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根據本研究分析結果並進行討論後,研究者將建議分為實務層面及未來研究建議兩 部分,以提供給學界及業界參考。

一、實務層面

(一) 加強鄉村地區基礎建設

本研究發現臺北市及嘉義縣高齡者在認知住家附近環境因素時,兩地對於環境因素 的認知大多相似,但嘉義縣地區高齡者普遍認為住家附近無增設人行道,這也表示當地 居民認為住家附近沒有適合走路的場地,反觀都市,道路連通性高且大多住家附近皆設 有人行道,因此呼籲政府及相關單位能加強鄉村地區的基礎建設。

(二) 關注臺北市 (城市) 地區較容易身體活動量不足的族群

本研究將身體活動定義為一周 150 分鐘休閒時間身體活動量,根據本研究結果得知,

較容易沒達到一周 150 分鐘休閒時間身體活動量的是 75 歲以上及女性族群。未來政府 欲規畫相關健康促進方案時,應先針對年齡較大及女性等容易身體活動量不足的高危險 族群進行介入。

(三) 關注臺北市 (城市) 地區較容易長時間久坐的族群

本研究將久坐行為定義為每日 6 小時以上的久坐時間,根據本研究結果得知,較容 易每日久坐超過 6 小時的是年齡 65-74 歲、教育程度為國小與國中、獨居及 BMI 過重族 群。未來政府欲規畫相關健康促進方案時,應先年齡層較輕、低教育程度、獨居及 BMI 過重等容易從事久坐的高危險族群進行介入。

83

(四) 關注嘉義縣 (鄉村) 地區較容易身體活動量不足的族群

較容易沒達到一周 150 分鐘休閒時間身體活動量的是有全職工作及 BMI 過重族群。

未來政府欲規畫相關健康促進方案時,應先針對有全職工作及 BMI 過重等容易身體活 動不足的高危險族群進行介入。

(五) 關注嘉義縣 (鄉村) 地區較容易長時間久坐的族群

較容易每日久坐超過 6 小時的是教育程度為未就讀族群。未來政府欲規畫相關健康 促進方案時,應先針對低教育程度等容易從事久坐的高危險族群進行介入。

(六) 改善特定環境因素以提升臺北市 (城市) 高齡者身體活動量

根據研究結果得知,如欲提升臺北市高齡者身體活動量表現,應在其住家附近增設 吸引居民的景點、提升治安安全性、增設免費休閒場所。上述環境因素將有助臺北市高 齡者提升身體活動量。

(七) 改善特定環境因素以提升嘉義縣 (鄉村) 高齡者身體活動量

根據研究結果得知,如欲提升嘉義縣高齡者身體活動量表現,應在其住家附近增設 吸引居民的景點、提升交通易達性、增設人行道。上述環境因素將有助嘉義縣高齡者提 升身體活動量。

(八) 關注特定環境因素以減少嘉義縣 (鄉村) 高齡者久坐時間

根據研究結果得知,如欲減少嘉義縣高齡者久坐時間,政府及相關單位應關注住家 附近免費的休閒場所之類型及家中是否擁有機動車。

84

二、未來研究建議

(一) 本研究僅針對受訪者之社會人口因素、認知環境因素、身體活動、久坐行為等變項 進行探討,建議後續研究者可以延伸探討其他變項對於身體活動及久坐行為的影響,例 如:個人動機,讓身體活動與久坐行為相關研究更趨完善。

(二) 本研究針對身體活動或久坐行為測量之問卷皆引用國外問卷亦或是翻譯國外之中 文版問卷,建議後續研究者能夠發展出符合我國高齡者且針對身體活動或久坐行為之問 卷,以利於後續研究發展。

(三) 國內高齡問題日益嚴重,身體活動量不足及長時間久坐更是高齡者即將也正在面對 的問題,然而影響高齡者從是身體活動及久坐行為的因素非常多,但我國針對此類研究 著墨甚少,建議後續研究者能進行更多有關影響身體活動與久坐行為因素之探討,以利 政府單位解決日漸嚴重的高齡化問題。

