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人生」的特點及語言學習理論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四節 「第二人生」的特點及語言學習理論

有關第二語言習得的相關理論,不同的研究者所關注的面向不同,研 究範圍包括母語和目標語間的差距、學習環境、學習者差異等。雖然著眼 點和側重有所不同,但在一些問題上,學者們基本達成共識。如在學習外 語或第二語言時,需要一定量的「輸入」和「輸出」;需要重視有意義的 溝通;需要學習興趣與動機。Peterson(2010)分析了 MMORPGs 的特性,

並據此提出運用於語言教學時可能存在的優勢,具體如表 1。

表 1 中所提到的 MMORPGs 的三個基本特性為基於網絡的文本和語音 即時通訊、具有挑戰性的主題及目標導向的交流和使用個人化身,通過這 三點,學習者可沉浸在目標語環境中,並由此獲得社會互動(包括目標語 的有意義溝通及目標語社會文化知識習得),綜合提升學習者語言技能。

表 1. 運用 MMORPGs 於語言教學的可能優勢(引自 Peterson, 2010)

Henderson 等人(2012)指出 SL 對于語言學習的鷹架支持藉由降低情 意過濾、持久性的環境及記錄、提升學習者自主性、重視多管道輸入、補

圖 1. SL 的特性及其對語言學習的支持

(整理自Lan,2015)

一、學習動機相關理論

動機被視為語言學習中個人差異的因素之一,在語言學習中貣重要作 用(Brown, 2007; Dörnyei, 1990, 1998; Gardner, 1985 等)。Klein(1986)甚 至指出,缺乏學習動機會造成學習者不完整的二語習得或「化石化」現象。

因此在語言習得中,對動機的考量必不可少。Brown(2007)將動機解釋 為「對內在或外在獎勵的期待;對追求目標所做的選擇及達成目標的努力」。 此外,動機還可闡述為「個人開始行動並持續行動的原因」(Dörnyei, 1990, 1998; Gardner, 2000; Lan et al., 2015)。

從建構學派的觀點來看,動機植根於社會環境,來自外部的動機與來 自內部的動機同等重要,此外,即便是由個人產生的來自內部的動機也無 法脫離其外部的社會屬性(Brown, 2007; Williams & Burden, 1997)。尤其

在語言學習中,由於語言往往代表一種社會文化,在學習某一門語言的過 程中,動機的社會屬性不可忽視(Gardner, 1985; Dörnyei, 1998)。Klein(1986)

亦提出語言學習動機的其中一個方面為「社會整合」(social integration),

指出如無法將目標語文化融合在自身原本的性格特征時,將阻礙語言習得。

在諸如 SL 等虛擬實境中,研究者證實使用化身(avatar)確有社會層面的 幫助(Evans, Mulvihill & Brooks, 2008;Wehner, Gump, & Downey, 2011)。

正如 Peterson(2010)所言,虛擬實境中的化身可完成在現實生活中無法 完成的事情,或降低完成此事需要花費的成本。正是由於此特點,在虛擬 實境中利用化身替代增強了沉浸,而這種沉浸不僅包括目標語的沉浸,還 包括了目標語社會文化的沉浸(Henderson et al., 2012)。總而言之,使用 化身對於從社會層面提升語言學習動機具有極大優勢。使用化身提升動機 的另一原因在於學習者通過對化身的操控,可增強學習自主性,貫徹以學 生為中心的學習教學理念(Benson, 2001; Henderson et al., 2012; Thorne, 2008 等,詳細闡述見 2.3.3),由此提升學習者學習興趣(Holec, 1981;

Wenden, 2002)。

綜上所述,本節從建構學派的觀點出發,側重於語言學習中的社會屬 性,論述了 SL 通過使用化身並對此進行操控而提升學習動機。此外,SL 擬真的場景設計為學習者提供真實有趣的體驗,由此亦可提升其華語學態 度(Lan, 2014)。本研究藉由 SL 輔助華語寫作,應能提升學習者興趣。

二、社會互動理論

Vygotsky(1978)提出社會文化理論(socialculture theroy),指出人類諸如 邏輯性記憶、抽象思考等較高層次的心理機能發展是社會互動和社會經驗 的結果,是因人與人之間的互動而發展的。不僅如此,觀察、模仿等互動 方式可刺激學習者的潛在發展區域(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 ZPD),使 學習者能力得到提升。這種社會互動在語言學習中更加重要,Long(1985)

即提出「互動假說」(interaction hypothesis),指出當學習者使用目標語進 行真實、有意義的溝通時,由於雙方需要進行協商、確認,調整自我語言 產出(output),增加對方可理解輸入(i+1 input),從而促進語言習得。但在 傳統的語言學習活動中,研究者發現即使採用溝通式教學法,仍存在學生 缺乏創意、自主性或文化體驗等問題(Celce-Murcia & McIntosh, 1991)。

Vygotsky 的 社 會 文 化 理 論 對 電 腦 輔 助 溝 通 ( Computer mediated communication, CMC)、合作式學習、虛擬世界中的語言學習意義重大

