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貳章 文獻探討

本章將探討城鄉差距所形成之環境因素、高齡者身體活動量、高齡者久坐行為之相 關理論與研究,共分為五節:第一節城市與鄉村;第二節影響個體行為的環境因素;第 三節高齡者身體活動量;第四節高齡者久坐行為;第五節本章總結。

第一節 城市與鄉村

隨著經濟起飛,臺灣地區的經濟快速成長,國民所得水準提高,各縣市鄉鎮社會經 濟發展之差異程度日益增大,且各縣市所發展程度不盡相同。因此,「城鄉差距」的現象 即應運而生。民國九十九年,政府推行「五都合併、升格與改制」,而此一政策的發想是 有感於當前地方政府體制,面對大環境帶來的改變及需求逐漸不堪負荷,因而亟需進行 區域及制度上的調整,盼能改善行政障礙、提高資源運用之效能,進而使臺灣嚴重的城 鄉差距問題獲得改善 (黃譯司,2013) 。而縮短城鄉差距所造成的生活型態影響一直是 我國政府關注的議題 (衛生福利部,2013) 。因此,應針對城市及鄉村等議題加以探究。

有關城市與鄉村之相關理論,本節將就國內外專家學者在城市及鄉村研究中所下的 定義內涵,並根據我國法律所制定的「地方制度法」中,以人口數量、人口密度及居民 職業來做為劃分市、省、縣、市、鄉、鎮之依據;另一方面,行政院主計處 (2007) 對 城市及鄉村劃分而訂定「中華民國統計地區標準分類」,於該統計中考量行政區域、社 會、經濟及文化等相關因素劃分出地區,以下就城市與鄉村之概念與定義、城市與鄉村 的劃分與城市與鄉村的差異三個部分加以探究。

一、城市與鄉村之概念與定義

對於「城市」與「鄉村」的定義,通常是依據經濟活動性質、人口密度以及地理位 置而訂定 (陳肇華,2009) 。

鄭健雄 (2008) 指出,城市與鄉村為兩個空間性的名詞,代表人口數量、人口密度 的差異、個別經濟狀況與文化特徵。例如:都市人口密度高、都市化程度較高、經濟結 構以二、三級產業為主、人與人連結關係弱;反之鄉村地區則呈現人口密度較低、都市

10

化程度低、經濟結構則是以一級產業為主、人與人連結關係強等不同的社會特徵。

大多數研究為了研究之可行性大致發展出兩種界定城市與鄉村的觀點,分別為機能 性與建構性觀點,但無論研究人員是以機能性或結構性觀點來區分城市與鄉村,都必須 面臨不同的困難。例如:機能性觀點常因指標太簡略而遭受質疑;而建構性觀點卻又受 到鄉村資料難以蒐集等限制影響。據此,考慮研究可行性及經費許可的狀況之下,會選 擇符合該研究目的分類依據 (鄭健雄,2008) 。以下舉例進行說明:

(一) 張隆順 (1982) 以行政單位來區分城鄉,將縣轄市以上的地區劃分為都市;另將鄉 鎮層級分成鄉村。

(二) 魏素芬 (1997) 以產業結構比例分類城市與鄉村,依據當地之農業人口與全部人 口之比例,來區分為三等級之都市化程度,包括都市、中介地區與鄉村三各類別進 行分析。

(三) 羅啟宏於 1992 年,以不同面項指標來界定城鄉,運用 1990 年全省 309 個鄉鎮所 發展出的橫斷性資料之社會人口因素、公共設施、產業結構、財務狀況以及地理環 境等五類共三十五項指標,利用因子分析與群落分析得到工商發展、人口變遷、國 有林特色、農業發展、山坡地特性與公共服務共六個因子,最後利用這六個因子的 特性發展出新興鄉鎮、山地鄉鎮、工商市鎮、綜合性市鎮、坡地市鎮、偏遠鄉鎮、

