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國立台東大學體育學系碩士班 碩士論文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國立台東大學體育學系碩士班 碩士論文"

Copied!
213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國立台東大學體育學系碩士班 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范春源 先生

中華職業棒球大聯盟發展之研究 (1987~2008)

研究生: 林邦遠 撰

中華民國九十八年七月

(2)
(3)
(4)

謝 誌

時去苒荏,已近二年,研究生生涯在此論文付梓之時即將畫下句 點,我也將展開人生另一旅程,感謝神的恩典讓我能有這段徜徉於學 術殿堂的旅程,並安排眾多天使出現在我的身邊…

學生跟隨溫卓謀主任共事近四年,從體育室到體育系,看著您在 工作上全心投入,不忮不求的態度令人感佩,亦是學生努力追求的榜 樣,謝謝您的提攜及體諒,讓學生能在繁忙的系務中完成學業。

大學班導陳漢棟師不時的加油及打氣,其長者之風是我最溫暖的 鼓舞。亦師亦友的煌佳師、開朗的慧娟師、思慮脫俗猶如神人的秀惠 師、如長姊般的玉枝師,感謝你們在課業上對我的指導。

感謝我的師公禎雄師對我在歷史觀念上的導正,您真知灼見雖令 學生無法招架,有如當頭棒喝,但亦能感受身為師公的您,對體育運 動史後學之關懷及深切之期許。

華韋師身兼學校行政及國家棒球運動發展之重責,仍於百忙之中 抽空自台中前來,對學生之論文悉心指導與建議,並使我等一睹棒球 前輩之風采,學生可謂榮幸之至。

我的恩師,范春源教授師承禎雄師,邏輯清晰、治學嚴謹,帶領 我一窺體育運動史學之堂奧,其學者風範令人如沐春風。春源師亦致 力於體育運動史學之發揚及延續,讓我等對體育運動史研究有志趣之 後學晚輩得有「施展拳腳」的舞台。除了學術指導之外,春源師亦對 學生的工作、生活乃至生涯規畫有如父兄般關切備至,學生永誌於心。

碩班學長及同級忠賢、清祥、政璋、育誠、瑞成、美伶、芬華、

威寰,學妹雅婷、小明、宴慈,學弟小炳、小岳、哲瑋研究路程有你 們一路相伴,吾道不孤。「所辦三姝」小菩、芯羽、雯彥以及大學部 小學妹佳芬、巧君的貼心及工作上的協助、同門師弟仲緯適時的提神 挹注,有你們真好~謝謝你們。

桂英師、怡欣、佩芳、國全、阿弟仔謝謝你們的陪伴。

東大的伙伴菱黛、振源、總裁、淑瑜、念婷…我們一起努力,也 謝謝你們無微不至的關心!!

我慈愛的母親,是我最大的支柱,讓我能無後顧之憂,始終支持 我,做我想做的事情。我的弟弟家豪是中華職棒 20 年來最忠實的球 迷,當我在對中華職棒失望之時,仍對中華職棒「情義相挺」,是我 寫作時最好的顧問,並使我重拾對中華職棒的熱情及信心。這本論文 是你我共同的心血,老弟謝謝你。

最後,謹以此誌感謝所有關心我的家人及朋友~

邦遠 謹誌於 2009 年 7 月 27 日

(5)

中華職業棒球大聯盟發展之研究(1987~2008)

摘要

棒球運動是台灣最受歡迎的運動項目之一,尤其在 70 年代正當我國國際地 位日益險峻的年代,靠著三級棒球揚威國際,凝聚國人整體意志,在國際上爭取 國家認同的使命。

中華職棒聯盟成立於 1990 年,成立的目的就是為了發展職業運動產業,振 興棒球及扮演我國棒球運動發展火車頭的角色。發展至今已近 20 年,其過程起 起落落,對我國棒球運動的起落有極大之影響力,故探究中華職業棒球大聯盟之 發展過程為本研究之背景。

本研究透過文獻分析法探究中華職棒成立之背景、過程、影響情形,研究發 現:

一、中華職業棒球是為了振興棒運而成立,運作方式與經營成效息息相關,並影 響我國棒球運動之起落

二、中華職棒缺乏完善的職業聯盟與球團經營模式,球團變動頻率大 三、球團消極的經營理念及職棒簽賭事件的戕害,阻礙中華職棒之發展

關鍵詞:棒球、職業運動、中華職棒大聯盟、台灣職棒大聯盟

(6)
(7)

The Research i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Professional Baseball League (1987~2008)

ABSTRACT

Baseball is one of most favorite sports in Taiwan. Taiwan, which the cosmopolitan status was precarious in 1970s, condensed the compatriots’ will and fought for the worldwide identification by with an old and shabby baseball field.

Chinese Professional Baseball League was established in 1990 which aimed to develop professional sport industry, revitalize baseball and played as a vanguard of baseball sport development. Chinese Professional Baseball has been developed for almost 20 years. Its rise and fall result in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the development of baseball sport in Taiwan. Therefore, this research primarily focuses on the investigation into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Professional Baseball League.

This research, which is based on literature analysis, investigates the background, process, and influence situation. The findings are as follows:

1. The establishment of Chinese Professional Baseball League aims to revitalize the baseball sport. The operation approach and management effect were closely linked, and influence on the rise and fall of baseball sport in Taiwan.

2. Chinese Professional Baseball is short of perfect management mode of professional league and baseball groups which result in high frequency of change.

3. Pathic management ideology and damage from gamble affairs of baseball groups obstruct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Professional Baseball.

Keywords: baseball, professional sport, Chinese Professional Baseball League, Taiwan Major League

(8)
(9)

目 錄

序章 ...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課題...2

第三節 相關文獻探討...3

第四節 研究的意義...6

第五節 研究架構...7

第六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8

第七節 研究的範圍與限制...9

第八節 名詞解釋...10

第一章 中華職棒成立的背景、過程及影響 ... 11

第一節 中華職棒成立前台灣棒球運動發展情形...11

一、日治時期我國棒球之發展(1896-1945 年) ...11

二、光復後我國棒球之發展(1945~1967) ...13

三、70 年代我國棒球之發展(1968~1980 年) ...14

四、80 年代我國棒球之發展(1980~1987 年) ...15

第二節 中華職棒成立的原因及過程...16

一、中華職棒聯盟成立的原因...16

二、反對中華職棒成立的聲音...16

三、中華職棒成立的過程...17

第三節 中華職棒成立後對台灣棒球發展之影響...21

一、中華職棒成立對國家體育政策的影響...21

二、中華職棒成立對社會的影響...24

三、中華職棒對我國棒球運動發展的影響...26

第二章 中華職棒組織變遷之過程及賽事 ... 33

第一節 1990~1996 年組織概況及賽事情形 ...33

一、1990~1996 年組織概況 ...33

二、1990~1996 比賽概況 ...36

三、觀眾人數與社會反應...40

第二節 1997~2002 年組織概況及賽事情形 ...42

一、1997~2002 組織概況 ...42

二、1997~2002 年比賽概況 ...51

(一)中華職棒賽事概況(1997~2002) ...51

(10)

(二)台灣大聯盟賽事概況(1997~2002) ...55

三、兩聯盟的合併...57

(一)台灣大聯盟的經營因境...57

(二)兩聯盟合併見曙光...59

(三)兩聯盟進行整併...60

(四)兩聯盟分立所產生之影響...61

第三節 2003~2008 年組織概況及賽事情形 ...64

一、2003~2008 年組織概況 ...64

二、2003~2008 年賽事之情形 ...67

三、觀眾人數與社會反應...71

第三章 影響中華職棒發展之重要因素 ... 73

第一節 職棒簽賭放水事件...73

一、1997 年職棒第一次簽賭放水事件...74

二、2005 年職棒第二次簽賭放水事件...75

三、2007 年中信鯨賭博案...76

四、2008 年米迪亞暴龍賭博事件...77

五、小結...80

第二節 人才外流...81

一、人才外流的背景...81

二、我國球員赴美國職棒發展之情形...82

三、我國球員赴日本職棒發展之情形...85

四、人才外流的影響...88

第三節 球團經營策略的探討...90

一、歷年選秀制度及二軍的組建...90

二、屬地經營權無法完全落實...104

結 章 ... 109

第一節 研究總覽...109

一、職業棒球成立之背景、過程及影響...109

二、組織概況及賽事之情形...110

三、影響中華職棒發展之重要因素... 111

第二節 結 論...114

參考文獻 ... 117

附錄一 中華職業棒球大聯盟球團變遷圖...125

附錄二 體委會協助職棒聯盟各隊成立二軍方案...126

附錄三 兄弟象隊 歷年教練、球員名錄...127

(11)

附錄四 統一獅隊 歷年教練、球員名錄...135

附錄五 三商虎隊 歷年教練、球員名錄...144

附錄六 味全龍隊 歷年教練、球員名錄...149

附錄七 興農牛隊 歷年教練、球員名錄...153

附錄八 時報鷹隊 歷年教練、球員名錄...161

附錄九 中信鯨隊 歷年教練、球員名錄...164

附錄十 LaNew 熊 歷年教練、球員名錄(含第一金剛時期)...170

附錄十一 米迪亞暴龍隊 歷年教練、球員名錄(含誠泰太陽-誠泰 Cobras 時 期) ...173

附錄十二 中華職棒發展大事年表(1987~2008 年)...177

(12)
(13)

