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國小低年級新住民配偶子女與本國籍配偶子女的 字形處理、聲韻覺識、快速唸名能力與中文閱讀表現 之比較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國小低年級新住民配偶子女與本國籍配偶子女的 字形處理、聲韻覺識、快速唸名能力與中文閱讀表現 之比較研究"

Copied!
98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班 碩士論文 Department of Special Education National Taichung University of Education Master Thesis. 國小低年級新住民配偶子女與本國籍配偶子女的 字形處理、聲韻覺識、快速唸名能力與中文閱讀表現 之比較研究 A Comparative Study on Orthographic Processing, Phonological Awareness, Rapid Naming and Chinese Literacy Performance between Immigrant Resident and Taiwanese Children in Grade 1 and 2. 余美姍 Mei-Shan Yu. 指導教授﹕廖晨惠 博士 Advisor:Chen-Huei Liao, Ph. D.. 中華民國 101 年 6 月 June, 2012.

(2) 國小低年級新住民配偶子女與本國籍配偶子女的 字形處理、聲韻覺識、快速唸名能力與 中文閱讀表現之比較研究 摘要 本研究旨在了解國小低年級新住民配偶子女與本國籍配偶子女在字形處 理、聲韻覺識和快速唸名的表現,以及新住民配偶子女與本國籍配偶子女在字 形處理、聲韻覺識和快速唸名間的差異。此外,更進一步探討字形處理、聲韻 覺識、快速唸名與中文閱讀表現之間的相關情形,並分析在排除控制變項(年 齡、智商)、聲韻覺識和快速唸名後,字形處理對中文閱讀表現的預測力。 本研究選取國小低年級學生 85 位,新住民配偶子女 48 位,本國籍配偶子 女 37 位,均接受聲韻覺識、快速唸名、非字辨識、假字辨識、字形結構辨識、 部首位置、識字量評估、一分鐘讀詞、注音閱讀等測驗。研究結果發現: 一、本國籍配偶子女在一分鐘讀詞與顏色唸名的表現上,皆顯著優於新住民配 偶子女。 二、新住民配偶子女的中文識字、一分鐘讀詞皆與非字辨識、假字辨識、字形 結構辨識、聲韻覺識和快速唸名有顯著相關,注音閱讀則與數字唸名有顯 著相關。本國籍配偶子女的中文識字、一分鐘讀詞皆與非字辨識、假字辨 識、字形結構辨識、聲韻覺識和快速唸名有顯著相關,注音閱讀則與字形 結構辨識、聲母覺識和快速唸名有顯著相關。 三、快速唸名能有效預測新住民配偶子女的中文識字、一分鐘讀詞與注音閱讀 的表現,字形處理能有效預測新住民配偶子女一分鐘讀詞的表現。 四、聲韻覺識、快速唸名和字形處理能有效預測本國籍配偶子女的中文識字、 一分鐘讀詞的表現,聲韻覺識能有效預測本國籍配偶子女注音閱讀的表 現。. 關鍵詞:新住民配偶子女、聲韻覺識、快速唸名、字形處理、中文閱讀表現 I.

(3) II.

(4) A Comparative Study on Orthographic Processing, Phonological Awareness, Rapid Naming and Chinese Literacy Performance between Immigrant Resident and Taiwanese Children in Grade 1 and 2 Abstract The study examined the contribution of orthographic processing to Chinese literacy performance in immigrant resident and Taiwanese children in grade1 and 2. Forty-eight immigrant resident and thirty-seven Taiwanese children were tested on character recognition, one-minute reading fluency, mandarin phonetic symbols (MPS) reading, orthographic processing (OP), phonological awareness (PA) and rapid naming (RAN) tasks.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showed that: 1. Immigrant resident children performed significantly less well than Taiwanese children in one-minute reading and RAN tasks. 2. The scores of Non-character, pseudo-character, character structure, PA and RAN tasks were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with that of character recognition and one-minute reading fluency in immigrant resident and Taiwanese children. RAN tasks were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with MPS reading in immigrant resident children. Character structure, PA and RAN were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with Zhu-Yin reading in Taiwanese children. 3. RAN tasks were significant predictors of immigrant resident’s character recognition, one-minute reading fluency and MPS reading. Whereas, OP tasks were significant predictors of immigrant resident’s one-minute reading fluency. 4. PA, RAN and OP tasks were significant predictors of Taiwanese children’s character recognition, one-minute reading fluency. Whereas, PA tasks were significant predictors of Taiwanese children’s MPS reading. Keywords: immigrant resident children, phonological awareness, rapid naming, orthographic processing, Chinese literacy performance III.

(5) IV.

(6) 國小低年級新住民配偶子女與本國籍配偶子女的 字形處理、聲韻覺識、快速唸名能力與 中文閱讀表現之比較研究 內容目次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 4. 第三節. 名詞釋義 ................................................................................. 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臺灣新住民與其子女現況探討 ................................................ 9 第二節 中文閱讀能力的探討 .............................................................. 16 第三節 中文閱讀相關認知能力之探討 .............................................. 26 第四節 文獻統整 ................................................................................. 33.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研究設計 ............................................................................... 35. 第二節. 研究對象 ............................................................................... 36. 第三節. 研究工具 ............................................................................... 37. 第四節. 研究流程 ............................................................................... 44. 第五節. 資料分析 ............................................................................... 46.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第一節. 國小低年級新住民配偶子女與本國籍配偶子女在各項測驗 V.

(7) 表現間的情形 ....................................................................................... 47 第二節. 國小低年級新住民配偶子女與本國籍配偶子女在各項認知. 能力與中文閱讀表現間的相關 ............................................................ 57 第三節. 國小低年級新住民配偶子女與本國籍配偶子女字形處理、聲. 韻覺識和快速唸名對中文閱讀表現的預測......................................... 64.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 ....................................................................................... 73. 第二節. 研究限制 ............................................................................... 76. 第三節. 建議 ....................................................................................... 77. 參考文獻 ...................................................................................... 81. VI.

(8) 表次 表 2-1 大陸及外籍配偶子女國小階段就學人數概況------------------------10 表 3-1 受試人數概況表------------------------------------------------------------36 表 3-2 本研究測驗工具一覽表---------------------------------------------------42 表 4-1 國小低年級新住民配偶子女與本國籍配偶子女在各項測驗得分的 描述性統計資料------------------------------------------------------------49 表 4-2 國小低年級新住民配偶子女與本國籍配偶子女在各項測驗的 t 考 驗分析------------------------------------------------------------------------50 表 4-3 國小低年級新住民配偶子女和本國籍配偶子女在真字與非字區辨 之差異分析------------------------------------------------------------------51 表 4-4 國小低年級新住民配偶子女和本國籍配偶子女在真字與假字區辨 之差異分析------------------------------------------------------------------52 表 4-5 國小低年級新住民配偶子女和本國籍配偶子女在真字與左右顛倒 字區辨之差異分析---------------------------------------------------------52 表 4-6 國小低年級新住民配偶子女和本國籍配偶子女在聲韻覺識與快速 唸名之差異分析------------------------------------------------------------53 表 4-7 國小低年級新住民配偶子女與本國籍配偶子女各變項間的相關係 數------------------------------------------------------------------------------60 表 4-8 新住民配偶子女與本國籍配偶子女的字形處理能力對中文識字量 的獨特預測力之階性迴歸分析------------------------------------------65 表 4-9 新住民配偶子女與本國籍配偶子女的字形處理能力對一分鐘讀詞 的獨特預測力之階層性迴歸分析---------------------------------------67 表 4-10 新住民配偶子女與本國籍配偶子女的字形處理能力對注音閱讀 的獨特預測力之階層性迴歸分析---------------------------------------68. VII.

(9) 圖次 圖 2-1 國音四聲調值圖-----------------------------------------------------------19 圖 3-1 研究架構圖-----------------------------------------------------------------35 圖 3-2 研究流程圖-----------------------------------------------------------------45. VIII.

(10) 第一章. 緒論. 本研究旨在了解國小低年級新住民配偶子女的字形處理、聲韻覺識和快速 唸名的表現,以及新住民配偶子女與本國籍配偶子女在字形處理、聲韻覺識和 快速唸名的差異。此外,更進一步探討字形處理、聲韻覺識、快速唸名與中文 閱讀表現之間的相關情形,並分析在排除控制變項(年齡、智商)、聲韻覺識和 快速唸名後,字形處理對中文閱讀表現的預測力。. 第一節. 研究動機. 在閱讀新住民配偶子女的相關研究中發現,對於新住民配偶子女中文閱讀 或語文領域的研究多集中在成就表現上,以文化、家庭環境、經濟等因素來進 行探究,僅少數研究探討字形處理與中文閱讀之間的關係。因此,本研究將探 討新住民配偶子女在字形處理、聲韻覺識、快速唸名與中文閱讀表現間的相關, 以及了解新住民配偶子女與本國籍配偶子女的差異。 臺灣受全球化、經濟自由化和政治民主化的影響,加上兩岸交流的頻繁與 南向政策的推動,讓臺灣跨國婚姻的數量逐年增加,因此新住民族群將成為繼 原住民、閩南、客家、外省族群之後的第五大新興族群(吳瓊洳、黃靖茹,2010; 黃彥融、盧台華,2009;張嘉育、黃政傑,2007)。 近幾年來,我國中外聯姻的國籍相當多元化,多來自於東南亞、大陸和港 澳地區,截至民國 99 年 10 底,外籍配偶數已經佔我國配偶數的 15.65%(內政 部,2010)。內政部入出國移民署在民國 100 年 6 月所公布的資料中,我國的 外籍配偶人數達到 450,322 人,以中國大陸籍者最多,佔了 64.45%,其次為 越南 18.98%,接著為印尼 6.01%(內政部,2011)。婚姻形態的改變讓我國新生 兒的結構產生變動,民國 99 年上半年的嬰兒出生狀況統計報告中顯示,民國 92 年的嬰兒出生登記母親為大陸港澳地區或外國籍者佔 13.37%,是近十年來 的最高峰,民國 96 年則降至 10.23%,民國 99 年則為 8.70%,從數據上來看 雖有趨緩的現象,但平均仍維持在 9.84%,即 100 名新生嬰兒中有 9 名嬰兒的 1.

