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主要國家大學生通識能力指標相關研究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6

第三節 主要國家大學生通識能力指標相關研究

壹、美國大學生通識能力指標之相關研究

美國高等教育機構對於通識教育的目標皆有明確的描述,在眾高校中,通識 教育影響比較廣泛的有: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威斯康辛白水大學和紐約 州立大學等。對比上述幾所高校的通識教育目標的陳述,不難發現,其通識教育 目標的陳述基本上包括知識、能力和素質三個方面。其中,知識方面常常包括數 學和自然科學知識、社會科學知識、人文藝術知識和對美國制度和文化的了解 等;能力方面包括表達能力、批判性思維能力、數學推理能力、整合和獲取信息 的能力等;素質主要是指道德和社會責任感等(李曼麗、張羽、 歐陽珏,2012)。

哈佛大學退休校長Derek Bok 指出,大學教育的目的是幫助學生提高溝通表 達的能力、批判思辨的能力、道德推理的能力、履行公民責任的能力、適應多元 生活的能力、面對全球化社會的能力、廣泛興趣的能力以及就業能力,具體闡明 了博雅教育的意義與內涵(張一蕃,2010)。

而美國為瞭解各大學校院實施通識教育的成效,針對所欲培養的相關能力發 展許多測量工具,大學校院也針對以下通識教育進行改革,並訂定其教育目標及 欲培養學生之通識能力,茲就美國大學生通識能力指標之相關研究說明:

一、瓦貝希全國通識教育調查(The Wabash National Study of Liberal Arts Education,以下簡稱 WNSLAE)

WNSLAE 係 Center of Inquiry 負責,並在 University of Iowa 的 E. T.

Pascarella、University of Michigan 的 Dr. Patricia M. King、Miami University 的 Dr. Marcia Baxter Magolda、以及 American College Testing(ACT)的 Dr.

Michael J. Valiga 指導下,協助與定量數據的收集和報告(Wabash

College,2006-2009)。目標是為了解何種教學方法、程序和校院組織結構可 支持通識教育的發展,以及設計各項評量通識教育的工具,其研究旨在探索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7

影響通識教育成果的關鍵因素為何,並幫助大學提高學生的學習成效及教學 課程的教育作用。

(一)WNSLAE調查設計

WNSLAE調查是一項為期三年的研究,其主要內容分為三大項,

分 別 為 輸 入 ( Inputs ), 即 學 生 入 學 前 的 態 度 及 價 值 觀 ; 經 驗

(Experiences),即學生求學期間,影響其學習的各種經驗;及產出

(Outcomes),即學校對學生知識與能力的影響。

WNSLAE的學生調查分別為學生入學那年的秋季及春季、第4年的 春季,調查設計特點在於:

1.對學生進行4年的追蹤調查:目的是為能測量學生學習的起始程度,以 及大學4年的進步成效,研究採取縱向研究,在不同的時期對學生進行 三次調查,找出大學四年中,有哪些因素會影響學生學習成效,對於無 論是提昇或 是 降低學 生 學 習成果 的 原因, 都 能有效找出 (Wabash College,2006)。

2.調查學生各項經驗與表現結果:包含學生的SAT或ACT成績、就讀的大 學排名、學生的各項家庭社經背景與人口特徵、高中的各項表現等,藉 此瞭解家庭及學校環境對學生學習成效的影響。

3.科學客觀的衡量通識教育:產出研究中心會根據每個院校的特點和调查 数據提供個性化的分析,以供院校解决自身所獨有的問題 (鐘晨,

2011)。

(二)WNSLAE測量內容

WNSLAE使用了近15 種調查工具,其内容涉及學生能力與大學學 習經驗兩部分,以下分述之:

1.學生能力部分:重視大學經驗對學生學習能力的影響,影響成果包含七 種能力,分別是: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8

(1)理性思辨與問題解決能力(Effective reasoning and problem solving)。 (2) 喜 好 探 究 與 終 身 學 習 能 力 ( Inclination to inquire and lifelong

learning)。

(3)學習的整合能力(Integration of learning)。

(4)不同文化的理解能力(Intercultural effectiveness)。 (5)領導能力(Leadership)。

(6)道德思辨能力(Moral reasoning)。 (7)身心健康的能力(Well-being)。

前述對於學生七種能力的評量,使用近13種的測驗題組。分別為:

(1)批判思考能力是由 ACT 公司所開發的「大學生學術專業能力評量」

(Collegiate Assessment of Academic Proficiency,簡稱 CAAP)測量。

(2)認知向度需求(Need for Cognition Scale,簡稱 NCS)是測量學生的 認知能力。

(3)Miville-Guzman 普 遍 性 多 樣 性 量 表 ─ 短 表 (Miville-Guzman Universality-Diversity Scale – Short Form,簡稱 M-GUDS-S) 測量學 生的態度,認識和行為的多樣性。

(4)社會責任領導量表(Socially Responsible Leadership Scale,簡稱 SRLS-R2),測驗學生參與社會負責任的領導發展能力。

(5)確定問題測驗(The Defining Issues Test,簡稱 DIT-2)衡量學生的道 德判斷能力。

(6)Ryff 編製的心理幸福感量(Psychologycal We1l-being Scale,簡稱 PWS) 主要測量心理健康六個維度:自我接納,環境控制,積極的與他人 的關係,個人成長,生活的目的,和自主權。

(7)藝術與人文貢獻(Contribution to the Arts and Humanities)。

(8)科學貢獻(Contribution to the Sciences)。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9

(9)政治和社會參與(Political and Social Involvement)。

(10)職業成功(Professional Success)。

(11)開放多樣性和挑戰(Openness to Diversity and Challenge)。

(12)學習動機(Academic Motivation)。

(13)積極的態度素養(Positive Attitude toward Literacy)測量學生閱讀和 寫作的程度。

2.學生的大學學習經驗部分:

(1)學生參與大學活動情形(Participation in activities)。 (2)有效教學成效(Exposure to effective teaching)。 (3)多樣性相關的經驗(Diversity-related experiences)。

(4)學生學習的參與度及不同學科的經驗整合(Involvement in active learning and integrative experiences)。

(5)課內及課外活動的參與(Cocurricular/out-of-class involvement)。 (6)同儕及教師的互動(Influential interactions with faculty and peers)。

主要的調查測驗包含:

(1) 「 全 國 大 學 生 投 入 程 度 調 查 」( National Survey of Student Engagement,簡稱 NSSE),由美國印第安那大學高等教育研究中心 負責研發,調查的基準包括 5 項:課業挑戰程度(level of academic challenge)、主動合作學習(active and collaborative learning)、與師 長互動程度(student-faculty interaction)、支持鼓勵的學習環境

(supportive campus)及其他有益的教育經驗(enriching educational experiences)。NSSE 調查發現,在上述基準項目得分高的學校,學 生可以學習得更好,也獲得更多的校園經驗(教育部,2010),是 美國高教調查中的重要測驗。

(2)另一個則是「學生經驗調查」(Student Experiences Survey),由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0

University of Iowa 的大學教育研究中心(Center for Research on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 規 劃 與 設 計 , 主 要 負 責 人 是 E. T.

Pascarella,此調查的重點在於學生的課堂學習經驗、師生及同儕互 動情形、以及學生的價值觀(陳威霖,無日期)。

WNSLAE 的調查數據可以提供參與此計畫的大學校院瞭解學校發展的 限制與加强學生學習和重新檢視通識教育課程的規劃;另外,WNSLAE 能 將某一個院校的數據與研究中心的數據連接起来,以檢驗範圍廣泛的問题。

當不同院校存在相似問題時可以促進他們之間的合作(鐘晨,2011)。

二、美國大學校院聯盟(American Association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y ,簡 稱 AAC&U)

AAC&U 針對美國大學通識教育提出「博雅教育與美國承諾」計畫

(Liberal Education and America's Promise, LEAP),制定了一套評鑑指標,評 估學生學習成果,評量項目說明如下(蘇錦麗, 2011;AAC&U,2009;

AAC&U,2011):

(一)智力與實用技能(Intellectual and Practical Skills ):探究與分析(Inquiry and analysis )、批判性思考(Critical thinking)、創造性思考(Creative thinking )、 書 面 溝 通 ( Written communication )、 口 頭 溝 通 ( Oral communication)、量化素養(Quantitative literacy)、資訊素養(Information literacy)、團隊合作(Teamwork)、問題解決(Problem solving)。

(二)個人與社會責任感(Personal and Social Responsibility):全球化與在地化 之公民參與(Civic knowledge and engagement-local and global)、多元文 化認知(Intercultural knowledge and competence)、道德推理(Ethical reasoning
 )、終身學習之基礎與技能(Foundations and skills for lifelong learning)。

