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三節 建議

依據本研究的結果,對教學、評量及未來研究提出以下建議:

壹、對教學和評量的建議

一、擴充字形知識,並提供閱讀機會以增加識字量

中文字的字形複雜、數量龐大,造成閱讀初學者在記憶中文字時常會遇到 困難,教學者須思考該如何協助學生記憶文字,以增進閱讀能力。在中文字中,

形聲字占了 80%~90%,且具有某些特性,如:遵循一定的造字規則,形、音、

義相互結合,因此,我們可以使用一般字彙知識的識字教學法,讓學生熟悉漢 字組字規則、部首表義、聲旁表音的內容,以提升他們的識字量。在部分研究 中皆發現一般字彙知識能有效預測中文閱讀表現。

除此之外,提供學生大量的閱讀機會,讓他們從讀本中擴充字彙量,而非 只侷限於課堂中的教材內容,並藉此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提升閱讀的主動 性,成為一個好的閱讀者。

二、提供多元文化的學習環境

相關研究發現新住民配偶子女的閱讀流暢能力、閱讀理解能力、注音認讀 和語詞表達與本國籍配偶子女有顯著的差異,進而影響中、高年級的數學、國 語文成績表現。在語文學習中,新住民配偶子女有可能因為文化的差異而產生 理解或表達上的困難,因此,教學者若能在語文課程中顧及不同背景學生的經 驗,以多元文化的觀點來進行教學,並提供足夠的學習資源,將有助於新住民 配偶子女未來的中文閱讀學習表現。

三、提供早期介入的補救教學

研究結果發現非字辨識、字形結構辨識、部首位置辨識、聲韻覺識和快速 唸名與中文識字、一分鐘讀詞和注音閱讀有顯著的相關,其中,字形處理和快 速唸名的相關測驗能夠有效預測新住民配偶子女和本國籍配偶子女的中文閱 讀表現。而這些測驗具有測驗時間短、施測流程容易的特點,因此適合做為閱

讀困難者的初篩工具,讓教師們能提早篩選出閱讀困難者,提供早期介入的補 救教學,避免學生出現馬太效應的情況,有利於之後的中文閱讀表現。

貳、對未來研究的建議

一、擴展研究對象的年級與區域

本研究對國小低年級新住民配偶子女和本國籍配偶子女進行比較研究,建 議未來可選擇不同年段的學生進行研究,了解新住民和本國籍配偶子女在認知 能力與中文閱讀表現間的關係是否會因年級不同而有所差異。另外,本研究區 域僅限於臺中市山線地區的學校,建議未來可以擴大樣本分布的區域,如:海 線、屯區,或進行不同區域間的比較,讓研究結果更具代表性。

二、改變研究工具的類型

影響中文閱讀表現的相關認知因素,除了本研究所提及的字形處理、快速 唸名和聲韻覺識外,還有其他的認知因素存在,例如:聲旁表音覺識、詞素覺 識、中文斷詞等。建議後續的研究可以改變或增加認知因素的變項,以了解不 同認知因素對中文閱讀表現的預測力,藉此找出能夠成為中文閱讀表現篩選工 具的變項。

三、增加中文閱讀表現的變項

本研究將中文閱讀表現的重點放在中文識字、閱讀流暢性和注音閱讀,著 重閱讀時的解碼,但在閱讀歷程中,除了識字解碼外,語言理解也占了很重要 的部份。Gough 和 Tunmer 提出閱讀=識字解碼×語言理解(引自王瓊珠,2010),

若其中任一項表現為零,都會影響學生的閱讀表現。因此,建議未來研究可在 中文閱讀表現中增加閱讀理解的變項,讓研究更為完善。

四、針對本研究的發現做加深的探究

本研究結果中發現聲韻覺識對本國籍配偶子女的注音閱讀有預測力,但對 新住民配偶子女則沒有預測力,與研究者原先的預期不同,除了研究者所認為 的新住民配偶子女對中文聲韻不熟悉外,是否還有其他因素存在,值得後續研 究探討。另外,在字形處理中發現部首位置能預測新住民配偶子女的中文閱讀