(四) 本研究為城鄉高齡者社會人口因素、認知環境因素與身體活動量、久坐行為相關之 前導研究,目的是找出容易身體活動量不足及容易從事久坐的族群,建議後續研究者能 將本研究議題延伸,進一步找出造成身體活動量不足及長時間久坐之主因。

85

引用文獻

內政部 (2013) 。人口統計年報。臺北市:作者。

內政部 (2014) 。第十次國民生命表。臺北市:作者。

內政部戶政司 (2015) 。民國 104 年 1 月戶口統計資料分析。臺北市:作者。

內政部統計處 (2013) 。102 年縣市指標。臺北市:作者。

行政院主計處 (2007) 。中華民國統計地區標準分類。臺北市:作者。

行政院國民健康局 (2001)。國民健康訪問調查。臺北市:作者。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 (2012) 。中華民國 2012 年至 2060 年人口推計。臺北市:作者。

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 (2009) 。老人健康促進計畫 2009-2010。臺北市:作者。

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 (2009)。老人健康促進計畫 2009-2010。臺北市:作者。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 (2014) 。土地面積、人口及密度 2014 年 08 月統計報表。臺北市:

作者。

行政院體育委員會 (2012) 。101 年運動城市調查。臺北市:作者。

吳佳儀 (2002) 。社區老人社區老人睡眠品質與身體活動、憂鬱之相關性探討 (未出版 碩士論文)。臺灣大學,臺北市。

吳美玲、鄭廷瑋、張婉婷、陳昇詳、林曉均 (2008) 。探討社區老人運動不足之相關因 素。國立臺北護理學院醫護管理系與臺大醫院北護分院產學合作計畫,臺北市。

李大正、楊靜利、王德睦 (2011) 。人口老化與全民健保支出:死亡距離取向的分析。

人口學刊,43,1-35。

李月萍、陳清惠 (2010) 。社區老人休閒活動研究現況。護理雜誌,57(1),82-88。

李玲玲、陳妙星、張淑琴、邱郁耘 (2012)。實證老人規律運動衛教指引發展。志為護理

-慈濟護理雜誌,12(2),66-79。

李晶、林子郁 (2010) 。高齡者休閒環境城鄉差異之研究-以板橋市和西港鄉爲例。人 文社會科學研究,4(2),55-80。

周慧娟 (2005) 。老年人身體活動量與第二型糖尿病之相關探討 (未出版碩士論文)。長

86

庚大學,桃園縣。

林季蓉、林瀛洲、賴政秀、郭家驊、周適偉、黃美涓 (2007) 。臺灣地區成年人居住區 域別對體適能狀態的影響。臺灣復健醫學雜誌,35(3),145-151。

林紀玲 (2014) 。不同城鄉中高齡族群運動參與、休閒動機與休閒阻礙之研究。休閒觀 光與運動健康學報,4(4),87-100。

胡巧欣 (2011) 。老年人身體活動、代謝症候群與健康生活品質相關之研究。運動與遊 憩研究,5(4),99-113。

胡勝正 (2006) 。縮短城鄉差距-均衡國家資源分配。總統府月會報告。

張淑旻 (2004) 。城鄉國小學童英語學習情況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新竹教育 大學,新竹市。

張隆順 (1982) 。社區老人休閒活動之理論與實施。社區發展季刊,17,33。

教育部 (2006) 。老人教育:政策白皮書。臺北市:作者。

教育部體育署 (2014) 。103 年運動城市調查。臺北市:作者。

梁繼權、許詩典、陳晶瑩、陳慶餘 (2002) 。都市與鄉村社區老人健康狀態。臺灣醫學,

6(4),523-534。

郭世傑、古博文、周碧瑟 (2013) 。中年及老年人閒暇時間身體活動的改變對全因死亡 率之影響。大專體育學刊,16(2),250-260。

陳肇華 (2009) 。城鄉高中職學生參與休閒活動及阻礙因素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彭雪英 (2010) 。以加速度計步器解析社區老年人之身體活動。臺灣公共衛生雜誌,29(1),

