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中華職棒成立前台灣棒球運動發展情形

第一章 中華職棒成立的背景、過程及影響

第一節 中華職棒成立前台灣棒球運動發展情形

本小節就棒球運動傳入我國之原因及發展之概況做一回顧,分別描述日治時 期、光復後時期、70 年代及 80 年代等四個時期我國棒球運動發展之輪廓,以瞭 解中華職棒成立之前我國棒球運動發展之概況。

一、日治時期我國棒球之發展(1896-1945 年)

1895 年日本依據馬關條約10開始對台灣的治理,隨著殖民政策推展大批日本 人定居於台灣,亦將日本文化的種子散播於台灣,其中在日本被稱之為「野球」

的棒球運動,亦隨著這批新移民來到台灣,成為日後台灣棒球運動發展的根源。

棒球傳入台灣約十年左右,台灣在日本政府的治理下,由初期的動蕩不安漸 趨於安定,才由社會人棒球隊的帶動下發展起來11,並將棒球運動推廣到全台灣 各地,因此,社會人棒球可說是啟蒙了台灣地區的棒球活動。

台灣第一支棒球隊在 1906 年 3 月由台灣總督府國語學校中學部組成12,不 久國語學校師範部亦成立棒球隊13。1906 年兩支球隊進行了台灣歷史上第一場正 式棒球賽,地點在中學校運動場,雙方以 5:5 握手言和,這場比賽為台灣棒球 開啟新頁。

(一)棒球交流

1910 年末期棒球運動已在台灣各地興起,各地區亦成立了官方與民間的組 織,因此經常性的邀請日本本土知名大學球隊來台灣進行交流。自 1917 年至 1935 年間,早稻田、法政、慶應、明治、立教等大學陸續來台進行交流,這些不定期 的非正式比賽,不但提升了台灣民眾對棒球運動喜好及認知並帶動運動風氣,最 重要是透過比賽及觀摩,使台灣的棒球隊在提升棒球技術及經驗上提供了幫助。

(二)原住民棒球的開端-高砂棒球隊

1920 代在花蓮地區,成立了台灣第一支由純原住民所組成的棒球隊,乃是 花蓮人林桂興14無意間發現花蓮「舞鶴社」15地區的阿美族青少年正在玩簡易的

101894 年清廷與日本為爭奪朝鮮之利益爆發「中日甲午戰爭」,清廷戰敗求和簽訂馬關條約,台 灣根據馬關條割於日本,此為日本治理台灣之開端。

11同註 7。頁 13。社會人棒球隊乃民間公司企業、官廳職員、軍人所成立的球隊,但並不算是正 式的球隊,亦無正式的比賽。

12同註 7。頁 13。既現今之建國中學,由當時校長田中敬一主導成立棒球隊。

13同註 7。既現今之台北教育大學。

14蔡宗信。<日據時期 台灣東部原住民棒球運動之發展>。《山海文化雙月刊》9 期。1995 年 3 月。頁 37-42。林桂興,漢人,能高棒球隊首任教練。求學時曾打過花蓮工商棒球隊,畢業後 進入花蓮旭組營造廠工作,並參加員工棒球隊,是一個了解棒球技術,熱愛棒球的人。

15「舞鶴社」為花蓮縣瑞穗鄉的舞鶴。此社約於日時明治三十五至三十六年(1902~1903)左右,

棒球投打遊戲,覺得這群青少年深具棒球資質,而將他自召集起來成立「高砂棒 球隊16」,並由林桂興本人擔任教練。經過訓練後的高砂棒球隊,展現了原住民 超凡的運動天賦與實力,在與地方上的友誼賽中逐漸闖出名號,並能與日本人所 組成的社會人隊伍相抗衡,成績日益突出。

高砂棒球隊的成功,使花蓮地區地方長官產生了利用棒球隊,來進行對原住 民教化的功能,於是將高砂棒球隊更名為「能高團17」。 由於能高團在遠征台灣 各地時,展現了原住民天生的運動能力,能高團的比賽在台灣獲得了熱烈的迴 響,並使日本人對原住民「野蠻」的刻板印象改觀。隔年便推動能高團赴日巡迴 比賽,更掀起日本內地的一股台灣原住民旋風,日後多位能高團的成員並被網羅 進入日本「平安中學」就讀18。高砂棒球隊隊開創了台灣棒球史的多項記錄,除 了是第一支純粹由原住民所組成的棒球隊,亦是日本殖民統治下以棒球當作教化 及宣傳的最佳範例,使「能高」成為台灣原住民棒球的代名詞,1981 年郭源治 遠赴日本加入日本職棒中日隊時,日本報紙以「高砂、能高的後代來了」的標題 歡迎郭源治。甚至郭泰源加入日本職棒時,日本人也以為他是「能高的後代」。

時隔近一個世紀,日本人對高砂棒球隊的記憶依然印象鮮明,可見高砂棒球隊影 響之深遠19

(三)學校棒球運動的紮根-嘉義農林棒球隊

日治後期,台灣地區學生棒球運動受日本本土的影響,尤其是中等學校的 學生棒球,當時全台各種定期或非定期的比賽蓬勃發展,最具代表性的首推「全 島中等學校棒球大會」,他是持續最久且與日本本土「全國中等學校棒球大會」

相結合的一項賽事20。其中來自台灣南部的「嘉義農林棒球隊」(以下簡稱嘉農)