(三)整合學習能力(Integrative Learning)。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1

三、美國哈特研究中心(Hart Research Associates)

為探究美國各大學系所與通識教育的學習評量趨勢,由哈特研究中心進 行「學習與評量:大學教育的趨勢」(Learning and Assessment: Trends in Undergraduate Education)調查,旨在探究大學系所與通識教育的學習評量 趨勢。受訪大學針對大學生設定共同學習成就評量,其指標涵蓋了知識領域 或能力(Hart Research Associates,2009):

(一)寫作技巧(Writing skills)。 (二)批判思考(Critical thinking)。 (三)量化邏輯(Quantitative reasoning)。 (四)口語溝通(Oral communication)。 (五)信息素養(Intercultural skills)。 (六)道德推論(Ethical reasoning)。 (七)公民參與(Civic engagement)。 (八)應用學習(Application of learning)。 (九)研究能力(Research skills)。

(十)整合學習(Integration of learning)。

(十一)跨領域的知識(Areas of Knowledge),如人文、科學、社會科學、全 球文化、數學、在美國的多樣性、科技、美國歷史、語言、可持續發展 等。

四、美國哈佛大學(Harvard University)

1977 年成立「核心課程」(Core Porgram)是近代大學通識教育的濫觴。

課程重要的精神為「如何培養具有通識視野的公民」。2007 年哈佛大學發表

《通識教育報告書》,改革的八個核心概念(教育部,2013b;The Task Force on General Education,2007),學生必須在這八個核心概念中各選擇一門修 習:(一)美學與詮釋性理解(Aesthetic and Interpretive Understanding)。(二)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2

文化與信仰(Culture and Belie)。(三)實證推理(Empirical Reasoning)。(四)

倫理推理(Ethical Reasoning)。(五)生命系統科學(Science of Living Systems)。(六)物理宇宙科學(Science of the Physical Universe)。(七)世界 的社會(Societies of the World)。(八)世界中的美國(The United States in the World)。

天下雜誌(2008)亦指出,哈佛大學的博雅教育已從「內容」轉至「過 程」,強調學生須具備 5 種能力:

(一)獨自探索世界。

(二)對知識好奇。

(三)能探詢與解決問題。

(四)能與他人溝通。

(五)能用嶄新方式看問題。

貳、日本大學生通識能力指標之相關研究

通識教育在日本稱為「教養教育」或「全學教育」或「一般教育」。

戰前日本的大學教育基本需修業三年,比較著重在專業教育,因而 通識教 育只有在高中才實施(李曉青,2009)。1993 年,日本文部省修訂「大學 設置基準」(University Establishment Standards),朝向「納多於一,同中 存異」的精神改革其大學通識教育,使大學教育自由化及大綱化。日本大 學的通識教育課程在 20 世紀 90 年代進行了大規模的改革,並積極提高通識教育 課程教學的品質,其各大學的通識教育課程基本上由三部分構成:基礎課程、綜 合課程、面向新生的大學入門課程(楊巍,2008),並開設相關科目提供學生修 習,如外語、信息、保健體育、綜合科目等等。

日本文部省為了瞭解各大學校院辦理通識教育情況,以作為教育改革之參 考,因而針對 94 所大學進行問卷調查,其中有幾項調查重點包括「強化道德教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3

育」、「強化責任感」、「提升日本文化的認知感」、「提升世界多元文化的認知」、「強 化外國語文溝通能力」、「透過語言瞭解外國文化」、「學習兩種外國語文」、「強化 邏輯寫作」、「強化論辯能力」、「強化辨識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提升科學知 識素養」、「強化美學鑑賞能力」、「提升體能訓練」、「提升環保認知」、「提升國際 事務認知」、「提升性別意識」、「提升社會問題認知」、「提升人際關係能力」、「強 化義工服務精神」等項目(李曉青,2009)。

本研究針對《泰晤士報》世界大學排名及日本公認最優秀的幾所公私立大 學簡述其通識教育目的及欲培養大學生的通識能力:

一、東京大學(The University of Tokyo)

1949 年東京大學成立了「教養學部」,希藉由教養教育使學生能學習廣

1949 年東京大學成立了「教養學部」,希藉由教養教育使學生能學習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