圖 目 次

圖 一 研究架構...7

圖 二 1990~1996 年球團變遷 ...33

圖 三 1997~2002 年球團變遷 ...43

圖 四 2003~2008 年球團變遷 ...64

(14)
(15)

表 目 次

表 一 職棒成立以來新建球場一覽表...23

表 二 行業別聲望調查排行簡表...25

表 三 78 學年至 97 學年各級學生棒球聯賽統計表...28

表 四 歷年國家隊徵召職棒球員人數表...31

表 五 1990~1996 中華職棒戰績表 ...39

表 六 中華職棒 1990~1996 例行賽觀眾人數表 ...40

表 七 台灣職業棒球大聯盟與中華職棒聯盟之差異...49

表 八 台灣大聯盟球隊贊助企業變遷表...50

表 九 1997~2002 中華職棒戰績表 ...54

表 十 中華職棒 1997~2002 例行賽觀眾人數表 ...55

表 十一 台灣職棒大聯盟歷年觀眾人數分析...58

表 十二 2003~2008 中華職棒戰績表 ...71

表 十三 中華職棒 2003~2008 例行賽觀眾人數表 ...72

表 十四 歷年職棒賭博涉案球員...79

表 十五 1999-2008 台灣球員與美國職棒聯盟球隊簽約與狀況一覽表 82 表 十六 1999-2008 台灣球員與日本職棒球隊簽約與狀況一覽表 ...85

表 十七 台灣球員與美、日職棒球團簽約,前後期人數及簽約金比較表 ...87

表 十八 中華職棒單純選秀期選秀名單...92

表 十九 中華職棒「特考制度」及選秀並行期選秀名單...93

表 二十 中華職棒完全特考制無選秀期選手名單...95

表 二十一 中華職棒優先指名制及選秀並行期選秀名單...96

表 二十二 代訓制度及選秀並行期...100

表 二十三 代訓對抗賽參加球隊一覽表...103

(16)
(17)

中華職業棒球大聯盟發展之研究 (1987~2008)

序章

第一節 研究背景

中華職業棒球大聯盟(Chinese Professional Baseball League,CPBL,簡稱中華 職棒)在將邁入第二十年的階段,再度爆發簽賭放水事件重創中華職棒1(下文 簡稱「黑米事件」),使其聲譽再度受到挑戰。事件主角米迪亞暴龍隊因而遭到聯 盟「除名」2。緊接著中信鯨隊於 11 月 11 日突然宣佈解散球隊,解散原因與戰 績不佳及球員涉入打假球案有關3。從文獻中了解中華職棒發展近 20 年,已有 5 支球隊消失在職棒舞臺4,總隊數由最高時期的 11 隊5再縮減成為職棒初期的 4 隊6

中華職棒近 20 年的展過程,對我國國家體育政策、基層棒球乃至整個社會 皆產生了不少影響,回顧 20 年前中華職棒成立的初衷,中華職棒是否有扮演好 它的角色,筆者欲回顧台灣這段棒球的發展過程來探究答案,此為筆者研究背景 之一。

其次,國內研究者對中華職棒的發展歷程之相關探討,大多著重於中華職棒 及台灣職業棒大聯盟兩聯盟分立時期,正處台灣職業棒球環境最為低迷的時期。

研究範圍著重於兩聯盟分立之影響,以及相關制度尚未建立完備做探討。2003 年兩聯盟合併成立中華職業棒球大聯盟後之發展則著墨甚少,尚待後繼研究者加 以補足。然而,中華職棒成立 20 年,再度面臨另一波嚴峻的考驗,筆者回顧中 華職棒之發展,已有許多不同的時空背景應再加入討論。因此,筆者認為有必要 將中華職棒的整個發展歷程再做整理,以做為日後中華職棒發展的記錄及參考,

此為筆者研究背景之二。

1「黑米事件」:米迪亞暴龍隊繼 1997 年「黑鷹事件」後所進行更具規模和組織的簽賭放水事件。

2林世民。〈從米迪亞看中華職棒〉。《職業棒球》320 期。2008 年 11 月 10 日。2008 年 10 月 8 日 板橋地檢署聲押米迪亞暴龍隊球員、教練吳昭輝等人,10 月 9 日球團遭「停權」,10 月 23 日米迪亞暴龍隊遭聯盟「除名」。

3同註 2。頁 67。2007 年 8 月 23 日中信鯨球員隊曾漢洲、王宜民、許人介、紀俊麟、鄭昌明因簽 賭、放水遭台南地檢署約談,5 人皆遭球隊開除,永不錄用。此後,中信鯨即不斷傳出解散 消息。

4解散的球隊共計有時報鷹隊、三商虎隊、味全龍隊、迷迪亞暴龍隊及中信鯨隊等 5 支球團。

5我國職業棒球在 1997 年期間兩個聯盟合計共有 11 支球隊,分別是中華職棒 7 支球團及台灣大 聯盟的 4 支球團。

6 2009 年球季將剩下兄弟象、統一獅、Lanew 熊、興農牛 4 隊。

(18)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課題

一、研究目的

1980 年代,為了台灣棒球的永續發展,棒壇人士開始極力為台灣棒球的職 業化催生7。1987 年 12 月 31 日「職棒推動委員會」成立,由當時棒協理事長唐 盼盼兼任主任委員,1989 年中華職業棒球聯盟成立,1990 年第一場職棒賽開打,

宣告台灣正式進入職棒元年。縱觀中華職棒近 20 年起起落落的發展過程中,尚 未有研究者對整個職棒發展史做一完整的歸納及整理,為使職棒這 20 年的發展 史更為完備,本論文之研究目的為:

(一)中華職棒成立的背景、過程及影響。

(二)中華職棒組織變遷之過程及賽事。

(三)影響中華職棒發展之重要因素。

二、研究課題:

依據研究目的,本研究所探討的課題如下

(一)中華職棒成立的背景、過程及影響方面探討如下 1.中華職棒成立前台灣棒球運動發展情形。

2.中華職棒球成立的原因及過程。

3.中華職棒成立後對台灣棒球發展之影響。

(二)中華職棒組織變遷之過程及賽事方面探討如下 1.1990~1996 年組織概況及賽事情形

2.1997~2002 年組織概況及賽事情形 3.2003~2008 年組織概況及賽事情形

(三)影響中華職棒發展之重要因素方面探討如下 1.職棒簽賭放水事件

2.人才外流

3.球團經營策略的探討

7彭誠浩等。《台灣棒球百年史》。台北。中華民國棒球協會。2006。頁 161。由當時棒協理事長唐 盼盼先生和兄弟飯店負責人洪騰勝先生主導。

(19)

第三節 相關文獻探討

筆者蒐集有關中華職棒為主軸之相關文獻,發現資料過於分散龐雜,經過筆 者進一步之整理及蒐集,列舉以下相關文獻予以探討。

一、行政院體育委員會。《職業棒球運動研究》。台北市。行政院體育委員會。2002 年。

該研究是由行政院體育委員會委託林華韋先生所做的職棒相關研究,範圍包 含美國、日本、及我國職業棒球之發展現況,欲以美國及日本職業棒球運動之經 驗,做為我國職業棒球運動發展之借鏡。內容分成「國家代表隊之組成」、「職棒 經營組織之運作與管理」、「職棒球員選秀制度」、「職棒回饋業餘棒球運動之作法 與制度之運作與管理」、「職業球員之輔導與管理制度」、「職棒博彩制度」,該研 究提供 1990~2002 年間中華職棒發展的相關資料研究發現,

(一)我國若要組成實力堅強的國家隊,職棒及業餘要有良好的互動,並增加比 賽經驗。

(二)指出兩聯盟合併之優點,嚴格畫分主場經營的範圍,同時建立球團遷移、

易主、新球團成立的的規定。。

(三)應尊重業餘球員、保護學生球員以及明確的球員讓渡合約,但兩聯盟時期 選秀制度缺乏整體規劃,政府亦無法源依據仲裁及監督聯盟事務。

(四)應結合回饋基層棒球運動及社會公益,成效最為明顯

(五)我國職棒球員工會的組織、經紀人制度、自由球員制度、退休年金制度尚 不完備。

(六)外國司法機關對職棒賭博反應迅速,各國博彩法規周詳,並有專責之主管 單位。

本研究是在中華職棒最低迷的階段,匯集國內專家學者所做的研究,期能為 當時國內職業棒球尋求解決之道,並為國內棒球扮演火車頭的角色,帶動國家整 體棒球運動風氣。研究發現中華職棒在球團經營制度上,應該嚴格畫分各球團的 經營範圍,並應對球團的易主、遷移和新球團的成立建立制度。而在人的制度上 則建議應成立自由球員制度及球員工會,而對於退休球員的年金制度更應建立,

以保障及協助規畫球員未來之生涯。而對於業餘棒球的回饋則應以協助指導的方 式進行,並應保護及培育最珍貴的棒球資源-「棒球選手」,但中華職棒至今對 選秀制度及二軍制度的建立尚缺乏整體之規畫。