79

表現,而字形結構能預測本國籍配偶子女的中文閱讀表現,建議未來的研究可 以進一步探究為何兩者會有此有趣的相異點。

81

參考文獻

一、中文

方金雅(1997)。國小學生一般字彙知識宇認字能力之相關研究。國教學報,9,

211-249。

內政部(2010 年 12 月 4 日)。99 年 1 至 10 月結婚對數較去年同期增加 20.50%。

內政部。2011 年 4 月 30 日,取自:

http://www.moi.gov.tw/chi/chi_news/news_detail.aspx?sn=4855&type_code。

內政部入出國及移民署(2011 年 7 月 25 日)。外籍配偶人數與大陸(含港澳)配偶 人數按證件分﹝統計﹞。臺北市:內政部入出國及移民署。2011 年 8 月 25 日,取自:

http://www.immigration.gov.tw/ct.asp?xItem=1103653&ctNode=29699&mp=1。

內政部統計處(2010)。內政統計通報:九十九年第二十九週(99 年上半年嬰兒 出生狀況統計)。臺北市:內政部統計處。2011 年 8 月 25 日,取自:

http://sowf.moi.gov.tw/stat/week/list.htm。

王世英,溫明麗,謝雅惠,黃乃熒,黃嘉莉,陳玉娟,陳烘玉等(2006)。我國 新移民子女學習成就現況之研究。教育資料與研究,68,137-170。

王振世,蔡清中(2008)。臺灣外籍配偶子女學習適應與學業成就之間的關係:

東南亞、大陸與本國籍配偶子女之比較。教育政策論壇,11(2),75-105。

王瓊珠(2010)。識字教學。載於王瓊珠、陳淑麗(主編),突破閱讀困難-理念與 實務(129-149 頁)。臺北市:心理。

王瓊珠,洪儷瑜,陳秀芬(2007)。低識字能力學生識字量發展之研究-馬太效應 之可能表現。特殊教育研究學刊,32(3),1-16。

向芳誼(2007)。臺北市國民小學東南亞新移民子女學校適應之研究。臺北市立 教育大學教育形政與評鑑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朱麗安,林麗卿(2009)。幼兒聲韻覺識與小一注音符號學業成就表現之相關研 究。「2009 臺灣教育學術研討會」發表之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

李宏鎰(2009)。認字困難學童之文字表徵。中華心理衛生學刊,22(1),51-66。

李俊仁,柯華葳(2007)。以認知因素區辨不同閱讀能力組的效能分析。特殊教 育研究學刊,32(1),1-14。

李俊仁,柯華葳(2009)。臺灣學生聲韻覺識作業之聲韻表徵運作單位。教育心 理學報,41(1),111-124。

何緯山,陳志賢,連廷嘉(2011)。新移民家庭子女自我概念、學業表現與生活 適應之相關研究。大仁學報,38,49-67。

林玉燕(2009)。國小一年級學童注音符號能力對閱讀理解影響之相關研究。國 立臺中教育大學語文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林彥同(2000)。幼稚園至國小三年級學童各類唸名速度能力的發展及其與閱讀 能力的相關。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林盈甄(2011)。國小三年級一般學生和識字困難學生一般字彙知識之研究。國 立臺中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林筱晴(2006)。新住民女性子女的閱讀能力分析:閱讀差異分析個案研究。國 立臺中教育大學語文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邱志峰(2009)。新移民子女的生活適應。載於張芳全(主編),新移民新教 育(9-2 - 9-25 頁)。臺北市:麗文。