(Sadler, 2012)。SL 等虛擬實境類遊戲尤其為遠距教學中加入了社會層面 的因素(Wehner, Gump, & Downey, 2011)。其中的一個優勢為,學習者在 創造化身的過程中注重將自我的性格特征融入其中,並透過此化身參與到 社會互動之中(Oliver & Carr, 2009)。而在傳統語言教室中,尤其是非目 標語教學環境下,由於並未完全沉浸在適當的語言環境文化中,學習者並 無 上 述 意 識 , 因 此 也 不 會 重 新 評 估 個 人 角 色 在 該 社 會 文 化 中 的 價 值

(Wehner et al.,2011)。此外,由於虛擬世界中存在豐富的社會互動,為合 作活動創造了大量機會(Molka-Danielsen, Richaedson, Deutschmann, &

Carter, 2007; Yilmaz, Topu, Goktas, & Coban, 2013)。Sadler(2012)指出在 SL 中存在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化身與虛擬環境這三種互動。Lan 等 人(2013)的研究則表明了在 SL 中,存在化身之間(inter-avatar)、化身 與虛擬環境(avatar-context)、化身透過虛擬環境後又作用於化身本身

(avatar-context-avatar)這三種互動。並且,Lan(2014)進一步發現在 SL 中進行的語言學習課堂上,學習者的有效產出多於傳統課堂。此外,不同 於在傳統教室學習,在虛擬世界中的社會活動參與,如成立社團、探索新 奇世界、商貿交易等,亦可突破地理位置的限制(Yilmaz, Topu, Goktas, &

Coban, 2013)。總而言之,學習,尤其是語言學習中的社會因素不可忽視。

學生者發揮 SL 的社會參與特性並使用化身,藉由在 SL 中各種形式的、擬 真的社會互動(Lan et al., 2013),可達到真實的、有意義的語言溝通交流,

從而實現語言習得。

三、學習自主性理論

「自主性」(autonomy)的概念最早由 Holec(1981)提出,並將其闡 述為「學生對自己所學知識負責」。Brown(2007)將「自主性」解釋為「個 人的努力及行動,由此學習者能開始學習語言、解決問題、與策略地行動,

並且開始語言輸出」。由於近年來尤其強調以學習者為中心的語言教學,

「自主性」的概念愈發重要,培養學習者的自主性成為全社會達成終身學 習目標的必需手段(Wenden, 2002)。雖然有學者指出發展學生的學習自主 性需要一定的文化背景條件,認為此教學法來自於歐洲及北美的個人主義 傳統,其推廣效度值得懷疑(Sonaiya, 2002)。但另一方面,Ho 與 Crokall

(1995)嘗詴找到適當的方法,打破中華文化(如好面子)在發展學生學 習英語上的自主性的束縛。Spratt、Humphreys 及 Chan(2002)的研究亦 發現通過激勵等促進學習動機的手段,香港學生在英文學習中的自主性也 可以得到提升。

Benson(2001)指出發展學習者自主性能力的其中兩個個方法是以資 源為導向(resource-based approaches)和以科技為導向(technology-based approaches),兩者分別強調通過學習資料及教育資訊技術發展自主性互動。

其中,遠距教學和其他電腦輔助語言學習(Computer assisted language learning, CALL)對於發展自主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Kenning, 1996)。

在 SL 中的教學環境與材料並不會自行消失,為言談互動等活動留下 記錄,因此可提供給學習者在教室之外作為參考(Bell, 2008),為學習者 反思在課堂上的表現提供依據,這與發展自主性的其中一個要求,設立自 我評價體系的內涵相一致(Benson, 2001)。也有研究表明,保留下來的發 言對於對於提升語言學習有重要意義,並且對於學習者而言是進行自我表

現反饋的關鍵(Thorne, 2008)。

此外,由於在 SL 中學習者需要操控自己的化身探索並且進行互動,

可支持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Henderson et al., 2012)。這種探索性的、以 學生為主導的環境有助於發展學習自主性,進而提升學習者的語言及語言 學知識及自我省思(Schwienhorst, 2002)。Collentine(2011)亦確認了虛 擬環境中學習者的自主性與學習者產出的正確率和複雜度有積極正相 關。

對於新加坡的華文學習者而言,新加坡教育部在《中學華文課程標準》

(新加坡教育部课程规划与发展司,2011)中提出中學華文課程應重視培 养學習者積極、自主的學習精神,無論學生的母語水準如何,皆應提升其 自主學習的能力,使之能主動進行探究性的學習。

以上闡述了學習自主性的重要性其通過科技手段提高學習自主性的 可能途徑,並列舉了 SL 等虛擬實境提升自主性的理論依據。然而,目前 對於學習自主性的探討多集中於英語學習,華語學習方面則較為欠缺。如 能通過 SL 提升華語學習者的自主性,對於海外華語教育和華語學習者的 終生學習具有深遠意義。

第五節 「第二人生」運用於華語教學