綜合該研究所提出之建言,對當時職業棒球及業餘棒球之發展,提供一個可 供思考的方向。然而中華職棒發展已邁入第 20 年,有些問題仍然無法獲得妥善 的解決,專家學者及棒球界人士都已點出中華職棒癥結之所在。弔詭的是,知道 問題的癥結卻無法及不願解決,中華職棒在制度上到底面臨怎樣的問題無法克 服,是研究者所欲探討的課題之一。

(20)

二、蔡岱亨。《台灣職業棒球運動發展之研究》。屏東教育大學碩士論文。屏東市。

2002 年。

該研究為台灣第一本有關台灣職業棒球運動發展之論文,範圍包含中華職棒 聯盟(Chinese Professional Baseball League)、台灣職棒大聯盟(Taiwan Major League Baseball)、中華職棒大聯盟(Chinese Professional Baseball League)之形 成與發展過程之探討。該研究提供台灣職棒運動 1987~2003 年間中華職業棒球發 展的相關資料,結果如下:

該研究將中華職棒的發展過程分為三個階段,以台灣大聯盟的成立及兩聯盟 的合併做為此三階段的分界,由此可見台灣大聯盟的成立,對中華職棒及台灣棒 球界的發展形成一重要的分水嶺。該文亦對中華職棒對台灣體育的整體發展持肯 定的看法,同時建議應擴大發展學生棒球、運動彩券的設置、擴展企業贊助及行 銷、並主張要善用媒體塑造明星球員。

但近年來學生棒球組隊的成本愈來愈高,在經費的考量下相對影響學校組隊 的意願,而透過媒體形塑明星球員,進而兩者互蒙其利,可謂立意良善。然而,

國內媒體對運動的專業程度尚待加強,對職業棒球員特質的掌握上亦不用心,結 果使明星球員綜藝化,對職棒球員的社會地位幫助不大,國內專家學者亦對此現 象提出批判。兩聯盟合併所帶來的效應,亦因近來賭博事件頻傳,球團相繼解散,

中華職棒又將邁入另一個階段。在思考中華職棒未來走向的同時,我們亦需將這 幾年來時空背景的改變及對中華職棒的重新審視。

三、林啟川。《我國職業棒球聯盟合併經營之研究》。台北市立體育學院碩士論文。

台北市。2003 年。

該研究主要探討我國職業棒球聯盟合併經營之研究,研究對象包括當時兩大 聯盟及所屬共 8 支球團,該研究提供職棒發展的相關資料,其研究結果如下:

(一)台灣市場太小,兩個聯盟無法雙贏。

(二)職棒合併將帶來正面的效益。

(三)職棒合併所能帶來之效應為何?

台灣大聯盟的成立對中華職棒產生了巨大的影響。由於球隊擴張速度太快,

以台灣當時的棒球選手數量,根本無法負擔這樣的比賽內容。兩個聯盟的存在,

並沒有為台灣的棒球迷提供更精彩的比賽,反而惡性競爭,使比賽內容愈來愈粗 糙,職棒票房也愈來愈低迷,兩聯盟最後只有走向合併一途。

該文之研究結果,對於當時正處兩聯盟整併時期的職業棒球,提出許多值得 參考的意見。同時建議合併的方向應將聯盟事務及球團事務分開運作,間接認為 台灣大聯盟的運作方式並不適合職業棒球的發展。兩聯盟的合併又可避免資源的 浪費,節省經營成本,提高球賽的素質。因此,兩聯盟的合併就中華職棒的長遠 發展是有利的。

中華職棒聯盟及台灣職棒大聯盟亦在 2003 年初簽署合併,台灣地區再度回 歸單一聯盟,合併初期的確帶來正面的效益,但這波熱潮並未持續太久,中華職 棒再度面臨瓶頸。該文獻透過企業管理及經濟學的角度,分析及建議兩聯盟合併 之必要性,作者單就兩個聯盟分立所帶來的衝擊及合併後所預期的效益做分析,

並未對整個職棒環境做探討。因此,該研究對中華職棒所面臨的問題無法一窺全 貌,這也是筆者所欲探討的部份。

(21)

四、劉傳譯。《台灣職棒成立二軍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台北市。

2006 年。

探討美、日職棒球員培養系統功能之發揮,以使職棒更趨於專業性,並以此 為台灣職棒之借鏡。若台灣職棒以棒球火車頭自居,則二軍制度刻不容緩。該研 究提供中華職棒發展的相關資料,研究結果如下:

(一)美、日兩國二軍制度上的差異,美國二軍系統無論在制度及經營上都與日 本二軍制度差異頗大。

(二)檢驗美、日職棒球員培育系統的功能,皆肯定其二軍制度所扮演的角色。

(三)台灣成立二軍的方向,應朝向隊伍及賽制、薪水及待遇、登錄名單限制及 升降制度、經營型態著手。

透過美、日兩國職棒對於職棒人才的獲得,與養成制度的建立及運作的經驗 看來,小聯盟系統及二軍制度的完備,是美、日兩國維持職棒球團永續經營的不 二法則。職棒棒球所提供的商品在於精彩的球賽,而精彩賽的生產者則有賴於

「人」,也就是職業球員。因此從美、日職棒的經驗得知二軍制度的建立使得職 業球員的養成能夠循序漸進,使受過完整養成系統訓練的職業球員,更能「製造」

出符合職業水準的精彩球賽,使身為「購買者」的運動迷願意「購買」精彩的棒 球賽。

反觀國內,從職棒開打至今,在人才的選拔及培訓的制度上一直沒有完整的 制度,沒有充沛的人力資源,中華職棒想要維持穩定的戰力無異緣木求魚。由於 基層棒球的隊數嚴重不足,根本無法負擔中華職棒的人力需求,再加上台灣大聯 盟的成立,台灣地區的職業棒球隊最多曾達 11 隊之多。這樣的結果使業餘棒球 幾乎被掏空,原本期盼成為台灣棒球火車頭的中華職棒,卻成為台灣棒球界揠苗 助長的原凶。

綜合以上相關之文獻所述,當前學術界對於中華職棒發展的相關研究,大多 集中在中華職棒及台灣職棒大聯盟二個聯盟分立時期,也是台灣職業棒球環境最 為低迷的時期。在這個時期,職業棒球的制度理應從草創時期,漸漸走向軌道步 上成熟的階段,但在兩個聯盟的惡性競爭和「黑鷹事件」的爆發,一切制度以因 應變局為先,中華職棒的制度始終無法建立起來。因此,關切職棒發展的研究者,

積極投入職棒發展的相關研究,希望透過研究謀求解決之道。中華職棒及台灣職 棒大聯盟最終在國人殷切期待下合併,在資源整合,經營成本降低的因素下,理 應為中華職棒帶來新的氣象,正是建立制度最好的時機。然而合併經過六年,中 華職棒卻再度面臨瓶頸,制度不僅沒有建立,連整個球團都深陷「簽賭、放水」

的泥淖當中。就在中信鯨宣佈解散的記者會上,與會人士發表了中華職棒「大破、

大立」的宣言,「大破」以成定局,「大立」該如何建立?讀史可知殷鑑,在中華 職棒進入下一個階段的同時,我們亦應對中華職棒的發展再做檢視。

(22)

第四節 研究的意義

目前世界職業棒球最成熟的國家首推美國,從第一支職業棒球隊成立至今已 有 140 年的歷史8。而亞洲職業棒球發展歷史最悠久的國家為日本,發展至今也 超過 70 年9。這兩個地區的職棒發展在初期同樣面臨制度建立的、賭博事件的危 害…等,在經過不斷的修正及改革,才逐漸建立一套成熟的職棒運作規則。本研 究之意義如下。

一、歷史意義

中華職棒發展至今雖然只有 20 年,而在其發展的過程中所遭遇到的問題跟 美、日兩國頗為類似,而中華職棒在歷經幾次重大事件的衝擊後,漸漸形成深具 台灣特色的職棒文化。研究者認為台灣的職業棒球只要制度健全,仍有許多進步 的空間,然而我們有必要先將中華職棒這 20 年的發展歷程,做一有系統的回顧,

為台灣職業棒球之發展留下紀錄,以補此時期相關棒球歷史之不足,,此為本研 究之歷史意義。

二、現代意義

目前台灣最受國人關注的團隊運動首推棒球,舉國上下皆以「國球」視之,

國際賽事履創佳績,再加上幾位旅外職業棒球運動員的優異表現,使台灣這幾年 的棒球熱潮始終不退。然而這股熱潮似乎沒有延續到中華職棒,相反的職棒球團 之經營卻日益困難,此現象之發生必有其原因。研究者希望籍由本研究歸納出問 題之癥結,使中華職棒能夠再受到重視,此為本研究之現代意義。

8 1869 年美國第一支職業棒球隊「辛辛納提紅人隊」成立。

9 1937 年日本職業棒球聯盟成立。

(23)

第五節 研究架構

本研究主要分成三個主題來撰寫中華職業棒球大聯盟的發展。首先從中華職 棒成立前台灣棒球發展之過程,中華職棒成立之原因及成立後之影響。其次以台 灣大聯盟之成立(1997 年)及兩聯盟合併(2002 年)做分水嶺,將整個中華職 棒之發展過程分成 3 個階段,分別探討這三個時期組織變遷及賽事之情形。最後 課題則探討影響中華職業棒球大聯盟發展之重要因素,並以職棒簽賭放水事件、

