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一、久坐行為之概念與意涵

久坐行為 (sedentary behavior) ,源自於拉丁語 ”sedere” ,其指的是「坐著」。概念 是源自於「沙發馬鈴薯」,原文” couch potato” ,意旨:極為懶惰的人,整天躺著或坐在 沙發上看電視。Mingo 與 Armstrong (1982) 撰寫 The Official Couch Potato Handbook 一 書中,指出長時間看電視對於人類身心健康的影響情形,而觀看電視的行為經過幾十年 來演變至今,已成為久坐行為中最主要的生活方式之一。

然而,久坐行為並不同於身體活動,且常容易和不活動 (inactivity) 或輕度身體活動 (light intensity physical activity) 的概念混淆。以代謝當量 (metabolic equivalents, METs) 的概念來說,久坐行為的代謝當量介於 1.0~1.5 METs,反之,輕度身體活動是介於 1.5~3METs ,而中高強度身體活動則是消耗 3~8 METs (Ainsworth et al., 2000) 。另外,

屬於低代謝消耗的還有「站著」不動,但是站姿會運用到下肢的大肌肉群,屬於等長收 縮的反重力姿勢,根據生理學的研究解釋,站著的代謝效率與坐著有所差異,有別與站 著不動,長時間坐著不動才會抑制骨骼肌中的蛋白脂脂肪酶 (lipoprotein lipase) 停止分 解,對於脂質代謝有相當大的阻礙,並會降低人體對於葡萄糖的攝取 (Bey, Hamilton, 2003; Hamilton, Hamilton, Zderic, 2004; Hamilton, Hamilton & Zderic, 2007) 。此外,如果 是以坐著的方式從事身體活動 (如踏步或伸展),也與靜止的久坐行為不相同 (Owen et al., 2011)。總而言之,久坐行為是指任何坐著的行為,是靜止、低代謝當量消耗的身體 活動。

二、久坐行為與高齡者健康之相關研究

現代人受到經濟與社會環境的影響,致使生活型態迅速轉變。其中,久坐行為已成 為人們最普遍的生活型態,也是影響人們健康的危險因素之一 (Owen, 2012) 。研究指 出,人類平均每天在清醒的時段從事久坐的時間長達 10 個小時 (Healy et al., 2008),與 其他年齡層相比,65 歲以上的高齡族群更容易從事久坐行為 (Van Cauwenberg et al., 2013;

Bennie, et al., 2013) ,造成這些現象的原因可能是因為高齡者沒有工作且相較於其他年 齡層來說,老年人擁有較多的休閒時間,如此頻繁的坐式生活也影響了身體活動的時間

29

(Prohaskaetal., 2006) 。研究已經指出,長時間久坐會增加罹患肥胖症、心血管疾病與第 二類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風險 (Grontved, & Hu, 2011; Hiddle et al., 2012) ,以及全因 死亡率 (all-cause mortality) (Pavey, 2012) 。可見,久坐行為對於健康之危害甚鉅。尤其 是高齡者,因為退休之後的休閒時間大量增加,以及身體功能的老化,成為從事久坐行 為的高危險族群 (Hamilton, 2008; Owen, 2011) 。因此,在減少健康風險的發展策略上,

除了身體活動的促進,更應該要考慮關注高齡者久坐的生活型態 (Hamilton, 2008;

Kikuchi, 2013; Owen, 2011) 。

近年來,行為流行病學家已經開始將重點放在久坐行為對健康的危害 (Owen, 2010) ,研究顯示,人們即使能達到的身體活動量的建議標準,但每天仍然會花費大多 數的時間從事久坐行為 (Brown, 2009; Matthews et al., 2012) ,然而,一項二十個國家人 口每日久坐超過 6 小時的調查研究顯示,臺灣位居久坐國家第六名,在亞洲地區僅次於 日本 (Bauman et al., 2011) 。由此可見,國人在久坐行為上的問題不得不重視。