服務性鄉鎮這七類型的地區。

(四) 謝亞倫 (1996) 以「都市化程度分級法」作為城市與鄉村分類依據,先將臺灣地區 (不含離島) 350 個鄉鎮市區,以人口密度作排序,將 350 個鄉鎮市區分為四等級,

並使四等級之總人口數略為均等。此四等級分別為:都會區、都市區、市郊區以及 鄉村區。

本研究將臺北市定義為城市地區;嘉義縣定義為鄉村地區。而根據中華民國統計資 訊網之「縣市重要統計指標」可以得知兩地在各項統計數據之差異情形。在臺北市的部 分,總人口數為 2702315 人;人口密度為 9942 (人/平方公里);土地總面積為 271.8 平方 公里;老年人口數為 380527 人;老年人口占全市人口比率為 14.08%;扶老比為 19.2%;

老化指數 99.41%,為臺灣所有都市型地區之冠;農戶人口數為 36612 人;農耕地面積

11

3220.58 公頃;漁戶人口 165 戶;從事工商業人口有 362 家;有 616912 人達到大學以上 教育程度。

嘉義縣的部分,總人口數為 522065 人;人口密度為 274.25 (人/平方公里);土地總 面積為 1903.6 平方公里;老年人口數為 88987 人;老年人口占全縣人口比率為 17.05%;

扶老比為 22.95%;老化指數 137.26%,為臺灣所有縣市之冠;農戶人口數為 199419 人;

農耕地面積 73609.77 公頃;漁戶人口 6296 戶;從事工商業人口有 43 家;僅有 126559 人達到大學以上教育程度。

從上述兩縣市之統計資料比較可以看出,兩地區因為地區型態的不同造成在各項數 據上的差異,臺北市從事工商業人口較多,嘉義縣則是以農、漁產業為主,臺北市民教 育程度較高,而兩地在老化指數方面,臺北市市目前全臺灣都市型地區老化指數最高的,

而嘉義縣更是以 137.26%的老化指數居全國之冠。因此本研究將選擇這兩個老化指數具 有代表性且城鄉結構上較為明顯的縣市作為城市及鄉村之代表城市。

二、城市與鄉村的劃分

城市與鄉村的差異性為何?龍冠海 (1986) 指出城市是聚居在有地域界線範圍內,

一個較稠密且具有一致性的人口集團;鄉村與城市最大的差別在於人口的異質性及居民 的經濟活動多屬以農業為主。賴燊雲 (2000) 在相關研究中指出,城市與鄉村是依行政 區劃分─以院轄市、省轄市、縣轄市學校為城市地區學校代表;而其他鄉鎮學校為鄉村 地區代表。

行政院在民國四十三年頒布實施地方自治綱要中規定,由縣政府依據人口分布、經 濟狀況、自然環境、交通情形及生活習慣來進行各縣轄市、鎮、鄉的劃分。鑑於此,市、

鎮、鄉在劃分之初,都市化的位階即為市高於鎮高於鄉。然近年受到經濟、人口快速成 長,各縣市鄉鎮發展程度不同,產生出有些鄉的發展程度已達到鎮或市的規模,但此現 象大多為位於大城市周圍的鄉鎮 (陳肇華,2009) 。

我國對於城市與鄉村的劃分大致是根據人口數量、人口密度及居民職業為決定標準 (陳肇華,2009) 。臺灣根據「地方制度法」將地方劃分為省及直轄市。省劃分為縣、市;

縣則劃分為鄉、鎮、縣轄市。直轄市與市區劃分為區。鄉以內之編組為村;鎮、縣轄市

12

及區以內之編組為里。村、里以內之編組為鄰。其中直轄市指的是,人口聚居達一百二 十五萬人以上,且在政治、經濟、文化及都會區域發展有特殊需要之地區。市指的是人 口聚居達五十萬人以上未滿一百二十五萬人,且在政治、經濟及文化上地位重要之地區。