於 1931 年拿下全島冠軍後,代表台灣遠征日本參加「全國中等學校棒球大會」,

再度寫下台灣棒球史的新頁。這支由台灣原住民、漢人、日本人三個族群共同組 成的台灣代表隊21,在第十七屆「全國中等學校棒球大會」中,一路打進決賽並 拿下全國亞軍的佳績,這是台灣球隊最好的戰績,更帶動了台灣的另一波棒球熱 潮22。嘉農的成功,證明了日治時期,台灣學生棒球運動已奠定了深厚的基礎,

帶動了大量的台灣學生參與棒球運動,為台灣的棒球運動發揮了承先啟後的功 效,為台灣培育出許多中流砥柱的優秀選手23

整體而言,1930 年中後期,棒球已成為最受台灣人喜歡的運動之一,台灣 棒球運動在這個時期已達成熟階段24。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整個台灣社會資

自「太巴塱」及「飽干」二社分出者,而所謂「舞鶴」,則是由原社名之日本名音譯而來。

16日本人稱台灣原住民族為「高砂族」。

17曾文誠、盂峻瑋。《台灣棒球王》。台北。創智文化有限公司。2004 年 6 月。當時花蓮廳長江口 良三郎:「教原住民打棒球,是一件另人令人驚訝的事情…為了矯正他們與生俱來的兇暴血 統,也為了體驗運動的真正精神所在,…讓世人知道,對於原住民的教化已有實質的成效。…

成立能高團。」

18同註 14。雖然戰績是 3 勝 4 敗 1 和,但能高團所展現的體能條件及鬥志,更讓日本人印象深刻。

19瞿海良。<九千分·雙一百 台灣原住民的金牌之路>。《山海文化雙月刊》8 期。1995 年 1 月。

頁 21-31。

20同註 7。頁 31。日本高中棒球隊最關注「夏季甲子園大賽」,就是日本「全國中等學校棒球大會」

的代名詞,因該項比賽於 1924 年竣工後大都在此舉行,故稱之。

21林玫君、林華韋。《典藏台灣棒球史-嘉農棒球》。台北市。行政院體育委員會。2005 年 10 月。

22同註 7。頁 32。

23同註 7。頁 32。

24同註 7。頁 32。

源和人力也都為戰爭動員,棒球運動已無法再繼續,原本興盛的台灣棒球運動也 就因戰爭而出現了停滯的現象。

二、光復後我國棒球之發展(1945~1967)

光復初期,百廢待舉,在那物質缺乏的年代,棒球運動成為最為普及的民間 休閒活動之一,為當時正處於復甦的台灣社會注入一股熱情的活力。同時透過大 量、頻繁的比賽,棒球熱潮又再度燃起,這包括了「省運」、「協會盃」、「銀行公 會盃」、「台中民聲盃」、「國軍棒球賽」、「主席盃」、及後期影響深遠的「中華盃」,

還有其他以不同名義所舉辦的棒球比賽。

這個時期台灣棒球發展的主要特色,公家單位與機關以及民間企業所組成的 棒球隊,其中最為激烈、比賽最為集中的便是由「合作金庫」、「第一銀行」、「華 南銀行」、「彰化銀行」、「土地銀行」、「台灣銀行」等六家銀行間的棒球比賽,俗 稱「六行庫棒球賽」。自 1948 年起六行庫棒球賽共舉行了 12 屆,由於銀行高階 主管大多為台籍人士,年少時期對於日治末期的棒球熱情根深柢固,因此對於彼 此間的棒球競賽非常支持,當競爭日趨激烈時,更四處網羅好手投入銀行棒球隊 的行列,例如,方水泉、陳潤波、洪太山、王麗旭、葉清德、官大全等國手級的 名將。因此,這個以六行庫為核心棒球比賽,是台灣 1950 年代棒球發展的重要 核心,場上球員與背後的支持者,其實都是當代台灣棒球運動的核心所在25,時 至今日合庫棒球隊仍屹立不搖。

1950 年代後期,機關行號棒球隊的發展日益走下坡,加上台灣社會在 1960 年代經濟日益好轉,電視逐漸普及,造成台灣民眾娛樂重心略有轉移,棒球熱度 也稍有冷卻的跡象,這代表民間力量對於棒球運動的支持有走下坡的趨勢26,代 之而起的軍種球隊得興起。

1960 年代,台灣的棒球發展重心轉移到國軍棒球隊。當時國防部為了國軍 體育團隊的培養與訓練,進而發揮民族體育精神,爭取國家榮譽為名,發展八個 體育團隊,所需經費概由國防部負責。由於國軍支持棒球沒有盈虧的問題,相較 於公司企業將損益視為公司發展的首要責任27,公司發棒球所遭遇到的阻礙遠比 軍方為大。故當 1950 年代後期,機關行號棒球隊的發展日漸走下坡時,除了「台 電」及「合庫」尚能維持外,由陸、海、空三軍及其他軍種所組成的棒球隊已陸 續堀起,成為棒球場上的主角。1961 年參加第四屆亞洲盃的國手中,包括正選 及後補,由三軍棒球隊所遴選出來的成員就高達 16 人,而 1962 年的海軍棒球隊,

就有 7 人當選國手,可見軍種棒球隊在 1960 年代之影響力28

但棒球運動主要還是靠民間力量在推行,官方對於棒球運動既不熟悉也不重 視,在社會上甚至有「外省人打籃球,本省人打棒球」的分野,形塑了當時不同 族群的運動特質29。總之,這個時期政府給棒球的資源有限,因此棒球的推廣工 作全賴台灣籍菁英及各地棒球熱心人士的奔走30,素有「棒球之父」之稱的謝國

25同註 7。頁 103。

26同註 7。頁 104。

26同註 7。頁 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