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此和弦由上下兩層組成,上層為增四度(F-B)與完四度(B-E)的疊合,下層則是

一個密集的五度音群,由緊密相鄰的 G-A-C-D 所組成。146雖然梅湘並沒有討論本

特殊和弦的色彩,但在梅湘研究中,此種由 C 大調音階構成的屬音和弦被稱為「白

和弦」,147在《聖方濟》出現的頻率也最高;至於其它位置的屬音和弦則鮮少出現。

以下為屬音上的和弦,由 C 音開始排列的十二個移位位置。

145 請參見第三章第三節,淨化動機。

146 根據蕭慶瑜在其著作中的解釋,這個和絃實可看作古典和聲中的屬十三和弦,然 兩者之別在於,梅湘屬音上的和弦,會盡量使七個音一起出現,而古典和聲的屬十三和弦,

則通常會省略一些音、特別是九度音與十一度音,因此兩者在聲響上聽起來更為接近。詳 見蕭慶瑜(2003),65-67。

147 Keym (2002), 102.

譜例 2-13:屬音上的和絃暨其十二位移

二、移調轉位和絃(accords à Renversements Transposés)

(一) 結構

移調轉位和弦﹙簡寫為 art﹚是《聖方濟》中最重要的特殊和弦,色彩也最為

絢麗。針對此和弦的構成,梅湘在《論述》中有詳盡的解釋:

首先,此和弦的根基為建構在升 C 上的屬九和弦(省略三音)加上升 F 調的

主音(升 F)。

譜例 2-14a:移調轉位和弦之根基

接下來,梅湘於其上添加具「雙重倚音」效果的四度音程(G - C),即成為所謂

「移調轉位和絃」:

譜例 2-14b:移調轉位和絃之形成

從這個和弦的構成可看出梅湘對於「模糊調性」所做的處理:一開始,屬九

和弦以省略三音的形式出現,等於拆毀傳統「大小調」的中心架構;再者,加上

與此和弦關係遙遠的、梅湘所謂的雙重倚音,使整個和弦更趨向無調性、無方向

性,由此成為一個從調性中解離出來的特殊和弦。此和絃由 C 音開始排列的十二

位移如下:

譜例 2-15:移調轉位和絃與其十二位移

(二) 彩色玻璃效果(effet de vitrail)及其色彩148

移調轉位和絃具有古典和聲轉位的形式,而每個和絃皆帶有絢麗的色彩,梅

湘由此營造出「彩色玻璃效果」(effet de vitrail)。譜例 2-16 為「第二移調轉位和絃」

(art2)的四種轉位位置:149

譜例 2-16:第二移調轉位和絃(art2)四種轉位位置

接下來,梅湘將四個和絃,平移到同一個低音上,譜例 2-17 即成為一組「在

同低音上的移調轉位和弦」。(accords à renversements transposés sur la même note de

148 請參見 Messiaen (1944), 43; Messiaen (2002), 138-140.

149 就譜例 2-15 從 C 音重排的次序來看,梅湘即使用第二調轉位和弦(art2),解釋移 調轉位和弦的建構。(譜例 2-16)

basse) 色的虹彩……我們再一次思想,巴黎聖母院(de Notre Dame de Paris)、夏 特聖母院(de Notre Dame de Chartres)彩繪玻璃窗(rosaces)的微光閃爍、布 爾惹(Bourges)以及聖夏佩爾(Sainte Chapelle)輝煌的彩色玻璃,就會讓人

151 Messiaen (2002), 136-138.

然而,在如此相似的和絃架構中,卻分別閃爍著不同的色彩與光澤,此種特性與

教堂彩繪玻璃雖被囿於固定框架之中,卻仍可因著光線的轉折閃爍絢彩光芒之特

質,產生了形上的聯結,也因此,梅湘對此和絃所營造的效果深深着迷。

「移調轉位和弦」以其聲響上的變化性、其色彩的饒富變化,成為《聖方濟》

中最重要的特殊和絃,不但貫串全劇的聖方濟主題(thème de Saint François)即以此

和弦為核心元素,152在第三景的天使歌中,更出現了整組色彩斑斕的「彩色玻璃

效果」和弦。153此和絃不斷被用於「聖」、「屬天」等一切具有正向意義的歌詞或

主題中,其在梅湘心目中舉足輕重的地位,不言而喻。

三、泛音共鳴和弦(accord de la résonnace)