久坐並不是如字面解釋為坐著的任何行為,久坐是指任何坐著或臥躺 (非睡眠) 的 行為,它是不同於中高強度的身體活動 (Moderate-to-Vigorous Physical Activity, MVPA) 、 輕度身體活動 (light intensity physical activity) 或是不活動 (inactivity) 等 (Owen, 2012) 。 以人體消耗的代謝當量來說,MVPA 是介於 3~8 代謝當量 (metabolic equivalent, METs) 之間;輕度身體活動為 1.5~3METs;而久坐行為則介於 1.0~1.5 METs 之間。由此可知,

久坐行為亦屬於低代謝量的坐、臥姿行為。久坐行為分為通勤的久坐、工作的久坐、在 家的久坐,以及休閒的久坐等四個部分 (Owen et al., 2010) 。國外學者 Gardiner 等 (2011) 認為,高齡者久坐行為可分為七種類型,包含:看電視/電影、用電腦、閱讀、社交活動、

交通、嗜好 (手工藝/填字遊戲) 及其他坐著或躺著的行為。其中,電視觀賞是高齡者休 閒時間最主要的坐式行為 (Gao, Nelson, & Tucker, 2007) ,行政院國民健康局 (2001) 針 對臺灣地區國民健康調查訪問結果亦顯示,高齡者平時大多以看電視的生活為主,可能 的原因是高齡者退休後的生活型態轉變,使其擁有較多的休閒時間從事久坐行為 (Slingerland, 2007) 。而退休後的生活型態已被研究證實與中高強度的身體活動量不足與 久坐時間有關 (Kikuchi et al., 2013) 。

30

三、久坐行為之測量

近年來,國內外皆有相關研究針對高齡者久坐行為進行主觀及客觀的測量。在主觀 測量的部分,劉影梅 (2004) 翻譯與修編的「國際身體活動量表-臺灣版」 (International Physical Activity Questionnaire, IPAQ-Taiwan) 。此量表目的除了訪問個人身體活動之外,

亦訪問受測者過去一周的周間與周末,平均每天坐著的時間,亦具有良好的再測信度 (自填長版為 ρ=0.78、自填短版為 ρ=0.67、電訪短版為 ρ=0.96) 。甚為可惜之處在於,此 量表並無法分辨不同類型久坐行為所花費的時間。另一方面,國內學者吳佳儀 (2002) 根 據 Washburn, Smith, Jette 與 Janney (1993) 設計的老年人身體活動量表 (physical activity scale for the elderly, PASE) 進行翻譯及修編,則可具體描述與計算坐式行為的天數與時 間,亦有良好的信度 (r=0.892) 與效度 (r=0.379) 。但 PASE 量表是需要受訪者回憶過 去一周所有久坐行為所花費時間的加總,也無法針對不同型態之久坐行為所花費的時間 加以區隔,仍有其限制性存在。然而,Gardiner 等 (2011) 採用 Salmon, Owen, Crawford, Bauman 與 Sallis (2003) 成人久坐行為問卷,修改成適合高齡者族群久坐時間之量表 (Measuring older adults' sedentary time, MOST) ,該量表可以評量不同類型之久坐行為的 時間,其各種坐式行為之再測信度為:看電視 (ρ=0.78) 、使用電腦 (ρ=0.90) 、閱讀書 報 (ρ=0.77) 、個人嗜好 (ρ=0.61) ,而社交活動及通勤 (ρ<0.45) 的再測信度則較差,整 體再測信度 (ρ=0.56) 和效度 (ρ=0.30) 屬於可接受的範圍。該研究亦透過加速規的客觀 測量並進行實驗介入,以分析其反應性考驗 (responsiveness) ,是非常適合測量高齡族 群久坐行為的問卷 (Gardiner et al, 2011) 。但國內仍然缺乏測量 65 歲以上高齡者久坐行 為的中文版量表。

另外在客觀測量上,許多研究會採用單軸加速規 (ActiGraph GT1M) 測量每分鐘

<100 計數 (CPM) ,推算出高齡者久坐的時間 (Hart, Swartz, Cashin, & Strath, 2011;

