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中部地區國小高年級學童美感素養之現況分析

第四章 研究結果分析與討論

第一節 中部地區國小高年級學童美感素養之現況分析

本研究所指的中部地區國小高年級學童美感素養,界定在美感知覺、美感理解、美 感探索、美感表現四個層面。本節根據研究結果,進行中部地區國小高年級學童之背景 分析,以及美感素養之現況分析。

壹、中部地區國小高年級學童之背景分析

全體受試者基本資料以描述統計來分析,分別以人數和百分比來呈現,如表4-1。

表 4- 1中部地區國小高年級學童個人背景資料分析表

中部地區國小高年級學童個人背景資料分析表 (N=588)

背景變項 組別 人數 百分比

性別 男 286 48.6%

女 302 51.4%

縣市

臺中市 340 57.8%

彰化縣 165 28.1%

南投縣 83 14.1%

鄉鎮市區發展 類型

都市核心 40 6.8%

工商市區 176 29.9%

新興市鎮 250 42.5%

傳產市鎮 38 6.5%

低度開發 84 14.3%

學校規模

12 班以下 86 14.6%

13 班至 36 班 279 47.4%

37 班以上 233 37.9%

68

根據表4-1,說明如下:

一、在性別方面

在性別變項中,男生有 286 人,佔總人數之 48.6%;女生則有 302 人,為總人 數的 51.4%。女生略多於男生。

二、在縣市方面

在縣市變項中,因採分層取樣與人數比例,故臺中市占大多數,有 340 人,佔 總人數之 57.8%;彰化縣,有 165 人,佔總人數之 28.1%;南投縣為最少數,有 83 人,佔總人數之 14.1%。

三、在鄉鎮市區發展類型方面

在鄉鎮市區發展類型變項中,總共分為五組,第一組為「都市核心」,有 40 人,

佔總人數之 6.8%;第二組為「工商市區」,有 176 人,佔總人數之 29.9%;第三組 為「新興市鎮」,有 250 人,佔總人數之 42.5%;第四組為「傳產市區」,有 38 人,

佔總人數之 6.5%;第五組為「低度開發」,有 84 人,佔總人數之 14.3%。「新興市 鎮」比例最多,「都市核心」最少。

四、在學校規模方面

在學校規模變項中,12 班以下有 86 人,佔總人數之 14.6%;13 班至 36 班有 279 人,佔總人數之 47.4%;37 班以上有 233 人,佔總人數之 37.9%。

貳、中部地區國小高年級學童美感素養的現況結果之分析與說明

一、中部地區國小高年級學童美感素養整體與各向度的平均數與標準差 表 4- 2中部地區國小高年級學童在美感素養全問卷得分之平均數與標準差 中部地區國小高年級學童在美感素養全問卷得分之平均數與標準差

向度 題數 平均數 標準差 平均數排序

美感知覺 8 3.902 0.674 1 美感理解 8 3.684 0.693 3 美感探索 10 3.685 0.782 2 美感表現 12 3.448 0.801 4 整體美感素養 38 3.656 0.677

69

根據表 4-2中顯示,中部地區國小高年級學童美感素養平均數為3.656,標準差 為.677。從平均數可知整體中部地區國小高年級學童的美感素養略高於五點問卷量 表中的中間值3.00。

中部地區國小高年級學童美感素養的四個向度中,平均數高低順序依序為美感 知覺(M=3.902);美感探索(M=3.685);美感理解(M=3.684) ;美感表現

(M=3.448)。而由標準差觀之,差異情形最大者為美感表現(SD=.801),差異

70

71

品意涵」(M=3.685)之平均數高於「形式之美」(M=3.683)。

若從「形式之美」項目中的各題平均值進一步去分析,可以發現中 部地區國小高年級學童在「我知道飛舞的彩帶有律動的感覺。」(M=

3.983)的平均分較高,而「我知道筆直的馬路電線桿,有反覆的美。」

(M=3.143)之平均數為卻最低。研究者推測在學童的生活經驗中電線 多已地下化,不常在筆直的馬路上看到接連不斷的電線桿,故教師傳遞 知識時,亦不能忽略選擇貼近學童日常生活層面的題材,透過與生活經 驗的聯結來理解知識。學童在「我知道厚重、平滑、粗糙等不同的質感,

可以引發不同的視覺作用。」(M=3.915)得分較高,在「我知道梵谷 用粗獷有力的線條,表達內心不安的情緒。」(M=3.468)之平均數較 低,顯示學童較能理解質感所引發的視覺作用,較難理解透過線條所呈 現的情緒力量。da Vinci認為美的欣賞開始於感覺,但要通過智力的活 動。因為人對一件事物的愛好是由知識產生的,知識越準確,愛好也就 越強烈,而要達到這種準確,則須對愛好的事物全體所組成的每一部份,

皆有透徹的知識(朱光潛,2000)。因此在培養學童美感素養時,仍應 強化美感知識,使知識累積以深化對美的感覺。

72

73

74

若從「生活實踐」項目中的各題平均值進一步去分析,可以發現中 部地區國小高年級學生在「我經常運用各種方式(含科技)來蒐集視覺 藝術資訊。」(M=3.136)「我經常瀏覽視覺藝術的專門網站。」(M=

2.929) 「我經常參加視覺藝術的展演活動(包含參觀美術館)。」(M

=3.058)的平均數較低,此三題可與九年一貫藝術與人文領域高年級 課程目標中之「實踐與應用」對應,觀看十年前郭惠蘭(2003)的研究 指出學童在參與藝術活動的行為傾向方面則顯得不足,而九年一貫課程 實施超過十年,本研究結果仍然指向學童的美感認知與情意高於實踐。

邱兆偉(1992)的研究指出美感的判斷取決於參與鑑賞活動的累積,

Hauenstien 更說明,提升學生對藝文活動參與以及日常生活實踐,意在 培養學生接收、注意與概念化新資訊或內容,並運用智力、能力、技巧,

在實際的情境中從事工作或解決問題,以及表現出對某些價值的喜好

(潘惠雯,2005)。因此教師仍需持續致力提升學童關心、參與藝術活 動的實踐力,以提升學生美感素養。

另外「生活實踐」項目中以「我會美化我的用品及生活空間。」(M

=3.709)之平均數為最高,顯示學童喜歡美的環境也樂於裝飾,在美 感的起源學說中,Schiller 主張藝術源於裝飾,裝飾是人的基本慾望也 是原始的本能,儘管學童並不積極參與藝術活動卻因為人類裝飾的基本 慾望而樂於美化自我與環境。

而從「多元創作」項目中的各題平均值進一步去分析,可以發現中 部地區國小高年級學生在「我能運用不同技法(搓、滴、擦、摺、捲、

染…)。」(M=3.284)之平均數為最低,顯示學童認為對創作技法的不 熟悉,這與學習時數少可能有相關,國小現行課程每週只有 40 分鐘的 視覺藝術課程,教師須兼顧審美與創作的教學,學生實際進行創作時間 有限,對技法的熟悉與運用表現自然沒有自信也較不佳。

75

第二節 中部地區國小高年級學童個人背景變項在美感素養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