人才外流、球團經營策略為探討課題。

圖 一 研究架構 中 華 職 棒 成 立 的 背

景、過程及影響

中華職棒成立前台灣棒球運動發展情形 中華職棒成立的原因及過程 中華職棒成立後對台灣棒球發展之影響

1990~1996

年組織概況及賽事情形

1997~2002

年組織概況及賽事情形

2003~2008

年組織概況及賽事情形 職棒簽賭放水事件 人才外流 球團經營策略的探討 中華職棒組織變遷

之過程及賽程

影響中華職棒發展 之重要因素

中華職業棒球大聯盟發展之研究

(1987~2008)

(24)

第六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

一、研究的方法

本研究採文獻分析法,經研讀後加以分類整理,就其內容予以描述及歸納,

再加以分析及考證,進而推論出結果。因此文獻分析法有其價值與採用的必要。

本研究將採用以下幾種分析方式。

(一)描述性敘述(descriptive narration)

針對中華職棒相關事件作描述性敘述,依年代告知始末的故事,敘述的重點 在於描述事件的細節。

(二)詮釋性分析(interpretative analysis)

詮釋性分析乃將中華職棒相關事件與該期間內其他事件的關聯性相互結合 的作法。該類分析包括同時發生在經濟的、社會的與政治的事件,及對該事件的 研究,不採孤立,而在較寬闊的脈絡中,進行分析。

(三)比較分析(comparative analysis)

將不同時期中華職棒與其他體育事件的相似性和差異性,做質的比較分析,

此種分析可以標示一致的趨勢、一系列獨特的情境,或開展新方向。

(四)普遍化的分析(universal analysis)

透過學理或哲學的分析,提供對中華職棒運動發展的普遍詮釋、歷史的例 證、過去發展趨勢的規則,以及事件順序的進程。

二、研究的步驟

本論文的研究過程,是以史料的蒐集、史料的分類與整理、史實的考證、史實 的陳述及歸納、確定論文章節、撰寫論文等步驟來行之,以下分別敘述:

(一)史料的蒐集

筆者蒐集相關的史料彙編、報章雜誌以及期刊論文,如《中華職棒》、《聯合 報》、《民生報》等相關資料,以及中華職棒官方所編輯之紀錄年鑑、觀戰手冊以 及相關棒球網站、電子新聞為最主要資料來源。

(二)史料的分類與整理

1.史料的分類:經史料的蒐集研讀後,根據研究課題的需要,依棒球發展背 景、推動棒球運動的組織、棒球場地予以分門別類。

2.史料的整理:順應各章節中,將上述欲撰述內容,依年代的順序、比賽別,

加以整理,並以不同顏色的書夾、牛皮紙袋、貼紙等,來做為不同章節的辨識,

俾利在撰寫論文時方便使用。

(三)史料的考證

所有史料來源均放進參考文獻,方便日後登錄,相關事蹟製作大事年表,遇

(25)

有史實衝突之處,用紅色標記,再考證之。另外前後比對各階段之大事年表,有 不合理之處,尋求訪談不同之相關人士或其他文獻,以為考證。

(四)史實的陳述及歸納

筆者於此部分須考量各種資料的相對價值,將此時的資料加以適當的組織和 解釋,並對研究的問題提供有意義的答案。

(五)確定本論文的章節

1.論文結構:針對蒐集的資料來編排論文的架構,和指導教授研商後,調整 架構,以期完好呈現適合的論文架論。

2.論文章節的確定:與指導教授討論,依據研究動機、目的、課題、架構,

確定各章節之順序及銜接。

(六)撰寫論文

1.問題背景的陳述:針對時代背景,以為撰寫之環境變數,探討其相互間之 關係。

2.論文研究課題的提出:提出本論文欲研究之課題,以為論文之宗旨呈現。

3.分析、考察與解釋研究課題:經由相關文獻及史料的分析、考察與解釋研 究課題,了解其相關性。

4.歸納本研究的發現,提出研究成果。

第七節 研究的範圍與限制

一、研究範圍

本研究以文獻分析法,蒐集台灣職業棒球運動發展之相關文獻加以整理,其 研究之時間範圍始於 1987 年而止於 2008 年。研究者將研究設定於 1987 年,乃 因該年「職業棒球促進委員會」成立,由棒球理事長唐盼盼、兄弟飯店棒球隊老 闆洪騰勝、顏甘霖、曾永權、詹德基、張裕屏、林敏政等人所籌組,並在隔年七 月召開第一次籌備會議,為台灣職業棒球運動的成立跨出第一步,在時間上有其 重要意義。在內容範圍方面,首先撰述中華職棒成立之背景及成立過程,以及中 華職棒成立初期之發展,後因媒體經營權之爭導致「台灣職棒大聯盟」成立,而 產生兩聯盟並存之發展,及兩聯盟合併後之發展,最後則探討中華職棒所面臨的 問題等三個部份,加以論述以釐清職業棒球在台灣發展之全貌。

二、研究限制

由於「中華職棒聯盟」、「台灣職棒大聯盟」及前述兩個聯盟合併成立之「中 華職棒大聯盟」,此 3 個組織均為民間組織,初期制度尚未完備多所更迭,再加 上台灣職棒大聯盟之成立以及兩個聯盟的合併及改組,都使原始資料保存不易。

此外關於中華職棒相關報章雜誌之資料雖多,但資料大都需再加以考證,徒增筆 者蒐集資料之困難,此乃本研究之限制。

(26)

第八節 名詞解釋 一、職業棒球

有別於業餘棒球不以營利為主要目的,職業棒球運動組織應以企業化及商業 化的方式經營球隊,並以棒球競賽做為商業經營的標的,吸引社會大眾產生商業 交易行為,包含門票、週邊產品、轉播權利金、廣告等相關營利。本研究所探討 之職業棒球乃指台灣地區,由中華職業棒球大聯盟所組成及運作之職業棒球運 動。

二、中華職業棒球大聯盟 ( Chinese Professional Baseball League,CPBL )

前身為「中華職棒聯盟」,2003 年 01 月 13 日與「台灣大聯盟」合併後改稱 為「中華職業棒球大聯盟」。1989 年中華職棒聯盟成立,1990 年 03 月 17 日為中 華職棒開幕戰,正式宣告台灣進入職棒元年,2008 年則為職棒等 19 年。

組織分為中華職棒聯盟及中華職棒公司,聯盟負責比賽及球員登入相關事 宜,公司負責商品、雜誌、轉播權利金等相關事宜。聯盟及公司皆由各球團出資 成立,球團為理監事監督運作,聯盟常務理事為最高決策單位,聯盟及球團為執 行單位,球團母公司對所屬球隊有最高主導及經營權。

2008 年球季,聯盟尚以 6 支球團進行例行季賽,球季末因爆發「迷迪亞暴 龍隊」高層涉賭,導致球隊遭聯盟除權,而近年因連年戰績不佳且飽受簽賭困擾 的中信鯨亦隨之宣佈解散,又回到 4 支球團的規模,分別是兄弟象隊、統一獅隊、

興農牛隊、LaNew 熊隊。

本研究所指之「中華職棒」,既為 1987 年成立之「中華職棒聯盟」以及至 2003 年與「台灣職業棒球大聯盟」合併更名為「中華職業棒球大聯盟」之職業 棒球組織。

三、台灣職業棒球大聯盟 ( Taiwan Major League,TML )

由聲寶公司陳盛沺與年代公司邱復生於 1995 年合力創辦的那魯灣股份有限 公司經營管理,所以又稱「那魯灣台灣大聯盟」。1996 年台灣職業棒球大聯盟成 立,1997 年 02 月 28 日台灣大聯盟開幕戰揭幕,開啟我國職棒進入兩聯盟並存 競爭的新時代。2003 年 01 月 13 日那魯灣股份有限公司同意解散台灣職業棒球 大聯盟,並應允其所屬原有四支球隊精減為兩支球隊:金剛隊、太陽隊兩隊加入 中華職業棒球聯盟,兩聯盟正式合併並更名為「中華職業棒球大聯盟」,台灣職 業棒球大聯盟走入歷史。

「台灣大聯盟」經營方式與「中華職棒」差異頗大,台灣大聯盟為那魯灣職 棒公司所有,聯盟只專職於比賽,其他則完全由那魯灣公司所主導,包括球員聘 用及異動、商品、廣告、轉播權利金…等。聯盟共有 4 支球隊,球員及球團皆屬 公司所有,再由聯盟安排比賽,球團無球隊之經營權,只擁有球隊商標之掛名權,

不能決定球員及教練之聘任。

本研究所指之「台灣大聯盟」,既為 1995 年成立並於 2003 年與「中華職棒 聯盟」合併為「中華職業棒球大聯盟」的職業棒球組織-「台灣職業棒球大聯盟」。

(27)

第一章 中華職棒成立的背景、過程及影響

本章共分為三小節來說明中華職棒成立之背景,成立的過程及其成立後對我 國棒球運動發展、體育政策、社會及教育的影響,概述台灣整個棒球運動的發展 過程。

第一節 中華職棒成立前台灣棒球運動發展情形

本小節就棒球運動傳入我國之原因及發展之概況做一回顧,分別描述日治時 期、光復後時期、70 年代及 80 年代等四個時期我國棒球運動發展之輪廓,以瞭 解中華職棒成立之前我國棒球運動發展之概況。

