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中文閱讀能力的探討

閱讀能力是語文學習中強調的重點之一,在國小低年級階段解碼、拼音、

組字規則、流暢性等是他們的發展重點,因此本節將對注音閱讀、中文識字、

閱讀流暢性做進一步的探討。

壹、注音閱讀的功能與內涵

我國的國語文教學由注音符號開始,小一的前十週讓學生讀、寫注音符號,

之後在注音符號的輔助下進行課文的閱讀,提升閱讀的能力。現行的九年一貫 國語文領域課程綱要更將注音符號運用能力列為分段能力指標,其中,國小低 年級的學生必須要能認唸、拼讀及書寫注音符號,進一步的能以注音符號輔助 閱讀及識字,擴充語文學習空間,由此可見注音閱讀在我國語文教育中的重要 性。以下就注音符號的功能、內容、相關研究來進行探討。

一、注音符號的功能

民國二年教育部召開讀音統一會,制定注音字母,民國七年教育部正式公 布注音字母,期間經過不斷的修正,民國十九年將注音字母正式改定為注音符 號(國立編譯館,1980;張正男,2004)。注音符號的功能如下(國立編譯館,1980;

萬雲英,1991;張正男,2004):

(一)解決識字的困難

漢字的字形複雜,造成許多孩子即使聽到該詞的語音知道它的意義(如:

ㄅㄚˋㄅㄚ˙),但該語詞呈現在眼前時卻不知如何讀出(如:爸爸)。若兒童能 學會注音,看到附有注音的「爸爸」便能讀出字音,不僅能了解意思,也能識 字,解決識字上的困難。

(二)幫助國音的統一

語言是彼此溝通的工具,統一的讀音可以促進溝通成效,民國以後推行注 音符號,做為學習標準國音的輔助工具,以求達到國音統一的目的。

(三)增進閱讀的效果

17

尚未制定注音符號前,兒童必須在教師的教學中識得一定量的字彙後才能 自行閱讀,但注音符號的出現解決了這個問題,兒童只要熟悉注音符號及拼音 技能,便能自行閱讀拼音課文、注音版的書籍,提升他們閱讀的主動性,或是 拼音寫出短文、日記,表達自己的想法。在閱讀有注音符號的課文或書籍中識 字,讓抽象的字形置於一個較具體的故事情境中,加速漢字的形、音、義連結,

而大量的閱讀也會增加識字量。

二、注音符號的內容

注音符號主要分成三個部分,分別為聲、韻、調,標註聲的符號稱為聲符,

標註韻的符號稱為韻符,現行的注音符號共有 37 個,包含 21 個聲母及 16 個 韻母,以下就聲母、韻母、聲調做進一步的探究(國立編譯館,1980;張正男,

2004):

(一)聲母

聲母是一種輔音,是漢語語音的前部,具有辨義的作用。當氣息從聲門出 發後,在口腔內會受到某部分的阻礙而形成音流或氣流,聲母是氣流受阻後的 爆發或摩擦的作用,不容易聽出聲音,因此,為了教學及練習上的方便,會在 聲母後面加上一個韻,如:ㄅ、ㄆ、ㄇ、ㄈ加上ㄜ;ㄐ、ㄑ、ㄒ加上一;ㄓ、

ㄔ、ㄕ、ㄖ加上帀。聲母可依據發音部位、發音方法、清音與濁音、送氣與不 送氣音做下列分類:

