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本研究之目的在於了解中部地區國小高年級學童美感素養之現況。本章分為四節,

第一節為研究背景與動機;第二節為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第三節為名詞解釋;第四節 為研究範圍與限制。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未來世界公民應具備的能力是什麼?美國哈佛大學於 2007 年通過的通識教育課程 八大領域,將美學與詮釋性解析(Aesthetic and interprevice understanding)放居首位。

在這個科技資訊引領的時代,無關生死的美感,被全球造就頂尖菁英人才的學府列為首 要課程,由此可見,審美能力已從菁英的藝術思維轉變成創造美感生活的公民基本能 力。趨勢家 Pink 提出「藝術碩士是新的 MBA」觀點,並在《未來在等待的人才》一書 中指出,這個世界原本屬於一群高喊知識就是力量、重視理性分析的特定族群─會寫程 式的電腦工程師,專搞訴狀的律師,和玩弄數字的 MBA。但現在,世界將屬於具有高 感性能力的另一族群─有創造力、具同理心、能觀察趨勢,以及為事物賦予意義的人。

我們正從一個講求邏輯與計算機效能的資訊時代,轉化為一個重視創新、同理心與整合 力的感性時代(查修傑,2006)。

面對二十一世紀的來臨,美感、創意、愛與關懷是臺灣未來最大的競爭力。迎接感 性時代,行政院文化部積極提升全民美感素養,自 2008 至 2012 年推展「臺灣生活美學 運動」,希望能運用藝術思維與手段,建構國民社會美學基礎,並創造源源活水的藝術 美學,發展優雅的藝術環境以改善臺灣目前生活環境狀況(文化部,2012)。教育部也 在中華民國教育報告書中將「提升藝術與美感教育」方案放入未來黃金十年的教育發展 重要推動政策(教育部,2012)。國內外對美感的關注反應出人在物質富裕後對美的渴 望,Plato:「如果人生值得活,那只是為了注視美。」(劉文潭,1987)對美感的追求是 人類無法抑制的天性,人心潛藏著對美的企盼,透過美感體察生活、生命使我們對存在 充滿希望。人類有心靈精神的審美需求,然而美感素養是需要透過教育喚醒,進而培養 出來的。今日全球化的腳步、科技的日新月異壓迫得令人無法喘息,富足的物質生活下 人心卻更顯得空洞,這是物質與精神文明失調的時代,我們需要美感昇華心靈。

2

即將實施的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首要目標在於提升國民基本知能,培養現代公民素 養。其中藝術與美感教育是現代公民素養的重要議題,而十二年國教實施在即,正是審 視我國人力素質,研究整體課程綱要與內容的時機。研究者身為國小老師,深感國小階 段的學童可塑性強,美感素養之教育應該要往下扎根,以獲良好之學習契機。美感素養 可以透過後天教育的引導與培育,雖然美感是人類與生俱來的,但是我們要能充分感受 到美,就必須先了解美感中的每一個環節,美感是一種感性的認知,若能具備美感的知 識,不但可以洞察美感對象的結構,更有助於發覺隱藏於形式下更深層的意涵。藉由教 育刺激學生對周遭事物經驗的感受性與敏銳度,以獲得美感經驗,有助於學生創造力、

自我表達能力之提升,進而自我體認、調適及人格之統整,開發人類之無限潛能。

國內目前對於美感素養的實證研究並不多,近年來有陳瓊花(2004)之《臺灣民眾 美感素養發展與藝術教育改進之研究》,針對臺灣民眾全面性的美感素養調查,之後包 含潘惠雯(2005)、黃紫雲(2005)、潘金定(2006)、朱雅華(2009)、張瑋真(2012)

的研究都是根據陳瓊花(2004)研究所編制的問卷為基礎,對不同對象進行調查。目前 並無特別針對國小學童設計問卷進行美感素養調查的實證研究,且美感素養的內涵會隨 時代變遷而改變,故本研究採較新之觀點,融合現今社會之脈絡,自編適用於國小學童 美感素養之問卷以進行調查研究。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基於研究背景與動機,本研究之目的與問題如下:

壹、研究目的

本研究的目的可分為下列三項:

一、探討中部地區國小高年級學童美感素養之現況。

二、探討不同背景變項在中部地區國小高年級學童美感素養的差異情形。

三、探討中部地區國小高年級學童美感素養各向度間之相關。

四、探討中部地區國小高年級學童美感素養各向度對美感素養之預測力。

貳、研究問題

根據前述之研究目的,本研究進行下列問題探討:

3

一、中部地區國小高年級學童之美感素養現況為何?

二、不同背景變項在中部地區國小高年級學童美感素養之差異情形為何?

三、中部地區國小高年級學童美感素養各分向度間之相關情形與為何?

四、中部地區國小高年級學童美感素養各分向度對美感素養之預測力為何?

第三節 名詞釋義

本研究題目為「中部地區國小高年級學童美感素養現況調查之研究」,茲將相關名 詞界定如下:

壹、中部地區

本研究所指之中部地區為臺中市、彰化縣與南投縣等三縣市。

貳、國小高年級學童

本研究所指之國小學童係指一○一學年度在學之國小五、六年級學生而言,不包括 特殊學校及特殊班級的學生。其學齡層在十一、十二歲之間。

參、美感素養

美感素養一詞在本研究中限指視覺藝術範疇中的美感素養。Parsons(1990)認為個 體與美感事物的互動,是個體據以合理的了解藝術的條件或能力。是指個體為因應美感 情境需求,長期與美感對象互動所累積具備的條件。包括了認知、技能及情意三方面,

美感素養有程度差異性,美感素養具有成長發展的連續性,其內涵亦隨時代社會變遷而 改變。

肆、國小高年級學童美感素養問卷

本研究之美感素養問卷共分為四個向度,在「美感知覺」向度包含「敏銳的觀察力」

與「開放心靈」等兩個項目;在「美感理解」向度包含「形式之美」與「作品意涵」等 兩個項目;在「美感探索」向度包含「積極態度」與「探究精神」等兩個項目;在「美 感表現」向度包含「生活實踐」、「口語文字表達」與「多元創作」等三個項目。

本問卷總計 38 題,受試者於問卷得分越高,代表受試者美感素養越高;反之,則 代表其美感素養越低。

4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本研究探討中部地區國小高年級學童美感素養之現況與關係,雖力求研究能得到完 整現況,但仍有下列幾點範圍與限制:

一、研究對象:

本研究以國小高年級學生為研究對象,本研究發展之「國小高年級學童美感素 養問卷」使用對象界定於國小五、六年級之學生。故研究結果在推論時,以國小五、

六年級學生為限,無法擴至其他年級。

二、研究地區:

本研究以中部三縣市包含臺中市、彰化縣、南投縣為取樣地區。本研究因人力 與物力之限制,故僅以立意抽樣方式選取 101 學年度之臺中市、彰化縣與南投市國 民小學高年級學生做為調查對象,未包含其他縣市學校,因此研究結果的有效性僅 限於此三縣市之公立國民小學高年級學童。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