(11) 母親為非本國籍者(內政部,2010)。由出生年度推知,在民國 90 年到民國 95 年這段攀升期間出生的新住民之子正就讀國小階段,形成校園內新住民配偶子 女大量增加,其中又以偏遠地區的學校更為明顯。 教育部在 100 學年度對大陸及外籍配偶子女就學人數所做的調查顯示國 小的新住民配偶子女人數達 158,584 人,佔全國國小學生人數的 10.88%,相 較於 99 學年度上升了 1.1%,由此預見,在國小階段每 100 位學生就會有 10 位是新住民之子,平均每班 2-3 位,學生多元化的文化背景將成為教育現場的 常態。因此,近幾年來對於新住民的相關研究不斷的出現,也顯示出對其情況 的重視。 在教育及學習問題上,新住民配偶子女因受到家庭社經地位偏低、父母教 育程度有限、父母國語程度不佳、語言文化刺激較少等因素的影響,較容易出 現語言學習落後、課業學習落後、人際適應下降、自信不足等問題(吳錦惠、 吳俊憲,2005;陳玉娟,2009;張芳全,2010;趙善如、鍾鳳嬌、江玉娟,2007; 蔡清中,2006)。在眾多對新住民配偶子女的研究中,語言學習的相關議題一 直是其討論的核心。在新住民配偶子女閱讀方面的相關研究中指出,新住民配 偶子女在語文學習表現上顯著低於本國籍配偶子女,尤其是在基本讀寫、閱讀 理解和語詞表達方面,推測其原因可能與識字量有關(王慧珍,2010;黃沛文, 2007;黃明煌,2008)。 閱讀主要可分為認字和理解兩部分,在 Chall 的閱讀發展六階段中,前三 階段屬於學著讀(learn to read),讓學前到國小三年級的孩子學習讀的能力,是 培養識字解碼能力的重要階段,奠定將來閱讀的基礎,而後三階段屬於讀以學 (read to learn),透過閱讀來獲取知識(引自柯華葳,2010;洪儷瑜、王瓊珠,2010)。 本研究的對象為國小低年級學生,在 Chall 的閱讀發展中處於階段一和階 段二,識字解碼能力正是他們閱讀發展的重點,透過識字評量來推論學生目前 的識字量,了解他們的閱讀程度。在中文識字表現上除了要考慮正確性(字音、 字形、字義的正確連結)和錯誤類型外,還要探究識字的流暢性(胡永崇,2007; 蘇宜芬、陳學志,2007;洪儷瑜、王瓊珠,2010)。流暢性是識字解碼到閱讀 2.

(12) 理解間的通道,若學生的認字達到流暢性或自動化,他將會有更多的資源去進 行閱讀裡解。 在臺灣的教育系統中,學生在進入國字的認讀前會先進行注音符號的教 學,從相關文獻中可得知注音符號能協助學生自行閱讀附有注音的課文或詞 彙,將文字的音、義、形做連結,提升閱讀主動性及累積識字量(國立編譯館, 1980;萬雲英,1991;張正男,2004)。因此,本研究將國小低年級學生的中 文閱讀表現區分成識字量、一分鐘讀詞與注音閱讀三種。 許多研究皆對字形處理、聲韻覺識、快速唸名等認知因素與閱讀表現進行 探究,但對於是否能夠有效預測閱讀表現且達到顯著的相關仍存在著不同的意 見。其中,相關研究發現國小三、四年級學生的組字規則知識發展已趨近成熟, 因此字形處理相關測驗對他們來說較為簡單,容易產生天花板效應,但對於國 小一、二年級的學生卻未有此現象,且能夠有效預測他們的中文閱讀表現。 目前我國對於國小階段新住民配偶子女識字量高低與閱讀能力發展的相 關研究多將結果歸因於文化差距和家庭環境,較少從字形處理能力來進行探 究。因此,本研究將探討字形處理、聲韻覺識、快速唸名與新住民配偶子女中 文閱讀表現間的相關情形,並和本國籍配偶子女進行比較,了解之間的差異。. 3.

(13)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依據前述的研究動機,本研究將詳細的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條列如下:. 壹、研究目的 一、 了解國小低年級新住民配偶子女與本國籍配偶子女在字形處理、聲韻覺 識、快速唸名、識字量評估、一分鐘讀詞及注音閱讀測驗上的表現情形。 二、 了解國小低年級新住民配偶子女與本國籍配偶子女在字形處理、聲韻覺 識、快速唸名及中文閱讀表現的差異情形。 三、 了解國小低年級新住民配偶子女與本國籍配偶子女在字形處理、聲韻覺 識、快速唸名與中文閱讀表現間的相關情形。 四、 分析國小低年級新住民配偶子女與本國籍配偶子女在字形處理能力對中 文閱讀表現的預測力。. 貳、待答問題 一、 國小低年級新住民配偶子女與本國籍配偶子女在字形處理、聲韻覺識、 快速唸名、識字量評估、一分鐘讀詞與注音閱讀的表現情形為何? 二、 國小低年級新住民配偶子女與本國籍配偶子女在字形處理、聲韻覺識、 快速唸名與中文閱讀表現上是否有差異? (一) 國小低年級新住民配偶子女與本國籍配偶子女在字形處理的表現上 是否有差異? (二) 國小低年級新住民配偶子女與本國籍配偶子女在聲韻覺識的表現上 是否有差異? (三) 國小低年級新住民配偶子女與本國籍配偶子女在快速唸名的表現上 是否有差異? (四) 國小低年級新住民配偶子女與本國籍配偶子女在中文識字量的表現 上是否有差異? 4.

(14) (五) 國小低年級新住民配偶子女與本國籍配偶子女在一分鐘讀詞的表現 上是否有差異? (六) 國小低年級新住民配偶子女與本國籍配偶子女在注音閱讀的表現上 是否有差異? 三、 國小低年級新住民配偶子女與本國籍配偶子女在字形處理、聲韻覺識、 快速唸名與中文閱讀表現間的相關情形為何? (一) 國小低年級新住民配偶子女與本國籍配偶子女在字形處理、聲韻覺 識、快速唸名與中文識字量的相關為何? (二) 國小低年級新住民配偶子女與本國籍配偶子女在字形處理、聲韻覺 識、快速唸名與一分鐘讀詞的相關為何? (三) 國小低年級新住民配偶子女與本國籍配偶子女在字形處理、聲韻覺 識、快速唸名與注音閱讀的相關為何? 四、 國小低年級新住民配偶子女與本國籍配偶子女的字形處理、聲韻覺識、 快速唸名對中文閱讀表現的預測力為何? (一) 國小低年級新住民配偶子女與本國籍配偶子女的字形處理、聲韻覺 識、快速唸名是否能有效預測中文識字量、一分鐘讀詞、注音閱讀的 表現? (二) 國小低年級新住民配偶子女與本國籍配偶子女的字形處理對中文識 字量、一分鐘讀詞、注音閱讀表現的預測力為何?. 5.

(15) 第三節. 名詞釋義. 壹、低年級學生 本研究所指的低年級學生為九十九學年度就讀國小一、二年級階段的學 生,研究者將之分成新住民配偶子女與本國籍配偶子女兩組。 一、新住民 新住民是指東南亞、大陸、港澳地區因婚配關係而移入臺灣定居者(臺北 縣教育局,2008)。在本研究中所指的新住民配偶子女即是父母親有一方或雙 方來自東南亞、大陸或港澳地區者。 二、本國籍 本國籍是指出生於中華民國領域內且具有中華民國國籍者 (國籍法, 2006)。在本研究中所指的本國籍配偶子女即是父母親之原國籍皆為中華民國, 且居住於臺灣者。. 貳、聲韻覺識 聲韻覺識是指個體對聲韻規則的後設認知,亦即個體能夠監控自己聲韻系 統內在規則的能力(曾世杰,2010)。以國語來說,當聽到「包」這個字時,知 道是由ㄅ和ㄠ所組成。本研究採用 Liao (2006)所編製的聲韻覺識測驗,包括: 聲母覺識和韻母覺識。聲母覺識是要求受試者將第一個音與其他三者相異的字 勾選出來,韻母覺識則要求受試者將最後一個音與其他三者相異的字勾選出 來。. 參、快速唸名 「唸名」是指當個體看到一個或多個刺激物時,如:顏色、數字,會從長 期記憶中檢索出正確的辭彙,並念出來(曾世杰、邱上真、林彥同,2003)。快 速唸名是在測受試者唸名速度的能力,本研究使用 Liao (2006)所編製的快速唸 6.