1.發音部位:指發音器官的部位以及發生阻礙的情形,可分為七類。

(1)雙唇音:以雙唇部位發音,雙唇輕閉,讓氣流受阻,有ㄅ、ㄆ、ㄇ。

(2)唇齒音:用唇齒部位發音,上齒接觸下唇,讓氣流受阻,有ㄈ。

(3)舌尖音:發音部位在舌間,以舌尖抵住上牙床,讓氣流受阻,有ㄉ、ㄊ、

ㄋ、ㄌ。

(4)舌根音:以舌根部位發音,舌根上升靠近軟口蓋,讓氣流受阻,有ㄍ、ㄎ、

ㄏ。

(5)舌面音:發音在舌面的部位,舌面貼近硬口蓋,使氣流受阻,有ㄐ、ㄑ、

ㄒ。

(6)舌尖後音:用翹舌後的舌尖後部位發音,舌尖翹起後捲與硬口蓋相貼,讓 氣流受阻,有ㄓ、ㄔ、ㄕ、ㄖ。

(7)舌尖前音:以舌尖最前端的部位發音,舌尖最前端抵住下齒背,使氣流受 阻,有ㄗ、ㄘ、ㄙ。

2.發音方法:當發音時氣息受阻,會用什麼方法來發聲,可分為五類。

(1)塞音:發音器官先緊密靠攏,讓氣流形成適當壓力,直到阻塞部位突然分 開,氣流爆出而發音,有ㄅ、ㄆ、ㄉ、ㄊ、ㄍ、ㄎ。

(2)塞擦音:發音器官先緊密靠攏,讓氣流受阻,之後阻塞的部位會突然分離 成一個狹縫,讓氣流摩擦而出,有ㄐ、ㄑ、ㄓ、ㄔ、ㄗ、ㄘ。

(3)擦音:發音器官上下阻靠近,把通道變得很窄,讓氣流從縫隙中擠出去而 發聲,有ㄈ、ㄙ、ㄕ、ㄖ、ㄒ、ㄏ。

(4)鼻音:氣流受阻塞後顫動聲帶,通過鼻腔形成鼻音,有ㄇ、ㄋ。

(5)邊音:氣流受阻後顫動聲帶,從舌頭兩邊流出,有ㄌ。

3.清音與濁音:氣流通過聲門時會有兩種情形,一種為顫動聲帶而發音,稱之 為濁音,有ㄇ、ㄋ、ㄌ、ㄖ;另一種為不顫動聲帶而發音,稱為清音,有ㄅ、

ㄆ、ㄈ、ㄉ、ㄊ、ㄍ、ㄎ、ㄏ、ㄐ、ㄑ、ㄒ、ㄓ、ㄔ、ㄕ、ㄖ、ㄗ、ㄘ、ㄙ。

4.送氣與不送氣:依據發音時氣流送出的強弱分為送氣與不送氣音,送氣音是 指氣流急促且較強的送出,有ㄆ、ㄊ、ㄎ、ㄑ、ㄔ、ㄘ;不送氣音是氣流平緩 且較弱的送出,有ㄅ、ㄉ、ㄍ、ㄐ、ㄓ、ㄗ。

(二)韻母

韻母代表元音,在漢字語音的後部,可以獨立發音,發音時不受發音器官 的阻礙,而是受口腔的開合、舌位的高低前後、唇形圓展的影響。韻母主要可 分為四類以及將一、ㄨ、ㄩ與其他韻母結合的結合韻:

1.單韻母:發音時舌位的高低前後及嘴唇的圓展等狀態始終一致,聲音單純,

沒有變化,有一、ㄨ、ㄩ、ㄚ、ㄛ、ㄜ、ㄝ。

2.複韻母:由兩個單韻母緊密結合成一個韻,有ㄞ(ㄚ+一)、ㄟ(ㄝ+一)、ㄠ(ㄚ

+ㄨ)、ㄡ(ㄛ+ㄨ)。

19

胡永崇(2001)對國小一年級學生進行注音符號的實驗教學,研究結果顯示 注音符號的單音認讀、單音書寫、拼音認讀、拼音書寫四個變項間有顯著相關,

且與認字表現間也有顯著的相關。相關研究指出聲韻覺識與注音符號閱讀的表 現息息相關(曾世杰,2004;朱麗安、林麗卿,2009;李俊仁,2010)。朱麗安、

林麗卿(2009)探究幼稚園大班聲韻覺識與國小一年級注音符號成就表現的相 關,指出聲韻覺識能夠預測小一學生的注音符號成就表現,其中又以尾音偵測 與去音首測驗達.05 的顯著水準。李俊仁(2010)認為注音符號的認讀及拼音是 用來檢測學生是否有讀寫障礙的一個指標,若注音符號的認讀有問題,可能代 表學生在最基本的文字符號和聲韻訊息的連結記憶有問題,可預期將來的中文 認讀上會有困難。

綜合上述,注音符號在內容上分成聲母、韻母和聲調三個部分,而在閱讀 上具有解決識字困難、幫助國音統一、增進閱讀效果的功能。國小一年級學生 入學後需進行十週的注音符號教學,熟練注音符號的聽說讀寫後進而運用注音 符號來擴展識字、閱讀範圍,解決學習上的困難。因此,本研究將注音符號閱 讀視為國小低年級學生具備的中文閱讀表現,探討不同認知因素與注音閱讀的 相關,以及新住民配偶子女與本國籍配偶子女之間的差異。

