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影響中華職棒發展之重要因素

第二節 人才外流

近年來,我國體育深受「全球化」的影響,棒球運動所受的影響更是明顯,

尤其在王建民登上大聯盟後,以及電子媒體現場轉播的催化,「美國職棒大聯盟」

(Major League Baseball,MLB,以下簡稱美國職棒)的影響已深入台灣每個家 庭,國人除了持續對我國球員的關注外,對美國大聯盟球星亦如數家珍,聲勢已 凌駕中華職棒之上,而我國年輕棒球選手對於這股旅外潮流更是趨之若鶩,近年 來大批役男選手陸續出國發展,短期內對中華職棒及我國棒球運動發展的衝擊難 以避免。

一、人才外流的背景

70 年代當台灣棒球開始在國際堀起,所培養的選手成為美、日職棒球探注 目的焦點,由於兵役問題的限制,退伍後又可能歷經美國職棒四級小聯盟系統的 競爭,因此乏人問津。此外,在當時的社會氛圍下,棒球選手享有民族英雄般的 榮耀,但伴隨而來的責任則是承載著民族光榮的使命,使得「為金錢打球」被貶 抑為「非高尚」的行為。70 年代複雜的棒球文化,成為抑制球員投入職業棒球 的結構,直到 80 年代這個結構因台灣社會日益開明;棒球所承載的「國族光榮」

逐漸褪去才逐漸鬆動,再加上國內也無法提供較佳的棒球環境,球員為了尋找更 好的待遇及表演舞台而出國逐夢,已具有足夠的正當性325

中華職棒成立之前,國內業餘成棒球隊大致分成三種類型:1、大專球隊,

如輔仁大學、文化大學、省立體專、台北體專等。2、軍種球隊:如陸軍的陸光 和空軍的虎風。3、公營事業球隊,如台電、合庫、榮工、中油。前述大專球隊、

軍種球隊成員分別為學生及軍人,故沒有薪資上的問題,而公營球隊之成員則為 該公營企業之員工,擁有一定的薪水和升遷管道,雖然待遇較低但卻是一份穩定 的工作。

但 80 年代初期,我國三級棒球過去的 20 年耕耘有成,可謂人才濟濟,1984 年落杉磯奧運銅牌,可說是過去三級棒球所結成的果實。但棒球選手運動生命有 限,在中華職棒尚未成立時,一流球員在拼出國手的成績後,已無更好的舞台來 來展現他們的球技,留在國內大多進入公屬球隊如台電、合庫擔任公務員,打球 等退休,或進入基層當教練,有的則放棄棒球生涯選擇轉行,但亦有另一股潮流 選擇挑戰日本棒壇,追求更好的薪資,或期待完成進入日本職棒的夢想326。日本 之所以成為台灣選手的唯一選擇,除了台灣棒球師承日本,棒球文化與日本相 近,生活習慣也是主要因素之一327

當時除了「二郭一莊」在日本職棒328外,還有一批中華棒球菁英在日本業餘 球壇,「台灣幫」在日本社會隊頗負盛名,個個是球隊主力選手,人數之多甚至 曾在 1988 年成立「中華民國旅日棒球選手聯誼會」,成員除了旅日球員外還包含 邀請關心棒球的旅日人士參與,後雖因球員陸續返國以及擔任教練,該組織最後

325同註 29。頁 135-136。

326同註 47。

327同註 7。頁 199。當時美國對台灣選手而言可謂另一個世界,也對四級的小聯盟系統的競爭感 到曠日費時。

328早期還有南海隊的高英傑、李來發以及羅德的李宗源、還有較晚期的巨人隊的呂明賜、阪神的 陳大豐及羅德的陳大順兄弟、中日的陳義信。

雖沒有正式運作的紀錄,但可看出當時台灣棒球菁英外流風氣之盛329

2000 年 10 月 黃俊中 三民高中 波士頓

2007 年 溫志翔 台北體院 芝加哥

外流風潮,仍繼續延燒毫無停歇的態勢335

2005 年 10 月 陽耀勳 文化大學 軟體銀行

337台灣棒球維基館網站。<育成選手>。《http://twbsball.dils.tku.edu.tw》。2009 年 6 月 18 日搜尋。

日本育成選手制度是在 2006 年開始實施的新制度,由於 1、2 軍有登錄上限 70 人的限制,

因此針對登錄名單以外隨隊練習但無法上場比賽的練習生設立這套保障制度,適用對象:包 括高中和大學畢業生、社會人球隊球員、曾加入職棒但已無合約的球員。主要分成育成選手 和研修生兩個部分。育成選手最低年薪為 240 萬日幣。因此,日本職棒球員的地位依序為:

一軍→二軍→育成選手→研修生。

338台灣棒球維基館網站。<林威助>。《http://twbsball.dils.tku.edu.tw》。2009 年 5 月 18 日搜尋。林 威助為台中市出身的職業棒球選手,雖然是台灣籍,不過因曾在日本求學超過 5 年的時間,

因此可以日本人選手的身份登錄在日本職棒中。

339同前註。林威助為台中市出身的職業棒球選手,雖然是台灣籍,不過因曾在日本求學超過 5 年的時間,因此可以日本人選手的身份登錄在日本職棒中。

表十七所示,分析了台灣球員與美、日職棒簽約,前、後期的人數及簽約金

四、人才外流的影響

過去台灣棒球的人才交流是以外流到日本為主,1999 年開始出現跨洲間的 流動,如表十五、表十六所示,已遠達地球另一端的美國職棒發展342。因此,從 選手的流動來看,台灣棒球的競技水準顯然已達國際水準,才能使有潛力的棒球 選手屢受美、日職業球團的青睞。然而,不可諱言的台灣棒球,已深受在地球員 流出與外籍球員輸入的深刻影響。