(16) 名測驗中的顏色唸名和數字唸名,花費的時間越短,表示快速唸名能力越好。. 肆、字形處理能力 字形處理能力是指能夠對字形表徵進行建構、儲存和提取的能力(Burt, 2007)。本研究使用 Liao(2009)編製的字形處理能力測驗,包括:非字測驗、 假字測驗、字形結構(左右顛倒)測驗和部首位置測驗。非字測驗是要求受試者 將不符合造字規則的字劃×,假字測驗要求受試者把符合造字規則但不存在的 字劃×,字形結構測驗是讓受試者把左右顛倒的字劃×,部首位置則要受試者判 斷該部首應放在上、下、左、右何處。. 伍、中文閱讀表現 閱讀包括了識字解碼和語言理解兩大部分(王瓊珠,2010)。本研究的中文 閱讀表現並未涉及閱讀理解部分,而是指能夠唸讀與辨識中文字、詞的能力, 詳述如下: 一、識字量 識字量是指個體本身能夠認識的中文字數量。識字能力常被用來做為區分 文盲與非文盲的指標,個體必須要有一定的識字量才能應付學校的課業學習與 生活的基本需求(王瓊珠、洪儷瑜、陳秀芬,2007)。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 綱要國語文領域中指出,國小一至三年級要能認識常用中國文字 1000-1200 字 (教育部,2003)。本研究所指的識字量為洪儷瑜、王瓊珠、張郁雯、陳秀芬、 陳慶順(2007)編製的識字量評估測驗結果。 二、注音閱讀 注音閱讀是指能夠直接且正確的讀出由注音符號所拼寫成的詞彙。在閱讀 發展初期,學生的字彙量有限,注音符號的輔助可以增進他們對詞彙的理解, 跨過字而直接認識詞,因此能正確拼讀注音符號的學生會擁有較多的心裡詞 彙,有助於之後的閱讀理解及流暢性(曾世杰,2004;林玉燕,2009)。本研究 自康軒、翰林、南一三個版本的國語教科書中選取 50 個雙字詞來了解其注音 7.

(17) 閱讀的程度,讀出的正確詞數越多,代表注音閱讀能力越好。 三、閱讀流暢性 閱讀流暢性是指閱讀時對字彙解碼的正確性(張毓仁、邱皓政、柯華葳、 曾世杰、林素貞,2011)。本研究使用 Liao(2009)所編製的一分鐘讀詞,根據測 驗結果的正確詞數與花費時間來了解其流暢性程度,讀出的正確詞數越多,表 示流暢性越佳。. 8.

(18)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主要是在探討與本研究相關的理論基礎與實徵研究,共分三節,第一 節為臺灣新住民與其子女現況探討,第二節為中文閱讀能力的探討,第三節為 中文閱讀相關認知能力之探討。. 第一節 臺灣新住民與其子女現況探討 臺灣的新住民人數逐年增加,改變了人口、教育、社會等結構,臺灣將成 為一個充滿多元文化背景的民族。本節將針對新住民子女就學人數、新住民子 女在校表現、新住民子女的教育政策進行現況探討。. 壹、 新住民子女就學人數 內政部(2010)指出我國中外聯姻的國籍相當多元化,目前以東南亞、大陸 及港澳地區配偶占多數,而至民國 99 年 10 月底,外籍配偶占我國配偶數的 15.65%。依據內政部入出國及移民署在民國 100 年 6 月所公布的統計資料顯 示,我國從民國 76 年 1 月至今的外籍配偶人數(包括大陸、港澳地區)已達 450,322 人,其中配偶原屬國籍比率最高者為中國大陸 64.45%,其次為越南 18.98%,再者為印尼 6.01%,而以縣市來看,位居前五名的分別為新北市 86,146 人,高雄市 53,679 人,臺北市 48,720 人,桃園縣 48,715 人以及臺中市 46,335 人。(內政部,2011)。婚姻形態的改變也影響了臺灣未來新生人口的結構,內 政部統計處在民國 99 年上半年嬰兒出生狀況的統計報告中指出,民國 90 年的 嬰兒出生登記母親為大陸港澳地區或外國籍者比率佔 10.66%,民國 92 年達到 最高峰為 13.37%,之後雖有稍微趨緩,但到民國 96 年仍維持 10%以上,民國 99 年上半則為 8.85%,可知臺灣近七年來維持在每百名出生嬰兒中有 9 名的 母親為非本國籍者(內政部 2010),而民國 90 年至 95 年高峰期出生的兒童目前 9.

(19) 正就讀國小階段,形成新住民配偶子女大量增加,改變臺灣的教育現況。 教育部針對 100 學年度大陸及外籍配偶子女就學人數所做的統計資料顯 示,國小部分新住民配偶子女人數達 158,584 人,在全國國小學生 1,457,004 人中佔了約 10.88%,相較於 99 學年度上升了 1.1%,增加了約 9,974 人。由統 計資料得知,自 94 學年度起,平均每年的大陸及外籍配偶子女就學人數會上 升約 1.4%,可預見未來十年臺灣將有幾十萬以上的新住民人口。 表 2-1 大陸及外籍配偶子女國小階段就學人數概況 學年度. 國小階段新住民配偶 國 小 階 段 學 生 總 新住民配偶子女所佔 子女人數. 人數. 比率(%). 94. 53,334. 1,831,873. 2.91. 95. 70,797. 1,798,393. 3.94. 96. 90,595. 1,754,095. 5.16. 97. 113,182. 1,677,439. 6.75. 98. 133,272. 1,593,398. 8.36. 99. 148,610. 1,519,456. 9.78. 100. 158,584. 1,457,004. 10.88. 資料來源:教育部(2012)。大陸及外籍配偶子女就學人數﹝統計﹞。 新住民的大量增加造成臺灣社會結構的改變,而從其子女就學人數資料可 得知,在國小教育現場中每 100 位學生就會有 10 位是新住民配偶子女,平均 每班 2-3 位。學校、政府及學者專家們開始重視在教育現場中因學生各自不同 的文化背景所衍生出來的教育問題。. 貳、新住民子女在校表現 新住民配偶子女多因經濟弱勢、文化不利等因素影響在校表現,目前針對 新住民配偶子女在校表現的相關研究中,多以其學業成就表現、國語文能力、 10.

(20) 同儕關係、學校適應等為探討方向,以下就學業成就、中文閱讀表現、同儕關 係、學校適應做探討。 一、學業成就 相關研究中指出新住民配偶子女的各領域學習成就皆普遍低於本國籍配 偶子女,其中,又以國語和數學有顯著的偏低,而東南亞籍新住民子女的學業 成就則較低於大陸籍子女的學業成就。(蔡清中,2006;吳錦惠、吳俊憲,2007; 張芳全 2010)。王振世與蔡清中(2008)以國小中高年級學生為研究對象,發現 外籍配偶子女的學業成就與本國籍子女有顯著不同,在控制社經地位影響後, 東南亞組學生在七大領域的表現上均低於臺灣組學生,而大陸組學生只在自然 與生活科技、社會、健康與體育、藝術與人文的表現低於臺灣組學生,在語文、 數學和綜合領域上則無差異。王世英等人(2006)則指出新移民子女在國小階段 各領域的成就表現與本國籍子女無顯著差異,但偏向稍微不好,到了國中階段 的成就表現則顯著低於本國籍子女。 但部分研究則指出,新住民配偶子女的學業成就和族群身分未必有關聯 性,應是與家庭背景、資源、城鄕差距、父母教育程度有關,若能控制這些因 素,他們的表現未必會比較差(張嘉育、黃政傑,2007;邱冠斌,2008)。陳湘 琪(2004)以國小低年級學生為研究對象,發現在控制社經地位、性別、地區之 後,外籍配偶子女與本國籍配偶子女在智力、語文能力與整體學業成就表現上 與本國籍配偶子女無顯著差異,僅在綜合活動領域尚有顯著差異。 由此可知,對於新住民配偶子女在學業成就的表現是否與本國籍配偶子女 有顯著差異上,仍存有分歧的看法。 二、中文閱讀表現 在新住民配偶子女中文閱讀表現的相關研究中顯示,母親所使用的語言不 會讓孩子在注音符號、文本閱讀及國語科的學習上受到不利影響,也不會造成 他們在語言理解、口語表達、語言發展上與本國籍配偶子女有顯著差異(林筱 晴,2006;顏麗娟,2006;謝慶皇,2004)。 林筱晴(2006)以個案研究的方式對國小五年級新住民配偶子女進行閱讀 11.

(21) 能力的探討,發現新住民配偶子女的中文識字能力與一般學生無顯著差異,在 閱讀差異上常出現線索取代與遺漏的情形。黃明煌(2008)的研究指出,本國籍 配偶子女的閱讀流暢能力、閱讀理解能力顯著優於新住民配偶子女,識字量是 最具相關和預測的因素。 張碧珊(2006)對國小一年級新住民配偶子女進行研究,結果指出新住民配 偶子女的整體注音符號能力與一般學生無顯著差異,但在注音認讀的表現卻顯 著低於一般學生,而新住民配偶子女的語詞理解、聽覺理解與一般學生無顯著 差異,但在語詞表達上則顯著低於一般學生。 由此可知,新住民配偶子女在閱讀流暢能力、閱讀理解能力、注音認讀和 語詞表達上與本國籍配偶子女有顯著差異,但在中文識字能力上是否有顯著差 異,學者仍看法不一。另外,母親使用不同國家的語言並不會造成新住民配偶 子女與本國籍配偶子女在中文閱讀表現上有顯著差異。 三、同儕關係 孩子離開家庭後第一個接觸到的社會團體即是學校,在團體中,同儕間的 各種規範開始影響個體的表現,同儕關係佳、受歡迎的孩子能有較多的自信, 提升在校的表現(許榮喜,2009)。 張樹閔(2007)指出新住民配偶子女的生活適應與同儕關係狀況良好,且兩 者呈現顯著相關,其中,女生對同儕關係的覺知高於男生,父母有時間陪伴孩 子做功課及進行戶外活動、家中有較多課外讀物、母親教育程度高的新住民配 偶子女會有較好的同儕關係。吳瓊洳、蔡明昌(2009)亦認為新住民配偶子女在 同儕關係適應上與一般學生無顯著差異,屬於良好,且對母親原生國文化歸屬 與文化認同度越高,在同儕適應表現上會越良好。另外,蕭彩琴(2005)指出新 住民配偶子女在班級社會地位上與本國籍配偶子女無顯著差異,在被同儕喜歡 的程度上則較低,但未因此而遭受到排擠,其原因在於新住民配偶子女較缺乏 人際互動技巧。 從上述可知,新住民配偶子女在同儕關係的表現上與本國籍配偶子女並無 顯著差異,屬於中等的程度,但在人際互動技巧上較為缺乏。 12.