一、日治時期我國棒球之發展(1896-1945 年)

1895 年日本依據馬關條約10開始對台灣的治理,隨著殖民政策推展大批日本 人定居於台灣,亦將日本文化的種子散播於台灣,其中在日本被稱之為「野球」

的棒球運動,亦隨著這批新移民來到台灣,成為日後台灣棒球運動發展的根源。

棒球傳入台灣約十年左右,台灣在日本政府的治理下,由初期的動蕩不安漸 趨於安定,才由社會人棒球隊的帶動下發展起來11,並將棒球運動推廣到全台灣 各地,因此,社會人棒球可說是啟蒙了台灣地區的棒球活動。

台灣第一支棒球隊在 1906 年 3 月由台灣總督府國語學校中學部組成12,不 久國語學校師範部亦成立棒球隊13。1906 年兩支球隊進行了台灣歷史上第一場正 式棒球賽,地點在中學校運動場,雙方以 5:5 握手言和,這場比賽為台灣棒球 開啟新頁。

(一)棒球交流

1910 年末期棒球運動已在台灣各地興起,各地區亦成立了官方與民間的組 織,因此經常性的邀請日本本土知名大學球隊來台灣進行交流。自 1917 年至 1935 年間,早稻田、法政、慶應、明治、立教等大學陸續來台進行交流,這些不定期 的非正式比賽,不但提升了台灣民眾對棒球運動喜好及認知並帶動運動風氣,最 重要是透過比賽及觀摩,使台灣的棒球隊在提升棒球技術及經驗上提供了幫助。

(二)原住民棒球的開端-高砂棒球隊

1920 代在花蓮地區,成立了台灣第一支由純原住民所組成的棒球隊,乃是 花蓮人林桂興14無意間發現花蓮「舞鶴社」15地區的阿美族青少年正在玩簡易的

101894 年清廷與日本為爭奪朝鮮之利益爆發「中日甲午戰爭」,清廷戰敗求和簽訂馬關條約,台 灣根據馬關條割於日本,此為日本治理台灣之開端。

11同註 7。頁 13。社會人棒球隊乃民間公司企業、官廳職員、軍人所成立的球隊,但並不算是正 式的球隊,亦無正式的比賽。

12同註 7。頁 13。既現今之建國中學,由當時校長田中敬一主導成立棒球隊。

13同註 7。既現今之台北教育大學。

14蔡宗信。<日據時期 台灣東部原住民棒球運動之發展>。《山海文化雙月刊》9 期。1995 年 3 月。頁 37-42。林桂興,漢人,能高棒球隊首任教練。求學時曾打過花蓮工商棒球隊,畢業後 進入花蓮旭組營造廠工作,並參加員工棒球隊,是一個了解棒球技術,熱愛棒球的人。

15「舞鶴社」為花蓮縣瑞穗鄉的舞鶴。此社約於日時明治三十五至三十六年(1902~1903)左右,

(28)

棒球投打遊戲,覺得這群青少年深具棒球資質,而將他自召集起來成立「高砂棒 球隊16」,並由林桂興本人擔任教練。經過訓練後的高砂棒球隊,展現了原住民 超凡的運動天賦與實力,在與地方上的友誼賽中逐漸闖出名號,並能與日本人所 組成的社會人隊伍相抗衡,成績日益突出。

高砂棒球隊的成功,使花蓮地區地方長官產生了利用棒球隊,來進行對原住 民教化的功能,於是將高砂棒球隊更名為「能高團17」。 由於能高團在遠征台灣 各地時,展現了原住民天生的運動能力,能高團的比賽在台灣獲得了熱烈的迴 響,並使日本人對原住民「野蠻」的刻板印象改觀。隔年便推動能高團赴日巡迴 比賽,更掀起日本內地的一股台灣原住民旋風,日後多位能高團的成員並被網羅 進入日本「平安中學」就讀18。高砂棒球隊隊開創了台灣棒球史的多項記錄,除 了是第一支純粹由原住民所組成的棒球隊,亦是日本殖民統治下以棒球當作教化 及宣傳的最佳範例,使「能高」成為台灣原住民棒球的代名詞,1981 年郭源治 遠赴日本加入日本職棒中日隊時,日本報紙以「高砂、能高的後代來了」的標題 歡迎郭源治。甚至郭泰源加入日本職棒時,日本人也以為他是「能高的後代」。

時隔近一個世紀,日本人對高砂棒球隊的記憶依然印象鮮明,可見高砂棒球隊影 響之深遠19

(三)學校棒球運動的紮根-嘉義農林棒球隊

日治後期,台灣地區學生棒球運動受日本本土的影響,尤其是中等學校的 學生棒球,當時全台各種定期或非定期的比賽蓬勃發展,最具代表性的首推「全 島中等學校棒球大會」,他是持續最久且與日本本土「全國中等學校棒球大會」

相結合的一項賽事20。其中來自台灣南部的「嘉義農林棒球隊」(以下簡稱嘉農)

於 1931 年拿下全島冠軍後,代表台灣遠征日本參加「全國中等學校棒球大會」,

再度寫下台灣棒球史的新頁。這支由台灣原住民、漢人、日本人三個族群共同組 成的台灣代表隊21,在第十七屆「全國中等學校棒球大會」中,一路打進決賽並 拿下全國亞軍的佳績,這是台灣球隊最好的戰績,更帶動了台灣的另一波棒球熱 潮22。嘉農的成功,證明了日治時期,台灣學生棒球運動已奠定了深厚的基礎,

帶動了大量的台灣學生參與棒球運動,為台灣的棒球運動發揮了承先啟後的功 效,為台灣培育出許多中流砥柱的優秀選手23

整體而言,1930 年中後期,棒球已成為最受台灣人喜歡的運動之一,台灣 棒球運動在這個時期已達成熟階段24。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整個台灣社會資

自「太巴塱」及「飽干」二社分出者,而所謂「舞鶴」,則是由原社名之日本名音譯而來。

16日本人稱台灣原住民族為「高砂族」。

17曾文誠、盂峻瑋。《台灣棒球王》。台北。創智文化有限公司。2004 年 6 月。當時花蓮廳長江口 良三郎:「教原住民打棒球,是一件另人令人驚訝的事情…為了矯正他們與生俱來的兇暴血 統,也為了體驗運動的真正精神所在,…讓世人知道,對於原住民的教化已有實質的成效。…

成立能高團。」

18同註 14。雖然戰績是 3 勝 4 敗 1 和,但能高團所展現的體能條件及鬥志,更讓日本人印象深刻。

19瞿海良。<九千分·雙一百 台灣原住民的金牌之路>。《山海文化雙月刊》8 期。1995 年 1 月。

頁 21-31。

20同註 7。頁 31。日本高中棒球隊最關注「夏季甲子園大賽」,就是日本「全國中等學校棒球大會」

的代名詞,因該項比賽於 1924 年竣工後大都在此舉行,故稱之。

21林玫君、林華韋。《典藏台灣棒球史-嘉農棒球》。台北市。行政院體育委員會。2005 年 10 月。

22同註 7。頁 32。

23同註 7。頁 32。

24同註 7。頁 32。

(29)

源和人力也都為戰爭動員,棒球運動已無法再繼續,原本興盛的台灣棒球運動也 就因戰爭而出現了停滯的現象。

二、光復後我國棒球之發展(1945~1967)

光復初期,百廢待舉,在那物質缺乏的年代,棒球運動成為最為普及的民間 休閒活動之一,為當時正處於復甦的台灣社會注入一股熱情的活力。同時透過大 量、頻繁的比賽,棒球熱潮又再度燃起,這包括了「省運」、「協會盃」、「銀行公 會盃」、「台中民聲盃」、「國軍棒球賽」、「主席盃」、及後期影響深遠的「中華盃」,

還有其他以不同名義所舉辦的棒球比賽。

這個時期台灣棒球發展的主要特色,公家單位與機關以及民間企業所組成的 棒球隊,其中最為激烈、比賽最為集中的便是由「合作金庫」、「第一銀行」、「華 南銀行」、「彰化銀行」、「土地銀行」、「台灣銀行」等六家銀行間的棒球比賽,俗 稱「六行庫棒球賽」。自 1948 年起六行庫棒球賽共舉行了 12 屆,由於銀行高階 主管大多為台籍人士,年少時期對於日治末期的棒球熱情根深柢固,因此對於彼 此間的棒球競賽非常支持,當競爭日趨激烈時,更四處網羅好手投入銀行棒球隊 的行列,例如,方水泉、陳潤波、洪太山、王麗旭、葉清德、官大全等國手級的 名將。因此,這個以六行庫為核心棒球比賽,是台灣 1950 年代棒球發展的重要 核心,場上球員與背後的支持者,其實都是當代台灣棒球運動的核心所在25,時 至今日合庫棒球隊仍屹立不搖。

1950 年代後期,機關行號棒球隊的發展日益走下坡,加上台灣社會在 1960 年代經濟日益好轉,電視逐漸普及,造成台灣民眾娛樂重心略有轉移,棒球熱度 也稍有冷卻的跡象,這代表民間力量對於棒球運動的支持有走下坡的趨勢26,代 之而起的軍種球隊得興起。

