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忠於研究的誠信與責任

第三章  我的旅行方法

第五節 忠於研究的誠信與責任

質 性 研 究 強 調 「 研 究 者 即 是 工 具 」(The researcher is the instrument),因此我儘可能遵從 Guba 和 Lincoln(1982)的提醒,要 發揮自身的能力、潛在知識、直覺、理解力以及敏銳度。工具不可 能完美,但是要充滿彈性與反省。在迴游沈潛中,時時調整游動的 姿勢和方向,並逐步檢視經過的路線,才能尋找出嶄新的經驗以得 到更豐富的景象。為了確認這趟旅途的真實與價值,我力求陳述完 整的事實,並且提醒自己,這趟旅程不是為我,也要讓一起參與的 每個人有所益處。

壹、對於參與人員有益

一、保護、尊重受訪者的權益

首先,本研究徵求受訪者的同意,有參與者在研究期間因忙碌 或有其他疑慮,也隨時停止訪談。所有受訪者皆匿名處理,並保護

42

個人資料。

更重要的是,訪談的對象單位是一個家庭,而家家總有本難念 的經,長期生活在一起也難免有些怨言。在這些情況下,我以同理 心聆聽,表示理解,但也持中立的立場,不影響其想法,並視需要 代替對方說明解釋,或表示沉默,以免引起雙方的誤會。

在分別訪談同一個家庭的兩人時,總是難免會遇到健康手足擔 心我是否會「打小報告」的問題。我在訪談時不會主動提起家庭中 的另一個成員和我說的話,若對方真的有問起,我也告知這有對方 隱私的問題,但會呈現能幫助雙方了解的內容。例如依畫的母親提 到和依畫之間會常常冷戰,依畫都會不想用說的,經常用寫信給媽 媽來宣洩不滿的情緒,說完之後問我知不知道這些事。我說:「依畫 有告訴過我,不過我覺得她是因為想要有更好的溝通方式,畢竟用寫的比較會 先想過(依畫母 I1-36)

二、催化效度

Kvale (1996)建議,好的質性研究應對受訪者是正面而豐富的經 驗。在訪談之後,我詢問受訪者對接受訪談的感受。

橋兄:「你願意研究這個主題很好,我一直覺得像我(這樣情況)有手足來 照顧(的人)不多,也可以對社會幫上一點忙啦!」(橋兄 I1-2)

自立:「很少有機會和其他人聊這些,和你聊的感覺很好,好像是可以為 姊姊做些什麼!」(自立 MSN-03)

阿魯:「訪談之中可以慢慢回想起過去發生的事,本來都已經不太記得 了,覺得妹妹其實很可愛(阿魯 MSN-02)

依畫:「有機會和別人討論這些事情也是不錯的,家裡的這些事也只有跟 我較要好的幾個朋友才知道,可是她們對我弟的情況沒辦法那麼了解(依畫

43

970331/觀)

除了這些外,小巴也經常打電話和我討論近況,雖然嘴裡稱我為 老師,但由她找我去吃飯、玩投籃機、逛街……等,似乎已經把我 當成她的好朋友了。我想這段我在這段研究過程中,對與我同行的 這些參與者應有正面的影響。

貳、確保故事的真實性

一、建立安全、互信的關係

社會性詮釋(social interpretations)除了注意到個體所敘說的內 容,也應該注意到內容如何被說出(Berg, 2003)。經由出發前探索 所得到的體悟,我發現了訪談中常出現的「霍桑效應」,研究者的觀 看不僅僅是單向的研究活動。在正式的研究過程中,我以和受訪者 建立互信的友誼關係,保持輕鬆氣氛,並在訪談後從錄音檔中省思 自己是否引導了思考方向,以避免霍桑效應造成的偏誤。

我與即將探討的四位故事主角的互動頗為頻繁,我和依畫、阿 魯、小巴、自立在平日持續會使用MSN 或 E-MAIL 聯絡互動。研究 期間也和依畫會私下聚餐、一起到師大借書以及一同參加過家族排 列活動;自立多次造訪台北,我擔任起導遊,一起逛了通化街夜市 及師大路夜市;我和阿魯也常互相分享研究與學習的心得,我更成 為小巴經常打電話分享心情或詢問問題的伙伴。在這之中,我們的 交集與瞭解增加,閒談之中也讓我更瞭解這些參與者的想法。橋兄 因為年紀較長,要兼顧家庭,所以較少連絡,但他很熱情的分享故 事、袒露心情,在訪談過程中我認為他並不想要保留什麼。因此,