泛音共鳴和弦(縮寫為 ar),係由泛音為素材組織起來的和弦。此種設計將自

然聲響中原是陸續出現的泛音列,同時壓縮於一個垂直和聲中,音響張力因而遽

增。在《音樂語言》中,梅湘舉出此和絃的基本位置:

譜例 2-18:泛音共鳴和絃

梅湘的泛音共鳴和弦的組成音與調式三之一相同(僅缺少降 E)。此和絃一如

移調轉位和弦,亦可加以轉位營造「彩色玻璃」效果。(譜例 2-19)然而,它們並

不像移調轉位和弦擁有自成一格的系統化顏色體系,梅湘在《論述》中對此和弦

152 請參見第三章第一節,聖方濟主題。

153 請參見第三章第一節,第二、第三段天使歌。

的討論也附之闕如。

譜例 2-19:泛音共鳴和絃的彩繪玻璃效果

泛音共鳴和絃在《聖方濟》中所佔比例不大,通常以轉位的型態出現,且常

常省略部分組成音,如在第三景導奏的音磚 D 所出現的第九泛音共鳴和絃。154

譜例 2-20:泛音共鳴和弦與其十二位移

四、四度音程和弦 (accord en quartes)

四度音程和弦﹙簡寫為 aq﹚,係由調式五的所有和弦音所組成。梅湘在《音樂

語言》中對此和絃著墨不多,僅指出四度音程和弦乃由增四度與完全四度共同疊

合而成。

譜例 2-21:四度音程和弦

154 參見第三章第三節,中性音磚。

四度音程和絃中的增四度和完全四度,並沒有組合上的固定順序,只要是由

以上兩種音程組成,便符合此和絃的認定標準。然而,此和弦在《聖方濟》的使

用極少,且出現時多半不完整。以第三景而言,四度音程和絃僅出現在日本鴞

(Fukuro)動機,且音組成並不完整,再加上梅湘自己表示,此鳥鳴是傳達痲瘋病院 陰森的氣氛,155 足見梅湘對此和絃並不青睞。

其實,若從和聲色彩的角度來看,就不難了解此和弦被冷落之原因。四度音

程和弦的組成音來自於調式五,其本身就是一個色彩匱乏的調式;而從調式五與

四度音程和弦雙雙在《論述》中的色彩討論中缺席,除了再次印證了色彩與和絃

位階的決定性關係,也同時證實,梅湘色彩理論的確存有某些隱而不顯的邏輯,

並非作曲家天馬行空的想像。

譜例 2-22:四度音程和絃與十二位移

五、密集共鳴和弦(accord à resonance contractée)

密集共鳴和弦﹙簡寫為 arc﹚,由兩個鄰近、同低音的七音和弦組成,亦具有

十二位移的色彩圖譜。在《論述》中,梅湘同樣用了極多的篇幅,解釋此和絃的

架構與色彩。

155 參見第三章第三節,日本鴞(Fukuro)動機。

首先,密集共鳴和弦,是以建立於降 E 音屬九和弦(省略三音)加上降 A 調主音

(降 A)的和弦為基材:

譜例 2-23a:密集共鳴和弦基材

接著,在此和弦前方加上五重的倚音,156在後方加上兩個和聲的低音加強效果:

譜例 2-23b:密集共鳴和弦建構過程

最後,梅湘將三個部份結合,形成兩個和弦,即為密集共鳴和弦之原型:

譜例 2-23c:密集共鳴和弦

密集共鳴和弦幾乎都以一組的型態出現,例如譜例 2-23c 的 A、B 兩個和弦。

這兩個和弦,皆以相同的緊密二度音程(D、E)作為低音。和弦 A 在大二度上方,

疊置了來自於調式二的五個音,音程組合包括一個半減七和弦﹙以降 E 為根音﹚

再堆疊大三度﹙G﹚,由於音層堆疊較密集,張力較強。和弦 B 上層則為一個以降

156 即將第一個和弦的每個音,都視為倚音,故產生「五重」倚音,接著再解決到第 二個和弦。

D 為根音的五音音階,音響較和諧,張力也較為鬆弛。兩個和絃連接,在聲響上 即造成鬆緊交迭的層次感。又 A、B 兩和弦共有四個同樣的音,形成的效果亦類似

於「彩色玻璃」。157另外,梅湘亦仔細註記由下而上呈現的和絃顏色:和弦 A 為黃、

淺紫色,鉛灰色。和弦 B 為藍綠色與鉛灰色。158

以下是密集共鳴和絃暨其十二位移:

譜例 2-24:密集共鳴和絃暨其十二位移

凱姆指出,此和弦是「除了移調轉位和弦之外,在聖方濟中最常出現的特殊

和弦,且大部分是以原型的型態出現」。159然在第三景中,此和弦的使用並不頻繁,

其中一個例子為排列互換中的銅管音群。160

157 請參考前面的移調轉位和弦(art)。

158 Messiaen (2002), 151. 法文原文請參見附錄二。

159 Keym (2002), 121.

160 請參見第三章第三節,導奏音磚。

六、旋轉和弦(accords Tournants)

梅湘嘗試塑造「框架內燦動」的彩色玻璃效果。而此組和弦尚有一個特點,即後

兩個和弦﹙和弦 B、C﹚在高音聲部呈現二度下行的效果。以下是旋轉和弦暨其十

二位移。

譜例 2-26:旋轉和弦暨其十二位移

凱姆認為,旋轉和弦在聖方濟中,即與「苦難、疲累的傳達,密切相繫」。163

如第三景痲瘋病人上場前,即出現近兩組的旋轉和弦,為第三景揭開序幕。164

肆肆

肆肆、、、、 色彩色彩色彩色彩、、、、和聲與和聲與和聲與和聲與《《《《聖方濟聖方濟聖方濟聖方濟》》》

梅湘的學生艾迪.蕾傑(Edith Lejet)曾指出,無論梅湘是否患有「光幻覺」症,

其色彩皆屬於相當個人的感受。即使曾與梅湘面對面、聽其親授色彩與聲響之關

163 Keym (2002), 122.

164 請參見第三章第三節,導奏音磚 E。

係,此種連結對蕾傑而言,依舊晦澀難解。165本文作者認為,研究梅湘調式或和

166 éblouissement 為一種精神信仰層次的眩惑,亦是梅湘音樂所追求的重要課題。本 詞由洪力行在論文〈天主教信仰與梅湘音樂創作之關係初探〉中譯為「眩懾」,並發表於 輔仁大學第一屆天主教國際學術研討會 — 理性與信仰的跨領域對話﹙2009 年 5 月 2 日﹚。 請參見會議網址:

http://www.fjac.fju.edu.tw/conference/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task=view&id=12&Ite

mid=27. (摘錄於 2009/7/1)

巴黎聖母院演講時,試圖闡釋此二者之間的關係:

以及「排列互換」(Les Permutations symétriques)。Dochmiaque 是希臘格律的一種,

其躁動的個性賦予痲瘋病人主題源源不絕的動力;而排列互換則是不可能的魅力

壹壹

170 Olivier Messiaen, Traité de Rythme, de Couleur, et D’ornithologie, Tome I, (Paris:

Alphonse Leduc, 2004), 73.

171 Messiaen (2004), 81.

2+1、1+2、4+2 與 2+4,因此會形成三拍或六拍。三比二關係的音步,則具有 3+2、

Procéleusmatique 2+1 Trochée Antibacchius péon III 的巨著 ― 《音樂的海洋》(Samgita-ratnakara)。這些塔拉極為精巧繁複,且大部分已不存

後,就形成梅湘作品中最常出現的 節奏。這一個短小的節奏組合,已具體而微 地涵蓋了梅湘對節奏的所有追求:包括希臘節奏、印度節奏、不可逆節奏與質數

節奏。因此,梅湘將這組節奏視為其節奏的基本型。

除了這些規律的音步組合,梅湘尚提到另一種「組合的音步」(peids

composés),如兩個 Trochées( )組成一個 Ditrochée( ),或是兩個

Iambe( )組成 Diiambe ( ),或者由 Iambe( )和 Crétique( )共同組成

的 Dochmius( )。

音步的基本節拍可以使用「替換」 (substitution)、「分解」 (dissolution),「結

合」 (conjugaison)三種方式進行節奏的改換,比如將 Iambe( )分解為

Tribrique( ),或是將 spondée( )以「短」代換「長」,成為 Iambe( )。以 這三種簡單的概念,便可創造出千變萬化的節奏型態。

二、Dochmiaque 組成與變化

如前所述,Dochmius 是一種組合型的音步。它最基本的型態為「iambe–crétique」

如前所述,Dochmius 是一種組合型的音步。它最基本的型態為「iambe–crétiqu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