邱冠斌(2008)。新竹縣外籍配偶子女國小一年級國語文學習成就之研究:以竹 北市為例。中華行政學報,5,145-163。

吳瓊洳,黃靖茹(2010)。當前國內新移民子女課程與教學的省思與展望。教育 研究月刊,195,15-27。

吳瓊洳,蔡明昌(2009)。新移民子女文化認同與學校適應關係之研究-以雲林縣 就讀國中階段之新移民子女為例。屏東教育大學學報,33,459-488。

吳錦惠,吳俊憲(2005)。新臺灣之子的教育需求與課程調適。課程與教學季刊,

8(2),53-72。

胡志偉,顏乃欣(1995)。中文字的心理歷程。載於曾進興(主編),語言病理學 基礎第一卷(31-69 頁)。臺北:心理。

83

胡永崇(2001)。國小一年級閱讀障礙學生注音符號學習的相關因素及意義化注 音符號教學成效之研究。屏東師院學報,15,101-140。

胡永崇(2007)。學習障礙學生閱讀流暢度的評量與教學。屏師特殊教育,14,

10-19。

宣崇慧(2007)。二年級學童讀字相關認知因素及提取發音訊息的習字表現之探 究。特殊教育研究學刊,32(3),17-37。

宣崇慧,盧台華(2006)。聲韻覺識能力及口語詞彙知識與國小一至二年級學童 字、詞閱讀發展之探究。特殊教育研究學刊,31,73-92。

柯華葳(2010)。閱讀成分與閱讀發展。載於柯華葳(主編),中文閱讀障礙(25-42 頁)。臺北市:心理。

柯華葳,李俊仁(1996)。國小低年級學生語音覺識能力與認字能力的發展:一 個縱貫的研究。國立中正大學學報社會科學分冊,7(1),49-66。

洪儷瑜,王瓊珠(2010)。識字能力的評量。載於柯華葳(主編),中文閱讀障礙 (147-165 頁)。臺北市:心理。

秦麗花(2002)。從漢字的特性育學習談兒童識字能力發展的相關研究。屏師特 殊教育,3,1-8。

國立編譯館(1980)。國語。臺北縣:正中書局。

國籍法(2006 年 1 月 27 日)。

教育部(2010)。中小學國際教育白皮書。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10)。教育部推動教育優先區計畫(101 年度)。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 無日期)。大陸及外籍配偶子女就學人數﹝統計﹞。臺北市:教育部。

2012 年 3 月 25 日,取自:

http://www.edu.tw/statistics/content.aspx?site_content_sn=8956。

陳玉娟(2009)。新移民子女教育問題、成因及其策略之研究:以國民教育階段 為例。初等教育學刊,33,33-58。

陳奕全,葉素玲(2009)。漢字辨識理論模型中的部件表徵。應用心理研究,43,

177-205。

陳湘琪(2004)。國小一年級外籍配偶子女在智力、語文能力及學業成就表現之 研究。國立臺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

陳雅玲(2010)。國小四年級一般字彙知識、中文斷詞與中文讀寫能力之相關研 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陳惠琴,楊憲明(2008)。國小學童文本朗讀速度之分析研究,特殊教育與復健 學報,18,1-30。

許榮喜(2009)。新移民女性子女的同儕關係。載於張芳全(主編),新移民新教 育(9-2 - 9-25 頁)。臺北市:麗文。

曾世杰(2004)。聲韻覺識、唸名速度與中文閱讀障礙。臺北市:心裡。

曾世杰(2010)。注音與聲韻覺識教學。載於王瓊珠、陳淑麗(主編),突破閱讀 困難理念與實務(104-105 頁)。臺北市:心理出版社。

曾世杰,王素卿(2003)。音素覺識在中文閱讀習得歷程中的角色。台東大學教 育學報,14,23-50。

曾世杰,邱上真,林彥同(2003)。幼稚園至國小三年級學童各類唸名速度能力 之研究。師大學報,48(2),261-290。

曾世杰,簡淑真,張媛婷,周蘭芳,連芸伶(2005)。以早期唸名速度及聲韻覺 識預測中文閱讀與認字:一個追蹤四年的相關研究。特殊教育研究學刊,

28,123-144。

曾志朗(1991)。華語文的心理學研究:本土化的沉思。載於楊中芳、高尚仁(合

曾志朗(1991)。華語文的心理學研究:本土化的沉思。載於楊中芳、高尚仁(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