透過與參與者的友好及互信關係,我相信在「霍桑」效應可以減少 到最低,也增加了「可信賴性」。

44

二、參與者資料檢核(member check)

與受訪者的訪談結束後,我將故事以第一人稱自述的方式書寫 成摘要,並用電子信箱寄給受訪者核對。受訪者會在故事中認為不 妥或不精確的地方幫我做修改,也會在故事上方給我故事符合程度 的評價。其中橋兄、阿魯和自立的故事都只有稍稍修改了幾個地方,

他們都給了我 90%以上符合程度的評價。但是依畫一開始只給我 75%,我很意外,因為依畫的故事內容很多也很複雜,我也的確費了 很大的精神在逐字稿與書寫中穿梭。後來依畫幫我做了很多的修 改,並與我確認後,仍只給了我85%的評價。我好奇的問依畫:「 哪裏寫的不對嗎?」她回答:「內容沒有不對,是讀得感覺上」「請問是指…?

我覺得我的情況並沒有那麼好,家裡也還是有些問題,可是看你寫得感覺我 們太好了!(依畫MSN-12)。原來,我當初為了要避免造成傷害,減少 了在依畫故事中較負面的描述,也省略了一些畫面不寫,讓依畫覺 得少了些什麼。此外,在我看來,和依畫過去家中的事件比起來,

依畫家現在好很多了,我也看到依畫的家人正在為了未來的相處各 自做了一些努力,但依畫的感受卻不是這樣的。因此我在書寫第四 章要呈現的故事時,儘可能呈現依畫家發生的所有事件,來彌補書 寫故事時必須要有的負面語詞或行為在呈現的限制。

三、同儕檢核(peer debriefing)

研究過程中,常與撰寫質性研究的研究生同儕討論研究所得及 遇到的困難之處,以及討論可以採用的分析方式。在過程中,我也 將逐字稿的編碼抽取幾份與同儕檢核,並能達到一定的共識。

四、多方人員的核對

在與故事主角一同迴游、檢視過去經驗的過程中,為了避免只 訪談個人的想法而忽略了家庭中的影響與看法,在研究中我也訪談 了故事主角父母或其手足做更深入的瞭解。為了更理解受訪者所說

45

的故事畫面與智障者手足關係的內涵,我也都至少見過其智障者手 足一次以上,並確認其障礙特質於互動能力,以對手足之間關係的 樣貌有更精確的了解。

参、對自己的提醒

為了謹守我在研究出發前的初衷,我知道研究最重要的並不只

是看見真實,更要時時懷著善意和自省。以下是我在研究過程中給 自己的提醒:

^ 看見故事的價值

由於我的研究場域是在動態的家庭環境,而家庭的故事,是不 可能去控制、比較的,也難以重新量測,就如同在河流上流動的水,

面貌永遠不會相同,更沒有一條魚可以與另一條游過完全相同的空 間,因此我不認為我在旅途中所見的就是完全的真實。一個故事的 價值應該在於故事所帶來的意義給我們什麼樣的啟示?如何從短短 的故事中,能被他人的經驗與心得所滋養,而非完全模仿或盲從?

^考量讀者需要

提供「閱讀的經驗」使他人如同參與過般的理解,我想是一個 質性研究本身在未來的最終價值。因此,在撰寫故事的過程中,不 斷回顧自己的文字傳達出來的意念是否流暢與一致,也交予非相關 領域的朋友試讀,將他們指出在閱讀上不順暢或不易懂的地方盡量 改寫、確認文章的流暢性和易讀性之後才定稿,期望在不同時空背 景下閱讀的讀者,都能從中輕易地獲得故事主角的歷程與感動。

^善用方法

周平(2004)以金剛經之名句提醒人們切勿執著於「方法」,令

46

我頗為震撼而贊同。「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提醒了我方法只是讓 我們便於瞭解世界的某一種途徑,是「通曉真理過程的承載者」,有 了方法才有觀點和詮釋可用的架構。他同時提到,「方法和相關概念 一方面有助吾人對世界的認識和瞭解,但也相對框限了認識或瞭解 的可能性」。一旦選擇了某種方法,代表了對現象的理解將也是選擇 性、部分的、未完成的過程,這過程並非在問事實存在與否,而是 在對話中開放自己的視域,與他人相逢且融合(周平,2004)。相同 的,研究倫理也不該是一種方法學內的銅牆鐵壁,應該是善用方法,

在研究旅程內生活的一種美好藝術,交融自身與對方立場之最好、

最善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