33-45。

曾柔芳 (2005) 。自評式身體活動量與心血管疾病危險因子之相關探討 (未出版碩士論 文)。長庚大學,桃園縣。

黃純德、蕭思郁、陳韻婷、劉秀月、林怡如、陳弘森、嚴雅音、周振英 (2007) 。臺灣中 部地區 0-6 歲兒童齲齒與口腔清潔行為之城鄉差距。中華牙醫學雜誌 26(2),200-208。

87

黃淑貞、洪文綺、殷蘊雯、邱雅莉、林怡君 (2009) 。城鄉兒童主要照顧者自覺環境因 素與身體活動之關係研究。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報,31,51-80。

黃淑貞、盧俊吉、洪文綺、邱雅莉 (2009) 。環境因素和社會支持與都市地區國小學童 身體活動之相關研究。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報,32,107-123。

黃翠卿、黃娟娟 (2012) 。城鄉學童體適能表現差異之研究。屏東教大體育,15,11-24。

黃譯司 (2013) 。五都改制前後之鄉與區治理比較-以六龜(鄉)區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 文)。國立中山大學,高雄市。

劉影梅 (2004) 。國際身體活動量表臺灣中文版之發展與信效度驗證 (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臺灣大學,臺北市。

劉錦謀、趙坤郁、周峻忠、林正常 (2010) 。影響社區居民運動參與之動態社區環境因 素。文化體育學刊,11,11-22。

歐恬維 (2010) 。不同身體活動量老年女性體適能與心智功能之比較研究 (未出版碩士 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蔡本元 (2007) 。對國中學生學業成就之影響 (未出版碩士論文)。私立元智大學,桃園 縣。

衛生福利部統計處 (2013) 。民國 101 年國民醫療保健支出。取自衛生福利統計專區:

http://www.mohw.gov.tw/CHT/DOS/Statistic.aspx?f_list_no=312&fod_list_no=4534 鄭健雄 (2008) 。城鄉居民休閒生活型態與其健康關係之研究。運動與遊憩研究,2(3),

65-77。

蕭淑芬 (2003) 。中老年人運動行為與醫療就診記錄關係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 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賴桑雲 (1999) 。學習型組織在臺灣省國民小學發展現況之調查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

中國文化大學,臺北市。

龍冠海 (1986) 。社會學。臺北市:臺灣商務。

謝亞倫 (1996) 。臺灣地區都市化程度與癌症死亡率關係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 立高雄醫學大學,高雄市。

88

魏素芬 (1997) 。城鄉老人休閒活動之探討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臺北市。

羅啟宏 (1992) 。臺灣省鄉鎮發展類型之研究,臺灣經濟月刊,190,41-68。

Ainsworth, B. E., Haskell, W. L., & Whitt, M. C. (2000). Compendium of physical activities:

an update of activity codes and MET intensities. Medicine and Science in Sports and

Exercise, 32(9), 498-504.

American College of Sports Medicine. (2009). Exercise and physical activity for older adults.

Medicine & Science in sports & exercise, 41(7), 1510-1530.

Arnadottir, S. A., Gunnarsdottir, E. D., & Lundin-Olsson, L. (2009). Are rural older Icelanders less physically active than those living in urban areas? A population-based study.

Scandinavi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 37(4), 409-417.

Bamana, A., Tessier, S., & Vuillemin, A. (2008). Association of perceived environment with meeting public health recommendations for physical activity in seven European countries.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 30(3), 274-281.

Barker, R. G. (1968). Ecological psychology. C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Barnett, A., Cerin, E., Cheung, M. C., & Chan, W. M. (2015). An in-depth pilot study on patterns, destinations, and purposes of walking in Hong Kong older adults. Journal of

Aging and Physical Activity, 23(1), 144-152.

Bauman, A., Ainsworth, B. E., Sallis, J. F., Hagstromer, M., Craig, C. L., Bull, F. C., … Sjostrom, M. (2011). The descriptive epidemiology of sitting. A 20-country comparison using the International Physical Activity Questionnaire (IPAQ). American Journal of

Preventive Medicine, 41(2), 228-235.

Bennie, J. A., Chau, J. Y., van der Ploeg, H. P., Stamatakis, E., Do, A., & Bauman, A. (2013).

