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蒐集故事的過程

第三章  我的旅行方法

第三節 蒐集故事的過程

深度訪談法是瞭解一個人如何透過生活經驗來看事物的最快速 方法(Kvale, 1996)。本研究以非結構式的「深度訪談法」來蒐集故 事,並輔以和受訪者多次非正式接觸的經驗來幫助我更貼近訪談的 內容。

壹、 訪談

一、製作藍圖

-訪談架構的設計

手足關係是複雜抽象的概念,難以在一問一答中得到解答。為 了得到更多有助於組織故事的資料,我決定以相處經驗的情形與感 受座做為聽故事的主要內容。我參考Seidman(1991)所提出的訪談 方法,將與受訪者的訪談內容非成分成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了解 健康手足家庭的基本資料,以及成長中大致的背景和脈絡,主要是 為了建立關係並喚起回答者的記憶,並提供分析的脈絡資料,以及 為主題式的研究問題編織言談脈絡。第二部份針對特定的議題做探 討,了解健康手足在成長過程中經驗的細節和感受,我分為手足的 脈落問題和家庭的脈落問題。第三部份是討論健康手足對這些經驗 的想法、省思,以及對未來的想法。

33

依據上述原則所設計的訪談架構,見表3-2。

3-2 訪談架構表

分類 訪談重點

初步訪談題綱 健康手足與智障者的年齡、障礙特質、求學過程、

居住環境、家庭成員等。

主要的漫談問題

1.手足脈絡問題 1. 近日的相處情形。

2. 求學階段的事件、感受。

3. 關於童年相處的經驗。

4. 難忘的、重要的事件。

5. 一同參與的主要活動。

6. 相處的頻率與機會。

2.家庭脈絡問題 1. 父母的教育理念與作法。

2. 責任的轉移。

3. 家中其他成員的想法與事件。

4. 對家庭成員的感受。

3.省思及未來 1.感受到智障者對自己最大的影響。

2.對自己角色的覺知。

3.對未來的想法。

二、訪談的過程

訪談者是一個自我覺知的表演者,不管是語言或非語言的線 索,訪談者都應該敏感地去覺察。為了協助我紀錄受訪者的重要資 訊,在與健康手足做第一次訪談時我會準備訪談日誌紀錄(見附錄 五),將訪談過程中所得到的重要資訊、細節、我初步的想法省思記 錄在其中,對後來的分析過程很有幫助。此外,我平常就有帶著一 本隨身備忘錄的習慣,生活中發生的許多事都可能讓我對研究關係

34

的議題有更多的領悟,例如電影中的情節、與學校家長或同事的對 話、閱讀報章雜誌的省思、甚至是散步慢跑時的靈光乍現,我會把 腦袋裡閃過的想法記錄在備忘錄上,時時翻閱,這也讓我的訪談內 容充實不少。

訪談技巧是我探索之旅中最重要的槳,隨著每一次訪談後的省 思帶領我走向更長足的進步,說明如下:

^不為訪談稿所囿

口試時,有口委提醒我,在這廣大的手足海洋中漫遊,要注意 避免「觸礁」的情形,我ㄧ開始自作聰明地以為在訪談時要防止觸 礁,就是要有明確的訪談大綱。前兩次訪談的我總是在出發前準備 又長又細的問題,深怕無法拿捏訪談的速度而造成在過程中空白。

事實上,我發現訪談稿其實並無法幫助我控制速度上有太大的效 用。例如,第一次訪談未希媽媽的16 個大問題,讓我們聊了兩個小 時仍未完全說完,但類似的問題再去訪談說話較為簡短的未希本人 時,竟然在三十分鐘以後我已經不知道該說什麼了。此外,受訪者 看到我拿出的筆記和訪談稿就會有些緊張,有時會特別注意我將要 寫下的話,甚至幫我擔心起訪談的進度來了。每當對方問我:「下一 個問題是什麼?」。這總是讓我感到有些抱歉,也有一種被問題控制住 的感覺(未希媽R1,未希 R1)。指導教授提醒我,「開放式的訪談,根 本就不要被什麼訪談稿給侷限住話題了」,我才恍然大悟,是啊!在 研究過程中,任何預設的想法,都是讓我以開放的心去理解對方故 事的阻礙,這當然也包括訪談稿。

於是,在接下來的訪談時,我帶著訪談大綱中三大部分的議題 前往,但只存在腦海中,不預設先後順序,也不預設這些都是我當 次訪談一定要得到的答案。每一次見面都先以最近發生的事很輕鬆

35

地開始話題,再視情況慢慢地引導出要問的問題。如此,我很意外 的得到答案以外的答案。例如和依畫聊到最近身體的狀況時,突然 聊起減肥的議題,依畫告訴我她以前曾經比現在瘦很多,不過現在 體重又跟國中差不多了。我回應:「國中的時候這樣還算好啦!」她馬上 接著說:「我國中時其實過得很不好」追問之下,才意外得知依畫除了 一直覺得在家裡很孤單以外,在學校的生活也無法獲得滿足,甚至 不太會交朋友,心情一直很沮喪(依畫I3-08)