當旅美強投王建民在 2005 年登上大聯盟的優異表現,王建民接受完整的美 國職棒的訓練,證明台灣人只要有相同的環境與資質,依然可以成為世界頂尖的 棒球選手。王建民的成功更激勵了許多年輕棒球選手跳過中華職棒的洗禮,選擇 直接挑戰大聯盟的可能性343,這樣的趨勢可能會削弱本土中華職業棒球的發展,

吊軌的是,台灣人同時也與有榮焉地感受到本國運動員在外國的優異表現。但 是,當台灣人開始透過衛星電視觀看大聯盟的比賽時,台灣職棒的現場觀眾以及 電視收視率都因此而下降。所以,國際間棒球優秀人才的流動對流出國的影響是 複雜的,而人才流動通常更有利於流入國而不利於流出國344,但長期而言,對我 國棒球的發展多數專家大多持正面而肯定的看法。根據邱建璋 2009 年的研究指 出,前國家代隊總教練林華韋認為345

目前菁英運動員出國的現象,長期來看對台灣棒球一定是有正面的 影響,短期內對於台灣職棒的發展當然會有負面的影響,那是因為王建 民、郭泓志這些少數人的成功,(但)這對目前基層的棒球運動也有正 面的影響,因為大概會以他們為榜樣而繼續追求。對國家整體影響應該 是正面的啦!但是也不能忽略對職棒運動發展的影響。但是,這些球員 如果不到國外去,留在台灣,台灣目前的比賽制度和訓練體制,大概也 沒有辦法把王建民訓練成現在的王建民。就是陳金峰、王建民、郭泓志 如果不出國,你可以想像他們現在會是什麼樣的選手。王建民到大聯盟 打球有很大的象徵意義,代表台灣的選手也可以在美國變成頂尖的選手。

現在高中棒球的重要比賽,球探至少有十幾個吧!就有許多外國球探在 看,這些都是(全球化的)影響。

如上所示,林華韋認為以目前國內的棒球環境,軟、硬體等各項條件,已無 法提供有潛能的選手一個優秀的養成環境,因此王建民的成功更激化了年輕球員 出國的意願,短期內的確是對國內的棒球生態產生影響,但也證明只要有好的環 境,台灣的棒球選手也能夠成為頂尖選手,這些受過國外職棒洗禮的選手若有機 會回國發展,必會對國內棒球產生良性的影響,長期而言,對我國棒球的長期發 展是有益的。

342何哲欣。《留我不留?談全球化浪潮之下台灣棒球人才外流的現象》。國立台灣大學新聞學系。

未出版碩士論文,台北市。2006 年。頁 36。

343 2009 年倪福德與美國職棒底特律老虎隊簽約,成為首位經中華職棒洗禮後赴美發展的職棒球 員。

344同註 283。

345引自註 283。頁 299。

而前中信鯨隊領隊林敏政亦談到王建民現象對棒球運動的影響346

那麼由於他(王建民)這樣的效應,就在棒球本身來講,帶給台灣 的效應當然是正面的,很多青少年,很多我們的後輩,也因為王建民現 在的效應呢,大家可能會產生崇拜,或者是想要跟隨他這條路去走,可 是這樣的結果呢,在台灣現階段負面的就是說,如果王建民出去是經過 210 萬美金的代價把他要走,可是現在呢,因為這樣的效應呢,也使得 大量的人員(不要說人才啦)也想跟隨著他走,可是呢,這些人員是不 是有王建民的潛力,有王建民的條件,大家都不去考慮這個,所以一昧 只要有機會就走,所以呢現在有差不多 37 位選手在旅外,在美國奮鬥,

這個現象是好是壞?

由林敏政的看法得知,這股全球化所造成的棒球選手的外流,學者專家大多 認為這對提升我國整體棒球水準有其正面的效應,因為以目前本土中華職棒的比 賽制度和訓練體制,已無法將具有潛力的年輕球員,訓練成更為頂尖的職業棒球 選手。但近年來外國球團簽走愈來愈多的年輕選手,簽約金卻有愈來愈低的趨 勢,這種不顧簽約金高低與否,一窩蜂的朝外發展的現象,亦引發專家們的憂慮。

中華職棒在受到球員外流的衝擊後,正思考各種因應對策,例如「十年條款

347」、「簽約金 20 萬美元門檻348」,但兩項政策看到的只是中華職棒對球員的限 制,並未思考如何改善本身的條件,建構更好的環境來留住人才,反而抑制了年 輕選手追求夢想的權利,因此引起各界撻伐,而未付諸實行。不得不大聲疾呼政 府單位應重視本土職棒的發展。但是廣大的運動迷與棒協官方卻以支持的開放態

347」、「簽約金 20 萬美元門檻348」,但兩項政策看到的只是中華職棒對球員的限 制,並未思考如何改善本身的條件,建構更好的環境來留住人才,反而抑制了年 輕選手追求夢想的權利,因此引起各界撻伐,而未付諸實行。不得不大聲疾呼政 府單位應重視本土職棒的發展。但是廣大的運動迷與棒協官方卻以支持的開放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