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美感素養的意涵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研究欲了解中部地區國小高年級學童美感素養之現況,針對美感素養的內涵、美 感教育相關論述與相關研究之探究做為本研究文獻探討內容。本章第一節由美學出發,

探究美感與美感素養之意涵;第二節從教育理論探討美感素養所包含之層面,以及國內 外現行之視覺藝術教育課程綱要;第三節提出美感素養之具體內容;第四節探討美感素 養國內外相關研究。希望透過文獻的整理與分析,建立本研究的立論基礎。

第一節 美感素養的意涵

本研究欲探討中部地區國小高年級學童之美感素養現況,美感素養之意涵是美感素 養的重心,故本節探究何謂美感素養,以及美感素養包含了哪些內容。

壹、 美感素養意義

研究者從美學的角度分析美感的定義,並參酌國內外學者對素養的定義,歸納出本 研究對美感素養之定義。

一、美感的定義

「美感的」(aesthetic)一詞源於希臘文,意指感覺的認知,不同於理解的認知。

Tatarkiewicz 認為在早先的世紀裡,各種用來形容對美的情緒感應之詞並不統一,

直到 1735 年德國 Baumgarten 將感覺認知(Cognitio senstiva)視為美的認知而提出 以 Aesthetics 稱呼感性認知的學問,自此 Aesthetics 美學和 aesthetic 美感才進入近 代的語言中。美感是人類社會特有的現象,Aristotle 認為:美感是人的一項特徵,

它只屬於人,人從視覺和被知覺到的和諧中感受到快感(劉文潭,1987)。Schiller 主張,藝術的產生是人類脫離動物界的最後的也是最重要的一個標誌(徐恒醇,

1987)。

美感是在某些主客體條件配合下才能體現於經驗中,美本身並不單獨存在,必 須依存在自然物質的客體中,美感則發生在人。六朝姚最提出「心師造化」、「立萬 象於胸懷」。唐朝張璪主張「外師造化,中得心源」。Hume 認為:美不是事物本身

6

的屬性,它存在於欣賞者心理,是主觀的感受,人心的特殊構造使我們感受到美。

Plato 認為美不在物象中,而是在理念中,為了知覺到理想的美,Plato 給靈魂規定 出一種特殊能力。Plotinus 受 Plato 影響提出體驗美感的先決條件是:心靈的能力。

據此 Plotinus 提出「除非靈魂本身使其為美,否則見不到美」。Hegel 認為:美是理 念的感性顯現(劉文潭,1987)。朱光潛(1990)認為美不完全在外物,也不完全 在人心,人不能完全憑心靈製造出美來,它是新物婚媾後產生出來的。劉昌元(2008)

認為美感是指欣賞某對象時所獲得的一種快感或滿足感;美感主要由視聽兩種感官 獲得,是在知覺過程中直接獲得的快感;不只是感官上的滿足,它也涉及較高的心 靈或精神活動。曾昭旭(1987)認為,美是一種形而上的境界,落到客觀世界之上。

施瑞萍(2002)對於美感有更進一步的看法,他認為:「美感是指具有一定審美能 力、審美觀點、審美標準的主體,在客觀存在者的美的事物刺激、感染後,引起的 主觀內部體驗、欣賞和評價,是一種賞心悅目和怡情的心理狀態」。

綜合上述,追求美是人的天性,美感必須在主客體的條件配合之下才能產生,

主體須持開放的心靈與美感對象互動方能體驗到自由愉快的感受,並且應充分了解 美感對象,才能感受蘊含於其中的美。

二、素養的定義

「聯合國教育科學文化組織」(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 簡稱 UNESCO)、「歐洲聯盟」(European Union, 簡稱 EU)與「經濟 合作與發展組織」(Organis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簡稱 OECD)等國際組織都強調「素養」的重要,特別是「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進行

「素養的界定與選擇」研究,期盼能做為各國進行課程改革之參考,以協助個體獲 得「成功的個人生活」,建立「功能健全的社會」(蔡清田,2011)。

「素養」是在外部情境觸動要求下,牽動個人內部情境心理結構的認知、技能 與情意態度價值動機等層面的行動條件,以回應情境要求的任務行動。個體為了發 展成為一個健全個體,必須擁有未能因應生活情境需求所不可欠缺的知識

(knowledge)、能力(ability)與態度(attitude),「素養」不只是知識,也不只是 能力,更有態度的意涵,「素養」更不只是知能(literacy),而是在知能之上,再強 調態度的重要性(蔡清田,2011)。在教育的情境中素養是可教、可學、可評量的。

知識是素養的基礎,能力則為知識應用在問題解決的技能過程,情意態度價值判斷 則是行動的重要條件(洪裕宏,2008)。

7

「素養」在中文的解釋意涵長期、自然、累積所形成的精神與氣質並且隱含著 道德和價值觀念。《辭海》中:「謂平日之修養也。」《漢書》李尋傳:「馬不伏櫪,

不可以趨道;士不素養,不可以重國。」張一蕃(1997)對於素養一詞加入價值判 斷,認為素養應是:個人與外界作合理而有效的溝通或互動所需具備的條件。「外 界」包括人、事及物。「合理」即蘊涵客觀的價值判斷。「有效」則意味著素養的水 準是可以有程度性差異的。「條件」則包括了認知、技能及情意三方面。