(22) 四、學校適應 學校適應是以學校的生活為主,包括了教室常規、學習過程及對教師的適 應(邱志峰,2009)。相關研究指出,新住民配偶子女的學校適應整體表現良好, 達到中間偏上的程度,且與本國籍配偶子女無顯著差異(向芳宜,2007;吳瓊 洳、蔡明昌,2009)。但有部分研究者提出不同看法,認為新住民配偶子女在 學校適應上的表現顯著差於本國籍配偶子女,尤其是在學習適應上會發現本國 籍配偶子女的表現顯著高於新住民配偶子女(蔡清中,2006;張嘉育、黃政傑, 2007;;何緯山、陳志賢、連廷嘉,2011)。 由此可知,不同研究者對於新住民配偶子女在學校適應上的表現存有相異 的看法,仍待探討。. 參、新住民子女的教育政策 面對新住民人數逐年增加的趨勢,政府提出了相關的教育政策,包括:教 育優先區、發展新移民文化計畫、中小學國際教育白皮書,希望能協助新移民 子女有更好的發展,並讓學校、教師、家長獲得更多的支持,以下就前述四項 政策中與新住民配偶子女教育相關的要點做說明。 一、教育優先區 教育部於 84 年度補助教育廳經費開始試辦教育優先區計畫,85 年度跨大 實施,當時的十大指標主要是著重在原住民及低收入戶學生比例偏高之學校、 離島或特殊偏遠交通不便之學校、隔代教養及單(寄)親家庭等學生比例偏高 之學校、中途輟學率偏高之學校、國中升學率偏低之學校、青少年行為適應積 極輔導地區、學齡人口嚴重流失地區、教師流動率及代課教師比例偏高之學校、 特殊地理條件不利地區、教學基本設備不足之學校(教育部,2011)。教育優先 區的指標幾經修正,至 92 年度開始將外籍配偶子女納入指標範圍內,93 年度 再將大陸配偶子女列入指標,強調對學習弱勢學生的重視。教育部(2010)在 101 學年度的教育優先區計畫中針對新住民配偶子女的具體補助項目如下:. 13.

(23) (一)推展親職教育活動 以目標學生的家長為主要對象,提升親職效能,辦理活動時強調多元化, 並針對有學習困難或特殊需求的學生擬訂個案家庭輔導方案。 (二)發展學校教育特色 以多元化為取向,配合學校特色與地方條件,以普遍實施、多數學生參與 為原則。 (三)整修學校社區化活動場所 提供多元化場所,豐富學校教育活動,並提倡正當的休閒娛樂生活,提高 學生學習興趣,增進學習效果。 二、發展新移民文化計畫 教育部於 2006 年提出「發展新移民文化計畫」,提出具體策略,其與子女 教育相關的重點如下: (一)組織面 1.成人基本教育研習班:建立基本的聽、說、讀、寫能力。 2.國中小(含補校):外籍配偶子女於國中小學就讀者,除提供相關教學輔導資 源外,並辦理親職教育課程,協助家長親職教養知能。 3.家庭教育中心:提供親職教育、子職教育、兩性教育、婚姻教育、倫理教育、 家庭資源與管理教育、其他家庭教育事項及親子共讀課程。 4.新移民學習中心:提供圖書借閱、寬頻上網、語文教學、家庭親子成長團體 課程、夫妻成長團體課程、相關諮詢與輔導服務。 (二)策略面 1.辦理多元文化交流及教育成果展示活動:學習成果博覽會、多元文化週、本 國人認識多元文化、外國學生參訪交流。 2.提供家庭教育學習活動及親子閱讀活動。 3.了解與傳承外籍配偶母國文化:以親子共學方式規劃辦理外籍配偶原生國語 文、文化及音樂舞蹈等之共學活動。 4.外籍配偶子女課後照顧班:辦理內容主要為家庭作業寫作、團康與體能活動 14.

(24) 及生活照顧,並由各直轄市、縣(市)政府基於實際需要指定或核定由學校辦 理,可強化外籍配偶子女生活及學習適應。 5.提升教師教學及輔導知能,增加外籍配偶子女的學習機會:為避免外籍配偶 家庭子女因語文、文化形成學習落差,協助教師提昇多元文化之教學及輔導專 業知能。 三、中小學國際教育白皮書 教育部於 2010 年提出中小學國際教育白皮書,其中在中小學國際教育推 動策略上提及應增加國際教育的廣度,包括: 1.地理區域之增廣:擴大認視與我國關係密切的區域和國家(如:東南亞、大 陸及港澳)。 2.國際知能之增廣:從全球意識、跨文化認知、全球智能及全球行動力等來設 計教學課程活動。 綜合以上所述,多數研究仍將重點放在新住民配偶子女的語文表現上,但 仍存在分歧的看法,而在政府對新住民配偶子女的相關教育政策上則多次提及 應提升新住民配偶子女語文及閱讀能力的目標。因此,本研究將針對中文閱讀 表現進行相關研究,並以認知為切入點進行論述,了解國小低年級新住民配偶 子女與本國籍配偶子女間的差異。. 15.

(25) 第二節 中文閱讀能力的探討 閱讀能力是語文學習中強調的重點之一,在國小低年級階段解碼、拼音、 組字規則、流暢性等是他們的發展重點,因此本節將對注音閱讀、中文識字、 閱讀流暢性做進一步的探討。. 壹、注音閱讀的功能與內涵 我國的國語文教學由注音符號開始,小一的前十週讓學生讀、寫注音符號, 之後在注音符號的輔助下進行課文的閱讀,提升閱讀的能力。現行的九年一貫 國語文領域課程綱要更將注音符號運用能力列為分段能力指標,其中,國小低 年級的學生必須要能認唸、拼讀及書寫注音符號,進一步的能以注音符號輔助 閱讀及識字,擴充語文學習空間,由此可見注音閱讀在我國語文教育中的重要 性。以下就注音符號的功能、內容、相關研究來進行探討。 一、注音符號的功能 民國二年教育部召開讀音統一會,制定注音字母,民國七年教育部正式公 布注音字母,期間經過不斷的修正,民國十九年將注音字母正式改定為注音符 號(國立編譯館,1980;張正男,2004)。注音符號的功能如下(國立編譯館,1980; 萬雲英,1991;張正男,2004): (一)解決識字的困難 漢字的字形複雜,造成許多孩子即使聽到該詞的語音知道它的意義(如: ㄅㄚˋㄅㄚ˙),但該語詞呈現在眼前時卻不知如何讀出(如:爸爸)。若兒童能 學會注音,看到附有注音的「爸爸」便能讀出字音,不僅能了解意思,也能識 字,解決識字上的困難。 (二)幫助國音的統一 語言是彼此溝通的工具,統一的讀音可以促進溝通成效,民國以後推行注 音符號,做為學習標準國音的輔助工具,以求達到國音統一的目的。 (三)增進閱讀的效果 16.

(26) 尚未制定注音符號前,兒童必須在教師的教學中識得一定量的字彙後才能 自行閱讀,但注音符號的出現解決了這個問題,兒童只要熟悉注音符號及拼音 技能,便能自行閱讀拼音課文、注音版的書籍,提升他們閱讀的主動性,或是 拼音寫出短文、日記,表達自己的想法。在閱讀有注音符號的課文或書籍中識 字,讓抽象的字形置於一個較具體的故事情境中,加速漢字的形、音、義連結, 而大量的閱讀也會增加識字量。 二、注音符號的內容 注音符號主要分成三個部分,分別為聲、韻、調,標註聲的符號稱為聲符, 標註韻的符號稱為韻符,現行的注音符號共有 37 個,包含 21 個聲母及 16 個 韻母,以下就聲母、韻母、聲調做進一步的探究(國立編譯館,1980;張正男, 2004): (一)聲母 聲母是一種輔音,是漢語語音的前部,具有辨義的作用。當氣息從聲門出 發後,在口腔內會受到某部分的阻礙而形成音流或氣流,聲母是氣流受阻後的 爆發或摩擦的作用,不容易聽出聲音,因此,為了教學及練習上的方便,會在 聲母後面加上一個韻,如:ㄅ、ㄆ、ㄇ、ㄈ加上ㄜ;ㄐ、ㄑ、ㄒ加上一;ㄓ、 ㄔ、ㄕ、ㄖ加上帀。聲母可依據發音部位、發音方法、清音與濁音、送氣與不 送氣音做下列分類: 1.發音部位:指發音器官的部位以及發生阻礙的情形,可分為七類。 (1)雙唇音:以雙唇部位發音,雙唇輕閉,讓氣流受阻,有ㄅ、ㄆ、ㄇ。 (2)唇齒音:用唇齒部位發音,上齒接觸下唇,讓氣流受阻,有ㄈ。 (3)舌尖音:發音部位在舌間,以舌尖抵住上牙床,讓氣流受阻,有ㄉ、ㄊ、 ㄋ、ㄌ。 (4)舌根音:以舌根部位發音,舌根上升靠近軟口蓋,讓氣流受阻,有ㄍ、ㄎ、 ㄏ。 (5)舌面音:發音在舌面的部位,舌面貼近硬口蓋,使氣流受阻,有ㄐ、ㄑ、 ㄒ。 17.