將訪談稿裝在腦子裡,帶著輕鬆期待的心與受訪者見面,幾乎 每一位受訪者在第一次訪談後即對我放下了緊張的戒心,也能了解 我對他們手足關係的關心,因此第二次見面以後我們就像是很熟的 朋友了,我已經可以很自然地拿出錄音筆,他們也從未顯露出不舒 服的感受。沒有預設訪談主題的相處過程也就不再像是訪談,更像 是生活的分享與交心,也讓我多交了幾個朋友。

^開放自然的漫談

深度訪談是根據訪談原則所組織,這些原則是由密切相關經過 定義的問題和一些開放式的漫談(grand tour)所組成,並加上相關 提示、探究及補充的問題。漫談的主要問題是「開放性的、容易理 解的、描述性的問題」,試圖引出對於現象和經驗的理解與感受

(Seidmam, 1991)。

我在發給邀請函以及口頭說明時,皆只告知我的研究主題,並 說明對方需要做的準備就只要回憶一些手足發生過的點點滴滴,希 望受訪者能保持輕鬆而開放的心情前來。訪談的主要問題例如:「你 們小時候發生過什麼有趣的事?」、「你覺得弟弟在成長過程中對你 影響最大的是什麼?」、「你們在通常會一起做哪些事?」、「你想像 中的未來應該會是什麼樣子?」……等。這些問題通常可以讓我聽

36

到豐富的內容,開展一段新的對話,且每個人對相同問題都有十分 不同的回覆和側重,讓我聽到的故事更多采多姿。

^複述、再確認

在訪談的經驗中,偶爾會發生受訪者似乎需要思考或不太知道 該怎麼回答的情形,我發現若能立刻用舉例的方式來輔佐並重新說 明,通常能有效幫助受訪者回憶更多的線索。例如,當與阿魯聊到 對未來的想法時,阿魯似乎感到很疑惑,因為以他現在學生的身份 和年紀還沒有想過這麼遠的事,於是我試著再把大的問題分割成小 的幾個問題舉例以說明之:

我:你有沒有想過你跟妹妹未來會什麼樣子?

魯:未來……什麼意思阿?

我:就是例如你找工作要找哪裡阿?你妹妹要做什麼阿?你們以後 要住在哪裡啊?會去想到這些嗎?

魯:我是有想到我自己的,可是還沒幫妹妹想過(阿魯I2-05)

在故事到一段落時,我試著重新整理一次我所聽見的故事,讓 受訪者確認重述的故事是否正確,以增加資料的確實性。例如訪談 依畫時:

依畫:也不要講他過於依賴,他自己沒有自覺。知道自己快30 歲,

一個快30 歲的成人,每天早上為了一兩個噴嚏把他罵的跟 什麼一樣,我覺得對他也不太尊重。

我:所以你覺得媽媽沒有把他當大人看,還是把他當孩子?

依畫:對,有些地方你還是要把他當大人看,……。(依畫 I1-18)

這樣的方式讓我即時修正對資料的理解,受訪者也能發現自己 敘說故事的缺漏之處並盡可能補上,是非常有益處的。

最後,在訪談過程中,我不斷提醒著自己:一顆最真誠、想瞭 解的心,是進入對方內心世界最好的鑰匙;不只是聆聽,也應該有

37

好的回饋顯示同理與瞭解,這不是有意的回饋,而是表達同感及理 解、進入視域共融的證明。

三、訪談的時間與地點

研究的受訪者除了健康手足本人之外,也視情況包括其障礙手足 或家長,因此以家庭為呈現的單位。研究中與每位受訪者訪談約2〜

9 小時不等,若以家庭為單位則是 2~13 小時不等。詳細過程見附錄 四。

由於深度訪談是一對共塑意義的伙伴,對話的關係是相互的,

訪談過程應該是要放鬆自然的(Mason, 1996),因此訪談地點和時間 主要由受訪者決定其交通便利、身心舒適的場所,例如多數選在較 為安靜舒適的餐廳,希望透過用餐時間的輕鬆感受促進彼此的交 流。其他的地點例如阿魯在中部念書,我利用週末親自南下去訪談 阿魯、橋兄喜歡在家裡,所以也利用假日到橋兄的家中與他訪談,

有幸得以參觀他寬敞的住宅和家庭溫馨的氣氛。

貳、 觀察

由於部分訪談經驗曾在受訪者的家裡,因此我得以對家庭環境 及其成員特性有更多的瞭解和互動,也幫助我在聽取故事時增加對 畫面想像。我也視情況邀請智障手足本人及家長一同參與訪談,或 是陪伴智障者的母親和智障者本人一起用餐或就醫。在這些相處的 過程中,我得以觀察母親與孩子的互動,並更能理解訪談的對話的 意義。觀察所得資訊也有助我對健康手足的訪談資料做相互的檢 核,並發覺在接下來的訪談可以探討的問題。

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