綜合上述國內外文獻關於素養意義之探討,可見素養的意涵為:素養是個體 長期為因應生活情境需求所累積的條件,包括了認知、技能及情意三方面,而素養 是個體與外界互動的過程,具有程度差異性以及社會與時代意義的脈絡。

三、美感素養的定義

本研究欲探究國小學童美感素養現況,故以下將由國內外學者對美感素養的看 法來定義本研究之美感素養,茲將各學者觀點整理如表 2-1:

8

表 2- 1美感素養之定義 美感素養之定義

學者 美感素養定義

Clinard Foster

(1998)

使學生能夠參與辨識反省藝術經驗的技術、知識及心智習慣。

Parsons(1990)

美感素養為個體與美感事物的互動,是個體據以合理的了解

藝術的條件或能力。

黃壬來(2003) 藝術素養係指對各種藝術形態的認知、分析、評斷、情意與 創作,這些藝術形態包含涉及美感的人類活動及產品。藝術 素養可說是個人對於藝術的解析、判斷與表現能力的綜合體。

陳瓊花(2004) 美感素養的向度及內容分析界定如下:藝術知識;藝術的表 現技能;對藝術的態度;參與藝術的習慣。

鄒方淇(2007) 審美素養是藝術領域中的一種能力,是為個體與美感事物互 動所需的知識或技能,並包含個體對美感對象的態度以及參 與實際行動的面向。

羅美蘭(2009) 在藝術教育領域的視覺素養指的是理解與運用圖像的能力,

這些能力包含以視覺方式思考與解決問題,藉由視覺語言進 行新經驗的獲得與新知識的學習,並且能夠使用任一視覺修 養來表達自己的能力。而審美素養即是以美感經驗為先決條 件所發展的視覺素養。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綜合上述對美感、素養以及美感素養之探究,本研究將美感素養定義為:個體 為因應美感情境需求,長期與美感對象互動所累積具備的能力。並且具有以下四種 特性:

(一)包括了認知、技能及情意三方面;

(二)美感素養有程度差異性;

(三)美感素養具有成長發展的連續性;

(四)其內涵亦隨時代社會變遷而改變,具有社會與時代意義的脈絡。

貳、美感的內涵

本研究旨在探討國小學童美感素養之現況,故須深入探討美感之意涵。

一、美感形成的起源

在人類最早先的社會中,美感是如何形成的?對於美感形成的起源,黃椿昇

(2005)分為二類,第一類是為藝術而藝術,以心理學為根據,從人類精神上的衝 動來解釋藝術的起源,可分為遊戲衝動、模仿衝動、自我表現衝動。第二類是為人

9

生而藝術,以社會學為根據,從人類真實生活內容來解釋藝術的起源, 可分為宗 教說、勞動說、裝飾說。此外,劉文譚(1987)以 Freud 的心理分析觀點提出「慾 望說」作為美感形成的起源。以下將七種對於美感形成起源的觀點一併探討。

(一)遊戲衝動

Kant 主張有關美的創造是來自遊戲的本能,這種精力的消耗,本身 是一種快感和享受,這是和生活中的實用性質不相關的。Schiller 認為 遊戲時過剩的精力流露出來,當這種過剩精力表現在人身上,感性衝動 和形式衝動就融合為自由的遊戲衝動,也就自審美的遊戲衝動,藝術即 導源於此。Lange 主張遊戲是孩提時代的藝術而藝術是形式成熟的遊 戲。Hirn 認為遊戲是會在精力後而消失的,遊戲的目的在遊戲結束時就 宣告結束,但藝術卻會留在人們的記憶。

(二)模仿衝動

忠實地描繪自然與人生,自古希臘哲學家 Plato、 Aristotle 都是此 學說的支持者,Aristotle 主張人從孩提時後就有模仿的本能,人和禽獸 的分別之一,就在於人最擅於模仿,它們最初的知識就是從模仿得來,

人對於模仿總是感到快感,模仿乃是人的天性,人不論看見什麼東西都 喜歡依樣畫葫蘆。Tarde 認為模仿在沒有障礙時,是以幾何級數傳播的,

而且在傳播的同時我們不只是單純傳遞我們所接收到的內容,必然會受 到自我觀念的影響而有若干變化,這種模仿可視為一種創造或發明。藉 由模仿我們可以更貼切的表達想法或感受。

(三)自我表現衝動

人類有種想要將情感表達出來的本能,從小孩子喜怒哀樂都毫不隱 瞞地表現出來可為證明,英國詩人 Carpenter 認為人生的意義在於自我 的表現,人類的生活越接近自我表現,就越有價值越有意義,反之若我 們隱藏著自我情感而活著,那就不能算是生活,充其量只能算是生存罷 了。Tolstoy 就主張藝術起源於感情傳達的需要。中國藝術史上也以自 我表現為主,「逸品」的風格便具有豐富的自我表現意涵。人類是情感 的動物透過藝術表現自我、交流情感,藝術起源於自我表現衝動的觀點 是合理的解釋。

10

(四)宗教說

(四)宗教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