(27) (6)舌尖後音:用翹舌後的舌尖後部位發音,舌尖翹起後捲與硬口蓋相貼,讓 氣流受阻,有ㄓ、ㄔ、ㄕ、ㄖ。 (7)舌尖前音:以舌尖最前端的部位發音,舌尖最前端抵住下齒背,使氣流受 阻,有ㄗ、ㄘ、ㄙ。 2.發音方法:當發音時氣息受阻,會用什麼方法來發聲,可分為五類。 (1)塞音:發音器官先緊密靠攏,讓氣流形成適當壓力,直到阻塞部位突然分 開,氣流爆出而發音,有ㄅ、ㄆ、ㄉ、ㄊ、ㄍ、ㄎ。 (2)塞擦音:發音器官先緊密靠攏,讓氣流受阻,之後阻塞的部位會突然分離 成一個狹縫,讓氣流摩擦而出,有ㄐ、ㄑ、ㄓ、ㄔ、ㄗ、ㄘ。 (3)擦音:發音器官上下阻靠近,把通道變得很窄,讓氣流從縫隙中擠出去而 發聲,有ㄈ、ㄙ、ㄕ、ㄖ、ㄒ、ㄏ。 (4)鼻音:氣流受阻塞後顫動聲帶,通過鼻腔形成鼻音,有ㄇ、ㄋ。 (5)邊音:氣流受阻後顫動聲帶,從舌頭兩邊流出,有ㄌ。 3.清音與濁音:氣流通過聲門時會有兩種情形,一種為顫動聲帶而發音,稱之 為濁音,有ㄇ、ㄋ、ㄌ、ㄖ;另一種為不顫動聲帶而發音,稱為清音,有ㄅ、 ㄆ、ㄈ、ㄉ、ㄊ、ㄍ、ㄎ、ㄏ、ㄐ、ㄑ、ㄒ、ㄓ、ㄔ、ㄕ、ㄖ、ㄗ、ㄘ、ㄙ。 4.送氣與不送氣:依據發音時氣流送出的強弱分為送氣與不送氣音,送氣音是 指氣流急促且較強的送出,有ㄆ、ㄊ、ㄎ、ㄑ、ㄔ、ㄘ;不送氣音是氣流平緩 且較弱的送出,有ㄅ、ㄉ、ㄍ、ㄐ、ㄓ、ㄗ。 (二)韻母 韻母代表元音,在漢字語音的後部,可以獨立發音,發音時不受發音器官 的阻礙,而是受口腔的開合、舌位的高低前後、唇形圓展的影響。韻母主要可 分為四類以及將一、ㄨ、ㄩ與其他韻母結合的結合韻: 1.單韻母:發音時舌位的高低前後及嘴唇的圓展等狀態始終一致,聲音單純, 沒有變化,有一、ㄨ、ㄩ、ㄚ、ㄛ、ㄜ、ㄝ。 2.複韻母:由兩個單韻母緊密結合成一個韻,有ㄞ(ㄚ+一)、ㄟ(ㄝ+一)、ㄠ(ㄚ +ㄨ)、ㄡ(ㄛ+ㄨ)。 18.

(28) 3.聲隨韻母:一個單韻母附帶一個聲母的鼻音,有ㄢ(ㄚ+ㄋ)、ㄣ(ㄜ+ㄋ)、 ㄤ(ㄚ+兀)、ㄥ(ㄜ+兀)。 4.捲舌韻母:發音時把舌頭捲起,有ㄦ。 5.結合韻:將一、ㄨ、ㄩ與其他的韻母相結合稱為結合韻,以一為起音的結合 韻稱為齊齒呼,有一ㄚ、一ㄛ、一ㄝ、一ㄞ、一ㄠ、一ㄡ、ㄧㄢ、ㄧㄣ、ㄧㄤ、 ㄧㄥ;以ㄨ為起音的結合韻稱為合口呼,有ㄨㄚ、ㄨㄛ、ㄨㄞ、ㄨㄟ、ㄨㄢ、 ㄨㄣ、ㄨㄤ、ㄨㄥ;以ㄩ為起音的結合韻稱為撮口呼,有ㄩㄝ、ㄩㄢ、ㄩㄣ、 ㄩㄥ。 (三)聲調 聲調是指字音中聲音高低的曲線,是構成字音的要素之一,而聲調的變化 決定於音高(度)和音長(拍)。目前的國語聲調分成陰平、陽平、上聲、去聲四 種,即第一聲、第二聲(ˊ)、第三聲(ˇ)、第四聲(ˋ)。第一聲的音度較高,但 先後無差別,音拍稍長;第二聲從中音度開始,隨即上揚;第三聲的音度先低 後高,音拍最長;第四聲音度先高後低,音拍最短。 音長(拍)-表長短 陰平. 5. ●. ●. ●. ●. ●. (度. 去聲. 4. ●. ●. ●. ●. ●. )︱. 音 高. 陽平. 3. ●. ●. ●. ●. ●. 表 高 低. 上聲. 2. ●. ●. ●. ●. ●. 1. ●. ●. ●. ●. ●. 圖 2-1 國音四聲調值圖 資料來源:國立編譯館(1980)。國語。臺北縣:正中書局。 三、影響注音閱讀的可能因素 李俊仁、柯華葳(2007)以國小三年級學生為對象,進行以認知因素區辨不 同閱讀能力組的效能分析研究,發現工作記憶、拼注音和形音連結對低閱讀成 就組的區辨率達 95.4%,其變項的重要性依序為工作記憶、拼注音、形音連結。 由此可知,拼注音的能力能有效區辨學生的閱讀能力。 19.

(29) 胡永崇(2001)對國小一年級學生進行注音符號的實驗教學,研究結果顯示 注音符號的單音認讀、單音書寫、拼音認讀、拼音書寫四個變項間有顯著相關, 且與認字表現間也有顯著的相關。相關研究指出聲韻覺識與注音符號閱讀的表 現息息相關(曾世杰,2004;朱麗安、林麗卿,2009;李俊仁,2010)。朱麗安、 林麗卿(2009)探究幼稚園大班聲韻覺識與國小一年級注音符號成就表現的相 關,指出聲韻覺識能夠預測小一學生的注音符號成就表現,其中又以尾音偵測 與去音首測驗達.05 的顯著水準。李俊仁(2010)認為注音符號的認讀及拼音是 用來檢測學生是否有讀寫障礙的一個指標,若注音符號的認讀有問題,可能代 表學生在最基本的文字符號和聲韻訊息的連結記憶有問題,可預期將來的中文 認讀上會有困難。 綜合上述,注音符號在內容上分成聲母、韻母和聲調三個部分,而在閱讀 上具有解決識字困難、幫助國音統一、增進閱讀效果的功能。國小一年級學生 入學後需進行十週的注音符號教學,熟練注音符號的聽說讀寫後進而運用注音 符號來擴展識字、閱讀範圍,解決學習上的困難。因此,本研究將注音符號閱 讀視為國小低年級學生具備的中文閱讀表現,探討不同認知因素與注音閱讀的 相關,以及新住民配偶子女與本國籍配偶子女之間的差異。. 貳、中文識字 識字在閱讀中佔了很重要的角色,Gough 和 Tunmer 認為閱讀=識字解碼× 語言理解(引自王瓊珠,2010),因此,識字有困難者在閱讀上也會有困難。以 下就中文字的特性、中文識字的發展歷程和中文識字的認知成分做探討。 一、中文字的特性 (一)具有組合性的文字結構 中文字從結構上來看可分為合體字與獨體字兩類,合體字可以進行結構的 分析,其各個組成的部分稱為偏旁,獨體字則是指在結構上無法進行分析的字 (裘錫圭,1995)。中文字的偏旁又可分為具表音功能的聲旁以及具表義功能的 形旁,其中,部分表義的偏旁又稱之部首,是檢所中文字的基本單位,但多年 20.

(30) 來中文字的演變使得偏旁失去表音及表義的功能,因此,近年來部件已成為中 文字最小的組合單位(裘錫圭,1995;秦麗花,2002)。 (二)遵循一定的造字規則 中文字在字符的配置上有左右相合、上下相合、內外相合,組合後必須符 合每個字體能容納在一個方格裡的原則,又稱方塊字(裘錫圭,1995)。漢字具 有一定的造字規則和筆順規則,識字時只須掌握規則來記憶,而非一筆、一劃 一捺的死記,而其中的偏旁部首有一定的含義,可提供訊息有助於閱讀理解(萬 雲英,1991)。 (三)形成一字一音節 拼音文字的字和發音是依據 GPC(grapheme-phoneme correspondence)的原 則,每個字音的對應有一定的規則性,而中文字則是依據 OPC(orthography-phonology correspondence)的原則,字形和字音有一定的對應 規則,因此,中文字具有一字一音節的特性,又稱為詞素-音節的文字(吳宜貞、 黃秀霜,2004;裘錫圭,1995; Ho, Chan,. Lee, Tsang,& Luan, 2004)。但我. 們能夠藉由聲旁讀出正確字音的機率為 40%,若又考慮聲調,其字音的正確 率會降至 25%,這也顯現出中文字的字音不像拼音文字那樣有很強的規則性 (Ho, Chan,. Tsang, Lee,. & Chung , 2006)。. (四)字形與字音的結合 形聲字是中文字中最常使用表音成分的字,由一個部首和一個聲符組合而 成,其聲旁具有表音作用,可分成兩類,一類為單純的表音,如:「花」的聲 旁「化」,另一類則與形聲字的意義有關聯,即音義兼具,如: 「珥」的聲旁「耳」, 以「玉」從「耳」,「珥」是一種用玉製作成的耳飾(方金雅,1997;裘錫圭, 1995)。 (五)字形與字義的結合 中文字源自於文字畫,以近似文字的圖畫來代表事物的意義,在象形、指 示、會意字中所用的字符便與該字的意義有關聯,如:人、日(裘錫圭,1995)。. 21.

