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中文學習的相關因素

在語言溝通中,「聽」與「讀」同樣都屬於接收性的語言技巧。其中「讀」

對於現代人來說尤其重要。在 Krashen(2004)的著作「閱讀的力量」(The Power of Reading)中提到,閱讀不僅僅可以增加一個人的字彙量,還能夠提升學生的 創造力以、推理能力,以及日後的書寫能力。而在閱讀的過程中,辨認文字為 一項基本的訊息處理階段,在此階段對於訊息處理的品質,對於閱讀理解有高 度的影響力(楊憲明,1998)。

正確地掌握中文字是學習中文的基本條件。學習者必須建立對於漢字的 形、音、義緊密聯繫,才能達到胡適先生所說的「四到」-「心到、眼到、口 到、手到」,正確運用語文的目的。由於中文字的組字規則、發音方式,及書 寫方式並不完全同於拼音文字,因此在進行相關探討前擬就中文字的形、音、

義特性加以簡要概述:

壹 壹壹

壹、、、、中文字的特性中文字的特性中文字的特性 中文字的特性 一、字型方面

裘錫圭(1994)指出,漢字所使用的字符整體上可分為三類,即聲符、意符 與記號三類。若文字與所代表的詞在語音上有關連者稱為「聲符」,在意義上 有關連者稱為「意符」,若在語音及意義上皆無關連者稱為「記號」。中文字為 一字一音節,且多數的中文字本身即可表示一種意義,並且可作為組成詞的最 小單位,因此裘錫圭便將中文稱為「語素-音節文字」。陳姝嫈(1998)指出,語 文字所代表的詞有意義上的聯繫之字符稱為意符,若該字符與所代表的詞有聯

繫者稱為音符,如該字符與詞的語音、意義上皆無聯繫者則稱為記號。

在漢字中,三類符號皆採用,但在拼音文字中則僅運用聲符。綜合言之,

漢字的字型組成有一定規則可依循,而且多數字可以表示一種最小的意義,為 一具邏輯性的文字系統。

二、字音方面

中文字讀音的特性之一是音節組成的結構固定,其結構為(C)、(M)、V(E)。

V 為主要元音、C 為輔音、M 為介音、E 為元音之後的元音性或輔音性韻尾(曾 世杰、王素卿,2003)。一個音節中最多包涵四個音素。

在漢字中,除部分字僅由元音組成外,多數的字皆由一個聲母及元音所構 成,即聲母加上韻母的組合。而拼音文字則多由數個音節組成,單一的詞中包 含較多音素,所以拼音文字中較少同音字,而中文字則較多。

萬雲英(1991)指出,中文字中的單音節詞為由聲母、韻母及聲調所組成三 維模式,且聲調具有表意的特點。在漢字裡,同樣的音節,若聲調不同,就具 有不同的意義,即為不同的詞。由於個體所能發出的單音節語音有限,若每一 音節作為一個與詞來運用,則不足以滿足語言溝通的要求,因此,中文的四聲 表意便能滿足此一需求。曾世杰、王素卿(2003)亦指出,中文字的四個聲調除 了區別意義的作用外,亦有助於音節的具體化以及劃分音節的功用。

儘管漢字中同音字很多,但在日常生活中,多數人仍能瞭解彼此溝通的意 涵。這要歸因於一般人能夠透過溝通情境、文字敘述的上下文脈絡,來瞭解特 定字的發音、意義。因此可知,漢字字音的特性為一字多音,且需依據不同情 境、脈絡,及指稱不同意義的語詞而有所不同。

三、字義方面

根據洪淑娥、吳耀宗(2008)綜合萬雲英、黃沛榮(1999)、葉德明(1999)、裘 錫圭(2001)等看法指出,中文字在字義上具有一字為一個意義單位、多數字為 一字多義、同一字與不同字可組成意義不同的詞,以及字序不同產生不同意義 的詞等特點。

在中文裡,一個字即可構成一個意義的最小單位。依據東漢許慎在其著作

「說文解字」中指出,中文造字規則可劃分為六種方式,稱為「六書」。而其 中又以「形聲」字佔多數,即由一個表意偏旁加上一個表聲偏旁加以組合而成。

在中文字裡,約有 80%到 90%屬於形聲字(Zhu, 1987;胡永崇,2002;Shu, 2003),中文閱讀者除可從聲旁推知一個字可能的發音之外,亦可從該字的表 義偏旁,即部首,來瞭解一個字的屬性、意義等訊息。根據相關研究指出(Ho, 1999),即使未經過特別教導,一般能力的學齡期兒童亦能根據先前的學習經 驗,依據部首來學習新字的意義。

從前述相關研究中可瞭解,每個中文字在一個情境下代表一個意義,然中 文字也會隨著不同的使用情境而有不同的意義,如「地球」與「籃球」中的「球」, 儘管字型、讀音完全一樣,但意義上卻不相同,前者所指的「球」代表行星,

後者的「球」所指為一種運動器材。而一般閱讀能力者經過相當時間接觸中文 字的經驗後,應可根據特定的偏旁、部首來瞭解文字的意義。如「晴天」的「晴」

與「眼睛」的「睛」雖然都擁有「青」字作為聲旁,但此二字的部首分別為「日」

及「目」,因此,教師在教導學生區辨此二字時,便可引導學生注意「日」與

「目」分別代表與「太陽」、「眼睛」有相關,來增進學生對於字的意義的瞭解。

貳 貳貳

貳、、、、中文文字的識字歷程中文文字的識字歷程中文文字的識字歷程 中文文字的識字歷程

中文字由於其組成架構、發音規則並不同於拼音語系文字,因此,兒童或 初學中文者其認字發展歷程與其他語系文字有明顯不同。根據萬雲英(1991)指 出,兒童學習漢字的過程大致可分為以下三個階段:

