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主題式視覺藝術教學

藝術與人文教育的目的,希望能啟發孩子的觀察力與創造力,促進感性與理 性的和諧發展。以下就視覺藝術課程綱要、主題式視覺藝術教學說明如下:

一、 視覺藝術課程綱要

教育部於 2008 年頒布之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中,「藝術與人文學習 領域」課程綱要之目標涵蓋「探索與表現」、「審美與理解」、「實踐與應用」

三大目標主軸,透過九年一貫課程,落實分段能力指標的學習,培養學生藝術的 統整能力與素養。其結構如下(圖 2-4):

圖 2-4 藝術與人文領域課程綱要結構圖 修改自:呂燕卿,1999,p.263 領域

基本理念

目標

教材內涵

統整能力

「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課程

藝術涵養 生活藝術 人文素養

領域課程目標

分段能力指標

一、藝術與人格成長 四、創作 二、藝術與社會文化 五、審美 三、藝術與自然環境 六、生活應用

探索與創作 審美與思辨 文化與理解

24

資料來源:教育部,2008,p.3

25

資料來源:教育部,2008,p.17-19

26

視覺藝術教材的編選,除了依據學校本位課程、課程統整及生活中心課程三 大原則外,須兼顧生活經驗、創作能力與審美知能的發展程度,與不同媒材、資 源適當配合,茲說明如下(呂燕卿、陳明華、簡志雄、蘇振明,1999;教育部,

2008;陳朝平,2007;劉振源,1996): 1. 探索與表現教材的組織

(1)表現方面:含表現方法與技法的順序性,及各種教材的適當比重。高年 級以經驗、想像、觀察、思考的題材,主觀寫實及思考、計畫表現並重。

(2)媒材運用方面:由易處理的媒材與技法逐漸擴充到困難材料與技法。

2. 審美與理解教材的組織:學生的知覺、感受與分析、綜合能力不同,高年 級以分析瞭解為主,並加強對環境與生活關係的認識。

3. 實踐與應用教材的組織:為「探索與表現」及「審美與理解」學習的延伸,

在單元教學活動中屬於綜合活動的「追蹤活動」。配合「探索與表現」及

「審美與理解」的教學內容,指導實踐與應用的方法,或讓兒童互相觀摩。

(三)藝術與人文課程的教學評量要點

依據藝術與人文課程綱要,教學評量的範圍應包含學生學習成果、學生學習 情形、教學方法的適當性、課程設計的適切性、評量方法與工具的適用性。以下 說明教學評量要項與方法(呂燕卿等人,1999;教育部,2008;陳朝平,2007;

劉振源,1996):

1. 探索與表現教學的評量

(1)學習活動的評量:可使用評量表或檢核表,在活動中隨時評定,並記錄 特殊事項,評量作品的創作學習過程。

(2)學習結果的評量:包含創作能力的評量(作品主題、內容、表現方式與 想像、觀察、變通等能力)、表現能力的評量(構圖、媒材處理、素材 運用、完成度與整體表現等能力)、認知能力的評量(學生對作品的自 評與互評、評定等第、測驗等方式,評量對題材與技法應用等認知程度)。

27

可採作品分等、比較個人前後的作品、使用評量表等方式。

2. 審美與理解教學的評量

(1)學習活動的評量:使用評量表或檢核表,在創作成果的自評或互評,以 及藝術品的鑑賞過程中,觀察評量學生描述、分析、解釋、判斷等學習 行為與態度。

(2)學習結果的評量:採用藝術鑑賞過程或審美知能測驗,評量審美能力(視 覺要素的知覺、形式分析、作品詮釋等)與審美知識(對藝術品、藝術 家、藝術風格、藝術鑑賞方法等的基本認識)。

3. 實踐與應用教學的評量:著重兒童是否能應用所學藝術知能並持續在生活 中實行,可以從蒐集資料的過程和討論的內容作為評量依據。

依據藝術與人文課程綱要,教學評量的範圍應包含學生學習成果、學生學習 情形、教學方法、課程設計、評量方法與工具。學習過程與學習結果的評量都須 兼顧,藉由評量評定學生學習成果、檢討課程與教學,建立學生的基本藝文素養。

28

二、 主題式視覺藝術教學

九年一貫課程是「實用能力」的課程觀,學科知識或技能應能轉換為學習者 的學習和實用生活的能力。依據 Klin(1985)和 Gay (1985)的分析,課程設計是 指課程的組織型式或結構,課程組織型式是指依據理論基礎,對課程各因素與成 分進行安排,即指學科中心、學生中心、社會中心的組織型式(黃政傑,1997)。

茲針對主題式教學之意涵、主題式視覺藝術課程設計與評量說明如下:

(一)主題式視覺藝術教學之意涵

張世宗(2001)認為「主題式教學」是以某一主題的方式來設計課程,主題單 元最好以生活化或統整性為主,主題課程設計的步驟如下:

1. 考慮學生的能力,預擬單元主題或目標,彙集並分析課程內容及相關性。

2. 寫下課程或活動的簡扼描述,準備介紹這單元的最初課程或活動。

3. 統整現有教材內容及活動,蒐集資料及相關資源。

4. 確定單元標題。

5. 發展單元之架構,設計教學活動。

6. 進行教學,評估並檢核單元教學設計。

藝術教育的功能,應由學生、學科、社會三方面來定位。課程設計須考慮學 生的興趣與能力,而課程結構提供教學的依據(Eisner,1991)。史坦福大學凱特林 計畫的課程結構範疇包括:領域、概念或模式、原則或材料、基本理由、目標(教 學目標、表現目標)、動機活動、學習活動、教學輔助材料、評量方法(Eisner,1990)。