(31) (六)字音與字義的結合 有些形聲字的聲旁具有表義的作用,為有義的聲旁,稱之為形聲兼會意字, 如:「晴」的聲旁「青」有美好的意思,「晴」為美好的太陽,「青」即具備表 音和表義的作用(裘錫圭,1995)。 綜合上述,中文字是一個具有組合性的文字結構,且須遵循一定的組字規 則,在字形、字音與字義上有相互結合的特性,在發音上則形成一字一音節。 由此可知,當兒童在識字時,若能掌握組字規則、字形結構,將有助於之後的 識字表現。 二、中文識字的發展歷程 (一) 激發-綜合兩階段模式 曾志朗(1991)提及在此模式中,漢字的字形、字音、字義等的訊息是以平 行分佈的方式儲存於記憶系統內,我們必須運用多重線索來辨識漢字,而辨識 過程可分為激發與綜合兩階段:在激發階段,刺激字的各種相關訊息都會被激 發出來,包括與聲旁相關的所有發音;在綜合階段,開始綜合這些激發階段產 生的字形、字音,合成一個最可能的發音,做出反應。另外,在各種線索的運 作下會產生共謀效應,即聲旁表音一致性高的字會相互增強,所需的反應時間 短,而一致性低的字會相互削弱,所需的反應時間加長,孤獨字則介於兩者之 間,此共謀效應影響了漢字的閱讀。 (二)多層次字彙辨識理論 多層次字彙辨識理論認為在分析呈現於視覺系統中的文字時,我們所依據 的是多年來習字、閱讀的經驗,而在中文字彙辨識的心裡歷程中,首先必須對 中文字進行構形分析,包括:詞的形狀、字的形狀、字的部件、常用筆劃組合、 中文字基本筆劃等,以「好」字為例,當看到「好」時,長期記憶中的字形記 憶會受到激發,產生「女」、 「子」、 「好」三個字,接著,字形記憶又會激發與 它們形似的字形記憶,如: 「女」激發出「媽」、 「如」、 「奴」,這些被激發出來 的字形記憶彼此間會相互抑制,最後,具有最高活動位階的字形記憶會到達意 識層面,其字音與字義的記憶表徵會被當作文字辨識的結果,在閱讀歷程中與 22.

(32) 其他字的辨識結果進行句意和文章內容的整合(胡志偉、顏乃欣,1995)。 (三)字彙接觸的兩大途徑模式 字彙接觸是指在接收文字符號的刺激時,能夠與記憶中的心理字彙產生對 應,取得字彙的意義(胡志偉、顏乃欣,1995;鄭昭明,2004)。字彙的接觸主 要分為兩個途徑:第一種為間接接觸,強調語音訊息的轉錄是字義產生的必要 過程,而文字的形體只攜帶字音的訊息,不攜帶字義的訊息,常見於拼音文字 系統;第二種是直接接觸,強調文字符號不需透過任何媒介,直接可產生字義, 即字形與字義之間是直接的通路(鄭昭明,2004)。 (四)識字的三階段歷程 萬雲英(1991)認為兒童在初學漢字時必須經過下列三個階段: 1.泛化階段 初學漢字時,兒童對於字形結構的各個組成部分尚未建立正確、完整的連 結,在選擇性再認和默寫上經常會產生錯誤,如:偏旁部首的錯用、基本字結 構的混淆、筆劃增減的錯誤、方位的倒置以及音近字、形近字或義近字的辨識 困難。 2.初步分化階段 兒童在此階段已能掌握字形結構,不再出現形、音、義的混淆情形,但偶 爾仍會出現對字形結構某些細微部分的遺漏或添補。 3.牢固精確分化階段 在此階段,兒童對於讀音、解義、默寫均能迅速完成,且能夠辨別字與字 之間的異同,了解偏旁部首的意義,穩定掌握 90%以上教師所教過的生字。 綜合上述,兒童在學習中文字時會隨著學習經驗的增加,逐漸掌握字形結 構的細微部分,將形、音、義做連結,運用多重的線索來進行辨識,提升自己 的識字能力。 三、中文識字的認知成分 從中文識字發展歷程的相關理論中可以得知中文是一個複雜的文字系統, 辨識文字的過程中會牽涉到許多不同的認知能力。相關研究指出聲韻覺識、字 23.

(33) 形處理、一般字彙知識、唸名速度等認知因素對中文識字有顯著的預測力(方 金雅,1997;曾世杰、簡淑真、張媛婷、周蘭芳、連芸伶,2005;宣崇慧,2007; 張毓仁、曾世杰,2008;Ho & Bryant, 1997;Chan & Siegel, 2001;Ho et al., 2004)。 方金雅(1997)、陳雅玲(2010)、Chan 和 Siegel(2001)的研究指出一般字彙 知識能夠預測中文認字的能力。宣崇慧(2007)認為字形處理與中文讀詞能力有 顯著相關,Ho 等人(2004)的研究則顯示字形處理與快速唸名能夠預測中文閱 讀表現,字形處理的預測力達 13.3%,快速唸名的預測力達 5.7%。Ho & Bryant(1997)提及聲韻覺識能有助於學生對中文形聲字的閱讀,宣崇慧、盧台 華(2006)的研究發現聲韻覺識與字詞閱讀有顯著相關。林彥同(2000)、劉家智 (2002)提出唸名速度與中文認字有顯著相關。曾世杰等人(2005)的研究發現快 速唸名能預測中文認字表現,尤其以數字唸名最為顯著。 由上述相關研究可知中文識字的表現牽涉到許多不同的認知能力,本研究 將探究國小低年級學生的字形處理、聲韻覺識、唸名速度與中文識字間的相關, 並進一步分析新住民配偶子女與本國籍配偶子女間的差異。. 參、閱讀流暢性 Chall 將兒童學習閱讀的歷程分為階段零至階段五,其中,國小一年級處 於階段一,開始用已知的知識來辨認字,是識字的開始,而國小二年則為階段 二,學習順暢的閱讀(引自柯華葳,2010)。我們可以知道,對於國小低年級的 學生來說,閱讀的學習除了識字之外,還要重視流暢性的發展,才能真正提升 閱讀能力。以下就閱讀流暢性的內涵與可能的影響因素做探討。 一、閱讀流暢性的內涵 閱讀流暢性是指當我們在閱讀時能自動且正確的讀出文本中的字或詞,是 判斷閱讀精熟度的的一個標準(柯華葳,2010;張毓仁等,2011)。每個人在閱 讀的時候認知資源都是有限的,當認字的技能達到自動化的程度,就可以有較 多的資源運用在閱讀裡解上,因此,閱讀流暢度是連結認字與理解之間的一個 重要因素(蘇宜芬、陳學志,2007;Begeny & Martens, 2006)。 24.

(34) 為提升閱讀流暢度,必須讓認字達到自動化,而所謂的自動化是指原來需 要很大專注力才能完成的技能,經過一段時間練習後,已經不需花費很多的注 意力即可完成,具備正確率高、速度快、不費力、不費神的特徵(蘇宜芬、陳 學志,2007)。LaBerge 和 Samuels 提出自動化的發展分成三階段:錯誤期,指 在字彙辨識方面有錯誤;正確期,指可以正確認出字來,但需集中注意力;自 動期,指不需注意力也能認出字來(引自陳惠琴、楊憲明,2008),若學生仍處 於錯誤期或正確期,將會出現閱讀上的困難。由此可知,閱讀流暢性會影響到 國小學童的中文閱讀表現,是不能忽視的一個變項。 二、影響閱讀流暢性的可能因素 Georgiou, Parrila 和 Kirby(2006)提出快速唸名與閱讀流暢性達到.01 的顯著 相關。Georgiou, Parrila, Kirby 和 Stephenson(2008)指出快速唸名對詞彙閱讀流 暢性有 13%的解釋力,對文本閱讀流暢性則有 12%解釋力。薛錦、舒華(2008) 發現在控制 IQ、年齡及漢字閱讀後,快速唸名對普通閱讀能力組和高閱讀能 力組的快速閱讀有 2%和 9%的解釋量。Liao, Georgiou 和 Parrila(2008)的研究 指出短期記憶力、聲韻覺識、唸名速度、字形處理與閱讀流暢性有顯著相關。 陳雅玲(2010)的研究顯示在控制年齡和智商後,組字規則、聲旁表音和中文斷 詞對一分鐘讀詞與短文朗讀流暢性具有預測力。由上述可知,唸名速度、短期 記憶力、聲韻覺識、字形處理、一般字彙知識、中文斷詞等都可能是影響閱讀 流暢性的因素。 綜合上述,閱讀流暢性是由基礎識字進入到高層次理解的重要關鍵,閱讀 流暢性高的人會有較多的認知資源來處理閱讀理解,反之,閱讀流暢性低的人 會將較多的認知資源放在識字解碼上,而無法顧及閱讀理解,造成閱讀上的困 難。國小低年級學生正處與學習流暢閱讀的初期,因此,本研究將閱讀流暢性 視為一個重要變項,以一分鐘讀詞測驗了解學生的詞彙閱讀流暢度,並探討何 種認知因素可能會影響閱讀流暢度。. 25.