一、對中文字各部分的組成結構及形、音、義建立模糊關連的類化階段 學生在剛學習中文字時,對於中文字的字型建立了概略性、不穩定、模糊 的暫時關連。表現在課堂上的情況即為,在教授新的內容時,容易出現序列效 應,如先前學過的中文字與目前學的生字產生混淆,抑或在複習舊生字時,將 新字的筆畫、點捺等部分套用在舊生字上。在辨認以及聽寫特定字時,常因為 對於各字形、音、義的不確定而產生字的部件錯置或移位的混淆,以及方向變

動或者筆畫增刪等現象。

雖然一般能力閱讀者在學習中文字時難免產生形、音、義關連上的錯誤,

但其對於每個漢字的形、音、義的連結所需花費的時間、再認以及提取的錯誤,

均較閱讀困難者來得低(李俊仁、柯華葳,2007)。另外,學生在初學中文字的 階段,是以整體中文字為主。在對中文字進行辨認時,整體呈現的效果優於以 部件分別呈現的效果(Tong, McBride-Chang, Shu, & Wong, 2009)。

二、對中文字組成結構及形、音、義三項基本音素之間建立統一關連的初步分 化階段

學生在此階段對於所學的中文字已經具有初步的整體形象,對於漢字的外 形、發音、意義有了較具體的瞭解,對於字型的結構已經有了一定的掌握,不 再產生結構的遺漏或混淆。相關研究亦指出,在經過訓練後,初學中文字的學 生亦能掌握簡單的中文字規則,並且應用在學習新字的過程中。Ho 等(1999) 研究發現,在經過教導後,小學一年級的新生能運用可以獨立成為聲旁的中文 字作為發音的線索,來閱讀不熟悉的中文字,並推測其可能的發音。

三、形成中文字組成成結構及形、音、義三項基本因素間統一關連的牢固準確 分化階段

透過經常的接觸、分析以及識字量的增加,學生對於所教過的生字已經能 有準確的掌握。兒童對於文字的辨識、理解也逐漸從書法特徵、筆畫分類的傾 向,逐步轉為由中文字的結構、部首,以及部件(構形、非構形、相關、相似 等部件)來對所學的文字加以分類、記憶(葉素玲、林怡慧、李金鈴,2004)。

此階段兒童所採用的認字策略已較初期更為複雜,對於文字的辨識、解碼 技巧也更為成熟,以可利用中文的組字相關規則來進行學習新字。也能清楚掌 握中文字形、音、義間的關係,達到自動化認字的階段(陳美文,2001)。

參參參

參、、、、影響中文閱讀的相關因素影響中文閱讀的相關因素影響中文閱讀的相關因素 影響中文閱讀的相關因素

閱讀是一項複雜的認知歷程,且牽涉到許多能力。Kirby(1992)指出學童的 閱讀表現與其訊息處理能力有顯著關係,非語文訊息處理能力是預測語文表現

的一項有效指標。兒童在年幼時,透過父母及其他人所給予的語言刺激、互動,

逐漸開始學習說話,並逐漸獲得語文能力。從這些經驗的累積中,大部分學童 都能逐漸瞭解所使用的語言規則,以及各種聲韻單位所代表的意義,並用以表 達自己的想法(Ziegler & Goswami, 2005)。在口語語言階段後,文字學習亦是 影響學童語文能力的重要因素。在中文字學習方面,最初多是由生活情境中開 始學習不同符號、圖案所代表的意義,如速食店招牌、玩具商標等,從而瞭解 各種視覺訊息所代表的意義。入學後,透過有系統的教導與練習,學生會逐漸 累積識字量,並從中發現中文特定的組成方式(McBride-Chang & Ho, 2005;

Chung et al., 2008)並以這些規則來幫助書寫,記憶及學習生字。此外,兒童若 能正確使用注音符號,以注音符號幫助閱讀,將可擴展其知識及增進閱讀經驗 (李俊仁、柯華葳,2007)。除學習情境外,兒童的語文能力對於其日常生活應 用亦有重要影響。因此,如何能在適當的情境流暢的提取詞彙對學童的閱讀能 力便顯得重要(曾世杰,1996)。如閱讀菜單、盤點商品、說明物品使用方式都 需要具備正確、流暢的閱讀能力才能完成。以下將就與台灣學童中文閱讀相關 因素進行探討。

(一)一般處理速度

Luria(1966)提出了 PASS(Planning, Attention, Simultaneous, and Successive theory)理論來解釋個體處理各類訊息的機制。在其所提出的理論中,認為人類 的認知過程是由計畫、注意以及處理三個系統所組成。一般人在閱讀的過程 中,會透過注意系統來留意以及專注在適當的刺激,以計畫系統來控制、組織

Luria(1966)提出了 PASS(Planning, Attention, Simultaneous, and Successive theory)理論來解釋個體處理各類訊息的機制。在其所提出的理論中,認為人類 的認知過程是由計畫、注意以及處理三個系統所組成。一般人在閱讀的過程 中,會透過注意系統來留意以及專注在適當的刺激,以計畫系統來控制、組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