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身體活動與久坐行為之社會人口關聯因素

一、探討社會人口因素之重要性

根據 Sallis 等 (2000) 所提出的行為流行病學架構中,檢驗影響行為發展的關連因 素是非常重要的階段,其也提到當罹患某些疾病的原因被發現可能與個體行為有關時,

傳統流行病學的解釋則受到限制。因此,可以藉由理論模型驗證哪些決定因子是影響行 為的假設,才能理解理論應用之程序和關鍵,例如生態學系統 (ecological systems) 中環 環相扣的因素,影響個體行為發展的政策、環境、社會、社區到個人因素。探究行為改 變決定因子的研究中,第一步必須先瞭解行為發展的人口因素概況 (例如:年齡、性別、

婚姻狀態、教育程度及其他社會人口因素) ,其目的是希望鑑定那些人口因素最需要進 行健康行為改變的介入。近幾年探討社會人口因素的相關研究,多數皆偏重於探討身體 活動量與社會人口因素的相關 (Bauman et al., 2011) ,對久坐行為議題探討之相關研究 卻屈指可數。

受到社會環境迅速改變的影響,造成人們生活型態的改變,因此,越來越多相關研 究關注在久坐行為對於健康的影響 (Bauman et al., 2011) ,但在眾多的久坐行為研究中,

仍缺乏探討不同人口族群特性與久坐行為的關聯性之相關研究 (Wallmann-Sperlich et al., 2013) 。鑑此,Owen 等 (2012) 學者依據 Sallis 等 (2000) 之觀點,彙整久坐行為與健 康結果之相關研究後,提出「久坐行為流行病學架構」,其強調發展有效改善個體行為之 介入策略前,應先確認較容易久坐的高危險族群,進一步探究社會人口因素與久坐行為 的關係,其重要性在於能夠發現從事久坐的高危險族群及其特徵,以提供目標族群進行 研究之介入。

本節透過 Sallis 等 (2000) 學者提出的「行為流行病學架構」及由 Owen 等 (2012) 根據行為流行病學架構所發展的「久坐行為流行病學架構」,探究高齡者身體活動、久坐 行為與社會人口因素之關聯因素為何?提供未來進行高齡者身體活動與久坐行為改變 介入,及其目標族群篩選之重要依據。透過本節進一步蒐尋的文獻進行探討,可以確認 哪些特定的族群是容易身體活動量不足及容易長時間久坐的高危險族群。

34

二、社會人口因素與身體活動之相關研究

Mesters 等 (2014) 針對荷蘭人的相關研究中指出,發展行為改變策略時應先考量到 實施對象之個體概況 (社會人口因素),該研究結果也顯示:(一) 年齡、性別、教育程度、

身體質量指數 (BMI)、工作狀態、居住地區等社會人口因素,能夠顯著預測身體活動量;

(二) 年紀較大、有吸菸習慣及過重的 BMI 等族群,較容易身體活動量不足。Golubic 等 (2014) 針對英國高齡者的相關研究中指出,低教育程度的高齡者較容易身體活動量不足;

另一方面,Cramm & Lee (2014) 針對印度中高齡者所做的吸菸行為與身體活動量的相關 研究中也指出,低教育程度的人較容易身體活動量不足、有吸菸習慣。

Short, Vandelanotte, 與 Duncan (2014) 針對澳洲人所進行的相關研究中指出,進行 身體活動量介入策略前,應先考慮年齡、性別、居住地區及不同的身體質量指數等社會 人口因素。

Imbeault 等 (2013) 在加拿大所進行的相關研究中發現,年齡層較大、未婚、低教育 程度、無全職工作及居住於鄉村地區的人,較容易身體活動量不足。

Scheers, Philippaerts, 與 Lefevre (2013) 的研究中提到,女性相較於男性較不容易達 到每周 150 分鐘的身體活動量,而教育程度則與身體活動量呈現顯著正相關。

Liao 等 (2012) 針對日本人所進行的橫斷性調查研究中發現:(一) 無全職工作的人 較容易達到每周 150 分鐘的中高強度身體活動量;(二) 收入較低的人較不容易達到每周 150 分鐘的走路身體活動量。

Sugiyama 等 (2008) 針對澳洲成年人在閒暇時間與身體活動量的研究發現,男性相 較於女性更容易在閒暇時間有較高的身體活動量。

Lin, Yeh, Chen, 與 Huang (2010) 針對不同性別的社區高齡者所進行的身體體活動 量與慢性疾病相關研究中,其研究結果發現:(一) 女性相較於男性較無法在休閒時間達 到身體活動量的建議標準;(二) 該研究中的年齡社會人口因素能夠顯著預測休閒時間身 體活動量。