貳、中文識字

識字在閱讀中佔了很重要的角色,Gough 和 Tunmer 認為閱讀=識字解碼×

語言理解(引自王瓊珠,2010),因此,識字有困難者在閱讀上也會有困難。以 下就中文字的特性、中文識字的發展歷程和中文識字的認知成分做探討。

一、中文字的特性

(一)具有組合性的文字結構

中文字從結構上來看可分為合體字與獨體字兩類,合體字可以進行結構的 分析,其各個組成的部分稱為偏旁,獨體字則是指在結構上無法進行分析的字 (裘錫圭,1995)。中文字的偏旁又可分為具表音功能的聲旁以及具表義功能的 形旁,其中,部分表義的偏旁又稱之部首,是檢所中文字的基本單位,但多年

21

來中文字的演變使得偏旁失去表音及表義的功能,因此,近年來部件已成為中 文字最小的組合單位(裘錫圭,1995;秦麗花,2002)。

(二)遵循一定的造字規則

中文字在字符的配置上有左右相合、上下相合、內外相合,組合後必須符 合每個字體能容納在一個方格裡的原則,又稱方塊字(裘錫圭,1995)。漢字具 有一定的造字規則和筆順規則,識字時只須掌握規則來記憶,而非一筆、一劃 一捺的死記,而其中的偏旁部首有一定的含義,可提供訊息有助於閱讀理解(萬 雲英,1991)。

(三)形成一字一音節

拼音文字的字和發音是依據 GPC(grapheme-phoneme correspondence)的原 則 , 每 個 字 音 的 對 應 有 一 定 的 規 則 性 , 而 中 文 字 則 是 依 據 OPC(orthography-phonology correspondence)的原則,字形和字音有一定的對應 規則,因此,中文字具有一字一音節的特性,又稱為詞素-音節的文字(吳宜貞、

黃秀霜,2004;裘錫圭,1995; Ho, Chan, Lee, Tsang,& Luan, 2004)。但我 們能夠藉由聲旁讀出正確字音的機率為 40%,若又考慮聲調,其字音的正確 率會降至 25%,這也顯現出中文字的字音不像拼音文字那樣有很強的規則性 (Ho, Chan, Tsang, Lee, & Chung , 2006)。

(四)字形與字音的結合

形聲字是中文字中最常使用表音成分的字,由一個部首和一個聲符組合而 成,其聲旁具有表音作用,可分成兩類,一類為單純的表音,如:「花」的聲 旁「化」,另一類則與形聲字的意義有關聯,即音義兼具,如:「珥」的聲旁「耳」,

以「玉」從「耳」,「珥」是一種用玉製作成的耳飾(方金雅,1997;裘錫圭,

1995)。

(五)字形與字義的結合

中文字源自於文字畫,以近似文字的圖畫來代表事物的意義,在象形、指 示、會意字中所用的字符便與該字的意義有關聯,如:人、日(裘錫圭,1995)。

(六)字音與字義的結合

有些形聲字的聲旁具有表義的作用,為有義的聲旁,稱之為形聲兼會意字,

如:「晴」的聲旁「青」有美好的意思,「晴」為美好的太陽,「青」即具備表 音和表義的作用(裘錫圭,1995)。

綜合上述,中文字是一個具有組合性的文字結構,且須遵循一定的組字規 則,在字形、字音與字義上有相互結合的特性,在發音上則形成一字一音節。

由此可知,當兒童在識字時,若能掌握組字規則、字形結構,將有助於之後的 識字表現。

二、中文識字的發展歷程 (一) 激發-綜合兩階段模式

曾志朗(1991)提及在此模式中,漢字的字形、字音、字義等的訊息是以平 行分佈的方式儲存於記憶系統內,我們必須運用多重線索來辨識漢字,而辨識 過程可分為激發與綜合兩階段:在激發階段,刺激字的各種相關訊息都會被激 發出來,包括與聲旁相關的所有發音;在綜合階段,開始綜合這些激發階段產 生的字形、字音,合成一個最可能的發音,做出反應。另外,在各種線索的運

曾志朗(1991)提及在此模式中,漢字的字形、字音、字義等的訊息是以平 行分佈的方式儲存於記憶系統內,我們必須運用多重線索來辨識漢字,而辨識 過程可分為激發與綜合兩階段:在激發階段,刺激字的各種相關訊息都會被激 發出來,包括與聲旁相關的所有發音;在綜合階段,開始綜合這些激發階段產 生的字形、字音,合成一個最可能的發音,做出反應。另外,在各種線索的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