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乘著理論浪潮看變動的手足關係

第二章  啟程之前〜打包前人的經驗

第三節 乘著理論浪潮看變動的手足關係

過去基於各種的家庭相關理論,構築了各式各樣的手足關係研 究。為了讓在看資料時不至於有過多自己的推測或失去焦點,以下 就整理過去與手足關係有關的理論。

手足關係的研究中,最早是看到手足對親子關係所產生的衝 擊。以心理分析(Psycho-analytic)觀點來看,早在 Freud(1856-1939)

時期就已提出關於手足關係的論述。雖然Freud 所提並不多,但此觀 點的影響卻十分巨大(Sanders, 2004)。Sanders(2004)整理了 Freud 對手足關係的觀點是:1.手足會取代原有的母子關係。2.手足是奧底 帕司情結(Oedipal complex)中的競爭者。Freud 並認為孩子會在弟 弟或妹妹出生之後,在母親的眼中成為較次要的。此時便是他在人 生中第一次被孤立在母親之外,因此難以忘卻他所感到的失落。成 長後,這段苦味仍會在他內心升起,也常成為手足失和的原因。另 一個重要的論述來自 Adler(1870-1937)對手足序概念的貢獻。他 提出了家庭星座理論(family constellation),強調手足的排行會影響 個人對自己在家庭中所佔地位的評估,例如家庭中新成員的來臨對 原來的手足是非常重大的事件,會破壞他們原來在家中的地位而產 生忌妒心理。手足之間年齡差距愈大,出生序效應以及手足間的競 爭就愈為降低,這些童年經驗都會影響日後的發展(陳正文譯,

1994)。

22

手 足 關 係 的 理 論 基 礎 , 可 以 家 庭 系 統 理 論 (Family System Theoey),依附理論(Attachment Theory)、交換理論(Social Exchange Theory)以及生命歷程理論(Life Cource Theory)來探討(陳佩妏,

2002;Boyce & Barnett, 1993 ; Sanders, 2004)。接下來我試著將這些 理論與智障者手足關係做一些結合,以幫助我在解釋資料時能更清 楚的梳理脈絡。

壹、家庭系統論(Family System Theory)

家庭系統論衍伸自Von Bertalanffy 於一九五 0 年所提出的系統理 論。Minuchin 在 1974 年發展出家庭系統的模式,認為一般家庭中,

有夫妻、親子、手足三大次系統所組成,此三大系統彼此之間相互 影響,且家庭人口愈多就會愈複雜(Sanders, 2004:28)。家庭系統理論 強調家庭成員的生理、社會性以及情緒等等都是相互依存的,其主 要概念有如下:1.整體性,指成員間的互動是牽一髮而動全身。2.

關係,指家庭內成員有獨立功能,成員間也有相互關係。3.次系統,

例如基本的次系統為夫妻、配偶和手足,彼此之間相互影響)。4.家 庭規則,指家庭是規則管理的系統,決定成員之間彼此的期望,若 規則是反功能的家庭則會失調。5.界域,指界定次系統間的關係、物 理界線以及家庭成員,若界限太僵化則成員之間的情感會過於疏 離;若界限太鬆散則成員之間的情感則過於糾結不清,但兩者不一 定是負面的,也可能是維持家庭系統平衡的必要方式。6.三角關係:

每個家庭是由許多不同的三角關係所組成,其為家庭系統持續穩定 的力量(周麗端,1990;郭靜晃,2005)。

家庭為一個半開放的系統,其中的能量需要有良好的交流、次 系統間的界域也必須保持彈性和穿透能力,才能正常的運作。任何 一個次系統出現改變都會影響其他次系統,例如父妻次系統的互動 良好與否也勢必影響家庭中手足次系統和親子次系統的的關係