(35) 第三節 中文閱讀相關認知能力之探討 近年來,許多研究發現兒童的字形處理、聲韻覺識、快速唸名等認知能力 會影響到中文閱讀的表現,因此,本節將針對這些認知能力與中文閱讀間的相 關實徵研究進行探討。. 壹、字形處理能力 Gough 和 Tunmer 提出閱讀簡單觀點模式,即閱讀=識字解碼×語言理解, 由此可推論若識字解碼為零,即使語言理解好,閱讀表現仍然為零(引自王瓊 珠,2010)。閱讀並非天生即有的能力,需透過教育獲得,而孩子進入正式教 育系統後就開始學習識字,以此為基礎不斷增加自己的識字量或知識,提升閱 讀能力,再認字,再閱讀,雖然,學會識字並非代表一定會閱讀,但是不會識 字就無法閱讀(柯華葳,2010:洪儷瑜,王瓊珠,2010)。 相關研究指出,識字的本質在於將字形、字音與字義三者之間做連結,以 達自動化,而字形處理能力是指能夠對字形表徵進行建構、儲存和提取的能力 (王瓊珠,2010;Burt, 2007)。Badian 提出除了聲韻覺識和快速唸名外,字形 處理是閱讀困難者的第三個特徵(引自 Ho et al., 2002)。方金雅(1997)探討國小 一到六年級學生一般字彙知識與認字能力間的相關,提出一般字彙知識對認字 能力的解釋量達 64%。Ho 等人 (2004)指出字形處理與快速唸名能夠有效預測 中文閱讀者的語文相關分數,其中字形處理的預測力達 13.3%。由此可知,字 形處理是預測中文閱讀表現的一個重要因素。 在中文字的類型中,象形字與指事字佔少數,80% ~ 90%為形聲字,包含 了一個義旁部首和一個聲旁部首,但能夠完全從聲旁來讀出字音的正確率只有 25%,因此,字形相似、同音異義、缺少規則等特性,經常會讓孩子產生困擾, 影響他們在學習新字時的形-聲連結(Ho et al., 2006 )。Chan 和 Siegel (2001)對 國小一到六年級的兒童進行測驗,發現年紀較長的一般閱讀成就兒童(10-12 歲) 比年紀小的一般閱讀成就兒童(7-9 歲)和弱讀兒童較容易出現聲旁相關的錯 26.

(36) 誤,因為他們已經熟悉聲旁表音的策略,容易過度運用,但在假字辨識上的表 現卻較好,在中文閱讀的表現上也較好,顯示他們能夠有效的運用聲旁線索來 進行閱讀。方金雅(1997)指出聲旁表音知識對認字的解釋量為 7%,達顯著差 異。林盈甄(2011)針對 60 位國小三年級學生進行的研究顯示,聲旁表音覺識 中的不熟悉/不規則字形能夠預測一般學生的中文識字,而聲母覺識與聲旁表 音中的熟悉/規則、熟悉/不規則、不熟悉/規則的字形能夠預測識字困難學生的 中文識字表現。 由此可知,聲旁表音雖無法讀出所有的中文字,但聲旁線索能有助於對字 音的猜測,減輕識字時的記憶負荷量,擴充我們的字彙量。從訊息處理論的觀 點,若個體消耗太多資源在識字上,能夠處理閱讀理解的資源也會相對減少, 影響閱讀表現(王瓊珠,2010)。 在字形結構上,中文字是具有組合性的文字結構,部件的組合會遵循一定 的規則,例如: 「扌」通常位於字的左邊,而非右邊; 「宀」總是置於字的上方, 而非下面(裘錫圭,1995;鄭昭明,2004)。中文字的部件若符合規則且確實有 意義存在的字就稱之為真字(real character),反之,若部件不符合造字規則的 字視為非字(non-character),而部件符合造字規則卻無意義存在的字則稱為假 字(pseudo-character)(Ho, Yan & Au, 2003)。 方金雅(1997)的研究指出部首表義知識對認字能力有 53%的解釋力,組字 規則知識則有 4%,皆達顯著。Ho, Wong 和 Chan(1999)對國小一、三年級學 童進行字形推衍在學習閱讀上的運用研究,發現部首位置知識對於閱讀初學者 來說很重要,能夠幫助他們在閱讀時做字義的推論。宣崇慧(2007)對 126 位國 小二年級學童進行讀字、讀詞能力與相關認知能力研究,發現視覺處理能力中 的字形配對、部件搜尋和組字規則知識都與讀詞能力呈現顯著相關。Ho 等人 (2003)則提及約有 75%-80%的國小一年級學童已經具備基本的組字規則知識, 能夠辨別出非字。由前述可知,若到了國小二或三年級仍不能掌握部件、組字 規則等知識,將會影響之後的中文閱讀表現。 另外,Ho 等人(2003)提出假字辨識是一個綜合性的字形知識能力,受試 27.

(37) 者必須了解架構、位置、意義才能辨識出來,在控制 IQ、年齡後,假字測驗 與詞彙閱讀、詞彙拼寫有顯著的相關。因此,依據前述相關研究結果,本研究 將字形處理分為四個部分,分別為非字、假字、字形結構(左右顛倒)及部首位 置,依據測驗結果來了解新住民配偶子女在字形處理能力的程度,以及與中文 閱讀表現間的相關。. 貳、聲韻覺識能力 聲韻覺識是指個體對聲韻規則的後設認知,亦即個體能夠監控自己聲韻系 統內在結構的能力,而內在結構又可細分成音素(phoneme)、首尾音(onset and rime)和音節(syllable)三個層次,例如:拆→ㄔㄞ(音節)、ㄔ-ㄞ(首尾音)、ㄔㄚ-一(音素),字的單位會越來越小,且越抽象(曾世杰,2010;Goswami & Bryant, 1990 引自曾世杰,2004)。 Adams(1990)則認為聲韻覺識的作業應包含六個部份,分別為音素切割 (phonemic segmentation tasks),讓受試者對聲韻刺激做切割,如: 「數音素作業」, 數一數由幾個音素組成;音素操弄(phoneme manipulation tasks),讓受試者弄 呈現的刺激字,如:刪除音首,主試者唸 hill,受試者須唸出 ill;音節分解 (syllable-splitting tasks),讓受試者將音節或音首分離出來,如:主試者唸 bear, 受試者需唸 b;聲韻綜合(blending tasks),要求受試者將個別的音組合起來, 如:呈現/m/、/a/、/p/,受試者能唸出 map;挑異音(oddity tasks),受試者能選 出發音不同的字,如:give、pat、girl、go;押韻童詩知識(knowledge of nursery rhymes)。本研究採用挑異音的兩個測驗,讓受試者選出聲母與其他三個字相 異的字,以及韻母與其他三個音相異的字。 在拼音文字系統中(如:英文),聲韻覺識一直被視為影響閱讀表現的重要 因素,聲韻覺識的能力讓個體能夠將聽到的聲音書寫成文字,如:聽到 cat 知 道/k/→c,/æ/→a,/t/,t 並寫出來(李俊仁、柯華葳,2009;Chang & Ho, 2000)。 Badian(2001)針對一年級的學童進行七年的縱貫研究,發現閱讀較差的七年級 生在一年級時的聲韻覺識測驗表現也會較差,Mains, Doi 和 Bhadha(2000)以 28.

(38) 及 Parrila, Kirby 和 McQuarrie(2004)的研究亦指出聲韻覺識能夠有效的預測 識字的表現。但是,相對於拼音文字的音素和文字符號具有規則性的對應關係, 中文則否。中文為一字一音節,以詞素為最小單位,閱讀時無法直接拼出讀音, 字和音節之間沒有具體的規則(李俊仁、柯華葳,2009;Ho, Chang, Tsang & Lee, 2002)。因此,學者對於聲韻覺識在中文閱讀中是否扮演重要角色持正反兩派 意見。 研究發現,聲韻覺識能力與國小兒童的中文閱讀表現有顯著相關及預測力 (李俊仁、柯華葳,2009;陳雅玲,2010)。Ho 和 Bryant(1997)針對國小一、 二年級學童進行研究,發現聲韻覺識對中文形聲字的閱讀和 OPC 規則的習得 是很重要的,尤其是一年級的學童。曾世杰(2004)指出,中文非拼音文字,但 因我國的語文教學是由注音符號開始,兒童雖然不認得字,但能夠掌握拼音原 則也可以接觸詞彙,獲得更高層的理解,故推測聲韻覺識的程度和注音符號的 學習相關,且聲韻覺識能力差者注音符號的學習會有問題,進而影響到之後的 識字和閱讀。 柯華葳,李俊仁(1996)對國小一年級的學生進行 2 年的追蹤研究,發現到 了二年級去音首對認字的作用已消失,但拼音仍持續影響識字的發展。宣崇慧 和盧台華(2006)對國小一、二年級學童進行聲韻覺識能力與字詞閱讀發展的探 討,發現聲韻覺識能力與字詞閱讀有高度相關,並且在聲調覺識的部分對字詞 閱讀發展的重要性維持至二年級。 然而,另有研究者提出了與前述不同的發現,Hung 和 Hanley(1995)比較 168 位英國、香港及台灣的 8 歲兒童在聲韻覺識、視覺處理技巧和閱讀能力間 的關係,發現英國兒童組在控制 IQ、詞彙和視覺處理技巧後,聲韻覺識對閱 讀仍有顯著的預測力,但視覺處理技巧則未達顯著,在香港、台灣兒童組則發 現視覺處理技巧達顯著,聲韻覺識則未達顯著,顯示出視覺處理技巧會影響中 文閱讀表現,而聲韻覺識不影響中文閱讀表現。 Ho 等人(2004)針對香港 303 位平均年齡 8 歲 3 個月的國小學童進行研究, 結果指出聲韻覺識對中文閱讀並不具有顯著的預測力,而是以快速唸名與字形 29.