縣轄市為人口聚居達十五萬人以上未滿五十萬人,且工商發達、自治財源充裕、交通便 利及公共設施完全之地區 (行政院,2014) 。

胡勝正 (2006) 針對城市及鄉村的差異性研究中,其區分以農戶人口、家庭所得、

基礎公共設施及教育資源等四個層面為主要依據,並提出以下看法:

(一) 農戶人口:鄉村地區的特色在於人口密度較低、位處較偏遠的地理位置、擁有較 多弱勢族群及公共建設不足,需要政府的特別關照,以農戶人口比率而言,以中部 地區 (苗中彰雲投) 最高,農戶人口平均佔 30.3%;其次為南部地區 (嘉南高屏澎) , 農戶人口平均占 25.6%;接著為花東地區,農戶人口平均為 21.4%;北部地區 (基 北宜桃竹) 農戶人口平均 8.3%最低。據此,農業重鎮的中南部亦可算是鄉村地區。

(二) 家庭所得:農家所得一向較非農家低,隨著經濟全球化與知識化趨勢更使得這一 差距逐年擴大,都市家戶與鄉村家戶的「所得總額」比值,由 1995 年的 1.30 倍,

逐年上升至 2005 年的 1.59 倍。身為農業重鎮的中南部,其經濟相較於北部地區較 為落後,北部地區家戶對中南東部家戶「所得總額」之比值,由 1995 年的 1.29 倍 上升為 2005 年的 1.36 倍。

(三) 我國基礎公共設施之城鄉差距問題,在政府加強偏遠地區的公共建設後,尤其強 調特別強調改善飲水、交通、產業、生活環境及醫療服務等攸關人民切身生活與就 業所需的基礎設施,城鄉差距已逐漸縮小,惟整體而言,苗栗縣、臺中縣、南投縣、

嘉義縣、屏東縣及宜蘭縣、花蓮縣、臺東縣等縣市之基礎建設仍相對較為不足。離 島與原住民地區則因受地理環境限制,基礎公共設施普遍較平地為差,且易受天然 災害影響。

(四) 教育資源分配:鄉村地區相較於都市地區來說,鄉村地區教育資源與設施較為不 足,且教師的流動率高,進而影響到學生學習及升學機會。根據行政院研考會「數 位落差調查報告」發現,曾使用電腦及網路的人口比例,皆以都市地區較多。

13

三、城市與鄉村之差異

具上述內容可瞭解城市與鄉村的屬性不同,因此,國內外針對各項有關城鄉差距的 議題、族群進行研究,且發現不同居住地區會產生出不同的研究結果。

林紀玲 (2014) 在「不同城鄉中高齡族群運動參與、休閒動機與休閒阻礙之研究」

中將高雄市設定為城市、屏東縣為鄉村,針對兩地區中高齡族群之運動參與、休閒動機 與休閒阻礙等三個層面進行差異性分析,結果發現: (一) 運動參與:城市與鄉村地區 的中高齡者,其運動時間皆能達到體適能運動 333 所定義之標準,但居住於城市地區的 人所從事運動強度以「中等費力」為多;鄉村地區則以「輕鬆/還好」人數比例較多。 (二) 休閒動機:都市型地區參與休閒動機較高;鄉村型地區則呈現較低的參與休閒動機。 (三) 休閒阻礙:都市地區中高齡者族群整體的休閒阻礙較高;而鄉村地區的中高齡族群感受

中將高雄市設定為城市、屏東縣為鄉村,針對兩地區中高齡族群之運動參與、休閒動機 與休閒阻礙等三個層面進行差異性分析,結果發現: (一) 運動參與:城市與鄉村地區 的中高齡者,其運動時間皆能達到體適能運動 333 所定義之標準,但居住於城市地區的 人所從事運動強度以「中等費力」為多;鄉村地區則以「輕鬆/還好」人數比例較多。 (二) 休閒動機:都市型地區參與休閒動機較高;鄉村型地區則呈現較低的參與休閒動機。 (三) 休閒阻礙:都市地區中高齡者族群整體的休閒阻礙較高;而鄉村地區的中高齡族群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