Gardiner et al., 2011) ;及採用身體活動監測器 (activPAL) ,該儀器為 24 小時監控受試 者姿勢、姿勢的轉換、步數、步頻及久坐的時間,研究也指出是適合測量高齡者久坐或 身體活動的有效工具 (Fitzsimons et al., 2013) 。然而,利用客觀的工具測量久坐,其限 制在於只能以時間為測量單位,無法辨識不同的久坐活動,因此建議未來研究應配合有

31

具體久坐行為的問卷測量。

四、久坐行為與環境因素之相關研究

根據國外相關研究發現,建設適合步行或從事身體活動的社區環境 (neighborhoods environment) 能提升身體活動量,進而達到促進健康之效果 (Saelens & Handy, 2008;

Bamana, Tessier & Vuillemin, 2008; Yung Liao et al., 2011) ,影響個體於社區環境從事行 為的因素包含居住密度、目的地的易達性、人行道的有無、環境美觀、街道安全與治安 等。目前研究較少探討社區環境與久坐行為之間的關係。因為,環境的限制阻礙了人們 走出戶外進行身體活動 (Eyler, Brownson, Bacak, Housemann, 2003; Troped et al., 2001) , 進而導致久坐行為容易成為日常生活的主要選項之一。

澳洲與美國針對環境因素與久坐之研究發現,人們居住於不適合步行的社區環境,

較容易有長時間的久坐問題,包括容易過量的觀看電視 (Sugiyama et al., 2007) ,以及較 長的通勤距離 (開車與坐車的公里數) (Frank, Saelens, Powell & Chapman, 2007) 。 比利時的研究則指出,人們生活在一個適合步行的社區環境,與過量的久坐時間有 顯著正相關 (Van Dyck et al., 2010) ,此研究發現與上述的研究結果相反。

Wallmann-Sperlich 等 (2013) 在德國進行的研究發現,居住在交通不安全的社區環 境,可以顯著的預測過多的久坐時間。

Koohsari, Sugiyama, Kaczynski 與 Owen (2014) ,整體環境宜走性較低會造成較長的 通勤久坐時間。其中,住家附近較少商店、較少十字路口及低密度的居住地區等因素,

皆顯著與長時間通勤久坐有顯著的關係存在。

Sugiyama 等 (2007) 針對澳洲人所做的橫斷性調查中發現,社區宜走性與女性看電 視時間呈現負相關,居住於高社區宜走性地區的女性有較少的觀看電視時間。

King 等 (2010) 針對美國人所進行的環境因素與久坐行為的相關研究中發現,住家 附近車多走路困難、夜晚治安不佳、社區缺乏燈光設備等因素,容易使該地區居民有過 多的久坐時間。

Van Dyck 等 (2010) 針對比利時人的相關研究中指出,居住於社區宜走性較高的居 民,比低社區宜走性地區的居民有更高的久坐時間。

32

Van Cauwenberg 等 (2014) 在英國所進行的環境因素與久坐行為的橫斷性調查中發 現:(一) 住家附近的設施可達性因素中,知覺中等距離組,比起長距離和短距離組,有 較長的久坐時間;(二) 設施因素中,知覺住家附近設有免費休閒設施、知覺環境綠化的 居民,有較少的久坐時間;(三) 美化因素的部分,知覺住家附近沒有噪音影響的居民,

正向預測較長的看電視時間;(四) 治安因素中,知覺住家附近街道燈光不明亮及知覺住 家附近不安全的居民,有較高的久坐時間。

Van Dyck 等 (2012) 所進行的跨國比較研究中,其結果顯示:(一) 知覺住家附近有 較少的路障、良好的人行道環境、良好的自行車道環境及良好的交通安全等環境因素,

與久坐時間呈現負相關;(二) 知覺住家附近因素中的環境美學及目的地可達性與整體久 坐時間呈現負相關。

五、小結

久坐行為受到現今環境迅速轉變之影響,已成為人們普遍所從事的行為,而長時間 的久坐會造成許多慢性疾病的產生。從上述相關研究可以得知,住家鄰近的環境不僅能 影響人們從事身體活動還與久坐行為有密切關係,且環境因素影響久坐行為的相關議題 已受到國際間的重視。

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