(39) 處理才具有顯著的預測力。曾世杰、王素卿(2003)針對 5 名個案進行教學實驗, 檢驗不具音素覺識能力卻能閱讀的現象是否存在,其結果顯示不具備聲韻處理 能力之前,只要認識相關的漢字就能進行閱讀並理解,因此,音素覺識並非中 文閱讀的必要條件。 由上述可知,學者對聲韻覺識能力與中文閱讀表現間的相關看法有所分 歧,但不可忽略的是聲韻覺識仍就是探討閱讀表現時的一個重要變項。在過去 的研計對象中多以本國籍配偶子女為主,因此,本研究則將探討新住民配偶子 女的聲韻覺識能力與中文閱讀表現間的相關情形。. 參、快速唸名能力 「唸名」是指當個體看到一個或多個刺激物時,如:顏色、數字,會從長 期記憶中檢索出正確的辭彙,並唸出來(曾世杰等人,2003)。快速唸名能力所 採用的測驗為速度測驗,包含個別唸名與連續唸名兩種,連續唸名又可區分為 簡單型與交錯型,個別唸名是一次只呈現一個刺激,連續唸名則是一次呈現全 部的刺激於平面上,若刺激為同類(如:顏色、數字、注音符號)則屬簡單型, 若有兩類以上的刺激穿插出現則屬交錯型(曾世杰、簡淑貞、張媛婷、周蘭芳、 連芸伶,2005)。 本研究採用的方式為連續唸名,將 50 個刺激呈現在 A4 紙張上,每行 10 個,共 5 行,要求學生正確且快速的唸完所有刺激,並以碼表計時。 Wolf 和 Bowers(1999)提出雙重缺陷假說,認為聲韻覺識和快速唸名是閱 讀障礙的兩個主要認知缺陷,其中之一或兩者出現困難都會產生閱讀上的障 礙。在以拼音文字為主的研究上多指出快速唸名與閱讀表現有高度的相關。 Mains 等人(2000)對國小二年級學童所做的研究,提出快速唸名能夠有效預測 閱讀表現,尤其是對於字彙與詞彙的閱讀有較強的預測力。Georgiou 等人(2006) 對 62 名兒童進行幼稚園到國小一年級的追蹤研究,發現快速唸名與閱讀正確 性、閱讀流暢性皆達.01 的顯著相關。Georgiou 等人(2008)對 62 名國小一年級 的學童進行三年的追蹤研究,發現快速唸名對詞彙閱讀流暢性的解釋力達 30.

(40) 13%,對文本閱讀流暢性的解釋力有 12%。 然而,對於非拼音文字的中文來說,快速唸名是否也同樣重要,能夠視為 預測閱讀表現的一個重要指標?Ho 等人(2004)的研究指出快速唸名與字形處 理可以有效預測中文閱讀表現,其中,快速唸名的預測力為 5.7%,達顯著相 關。曾世杰等人(2005)針對 75 位幼稚園大班兒童所做的四年追蹤研究,發現 學前兒童的數字唸名可以解釋四年後閱讀理解的變異量,其解釋量達 25%, 而學前數字唸名對二、三、四年級的中文認字解釋量分別為 15%、14%、6.6%。 張毓仁、曾世杰(2008)對國小三年級學童進行研究,發現一年級時唸名速度緩 慢的兒童三年後在各項唸名測驗上仍顯著慢於一般兒童,且唸名速度與中文認 字能力、聲韻覺識和國語文學業成就有顯著的負相關。 薛錦、舒華(2008)將 428 位國小六年級學生分成閱讀障礙、普通閱讀能力、 高閱讀能力三組,探討快速唸名對三組學生的漢字閱讀與快速閱讀的預測作 用,提出在控制 IQ 和年齡後,RAN 對閱讀障礙組和普通閱讀能力組的漢字閱 讀有顯著的預測力,解釋量分別為 39%、7%,而在控制 IQ、年齡、漢字閱讀 後,快速唸名對普通閱讀能力組和高閱讀能力組的快速閱讀有顯著預測力,解 釋量分別為 2%、9%。Liao 等人(2008)對 63 位國小二年級學童和 54 位國小四 年級學童進行研究,探討快速唸名與中文識字正確性、流暢性間的關係,快速 唸名對四年級學童的中文識字有 7%的解釋量,一分鐘讀詞則有 42%的解釋量, 對二年級學童的一分鐘讀詞有 33%的解釋量。 由此可知,快速唸名是中文閱讀能力一個有效的預測變項,尤其是對於閱 讀流暢性與正確性的解釋。 目前臺灣採用的快速唸名測驗工具主要有物件、數字、顏色、注音符號、 國字、非語文交錯、語文交錯、綜合交錯等七種(曾世杰,2004),對於這些測 驗工具是否能有效預測中文閱讀表現仍有不同的看法。曾世杰等(2005)指出學 前兒童的數字唸名最能夠預測四年後的閱讀理解與中文認字表現,而四年級兒 童的語文唸名(數字、注音、數字-注音交錯)與中文認字有顯著的相關,非語文 唸名(顏色、圖形、顏色-圖形交錯)則無顯著相關,但語文唸名和非語文唸名皆 31.

(41) 與閱讀理解有顯著相關。Liao 等人(2008)認為語文唸名(數字、注音符號、國 字)較非語文唸名(顏色)更能預測閱讀的流暢性和正確性。林盈甄(2011)的研究 指出數字唸名能夠預測國小三年級一般學生與識字困難學生的朗讀流暢性。 林彥同(2000)與劉家智(2002)各自針對國小一到三年級和國小四到六年級 進行各類唸名速度(數字、注音符號、顏色、物件圖片、全部交錯)與國語文能 力的相關研究,提出除了一年級的物件圖片唸名外,各類唸名速度皆與中文認 字有顯著相關。陳雅玲(2010)以國小四年級兒童為對象,進行中文讀寫相關研 究探討,發現數字唸名與顏色唸名皆與中文認字的相關達顯著水準。 綜合上述,快速唸名能力對拼音文字與非拼音文字的閱讀來說都是一個重 要的認知能力,能夠有效預測閱讀表現,尤其是與中文認字、閱讀流暢性與閱 讀正確性有顯著的相關,其中,語文唸名又較非語文唸名有更高的預測力。本 研究將以數字唸名與顏色唸名來探討國小一、二年級學生的中文閱讀表現。 從本節對中文閱讀相關認知能力的探討可知字形處理、聲韻覺識、快速唸 名是中文閱讀的重要認知因素,具有顯著的相關和預測力。因此,本研究將探 討國小低年級新住民配偶子女在前述三項認知能力與中文閱讀表現之間的相 關。. 32.

(42) 第四節 文獻統整 從教育部(2012)的統計資料可知,100 學年度國小階段的新住民配偶子女 人數已達到 158,584 人,約佔全國國小學生人數的 10.88%。由此數據推算, 100 位國小學生中會有 10 位的新住民配偶子女,平均每班至少 2-3 位,而地 處偏遠的學校甚至出現全校超過一半皆為新住民配偶子女的情況。因此,新住 民配偶子女的相關議題儼然成為教育現場所要探討的重要範疇。 近十年來,以新住民配偶子女為對象的研究越來越多,尤其是對於國語、 數學等學業成就表現的探討,但看法分歧。目前,已有少數研究特別針對新住 民配偶子女的中文閱讀表現進行探究,如:識字、閱讀理解,發現新住民配偶 子女的中文閱讀表現不會因母語的不同而與本國籍配偶子女有顯著差異,但在 閱讀流暢性、閱讀理解、注音認讀和語詞表達上與本國籍配偶子女有顯著差 異,而對於中文識字量是否有顯著差異則意見不一致(林筱晴,2006;黃明煌, 2008;張碧珊,2006;顏麗娟,2006;謝慶皇,2004)。 依據閱讀發展的理論,識字解碼和閱讀流暢性是國小低年級學生閱讀發展 的重要任務(柯華葳,2010),而在台灣的語文教育中,進入國字認讀前會先進 行注音符號的教學,因此,注音閱讀、中文識字和閱讀流暢性可視為國小低年 級學生中文閱讀表現的重點。 九年一貫國語文課程綱將注音符號運用能力列為分段能力指標,明確指出 國小低年級學生要能認唸、拼讀及書寫注音符號,並以注音符號輔助閱讀及識 字,胡永崇(2001)提出注音符號的認讀、拼寫與認字表現間有顯著的相關,李 俊仁(2010)更指出注音符號的認讀和拼音是檢測學生是否有讀寫障礙的重要 指標。 經過十週的注音符號教學後,即進入識字的教學。中文字的特性包括:具 有組合性的文字結構、遵循一定的造字規則、發音時為一字一音節、形音義相 互結合(裘錫圭,1995)。若學生能掌握中文字的前述特性,將有助於未來的識 字表現。 33.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國中 86分 80分以上 2.000元 未受記過以上處分 里內滿六個月以上子女,就讀國小、國中、高中(職)、大專院校、家境清寒. 高中、高職

(現場取消未講授);三、 「中東地區的女性與發展—女性領導力(Women and Development in the Middle East—Feminizing Leadership) 」 、 「新網路世紀的創新與發展(Innovation and Growth

國小中高年級組:第一階段比賽將出 10 題國中等級單字,完成後將審查現場學生之分數,取 前 100 名繼續進入第二階段比賽,並列同分者得佔一個名額,若有與第 100

本篇教材本文長約2000字,學生正常 閱讀速度下(國中生平均閱讀速度約 200~250字),最慢應能於15分鐘內閱

中國語文科卷一 閱讀理解 學生做小測.. 中國語文科卷一 閱讀理解

二、 國民身分證正、反面影本;與在中華民國設 有戶籍之國民結婚且獲准居留之外國人或 大陸地區人民,提供有效之居留證明文件 及配偶戶口名簿影本。. 三、

本研究採用三種判斷準則來比較 Nelson-Siegel Model、Extend Nelson-Siegel Model 與 Nelson-Siegel-Svensson Model 的配適能力,配適結果如表 4 表示,其中

• 源自專家讀者 (expert reader) 和新手讀者 (novice reader) 的認知過程比較研究,重視 讀者靈活和綜合調控思維過程的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