1960 年代,台灣的棒球發展重心轉移到國軍棒球隊。當時國防部為了國軍 體育團隊的培養與訓練,進而發揮民族體育精神,爭取國家榮譽為名,發展八個 體育團隊,所需經費概由國防部負責。由於國軍支持棒球沒有盈虧的問題,相較 於公司企業將損益視為公司發展的首要責任27,公司發棒球所遭遇到的阻礙遠比 軍方為大。故當 1950 年代後期,機關行號棒球隊的發展日漸走下坡時,除了「台 電」及「合庫」尚能維持外,由陸、海、空三軍及其他軍種所組成的棒球隊已陸 續堀起,成為棒球場上的主角。1961 年參加第四屆亞洲盃的國手中,包括正選 及後補,由三軍棒球隊所遴選出來的成員就高達 16 人,而 1962 年的海軍棒球隊,

就有 7 人當選國手,可見軍種棒球隊在 1960 年代之影響力28

但棒球運動主要還是靠民間力量在推行,官方對於棒球運動既不熟悉也不重 視,在社會上甚至有「外省人打籃球,本省人打棒球」的分野,形塑了當時不同 族群的運動特質29。總之,這個時期政府給棒球的資源有限,因此棒球的推廣工 作全賴台灣籍菁英及各地棒球熱心人士的奔走30,素有「棒球之父」之稱的謝國

25同註 7。頁 103。

26同註 7。頁 104。

27林伯修。《美日臺職棒球團屬地權經營之跨文化比較分析》。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博士論文。台北 市。2004 年。頁 72。

28同註 7。頁 104。

29謝仕淵、謝佳芬。《台灣棒球一百年》。台北。城邦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3 年。

30同註 7。頁 95。

(30)

城,可說是最具代表性的一位。謝國城在 1957 年出任「中華全國棒球委員會」31 總幹事,不斷為台灣棒球運動奔走,而使台灣棒球日後能有揚威國際的機會32, 謝國城可說是台灣棒球史上一位承先啟後的人物。

這個時期台灣棒球的發展除了由 1950 年代以公民營企業球隊為主,到 1960 年代後軍種球隊崛起取代了公民營企業球隊,這個時期企業球隊的大量減少,代 表著這個時期成棒的衰微,這個現象的產生代表基層棒球太少而產生斷層所致,

此外,1960 年代末期台灣社會生活形態已逐漸改變,不像光復初期,已有 更多的娛樂可供選擇,棒球運動也就不再像光復早期,這麼受到關注了。一直到 1968 年由來自台東布農族學童所掀起的「紅葉旋風」,激起國內少年棒球的發展,

進而揚威國際。

三、70 年代我國棒球之發展(1968~1980 年)

1960 年代末期,台灣在國際舞台上的地位日益險峻,值此之際台灣正熱烈推 動「中華文化復興運動」,企圖喚起人民對國的效忠。1968 年,台東「紅葉少棒 隊」崛起,陸續獲得 1968 年全國「秋茂杯少棒賽」冠軍,及第二十屆「全國棒 球賽」冠軍33,逐漸引起國人關注34。尤其在 1968 年 8 月 25 日,台灣棒球史上 出現了非常關鍵性的一役,紅葉少棒隊與日本「和歌山關西少棒聯隊」進行比賽,

這場台日第一場的少棒交流,最後紅葉竟以 7A:0 的懸殊比數擊敗勁敵而震驚 棒壇,從此紅葉少棒聲名大噪35

紅葉少棒的成功使台灣開始投入世界少棒的征戰當中,首先 1969 年 2 月,

由第一屆「全國少年棒球錦標賽」選出 16 名中華少年棒球代表隊員,名為「金 龍少棒」代表我國進軍「世界少棒賽」舉辦地「威廉波特」(Williamsport)。舉 國動員為金龍少棒遠征美國發動捐款,金龍少棒帶著國人的期望,於 1969 年 8 月 24 日,在美國威廉波特舉辦的第廿三屆世界少棒錦標賽中,以 5A:0 擊敗美 國「西區代表隊」榮獲冠軍。凱旋返台之時,獲得 15 萬市民如同「民族英雄」

般的狂熱歡迎,也為台灣民族主義狂熱式的三級棒運時期掀開序幕,在台灣棒球 史上留下無可抹滅的一頁36

自金龍少棒奪得世界冠軍後,台灣的少棒隊可說年年直搗威廉波特,1970 年代的棒球熱是由少棒開始萌芽,隨著少棒球員的成長,台灣棒球實力也逐漸向 青少棒、青棒拓展。另一波以青少棒、青棒為的主的熱潮也隨之而來,1974 年 台灣青棒、青少棒、少棒陸續奪得世界冠軍,台灣首次奪得「三冠王」的頭銜,

再度在台灣棒球運動史寫一新頁37

而這股棒球熱潮,也使過去一向不重視棒球運動的政府,基於「民氣可用」

31「中華民國棒球協會」前身,1973 年由「中華民國棒球委員會」改組而成,亦由謝國城擔任首 任理事長。

32同註 29。頁 72。

33張廷榮。《台東縣各級學校棒球運動發展之研究(1945-2005)》。國立台東大學碩士論文。台東 縣。2005 年。頁 49。

34曾擔任我國成棒國手及國家隊總教練的林華韋當時才小學四年級,據其回憶,當年在台南舉行 的「秋茂盃」,聽聞有一支台東來的球隊非常厲害,特地跑去觀看紅葉少棒出賽,至今仍對 當時的人潮及紅葉少棒那支以略為彎曲的樹幹所綁成的隊旗印象深刻。

35當年由於日本和歌山少棒隊甫獲世界少棒冠軍,報章及媒體皆誤以為徵召關西地區該「和歌山 關西聯隊」為世界冠軍隊伍,因此大肆宣揚紅葉少棒的勝利。。

36台灣棒球維基館。<金龍少棒隊>。《http://twbsball.dils.tku.edu.tw》。2009 年 5 月 23 日搜尋。

37在台灣棒球史上共曾有六次獲得三冠王的紀錄,分別是 1974、1977、1978、1988、1990、1991。

(31)

的心態,認為推廣棒球運動對於國民的團結有實質的幫助,正如<中華少年棒球 隊的啟示>這篇文章所言,「棒球隊的表現,對於陶鑄國家民族意識是非常有效 的途徑。」因此開始致力於「三級棒球」建構,而使棒球這項運動從單純的娛樂 轉變成為背負「民族光榮」使命的運動。

而社會上也打破外省人打籃球,本省人打棒球的分野,這股紅葉、金龍所帶 起的棒球狂熱,使許多外省子弟開始投入棒球運動,不僅打破了族群間的隔閡,

日後更為國家立下汗馬功勞。使棒球運動成為族群的融合的最佳媒介,不再是過 去所謂「殖民者的產物」。

在學生棒球方面,由於棒球肩負著「國族光榮」的使命,使得國內學生棒球 採取精英政策,原因無他;唯一目標就是「冠軍」。因此少數幾間明星學校壟斷 扼殺了不少新興學校組織球隊的意願。回顧台灣三級棒球的歷史,「南美和、北 華興」的對抗在 1970 年代,幾乎是台灣中學棒球的縮影。美和、華興與後來的 榮工等於支撐了這個時期台灣中學的棒球運動,不可諱言的,這 3 所學校亦成為 台灣培養棒球國手的搖籃。1970 年代「三冠王」霸業所培養的這批球員,為日 後中華成棒於 1980 年代揚威國際舞台奠下基礎。

四、80 年代我國棒球之發展(1980~1987 年)

1980 年代之前,我國成棒由於戰績不佳38,一直沒有受到國際應有的重視,

且在我國學生棒球第二度奪得三冠王頭銜的 1977 年,我國成棒卻退出國際成棒 棒壇。1977 年至 1981 年之間,我國因為奧會會籍問題,中斷參加世界各項成棒 賽,同時期亞洲棒球錦標賽也因故停辦,那段期間,台灣棒球幾乎完全喪失與世 界列強互動的機會。1981 年嚴孝章接任「中華民國棒球協會」(以下簡稱中華棒 協)理事長,嚴孝章接任理事長後首要任務就是擴展我國成棒的國際發展空間,

所幸在嚴孝章的多方奔走及運籌幃握下,1982 年中華成棒隊終於以「中華台北」

的名稱重返國際棒壇。重返國際戰場的中華成棒果然揚眉吐氣,1984 年洛杉磯 奧運奪得銅牌,開創 1980 年代台灣成棒發展的第一個高峰,造就出另一群國民 英雄莊勝雄、郭泰源、林華韋、趙士強、李居明…等人。

1980 年代的成功,可說是 1970 年代三級棒球一個個冠軍所堆疊出來的,但 三級棒球冠軍的背後,卻是基層棒球畸型發展的現象。當 1975 年世界少棒聯盟 採取「鎖國政策」,冠軍的目標不見了,組織棒球隊的重心頓時失去,再加上升 學主義彌漫,造成基層棒運急速萎縮39。而正處於球技顛峰的成棒英雄們,因國 內在成棒階段相較於國外較差的勞動條件,再加上年輕選手追逐夢想的心理,使 他們選擇遠赴國外擴展更高層次的發展空間。