35

三、社會人口因素與久坐行為之相關研究

綜觀久坐行為之相關文獻後可發現,鑑定久坐行為之高危險族群的相關研究中,大 多以「看電視」為主 (Clark et al., 2010; Kikuchi et al., 2013; Sisson & Broyles, 2012),而

「看電視」也被視為是久坐中的代表性行為 (Salmon, 2003),行政院國民健康局 (2001) 針對臺灣地區國民健康調查訪問結果亦顯示,高齡者平時大多以看電視的生活為主;另 一方面,相關研究中大多以成年人以下的年齡層進行探討,直至近年才逐漸有研究針對 高齡族群進行研究探析 (Kikuchi et al., 2013; Van Cauwenberg et al.,2014) 。目前我國針 對久坐行為之相關研究較為缺乏,以下將針對世界各國對於久坐時間所進行的相關研究 進行文獻探析。

Sugiyama 等 (2008) 針對澳洲成年人在閒暇時間與久坐行為的研究發現,女性族群 比較容易從事看電視、上網、玩線上遊戲、閱讀等久坐行為,而男性族群在閒暇時間有 比較高的身體活動量;Burton 等 (2012) 針對高齡者於閒暇時間觀看電視之研究結果顯 示,高齡者長時間於閒暇時間觀看電視與低教育程度呈現正相關;Hiddle 等 (2011) 針 對年齡 45 歲以上澳洲成年人的調查研究發現,低教育程度的成年人較容易從事久坐行 為。針對教育程度的久坐行為研究也有不同的研究結果,Wallmann-Sperlich 等 (2013) 針 對德國人久坐行為進行調查,該研究發現教育程度越高,則每日久坐時間超過 6 小時的 人口比例也相對地越高,且無論男性 (β= .12, P<.01) 或女性 (β= .13, P<.01),其教育 程度皆顯著預測久坐時間;Bauman 等 (2011) 彙整 20 國的研究數據顯示,高教育程度 (>13 年) 的人口群比起低教育程度 (<13 年) 的人口群,其久坐時間顯著較高。

Clark, Peeters, Gomersall, Pavey 與 Brown (2014) 針對澳洲人所做的久坐行為研究,

結果發現低教育程度、居住於非城市地區、無全職工作等因素,較容易有過量的看電視 時間,而其中更發現 65 歲以上的女性高齡者比起 44 歲以下的女性,有更高的機率容易 每天看超過兩個小時以上的電視;Depp 等 (2010) 針對美國人所進行的相關研究中,發 現年齡層較高、男性、低教育程度、低收入、獨居等社會人口因素,會有較高的久坐時 間;Sisson 與 Broyles (2012) 針對久坐行為所進行的橫斷性調查中發現,房間有電視及 較貧窮的兒童,容易有較高的看電視時間。Van Dyck 等 (2010) 針對比利時人的相關研

36

究中指出,男性、年齡層較輕、無全職工作、高教育程度、高社經地位及與家人同住等 社會人口因素會有較高的久坐時間;另一方面,同樣是針對比利時人所進行的久坐研究,

該研究結果發現有身體功能限制、喪偶、低教育程度、居住於偏遠地區的高齡者,容易 有較長的久坐時間 (Van Cauwenberg et al.,2014);Kikuchi 等 (2013) 針對日本高齡者所 進行的橫斷性研究中,該結果顯示無全職工作、低教育程度、體重、居住於偏遠地區及 低中高強度身體活動量的高齡族群,較容易從事長時間的久坐時間,該研究進一步分析 性別差異後發現,性別在久坐行為與社會人口因素之間具有潛在的調節作用,該研究針 對不同性別之分析結果顯示,低教育程度、BMI 過輕、BMI 過重及低身體活動量的男性 高齡者,較容易有長時間的久坐時間;女性高齡者的部分,居住於偏遠地區、獨居、家 中無汽車、低身體活動量等社會人口因素的特定族群,較容易有長時間的久坐時間。

根據上述文獻結果得知,不同的社會人口因素 (例如:年齡、性別、教育程度、居 住地區、居住狀態、婚姻狀態、BMI 等) 與久坐時間有密切的關係。然而,藉由相關文 獻進一步瞭解,在久坐行為的相關研究中,「性別」是一潛在的調節變項,透過性別做為 調節因子,在過往的研究也發現不一致的結果 (Sugiyama et al., 2008; Wallmann-Sperlich et al., 2013) 。然而,相關研究之證據大多顯示,女性是容易進行久坐的高危險族群 (Sugiyama et al., 2008; Kikuchi et al., 2013)。

四、小結

透過本章對於社會人口因素與身體活動及久坐行為的文獻分析後,可從眾多研究的 結果得知,如欲發展一行為改變策略時,應先回歸源頭,必須要先找出從事不健康行為 的危險族群為何?待鑑定出危險族群後使得實施行為改變策略,如此一來便能節省許多 不必要的成本,更能避免資源的過度浪費。

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