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圖畫書融入教學

本節將對圖畫書在教育上的特質、圖畫書在視覺藝術教學的應用,蒐集相關 研究與文獻加以探討說明。

一、 圖畫書在教育上的特質

兒童美術教育家鄭明進指出,圖畫書的圖像可提供一種「閱讀方式的自然遊」, 培養出富有情感的兒童(蘇振明,2002a)。「插畫」屬於繪畫藝術,插畫家皆具 備造型基礎訓練與藝術修養,挑選圖畫書需考慮學童的認知程度和欣賞習慣(徐 海鷗,2009)。李阿芳(2011)認為教師應注重畫面中的人物、色彩、細節等,讓 幼兒理解與想像,連接前後畫面。賀友直(2008)認為,將一個用語言表述的故 事變為視覺形象或繪畫語言,必須經過再創造,而重視小動作、小孩、小道具、

小動物的描繪,可以使作品更富生活氣息。搜尋誇張的圖案、欣賞奇特折頁、解 讀與再現精彩畫面、仿編與融合故事情節、討論與續編故事內容,皆有助於幼兒 更細緻的閱讀繪本(陳炳玉,2011)。

圖畫書在視覺藝術教學的特質包含:培養兒童審美基礎能力、圖像思考能力、

培養創造想像能力。圖畫書具有「藝術性」,圖畫書中的插畫是畫家將「純粹繪 畫」的美感特質,結合「美術設計」所製作的「有條件、有目的的繪畫」,因而 可在角色造形、構想、色彩運用、情境內容上加入教育美學考量(林敏宜,2002)。

蘇振明(2002a)認為現代先進國家的優良圖畫書特質包含圖像性、兒童性、教育 性、藝術性、趣味性;研究者歸納蘇振明(2002b)就圖畫書對兒童的教育功能分 類如下:

(一) 助長兒童的認知學習

圖畫書提供兒童各種不同的學習經驗,圖畫是一種視覺符號,也是一種「圖 像文字」,作為現實與想像世界的橋樑,讓兒童觀察、思考、感受與判斷,滿足

18

好奇與學習的快樂。

(二) 啟蒙幼兒的圖像思考

圖像、語言、文字是溝通的三大符號,過去教育多偏重左腦的語言與認知學 習,近年來受全腦學習影響,促進右腦開發的圖像思考逐漸受到重視,圖畫書中 文字簡明、構圖細膩,可以奠定孩子思考與解決問題的基礎。

(三) 培養兒童的審美素養

蘇振明(2002b)曾說:「圖畫書是永不關門的家庭美術館。」、「穿越圖畫 書的小門,就可以走進美術館的大門。」、「想要走進美術館,記得打造一把審 美鑰匙。」圖畫書結合繪畫與文學,可培養兒童的審美態度與審美能力。

(四) 促進兒童的語文發展

有一部分孩子會請別人當他的故事聽眾,藉由模仿與自編自語,讓孩子習得 更多語彙,增進溝通與表達能力。

(五) 強化兒童的社會適應

透過圖畫書的內容和設計,可以讓孩子直接與間接體會在自我成長與群我關 係的主題或成長過程可能遇到的問題,發揮省思與參照的功能。

(六) 增進親子與師生的關係

圖畫書有助於親職教育,將圖畫書的導讀擴展到學校、家庭,當孩子們與教 師、家長看書、讀書、聽書、討論書,其中的互動、語言、情感能帶動彼此交流。

(七)培養愛看書、愛讀書的文化習性

如果國小的教科書能圖書化,當孩子體驗到閱讀的樂趣,自然終身與書為友,

必然能培養出愛看書的文化公民。

19 資料來源:黃淑瑛,2005,p.12

生理的健康

20

Jane Doonan (2006)認為,要把圖畫書當作審美對象,必須先了解視覺藝術傳 達的方式,首先從繪畫使用的媒材、工具、基本元素、構圖開始,畫中的每個符 號都可能有所象徵,藉由線條、形狀和色彩的安排及組合,選用的媒材及效果,

瞭解畫面所呈現的及內在表現的意圖;圖畫是由圖像的元素構成,給予觀賞者情 感與美感經驗,當中包含:色彩的系統、明暗的系統、大小比例與距離的間隔、

形狀的組合、大小圖案的有序排列、線型律動交織成的網路。

何政廣(1996)認為,專業插畫家至少須具備以下四要件:熟練地運用各種 繪畫技術、認識媒體的特性、在不同的階段追求不同的自我突破、融合傳統創造 新風格。林敏宜(2002)認為,圖畫書活動需把握的原則包含:重視舊經驗的銜 接,符合孩子的發展特質、能力、興趣與需要,統整各種學習經驗。

研究者綜合詹楊彬(1996)對兒童讀物插畫畫材與特殊技法的分類、徐素霞

(1996b)區分插畫的表現形式、徐素霞(2002)對圖畫書的圖像傳達藝術表現分 類,以及彭懿(2011)對閱讀圖畫書的方式與圖畫書表現分類,歸納整理如下:

(一) 媒材、技法與形式表現

圖畫書因媒材而有不同的呈現形式,最常見的是手繪,特殊技法則包含利用 紙張特性製造出不同的特殊效果、利用自然情景再加以拍攝等。使用的媒材可分 為:1.硬筆類 2.木質類 3.水性類 4.油性類 5.作為載體的各類紙材 6.其他類媒材。

(二) 造形與角色的塑造

依據插畫家的特質與故事性質的不同,角色有不同的表情與肢體動態。大致 分為:1.設計性的圖像 2.漫畫趣味的 3.客觀寫實的 4.線性的寫實造形。

(三) 潛在的節奏與細節

圖畫書透過情節不重複的單一結構,或是重複結構如:兩拍子、三拍子的方 式,呈現音樂性的節奏。圖畫書裡的圖像常隱藏著作者留下來與主題相關或無關 的細節,讓讀者每次閱讀都有新的發現。

21

(四) 畫面與色彩的傳達

畫面大小暗示情緒與等級差別,色調則傳達意境。圖畫書藉由黑白畫面中的 亮色、黑白和彩色的切換,營造不同的視覺效果,色彩不僅象徵情感也引發聯想。

(五) 時間、空間的表現與方向性

畫家在圖畫書中表現時間的變化,在同一畫面中表現不同時間、空間,或利 用不同畫面表現不同的空間。除了深度空間外,也考慮畫面整體的動勢;一般圖 畫書由左而右行動,逆向表示速度感,方向逆轉則表示遭遇麻煩。

(六) 畫面的連貫、敘述與傳達

圖畫書的畫面有單幅、連幅,或是多幅小圖同時出現在一個畫面中。每個畫 面藉由看得見的線、銜接畫面的動作、漸進式的情節、重複的情節與句型、放射 狀的想像情節串聯起來。此外,圖畫書運用展開圖、透視圖、剖視等方式,傳達 解說的效能。

(七) 留白、空白頁與框線

留白是繪畫技巧,表現悠遠的意境、空間或心理的距離;空白頁則是一種設 計方式,傳達震撼人心的效果。圖畫書的圖像透過鳥瞰、俯角、平角、仰角,以 及框線的有無、粗細和顏色,或突破框線的方式,製造戲劇性的效果。

(八) 風格的表現與創作者意念

風格是藝術家對主題和呈現方式的整體效果,藝術風格包含:印象派畫風、

抽象派畫風、超現實主義畫風等;插畫家個人的特質也會直接影響作品的描繪方 式、色調處理、手法表現等。

(九) 圖像與文字的關係

圖畫書中的文與圖相輔相成,有些文字排列規矩、圖形化,圖畫與文字有著 相互對比或是分別講述的關係。

22

(十) 一本圖畫書的整體表現

圖畫書的封面、蝴蝶頁、書名頁、正文、封底,以及圖畫書的形態,如開本、

摺頁、散頁等,皆經過特別設計且具藝術氣息。

蘇振明(1990)肯定「兒童讀物插畫導賞」在兒童「藝術教育」的價值,兒 童從小閱讀圖畫書,長大後將更能參與藝術品的鑑賞活動。圖畫書教學有助孩子 瞭解不同的詮釋及媒材表現。此外,研究者針對運用圖畫書於國小學生實施教學,

以創造力、審美表現、創作……等和藝術與人文領域課程目標相關之研究,整理 Kiefer(1995)、張妙如(2012)等 23 人之研究1,發現圖畫書教學的目的從為了 提升兒童繪畫表現與審美能力,進而探討教師如何運用圖畫書設計課程;並從過 去以文獻分析、內容分析、實驗研究為主,逐漸轉移向行動研究,由實際的教學 與回饋,為課程設計與教學提供更多建議。以研究結果而言,肯定以圖畫書作為 教材進行課程設計,在視覺藝術教學有助提升學童創造、想像、審美、表現、鑑 賞之成效。

綜上所述,經典畫作被運用於許多當代的藝術中,顯現其超越時空的價值,

藝術家藉由這樣的手法讓作品同時擁有原作與再創的意識,但少有以改編之經典 畫作為鑑賞教學與課程設計之研究,因此本研究擬以運用經典畫作之圖畫書融入 視覺藝術教學。

1Kiefer(1995)、Stewing (1995)、Nordlund (1996)、Anderson (1998a)、 Anderson (1998b)、

Chesner (2000)、黃淑娟(2000)、吳惠娟(2002)、林佳燕(2003)、鄭淑方(2003)、徐季筠(2004) 孫孟儀(2004)、阮佳瑩(2004)、謝正瑜(2004)、朱春昭(2006)、林錦鳳(2006)、黃文英(2006) 王春秀(2009)、吳靖瑜(2009)、何靜瑛(2009)、謝宛蓁(2009)、林麗馨(2010)、謝戌嘉(2011) 張妙如(2012)。研究者整理上列研究,從教學目的、研究方法與研究結果等,提出運用圖畫書於 國小實施教學之特點,並發現圖畫書的視覺元素運用於教學的成效是值得肯定的。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