38中華成棒在 1972、1973、1974、1976 年世界盃名次分別為八、五、六、七名。1973、1977 年 洲際盃名次皆為第七名。

39同註 17。

(32)

第二節 中華職棒成立的原因及過程

本節就中華職棒成立的原因及其籌組之過程做一回顧,以暸解中華職棒成立 的主要因素為何?中華職棒成立時所面臨的難題,以及唐盼盼及洪騰勝兩位先生 在中華職棒成立的過程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成為中華職棒成立的重要關鍵因 素。

一、中華職棒聯盟成立的原因

80 年台灣的成棒開始在國際上嶄露頭角,然而國內基層棒運卻陷入空前危 機40,基層球隊大幅減少,過去在三級棒球為我國爭光的選手們,又再度在國際 成棒競賽場上馳騁。在中華成棒隊站上世界的頂端-「世界五強」的同時,在國 內卻失去了表演舞台。

成棒聯賽無法吸引球迷,球員面臨生計的問題,使大量優秀球員赴外國,尋 求更好的待遇及更高的技術水準。1988 年漢城奧運結束後,超超 20 名的中華隊 主力球員赴日本打球,此時「二郭一莊41」更已在日本職棒界闖出名號,可見國 內棒球環境的險惡,為了解決國內棒運的困境及避免人才的外流,將棒球「職業 化」已勢在必行。

其實,職業棒球的概念早在 1971 年就人提出42,因為這是擴展棒球人口最 好的解決之道,但這種先進的想法卻抵不過當時少棒的熱潮,無人去關注球員未 來發展的舞台。80 年代之後,三級棒球已進入瓶頸,許多三級棒球時代優秀的 選手紛紛選擇退休,因為台灣並沒有讓他們繼續打球的環境。回到現實面,當從 事棒球運動沒有經濟效應時,家長當然將子弟送進棒球隊為畏途,基層球隊面臨 人才大幅萎縮,而成棒好手為了生計遠渡重洋,在異國戰場奮鬥。要重振棒球運 動,也只能將棒球職業化了。

二、反對中華職棒成立的聲音

然而,80 年代的台灣從事棒球運動陷入低迷,家長眼見投入棒球運動並沒 出路,使得家長並不鼓勵子弟從事棒球運動,再加上升學主義日漸擡頭,家長就 更不願意讓孩子加入球隊了,使得當時少棒只剩不到 40 支球。為了振興成立職 業棒球的構想再度受到重視,然而反對的聲音卻也讓職業棒球的成立歷經波折。

當時國內反對職業棒球的理由很多,有人認為時機不對,有人建議為了保留 業餘資格可以打國際賽43,應該效法類似古巴半職業化的聯賽制度,同時可以避 免職業化後球員薪資飆漲的問題,更有學者提出了職業棒球的成立將衝擊其他業 餘運動發展的論點。而國際棒協副會長山本英一郎還建議,台灣可以先買支日本 的職業球隊,進入日本職業棒球比賽。

對於發展職業棒球來振興棒球運動的建言,當時擔任中華棒協理事長的嚴孝

40同註 17。頁 248。基層少棒的畸型發展及升學主義掛帥下,少棒隊由原本百支銳減至 1987 年 的 38 支,青少棒及青棒則只剩華興、美和、及榮工 3 所學校。

41「二郭一莊」當時旅日 3 強投的代稱,此 3 人分別為中日龍郭源治、西武獅的郭泰源、及羅德 獵戶星隊的莊勝雄。

42同註 17。頁 248,頁 253。1971 年亞錦賽中華成棒隊墊底,棒壇大老認為唯有發展職棒才能擴 大棒球人口的參與,這是國內最早成立棒業棒球的概念。

43 80 年代職業球員尚不能參加業餘國際賽,直至 1998 年國際棒總才開放職棒球員參加國際賽。

(33)

章先生意見亦語多保留,他認為:(一)尚無法取得工商業界之支持。(二)業餘球 隊及大專球隊之基礎尚不穩固。(三)職業球員無法參加業餘國際賽,對棒球運動 的推展,利弊得失尚需斟酌。(四)技術水準是否可以吸引觀眾,須審慎評估。因 此他採取替代方案,在 1986 年實施「聯賽制度」,希望將球季賽延長以增加球員 實戰經驗,可惜,實施兩年既告夭折

總而言之,當時反對職棒的理由歸結三點44:(一)人手不足:成棒球隊數量 有限,棒球選手人力不足以支應每隊至少二十幾人的職業球團,恐引起業餘大失 血,並影響國際賽成績。(二)場地有限:台灣當時的棒球場地,不足以支應整年 職業及業餘激增的賽事。(三)經費問題:職業球隊每年支出動輒千萬,經營球隊 是否可以達到損益平衡。但推動職棒腳步也就在前述的疑慮中,一步步往前推動。

三、中華職棒成立的過程

台灣職棒能夠從構想將之具體化並付諸實行,重要功臣首推中華棒協理事長 唐盼盼先生,及「兄弟飯店」董事長洪騰勝,透過這二個人意志力的貫徹及行動 才能獨排眾議,從成立「職棒促進委員會」開始,循序漸進的實現職業棒球成立 的構想。

(一)中華棒協理事長唐盼盼

1986 年時任中華棒協理事長;有「成棒之父」之稱的嚴孝章先生驟逝,由 時任「中國廣播公司」總經理唐盼盼先生出任中華棒協理事長。新任理事長唐盼 盼面臨的國內陷入內憂外患的棒運危機,人才外流、基層棒運人口卻急下降。1980 年代中華成棒的成就靠的是 70 年代所厚植下的人才,而這批優秀的棒球選手卻 無法在國內獲得表現的舞台,不得不遠赴重洋出外發展。反觀國內原本幾百支的 少棒球隊,到了 1987 年只剩下 38 支球隊,青少棒和青棒則由華興、美和、榮工 (中華中學)三所學校苦撐,國內棒球人才傳承已出現缺口,當時可說是台灣棒球 運動最為矛盾的時期。

面對這樣的困境,唐盼盼上任後主要任務,除了規劃 1988 年及 1992 年的奧 運培訓工作之外,就是再將職業棒球的概念提出並使之具體化,希冀透過職棒運 動的成立以振興我國棒球運動。這樣的構想是唐盼盼受到 1984 年洛杉磯奧運商 業化成功的影響,有感於奧運主席蕯馬蘭奇積極推動職業運動員參加奧運,職業 和業餘不再分家將會是世界潮流,於是下定決心推動職棒運動。為了實現這樣的 構想,首要工作就是弭平國內對成立職業棒球的疑慮。

為了解決國內對棒球職業化所產生的爭辯,特地舉辦了「國際棒球學術研討 會」,來面對及思考職業化的問題。唐盼盼所勾勒出來的職棒籃圖,則交由有「職 棒之父」之稱的洪騰勝付諸實踐。

(二)中華職棒推手洪騰勝

洪騰勝是「兄弟飯店」的老闆,是熱衷於棒球運動推動的成功企業家,他在 台灣大學就讀時就是棒球校隊的一員,當他在事業有成之後準備完成他另一個夢 想-成立棒球隊。由於兄弟飯店和台灣棒球並無任何淵源,為了招兵買馬他用了 一個最簡單、最引人注目的方法,在報紙上刊登招募球員的廣告,並以一句「三 年建球場、五年組職棒」為當時棒球界製造了不少話題,不僅吸引了不少棒球好

44同註 7。頁 165。

(34)

手的加入,也遭受不少「痴人說夢」的攻訐。但這廣告詞卻代表洪騰勝最終目的 是成立職業棒球。

當時國內成棒球隊主要有三種類型:1、大專球隊,如輔仁大學、文化大學、

省立體專、台北體專等。2、軍種球隊,如陸軍的陸光和空軍的虎風。3、公營事 業球隊,如台電、合庫、榮工、中油。前述大專球隊、軍種球隊成員分別為學生 及軍人,故沒有薪資上的問題,而公營球隊之成員則為該公營企業之員工,擁有 一定的薪水和升遷管道,雖然待遇較低但卻是一份穩定的工作。當時國營事的新 進員工的待遇不到 2 萬元,所以當兄弟飯店以 3 萬元做為號召時,的確吸引了不 少好手加入。

洪騰勝似乎是想透過自已的球隊實驗職業棒球在國內發展的可能性,在當時 以公營球隊為主的球團生態中,「兄弟飯店隊」是唯一由民營企業成立的球隊,

其待遇及福利卻是準職業性的。當時隊中幾位球員如李居明、吳思賢月薪為 3 萬 元,是當時國內最高薪的棒球員,並且按照比賽表現核發激勵獎金,更是國內首 創。因此這支在創隊之初被稱為「老弱殘兵」的兄弟隊,在優秀的福利及嚴格的 訓練下,接連打出另人激賞的戰績,迅速累積了眾多球迷的支持。1986 年首屆 聯賽中創下連 15 場不敗、連 14 場連勝的紀錄,兄弟飯店的成功更加激勵了洪騰 勝組織職業棒球的信心,並且一步步實現其推動職業棒球的計畫。