23

(Whitchurch & Constantine, 1993)。針對手足關係來看,Boer 等人 提出補償假說(the compensating siblings hypothesis),意指手足關係 可以彌補親子關係的不足。Bank 和 Kahn 也支持「當親子關係無法 得到滿足時,手足之間會彼此為對方付出,手足關係更密切」的補 償概念;另有一個相反的概念是一致假說(the congruence siblings hypothesis),其指出親子關係愈好,手足關係才會更好,此兩種假說 也皆在不同的研究中分別獲得支持(引自 Sanders, 2004:83)。

Minuchin 以社會化的促進者、詮釋者、道德包袱、家庭的救援 小隊來比喻手足扮演的角色,手足不但共享父母的經驗,也分擔智 能障礙者家庭在實質上與意義上的失落。雖然在照護責任上不比父 母大,但是在成長過程中受到家庭及生活型態的改變的確帶來許多 的壓力(Marsh, 1992)。家庭內成員需要彈性而明確界線(boundary)

來改善系統內成員的心理調適(Whitchurch & Constantine, 1993),但 是有智障者之手足的次系統界線常是模糊的,因為健康手足可能被 賦予了過多的照顧責任,而減少參與課外活動或發展一般社交活 動,容易產生心理調適的影響(何華國,2004),此外,綜上所述,

家庭內需要有良好的溝通、規則之間的彈性、容易親近的關係、開 放面對問題的態度以及適當的期待等,才能有助於成員間的互動和 適應;父母的心理調適和婚姻的滿意度也和手足的身心健康有關

(Lobato, 1990)。家庭系統內所有的改變都會和健康手足產生交互作 用,健康手足也有可能成為犧牲者以維持家庭的平衡(何華國,

2004:20)。

貳、依附理論(Attachment Theory)

心理分析論 Bowlby 於 1958 年提出依附理論,認為「依附」是 一個人與另一個以上特定的人或是物體間所形成的親密關係,使他 們在某個固定空間下得以連結,隨時間而更穩固,而這強烈的情感

24

連結目的是尋求親近和獲得安全感(周榮萍、卓妙如,2003)。孩子 在出生以後,會與能持續對他提供支持和協助的母親產生強烈的依 附。若手足能提供類似的支持,也能形成安全的依附,尤其是母親 不在的時間,手足之間更能向彼此尋求慰藉,尤其是年幼的手足對 年長的手足(Cicirelli, 1995: 44)。依附(attachment)是指存在於兩 個人之間的一種主動、深情、相互的關係,其中有情感的連結、有 認同、想要相處在一起的一種欲求,且彼此的互助將更為強化彼此 的關係(黃慧貞譯,1992;Cicirelli, 1989:43)。

手足之間在不同的生命階段依附型態雖會有所改變,但仍從小 即建立並準備維持一生的情感連結(Goetting, 1986)。兒童時期的手 足依附關係,彌補同儕相處時可能的適應問題,減少社會焦慮;而 成人期的依附關係,除了展現心理情感支持外,也展現具體的支持 行為,如溝通、協助、照顧等(Selzer & Krauss, 1993)。也有以依附 理論所做的手足關係研究發現成人對手足關係的知覺感受和成人心 中的幸福感受有關係(Cicirelli, 1989)。Avioli(1989)更認為「手足 就像是為老年做好的保險」,意指老年人若想到還有一個手足在世 上,心中會覺得較安心、滿足(引自Boyce & Barnett, 1993)。然而,

障礙者的手足依附關係必定有所不同,在雙方生命的漫長歲月中,

手足兩人的依附關係是否會有不同的發展和轉變?