The prevalence and correlates of sitting in European adults - A comparison of 32 Eurobarometer-participating countri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ehavioral Nutrition and

Physical Activity, 10, 107.

89

Bey, L., & Hamilton, M. T. (2013). Suppression of skeletal muscle lipoprotein lipase activity during physical inactivity: a molecular reason to maintain daily low-intensity activity. The

Journal of Physiology, 551(2), 673-682.

Bronfenbrenner, U. (1979). The ecology of human development: Experiments by nature and

design.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Brown, W. J., Bauman, A. E., & Owen, N. (2009). Stand up, sit down, keep moving: turning circles in physical activity research. British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 43, 86-88.

Carlson, S. A., Fulton, J. E., Schoenborn, C. A., & Loustalot, F. (2010). Trend and prevalence estimates based on the 2008 physical activity guidelines for americans. American journal

of preventive medicine, 39(4), 305-313.

Caspersen, C. J., Powell, K. E., & Christensen, G. M. (1985). Physical activity, exercise, and physical fitness: Definitions for healthy-related research. Public Healthy Report, 100,126-131.

Cerin, E., Lee, K. Y., Barnett, A., Sit, C. H., Cheung, M. C., Chan, W. M., & Johnston, J. M.

(2013). Walking for transportation in Hong Kong Chinese urban elders: a cross-sectional study on what destinations matter and whe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ehavioral Nutrition

and Physical Activity, 10, 78.

Cerin, E., Mellecker, R., Macfarlane, D. J., Barnett, A., Cheung, M. C., Sit, C. H., & Chan, W.

M. (2013). Socioeconomic status, neighborhood characteristics, and walking within the neighborhood among older Hong Kong Chinese. Journal of Aging and Health, 25(8), 1425-1444.

Clark, B. K., Peeters, G. M., Gomersall, S. R., Pavey, T. G., & Brown, W. J. (2014). Nine year changes in sitting time in young and mid-aged Australian women: findings from the Australian Longitudinal Study for Women's Health. Preventive Medicine, 64, 1-7.

Cleland, V., Sodergren, M., Otahal, P., Timperio, A., Ball, K., Crawford, D., Salmon, J., &

McNaughton, S. A. (2015). Associations between the perceived environment and physical

90

activity among adults aged 55-65 years: does urban-rural area of residence matter? Journal

of Aging and Physical Activity, 23(1), 55-63.

Cramm, J. M., & Lee, J. (2014). Smoking, physical activity and healthy aging in India. BMC

Public Health, 14, 526.

de Koning, J. L., Stathi, A., & Fox, K. R. (2015).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in the Determinants of Trips Outdoors Performed by UK Urban-and Rural-living Older Adults,

Journal of Aging and Physical Activity.

Depp, C. A., Mausbach, B. T., Harvey, P. D., Bowie, C. R., Wolyniec, P. S., Thornquist, M.

H., …Patterson, T. L. (2010). Social competence and observer-rated social functioning in bipolar disorder. Bipolar Disorders, 12(8), 843-850.

Durazo, E.M., Jones, M. R., Wallace, S. P., Van Arsdal, J., & Aydin, M., Stewart, C. (2011).

The health status and unique health challenges of rural older adults in California. Policy

Brief UCLA Cent Health Policy Res, (7), 1-8.

Eyler, A. A., Brownson, R. C., Bacak, S. J., & Housemann, R. A. (2003). The epidemiology of walking for physical activity in the United States. Medicine and Science in Sports and

Exercise, 35(9), 1529-1536.

Fan, J. X., Wen, M., & Kowaleski-Jones, L. (2014). Rural-urban differences in objective and subjective measures of physical activity: findings from the National Health and Nutrition Examination Survey (NHANES) 2003-2006. Preventing Chronic Disease, 21(11),141.

Fitzsimons, C. F., Kirk, A., Baker, G., Michie, F., Kane, C., & Mutrie, N. (2013) Using an individualised consultation and activPAL™ feedback to reduce sedentary time in older

Fitzsimons, C. F., Kirk, A., Baker, G., Michie, F., Kane, C., & Mutrie, N. (2013) Using an individualised consultation and activPAL™ feedback to reduce sedentary time in ol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