Erickson(1996)以美術製作與美術史為課程核心,設計了共七個單元的教學活 動內容,各項主要教學活動內容為:主題介紹、主題資料集、想像故事、尋找地 方拼貼、美術製作、美術史、反省短文。該課程之特色,企圖引導學生有意的思 考。其教學理念重視:由學習者自行掌控學習與方向、教師提供比較綜合的重點、

引導對於未知的調查、刺激想像力。

29

二十一世紀臺灣視覺藝術教育應以人為主體,涵蓋生活全領域。林曼麗(2000)

以視覺藝術教育的「主體─兒童」、「環境─內容」、「方法─教學」代表教學活動 的三個頂點。課程設計需考量兒童的心理發展,確認習得技法、媒材與相關美術 知識。課程設計的原則,要以學習者為中心,系統性規劃課程,提供生活化、活 潑化的學習(溫惠珍,2010)。陳朝平、黃壬來(1995)認為「學習者」、「目標」、

「方法」與「評量」是組成藝術與人文課程的四個要素。郭榮瑞(2002)認為,

視覺藝術包含媒材技法結構、意義與內容結構、美感形式結構如下圖(圖 2-5):

圖 2-5 視覺藝術三特質 資料來源:郭榮瑞,2002,p.4-13

媒材技法結構

(媒材的操作與技法的熟練)

意義與內容結構

(別具意涵的意念表達與建構深 邃的內容及議題的理解與評論)

美感形式結構

(形式美法則的理解與應用)

30

各類藝術的學習,基本上可概括創作表現與審美的思辨。以主題作為課程的 名稱,題目可能蘊含某些意義或某些經驗(陳瓊花,1998)。主題決定課程的內容,

用以幫助學生整合知識;學習者被預期由本身的經驗或知識進行活動,將想法轉 換成藝術上具體經驗,再藉由美術作品歷史的、美學上的探究而深化(陳瓊花,

2004),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課程目標結構如下(圖 2-6):

圖 2-6 「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課程目標結構 資料來源: 陳瓊花,2004,p.313 探索與表現

能運用媒材與形式,

從事藝術表現。

審美與理解

能體認各種藝術價值、風 格及其文化脈絡。

實踐與應用

能瞭解藝術與生活的關聯,認識 藝術行業,實踐於生活中。

創作者 鑑賞者 藝術生活實踐者

31

郭榮瑞(2002)提出學生是視覺藝術創作活動的主體,訂定主題式課程模式 時,應以生活藝術為導向,培養自發性與解決問題的能力,也應重視藝術教育的 解決問題目標與表現性目標,視覺藝術教育主、客體關係如下圖(圖 2-7)。

圖 2-7 視覺藝術教育主、客體關係 資料來源:郭榮瑞,2002,p.6

主體 客體

32

(二)主題式視覺藝術課程設計與評量

本研究之主題式課程,擬以美術鑑賞為出發點,以往我國的美感教育大多偏 重美術創作,疏忽了美術批評、美學、美術史才是繪畫能力的來源。國小美育鑑 賞教學的目標為培養學生對作品之瞭解與享受能力,並對作品之優劣與價值做合 理判斷(翟光華,1993)。鑑賞的主角是兒童,國小高年級學童屬於「美與寫實」

階段,能表達對作品主觀的感受,兒童審美經驗有主觀偏見、注意力短暫、訊息 處理非理性、美感判斷離不開生活經驗等特性,美術教師需幫助兒童突破以上限 制(徐坤德,2006)。美術鑑賞教學應重視審美態度的涵養與認知部分的學習,包 含快樂經驗的獲得、原則與技巧的瞭解(蘇振明,1992a)。國小高年級學童正處 於繪畫創作的「擬寫實期」,鑑賞知能的成長可幫助其解決「眼高手低」的繪畫創 作心理障礙,藝術創作是一種創造與鑑賞交互作用的過程,創造可視為鑑賞後的 表現活動,鑑賞亦可視為創造前的心靈體驗,從「鑑賞導向創作」的美術教學有 被採用的價值(蘇振明,1992b)。

蘇振明(2000)認為藝術與人文教育「內在課程的統合」是美學、美術史、

美術創作與美術批評的整體運作。美術鑑賞的編選要符合基本原則:繼續性、程 序性與統合性,配合不同層級的課程標準,選擇適合學生程度、興趣之教材,規 畫教學內容(高實珩,2003)。為使美術鑑賞教學有效展開,教師需善用 Eisner 所 提的六層面(經驗、形式、象徵、主題、材料、環境)與 Feldman 批評的四程序

(描述、分析、解釋、評價)相互配合(陳俞均,2004)。

33

王秀雄(1990)指出,藝術的鑑賞教學有三個過程,即感知、欣賞、瞭解;

感知是知覺的活動,欣賞是感情活動,瞭解是知性活動,從鑑賞引導學生構思、

表現,進而創作,其內容如下圖(圖 2-8):

圖 2-8 視覺藝術統整與教學內容 資料來源:郭榮瑞,2002,p.9 鑑賞

34

資料來源:趙惠玲,2011,p.40 程序

重點

35

王秀雄(1998) 認為美術批評的學習旨在培養視覺美的感受力、情感與想像力、

美術認知與表達用的術語、對作品的思考與判斷能力。美術批評在美術課程上的

美術認知與表達用的術語、對作品的思考與判斷能力。美術批評在美術課程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