参、社會交換論(Social Exchange Theory)

人與人之間的互動皆可用社會交換論來探討,家庭內成員關係 亦然。站在社會交換論的觀點,任何關係的維持都基於雙方的互惠 及公平才能達到平衡,否則關係將會有所衝突。其概念有獎賞、代 價、利潤、合理分配、公平、權力、依賴、期待等(Sabatelli & Shehan, 1993)。Sahlins(1965)提出社會交換論的社會關係模式可分為不求 回報的「一般相互關係」(如親子關係)、平等互惠的「平衡相互關

25

係」(如手足關係)、付出但難以得到回饋的「負向相互關係」(如單 戀)等三種(引自Boyce & Barnett, 1993)。Avioli(1989)認為手足 關係若以家庭交換理論來分析,就長期來看應該是長期的平衡相互 關係,若長期處於不平衡狀態可能會導致彼此疏離,或轉換成一般 的相互關係,如親子關係,並發現健康手足能提供障礙者的工具性 以及情感性的支持(引自Seltzer & Krauss, 1993),但也有其他研究 發現健康手足提供較多的主要是情感性支持(Seltzer, 1991)。Zetlin

(1986)的經由觀察 35 位輕度智能障礙者的健康手足,提出智障者 的手足關係並非一般平衡的狀況,而是如同父母親將付出概括承受 的一般相互關係,健康手足所提供的支持顯著高於智能障礙者本身 所能提供,而這樣不對稱的關係將會隨年齡漸增而增加。這也提醒 了我,在蒐集資料過程中,要記得多關注不平衡、不對稱的關係是 如何發生在智能障礙者手足之間及其影響!

肆、生命歷程理論(Life Course Theory)

以發展階段論來看,生命的每一個階段都有特定危機。每一個 階段的危機都必須學習新的技巧或態度,才有助於調適因應。每一 階段的發展順利與否均會影響的後續的人格發展。Erikson 強調生命 週期中在不同階段皆有其轉捩點和其特殊的發展任務,其中有正常 發展事件,如一般人會經歷的適齡入學、青春期、結婚等,以及非 正常發展事件,如一般人無法預期的摯友死亡、失業、意外等(引 自Selzer & Krauss, 1993)。

Cicirelli(1995)整理了許多研究,發現手足關係的發展有「沙 漏效應」(hourglass effect)-即指手足的親密與互動在成年早期逐漸 遞減,在中年期到達最低點,至老年再逐漸遞增,也有學者將手足 之間接觸的狀況稱之為U 型曲線(Ross & Milgram, 引自苗延威譯,

1996:272)。以 Goetting(1985)為例,他將生命週期分成兒童/青 少年期、成年前期/成年中期、成年晚期/老年期三個階段,並提出在

26

參考自 Goetting, A.(1985). The developmental tasks of sibling-ship over the life cycle.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48, 703-714.

由Goetting(1985)對手足關係發展的分析可看見,陪伴、情緒 支持與協助等,是手足於各生命階段中維持不變的任務,然而這些

27

第三章 我的旅行方式

第一節 以訪談方法前行

我從探索質性研究方法的過程中看見了知識與人貼近的關係。

我相信在這樣的典範之下,我才能不斷思考、反省,並從他人的經 驗裡看到自己,而這些正是我在研究生涯中最期盼得到的成長。

本研究所要探究的是這十七年來,我從十七個和健康手足有關 的研究中仍無法得到的「手足關係故事」。回應在尋找方向的過程 中,Handel 對手足相關研究的提醒是「研究應從家庭脈絡去看到個 體如何建構手足關係」(引自王釗文,2001:8),我期待從研究中看見 智障者的手足關係在家庭脈絡裡的變化,強調「瞭解、描述、詮釋 與脈絡」的質性研究正適用於此(胡幼慧,1996)。

本研究所要探究的是這十七年來,我從十七個和健康手足有關 的研究中仍無法得到的「手足關係故事」。回應在尋找方向的過程 中,Handel 對手足相關研究的提醒是「研究應從家庭脈絡去看到個 體如何建構手足關係」(引自王釗文,2001:8),我期待從研究中看見 智障者的手足關係在家庭脈絡裡的變化,強調「瞭解、描述、詮釋 與脈絡」的質性研究正適用於此(胡幼慧,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