何一個音磚,顯得突兀且格

格不入。

譜例 3-54:編碼 4,使用排列互換之音磚 D306

306 譜例 3-54 中所註記第九與第十二泛音共鳴和弦(ar9 / ar12)皆不完整,其中 ar9缺少 升 F 與 G 音;ar12則缺少降 G 與 F。此處音磚 D 的排列互換共有三頁,在此僅列出一頁作 為範例。

如譜例 3-54 所示,音磚 D 由三片音響層所構成。第一層使用排列互換第三十

以人物安排來看,第三景的整體架構則是「痲瘋病人與聖方濟 ― 痲瘋病人、聖

方濟與天使 ― 聖方濟與痲瘋病人」三個段落,亦可視為一巨大的三段體;所以,

音磚 D 所對應的,即為劇情上「天使、聖人、凡人」三者不同等次的受造物,相

互交流之處。由此可推斷,梅湘在音磚 D 使用三層音響層的排列互換,的確有其

考量。而排列互換所具有的神秘意義,也呼應著第三景「痲瘋病人不解其痛苦來

源而忿恨不平,但上主是愛,祂是全知」的劇情主線。

除此之外,排列互換的使用尚有一個特點:上述每一音響層的最後一個節奏

皆被陡然切斷,例如第三十一列最後一個節奏實質應為 11,然出現在音磚 D 時僅

出現 6 的節奏值;第三十二列最後一個節奏應為 9,但僅出現 5 的實質等。對於節

奏的設計,此種「片段式」的、在某瞬間嘎然而止的特質,在梅湘的作品中屢屢

皆是。梅湘雖然使用演算過的數值為音樂素材,然卻從不會呆板地盲從。對梅湘

而言,音樂創作的第一要件是滿足聽覺的要求,為避免過長的節奏型態所招致的

冗長無趣,梅湘採用片段擷取的方式處理其節奏物件。再者,凱姆指出,這種擷

取亦有其目的:

這個音磚的開始與結束,讓人想起電子音樂的片段。這就好像一扇窗陡 然被打開,透過它,使人可以隱約見到之前提到的宇宙秩序,然而在一 段時間之後,又旋即關閉。308

308 Keym (2002), 275.

此種片段擷取的手法在小尾奏的音磚 D 更為明顯,309其排列互換數值亦取自

譜例 3-55:音磚 E 的旋轉和弦

此音磚以其在第三景出現的位置而言,明顯具有結束意涵,因本身即具有下

行音形,又以二度下行作結的結構,再搭配梅湘所設計的大幅度漸弱與柔和的弦

樂音響,使其「收尾」效果更為顯著。

音磚 E 最後一次在編碼 122 出現時,搭配著聖方濟全景最後一句聲樂音磚,

使其收尾意義表露無遺。在此,聖方濟唱出我也不配,我也不配痊癒,即搭配使

用音磚 E 的高音旋律。

譜例 3-56:音磚 E 搭配聖方濟聲樂音磚

貳貳

貳貳、、、、 鳥鳴動機鳥鳴動機鳥鳴動機鳥鳴動機

一、藍鶇(Merle bleu)

疾病得醫治之後,痲瘋病人開始跳舞。他的 Dochmiaque 節奏又再次出現,

不過配器完全改變。他現在是喜悅的動機、伴隨著錚錚作響的鐘聲。我 在這裡也介紹了一種鳥,藍鶇(Merle bleu),我曾數次在德爾菲(Delphe)的 山間聽過.,在這裡我使用木琴(xylophone), 馬林巴木琴(xylorimba)和馬林 巴(marimba)來詮釋它。這又是一種峇里島的音樂,不過搭配著勝利的重 音以及弦樂和鈸的顫音。312

藍鶇,是梅湘用來描繪痲瘋病人狂喜至極的鳥歌素材。除了使用打擊鍵盤樂

器揣摩藍鶇的鳴叫聲,梅湘使用弦樂與鐘(cloches)永無中輟的顫音,來渲染此種如

迷醉般的氣氛。

312 Samuel (1986), 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