1986 年底,兄弟飯店投資一億元興建的龍潭球場竣工,並趁機宣傳職棒理 念,並開始遊說棒球協會發展職業棒球,並以兄弟飯站的名義,一年捐贈 600 萬 元,共計 4 年以 2,400 萬元作為發展職業棒球的基金45,邁出推動職業棒球運動 的第一步。

(三)中華職棒成立三階段46 1、成立「職棒促進委員會」

1987 年 12 月 31 日職棒推動委員會成立,草擬我國職業棒球成立方案,全 國體協發出「職業棒促進委員會」聘書47,為中華職棒催生。不可諱言,職棒的 成立勢必對當前的業餘棒球產生衝擊,尤其是甲組成棒影響甚大,為了調合業餘 與職棒且能夠盡速取得共識及諒解,於是規畫了所謂「職棒業餘一元化領導」,

因此公推中華棒協理事長唐盼盼先生擔任職棒推動委員會會長,顏甘霖為副主 委,委員還包括曾永權、詹德基、張裕屏、林敏政等人,祕書長一職則由洪騰勝 擔任,所謂「七人小組」至此成立。

2、召開座談會

1988 年 10 月 24 日,為取得各界之共識,於當時的國立體育學院召開「我 國職業運動之發展:全民運動系列座談之一」座談會,邀集學者、專家、政府官 員討論我國推動職棒的問題,會中仍有許多質疑,但在唐盼盼及洪騰勝獨排眾議 下,堅持推動職棒的理念,希望能由做中去改進並提出經營數據做為佐證,強調 必須用企業文化的方式經營球隊,才是職業與業餘之間最大的區別。

45同註 29。頁 148。

46林瑞泰。《美國日本台灣職業棒球契約規範之研究》。國立體育學院碩士論文。桃園縣。2000 年。頁 25。

47林華韋、翁嘉銘。《林華韋的棒球時光》。台中市。水永國際。2004 年 9 月。頁 116。

(35)

3、成立「中華職棒聯盟」

1988 年 7 月正式進入籌組階段,此時期的工作包括了規章的訂定、比賽場 地的規劃、裁判的招考及訓練48、以及最重要的問題球團的組成。洪騰勝雖然致 力於職棒大業的建構,但只有旗下的兄弟隊職棒還是無法運作,隨著籌組職棒的 腳步加快,球團籌組的問題也就迫在眉睫。

首先要思考的是台灣這個市場到底能夠支撐幾支職棒球團,最後綜觀台灣棒 球的環境,再考慮球場、球員人數及球迷人口後,決定成立四支球團。因此除了 現有的兄弟隊之外,還必須成立 3 支球團,這個任務就委由祕書長洪騰勝親自遊 說其他有可能加入的公司。此外,在台灣棒球史上,一直呈現出南北對抗的態勢,

例如令老球迷津津樂道的台電對合庫的對抗,學生棒球賽亦有「北華興、南美和」

之稱,這都是台灣棒球史最受矚目的對戰組合。為了維持這種南北對抗的傳統,

成為職棒初期打響知名度的主要策略,因此在洪騰勝的構想中,希望能籌組南北 各 2 支球隊,而朝著這樣的方向努力49

(四)創始球團的組成

對台灣棒球史而言,職棒元年這四支球球團是有其歷史意義的,然而在籌組 球團的過程中,洪騰勝先生可說是扮演了重要的角色。首先;具有職業隊雛型,

擁有專屬球場的兄弟飯店成為第一支職棒球團,「職業棒促進委員會」也力邀「長 榮海運」董事長張榮發加入,同時遊說甲組球隊「味全」與「養樂多」轉型為職 業球團50,最後初步上味全、統一、長榮這 3 個企業較具有組織球團的意願。其 中,第二個允諾加入成立職棒球隊的是「味全企業」,這是一家與棒球運動有深 厚淵源的企業,早期就與宜寧中學棒球隊建教合作成立味全青棒隊,1978 年獲 得全國青棒冠軍,宜寧中學整批球員升上文化大學,於是在棒球人士的搓合下,

又與文化大學建教合作成立味全成棒隊,是一支深具傳統的成棒勁旅,不僅戰績 輝煌還培養不少國內棒球人才,如趙士強、徐生明、李居明、呂明賜…等人。在 洪騰勝的遊說下,在成本預算、廣告效益等考量下,又有現成球隊的人力資源及 支持的球迷,因此成為第二支加入的職業球團。

第三支成立的球團是「統一企業」,是南部起家的企業,深具南部地方色彩,

不僅擁有雄厚的資本又是一家頗具知名度的企業,但早期除了其關係企業;可口 奶滋公司所成立可口奶滋棒球隊與棒球稍具淵源外,統一企業並未贊助過任何運 動團隊。為了說服統一企業組隊,洪騰勝親自南下向該公司股東及高級幹部報 告,出乎意料的統一企業對成立職棒球團的反應不錯,基於回饋社會51及廣告效 益的考量下同意加入,統一成為第三支加入的企業。

第四支加入的球團則幾經波折,根據南北對抗的構想仍是以南部的企業為優 先,原先相當有意願的是「長榮海運」,長榮集團先前曾贊助棒球比賽,所以對 於棒球這個運動並不陌生。但長榮集團卻對當時職棒與業餘合一,所謂「一元化 領導」的行政架構並不認同,長榮集團認為業餘與職業兩者之間本該涇渭分明,

不是用一元化領導的方式可以解決問題的,在雙方理念不同的情形下長榮集團選

48梁功斌。《梁功斌的兩千天》。台北縣。野球人出版社。1995 年。

49洪騰勝原本計畫是有興趣的企業能夠加入,於是將職棒推動企畫書寄給國內前 100 大企業,但 回信率是零,沒有企業對職棒事業產生興趣。

50同註 47。頁 116。

51同註 27。頁 309。統一企業總裁高清愿認為成立職棒是為了「取之於社會,用之於社會」,是 回饋社會的公益行為。

數據

表  一  職棒成立以來新建球場一覽表  地點  球場名稱  啟用時間 座位數  備        註  台南市  台南市立棒球場  日治時期 11,000 統一 7-ELEVEn 獅主場  高雄市  高雄市立立德棒球場  日治時期 9,500 台北市  台北市立棒球場  1,959  職棒首戰球場,已於 2000 年拆除  新竹市  新竹市立中正棒球場  1,976 10,000 桃園縣  兄弟龍潭棒球場  1,986 5,000 兄弟飯隊私人建造 66 屏東縣  屏東縣立棒球場  1,986 10,00
表  三 78 學年至 97 學年各級學生棒球聯賽統計表  大 專  高 中  國 中  國 小  硬 式 組  木棒 組  鋁棒 組  軟式組 硬式組 軟式組 硬式組 軟式組職棒年 度  西 元 年 度  學年 度  球 隊  球 隊  球 隊  球隊 總隊 數  球隊 球隊 總隊數 球隊 球隊 總隊 數  年 度 總 隊 數  年 度 增 減 數  78   107 133 240  240   1  1990 79            161 225 386  386 +146 2  1991 80
表  五 1990~1996 中華職棒戰績表  球團  上、下半季冠軍  次數/  年份  總冠軍次數 /年份  總戰績/勝率  備註  統一  5 次  /1991(下)、1993(下)、 1995(上、下)、1996(上)  3 次  /1991、1995、1996 348 勝 273 敗 29 和/0.571  兄弟  5 次  /1992(上、下)、1993(上)、 1994(上、下)  3 次  /1992、1993、1994 339 勝 287 敗 24 和/0.541  1992~1994 史
表  七  台灣職業棒球大聯盟與中華職棒聯盟之差異  名稱  中華職棒聯盟  台灣大聯盟  組織體系  分中華職棒聯盟及中華職棒分司,聯盟負責舉辦比賽以及球員登入等相關 事宜,公司負責商品、雜誌等營利事 宜。  分台灣大聯盟及那魯灣職棒公司,那魯 灣為主導單位,包括球員聘用及異動、商品、廣告等,大聯盟只專職比賽。  組成分子  聯盟及公司均由各球團共同出資成 立,球團並成為理監事監督運作。  那魯灣公司將朝上市公司方式經營,球員 及 球 迷 均 可 入 股 成 為 股 東 監 督 運作,大聯盟則交專家、學者
+7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數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 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 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

港大學中文系哲學碩士、博士,現 任香港中文大學人間佛教研究中心

潘銘基, 1999 年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 及文學系,繼而於原校進修,先後獲得哲學碩士

Keywords: RFID, Mobile Learning, Sequence knowledge, Bloom’s cognition taxonomy, Ubiquitous Context-Aware. Distance learning has impacted and transformed conventional

(1999), "Mining Association Rules with Multiple Minimum Supports," Proceedings of ACMSIGKD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Knowledge Discovery and Data Mining, San Diego,

But the network security, the perceive risk of online insures behaviors, the cognitive of e-life insurance products, allow them to maintain reservation about the online

“ Consumer choice behavior in online and traditional supermarkets: the effects of brand name, price, and other search attribut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search in Marketing,

目前 RFID 技術已列為 21 世紀十大重要技術及各大企業熱門產業投資項 目。零售業龍頭美國沃爾瑪(Wal-Mart)百貨公司在部分的零售點,已應用無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